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家山汉简《引书》看后世运用叩齿预防龋齿方法

2022-07-23 05:02宋宇轩薛雨婷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家肾气龋齿

宋宇轩,贾 茜,薛雨婷,张 雷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导引术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导引”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刻意》,是一种调和阴阳,养生延年的防病治病方法[12]。1983年湖北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包含两种与医学有关的文献:《脉书》和《引书》[10]。 其中《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共记载了44种疾病及治疗方法,其中有运用导引防治龋齿的方法。通过与传世文献相关记载对比发现,《引书》中的导引治疗龋齿法可能是后世叩齿治疗龋齿等口腔疾病的源头,并且对研究先秦秦汉时期医家如何预防龋齿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方法还可借鉴至现代养生当中。

1 原文简介

1.1 原文分析

《引书》简文:“学(觉)以涿(啄)齿,令人不龋。其龋也,益涿(啄)之。”[10]

高大伦认为“觉”为“睡醒”,“涿”为“敲击”,“涿齿”的意思是“叩击牙齿”,并且对简文做出了详细论述:睡觉醒来后进行叩齿,则不会患龋齿;若已患龋齿,则应该进行更多的叩齿[11]。我们认为“觉”的意思应该是“睡觉”,如《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12]《引书》中并没有强调“早晨”这个时间点,而后世文献中提到的多为晨昏之时进行叩齿,如《外台秘要·龋齿方》云:“朝夕琢齿,齿不龋”[13],《千金翼方·齿病》曰:“扣齿三百下,日一夜二”[14],《景岳全书·齿牙》云:“古有晨昏叩齿之说。”[15]睡觉和叩齿这两个动作是承接关系,中间的“以”无实义,结合古人同样重视午睡,所以我们认为简文的意思是中午、夜晚睡觉前后都应该进行叩齿[16]。现代也有学者认为早、中、晚均应进行叩齿[17]。

1.2 医理分析

《素问·血气形志篇》云:“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5]王冰认为:“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现代研究者多认为“导引”是一种通调体内气机的呼吸吐纳之法[18],但在先秦秦汉时期,导引与吐纳应该是两种不同的养生治病方法。《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19]《论衡·道虚》中将食气与导引分开论述,说明至少在汉代以前,导引与呼吸吐纳是分开的[20]。《引书》中的术式多为纯肢体运动,高大伦[11]也认为导引与呼吸吐纳逐渐结合是在魏晋以后。导引术以气血、经络、阴阳理论为基础,调节人体气机,促进人体气血循环,从而使阴平阳秘,气血通畅[10]。叩齿为导引的一种,所以导引术可以用于防治牙齿方面的疾病。现代有研究者认为,牙齿在经过睡觉后会变得有些松动,清晨叩齿可以巩固牙龈和牙周组织,改善牙髓的血液循环,进而预防牙齿疾患,固齿止痛[21]。

中医认为牙齿与肾关系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5]《诸病源候论·齿齭候》曰:“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22]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与牙齿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肾中先天精气充足则牙齿坚固,不易出现齿病。后世医书以及道教典籍中常将叩齿与吞津进行结合,肾 “在液为唾”,如《黄庭内景经·肺之章》云:“调理五华精发齿,三十六咽玉池里。开通百脉血液始,颜色生光金玉泽。齿坚发黑不知白,存此真神勿落落。”认为身中的血液皆始于口,口中津液经吞咽下入丹田之中可以使发黑齿坚[23]。所以叩齿与吞津结合,可以起到固齿防病的效果。叩齿是道教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道教认为叩齿集养生与治病于一体,还可以治疗齿痛、肺结核以及隐藏在五脏之内的疾病等[24]。

2 后世对龋齿的认识及预防方法

后世各时期关于如何预防龋齿的方面多有记载,且不同医家对龋齿产生的原因也有着各自的观点。正确地认识病因,在龋齿的预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汉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口腔不洁可能会导致龋齿发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齐中大夫病龋齿……得之风,及卧开口,食而不漱。”[6]现代医学同样认为龋齿的产生与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25]。

