S-诱抗素对花生叶斑病防治和产量的影响

2022-07-22 12:06刘文涛熊仁科吴红波申文熹
农药科学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粒剂叶斑病悬浮剂

刘文涛,熊仁科,吴红波,张 俊,汤 勇,潘 浪,陈 熙,申文熹

(1.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省生物源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 眉山 620010;2.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营养生长素微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 眉山 620010)

S-诱抗素又名脱落酸,是植物五大激素之一。它存在于衰老的叶片组织、成熟的果实、种子及植物的茎、根等部位,是植物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重要调控因子。S-诱抗素具有促进植物叶片脱落、芽和种子休眠、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引发气孔关闭、影响种子胚的发育、增加植物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下的抗逆性、影响性的分化等多方面的作用[1]。S-诱抗素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用于促进葡萄[2]、草莓[3]、红枣[4]、苹果[5]等果实的转色;延缓或抑制麦草、小麦、水稻等种子萌发和发芽[6, 7];提高作物在高温、低温、干旱和水涝下的生存能力[8-10];提高作物对病原菌和害虫的抗性,从而提高防治药剂的药效[11-13];延长鲜切花的花期[14],促进氮磷钾的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因此,S-诱抗素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被誉为“植物肉”,含油量高达50%。花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测定花生果实内脂肪含量为44%~45%,蛋白质含量为24%~36%,糖份含量为20%左右。花生果实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种类,如维生素B2、PP、A、D、E和矿质元素,如钙和铁等;还含有数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花生每年的种植面积>7 000万亩,是重要的油类作物。叶斑病是花生的主要病害,在我国花生的主产区均有发生,每年因叶斑病导致花生减产10%~20%,严重时能达>30%。目前,S-诱抗素主要用于葡萄着色和提高作物抗逆性方面。据研究,S-诱抗素可以提高作物对生物胁迫的抗性和对营养的吸收,但是,目前还没有S-诱抗素和杀菌剂组合使用在生产中用于提高杀菌剂药效和促进花生增产的报道。因此,本试验将探索S-诱抗素与杀菌剂组合使用对杀菌剂药效的影响,同时观察S-诱抗素的使用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期为S-诱抗素在花生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作物为花生(品种为白沙1016)。供试杀菌剂为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0.25%S-诱抗素水剂。

1.2 试验方法 为了探索S-诱抗素对花生叶斑病防治药剂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药效的影响,按照这种杀菌剂的推荐使用浓度设计了以下试验处理。烯肟·戊唑醇和S-诱抗素混剂中烯肟·戊唑醇有效成分的田间使用剂量分别为90、120、150g a.i./hm2,S-诱抗素有效成分的田间使用剂量为2g a.i./hm2;吡唑·代森联和S-诱抗素混剂中吡唑·代森联有效成分的田间使用剂量为540、648、900g a.i./hm2,S-诱抗素有效成分的田间使用剂量为2g a.i./hm2,以相同剂量不加S-诱抗素的烯肟·戊唑醇和吡唑·代森联为阳性对照,清水为空白对照。按照设计的量称取药剂,先加入100mL水进行稀释,搅拌均匀,再加水定容至2.5L,然后倒入背负式喷雾器中。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内施药3次,间隔12d,在前两次施药时加入S-诱抗素,末次不加。田间药效根据进行病情调查。调查时,每小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4株的全部叶片。病害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5%;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76%。根据调查结果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效。花生产量的测定,在成熟期进行,试验区各处理单采、单收,晾干后分别称取花生的质量。利用Excel和DP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邓肯新复极差法(DMRT)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100×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

防治效果(%)=100×(空白对照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S-诱抗素对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药效的影响 试验共测定了S-诱抗素对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个浓度药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50g a.i./hm2烯肟·戊唑醇+2g a.i./hm2S-诱抗素的药效最好,为81.56%,其次是其他组合的药效,分别为80.41%、79.99%、78.02%、72.41%和67.08%。在同等药剂使用浓度下,添加了S-诱抗素的处理的药效均要高于未加S-诱抗素的处理。结果表明,S-诱抗素可以提高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的药效(表1)。

表1 烯肟·戊唑醇和S-诱抗素混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2.2 S-诱抗素对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药效的影响 试验共测定了S-诱抗素对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3个浓度药效的影响。结果显示,900g a.i./hm2吡唑·代森联+2g a.i./hm2S-诱抗素的药效最好,为80.87%,其次是其他组合的药效,分别为77.74%、77.73%、71.64%、70.60%和65.83%。在同等药剂使用浓度下,添加了S-诱抗素的处理的药效均要高于未加S-诱抗素的处理。结果表明,S-诱抗素可以提高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防治花生叶斑病的药效(表2)。

表2 吡唑·代森联和S-诱抗素混剂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2.3 S-诱抗素和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共同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在本试验中,花生的产量受到杀菌剂和调节剂的共同影响。在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3个浓度下添加2g a.i./hm2的S-诱抗素,观察6个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处理下,花生的产量均有所增加,增产率最高可达33.40%。相同杀菌剂浓度下,添加和不添加S-诱抗素的增产率差异显著,最高相对增产9.56%。结果表明,药剂防治可以提高花生的产量,而S-诱抗素的添加能显著提高花生的产量(表3)。

表3 S-诱抗素和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共同处理的增产结果

2.4 S-诱抗素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共同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在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三个浓度下添加2g a.i./hm2的S-诱抗素,观察6个处理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组合处理下,花生的产量均有所增加,增产率最高可达33.16%。相同杀菌剂浓度下,添加和不添加S-诱抗素的增产率差异显著,最高相对增产8.84%。结果表明,药剂防治可以提高花生的产量,而S-诱抗素的添加能显著提高花生的产量(表4)。

表4 S-诱抗素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共同处理的增产结果

续表

3 讨论

农药田间药效的发挥受到农药自身的特性、环境条件和作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农药对同一病害的防治效果往往不同,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和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是防治花生叶斑病的主要药剂[15, 16],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较低浓度(90~150g a.i./hm2)的烯肟·戊唑醇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就可以达到较高(540~900g a.i./hm2)浓度的吡唑·代森联相当的效果。S-诱抗素的加入更是提高了这种杀菌剂的实际防治效果。目前的研究表明,S-诱抗素不具有抑菌效果,其使杀菌剂防效增加的可能原因是S-诱抗素提高了花生对生物胁迫的抗逆性,从而表现出使杀菌剂防效增加的效果。

作物的产量也受到品种、环境、营养条件、植保措施和对营养的吸收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报道,S-诱抗素可以增加作物对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的吸收,调节作物体内植物激素的平衡。本试验发现,S-诱抗素的添加可以使花生的产量在同等条件下增加约4%~10%,这可能与S-诱抗素能够促进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平衡激素有关。

4 结论

S-诱抗素可以提高杀菌剂在防治花生叶斑病中的效果,并且能够显著增加花生的产量,这为S-诱抗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为减肥增效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S-诱抗素具有安全、无残留等优点,是农药增效、作物增产的好帮手。

猜你喜欢
粒剂叶斑病悬浮剂
番茄糖转运蛋白SlSTP2在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功能
含壳聚糖氨基酸肥料与悬浮剂混合使用下悬浮率的研究
0.5%藜芦碱可溶液剂与20%乙螨唑悬浮剂配合应用 防治柑橘红蜘蛛药效试验
25%苯甲·吡唑酯水分散粒剂防治葡萄白粉病试验
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效果研究
40%氰氟虫腙·甲氧虫酰肼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问药效试验
菩提树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芒萁叶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深圳朗钛研发出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配方和助剂晁
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防治芋头疫病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