晋代医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记载:“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动摇。”张松辉认为“建”通“健”,这里为“叩”,“过”的意思是“次”,认为在清晨叩齿三百次,可以使牙齿坚固永不动摇[26]。与《引书》中的方法相比,在叩齿的具体次数上有了详细的记载。

梁代医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中记载:“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27]认为在清晨进行叩齿36~300次可以使牙齿坚固,防止牙痛,在即将梳洗的时候也要叩齿160次。《养性延命录·杂戒忌禳灾祈善篇》云:“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25]不仅单独论述了叩齿可以预防龋齿,还认为经常梳理头发可以使头发不变白,经常修理指甲有利于筋的更替。肾其华在发,在体合骨,齿为骨之余,所以叩齿不仅可以防治牙齿疾病,还可以黑发。以上方法均简单易做,值得推广运用于现代生活中。

隋代医家巢元方还认为龋齿产生与经络有关,龋齿是由于阳明脉虚,风气、血气与热气使牙龈发肿化脓侵蚀所致。巢元方不仅阐述了龋齿产生的病因,还记载了预防龋齿的具体方法[22]。《诸病源候论·齿虫候》记载:“《养生方》云: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炼精。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在清晨时进行叩齿与《引书》中方法相同,配合吞津的方法与道教类似,认为此种方法可以消除牙齿中的虫子,使牙齿牢固。巢元方还在同书《诸病源候论·齿痛候》中运用叩齿治疗牙痛,曰:“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啄齿三十六下,治齿痛”,扩大了叩齿在口腔疾病中的应用范围[22]。

明清时期在运用叩齿预防龋齿方面有着较大的进展,《景岳全书·齿牙》中记载:“虫痛者,其病不在经而在牙,亦由肥甘湿热化生牙虫以致蚀损蛀空,牙败而痛,治宜杀虫为主。湿热胜者,亦宜兼清胃火……古有晨昏叩齿之说,虽亦可行,然而谷谷震动,终非尽善之道。余每因劳因酒,亦尝觉齿有浮突之意,则但轻轻咬实,务令渐咬渐齐,或一二次,或日行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张介宾认为龋齿产生的与经络无关,是肥甘湿热所致,且对如何叩齿以及叩击的次数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认为叩齿要根据不同人牙齿的具体状况来确定,体现了“因人制宜”的思想[15]。《红炉点雪·却病延年一十六句之术》曰:“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日清晨,或不拘时,叩齿三十六通,则气自固,虫蛀不风邪消散,设或以病齿难叩,但以舌隐舔于牙根之间,用柔制刚,真气透骨,其蛀自除。玉真人曰:欲修大道,先去牙症,叩齿不绝,坚牢无病,此虽近易,亦修养中之至要也。”龚居中对齿病的病因以及龋齿比较严重无法进行叩齿的情况进行了论述,并且认为叩齿是养生之至要[33]。清代医家汪汝麟对龋齿病因的认识与明代张介斌类似,《证因方论集要·齿牙》曰:“齿牙之证有三,一曰火,二曰虫,三曰肾虚……虫痛病不在经而在牙,亦由肥甘湿热化生牙虫,治宜杀虫而兼清胃。”[34]黄元御对龋齿的病因有着自己的观点,《四圣心源·牙痛》云:“牙虫者,木郁而为蠹也,甲木郁于湿土之中,腐败蠹朽,故虫生而齿坏。”[35]虽与以前各代医家的观点有所不同,但仍认为与虫有关。《冯氏锦囊秘录·十二段锦》:“齿为骨余,常宜叩声,使筋骨活动,身神清爽。每叩三十六数,小解闭口咬紧,解毕方开,永无齿疾。”[36]在十二段锦这套功法中不仅详细记载了叩齿的具体方法,还阐述了在叩齿后如何进行小便而使肾气不漏,两种方法配合在一起预防各种牙齿疾病。

后世各代对龋齿的病因与防治上有了更加详细的论述,在预防上仍然较多地运用叩齿,不同医家在如何运用叩齿方面依据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变化与发展。说明叩齿在预防龋齿上的效果是确切的,可以经受住时间和临床的考验,运用叩齿预防龋齿可以体现出中医“治未病”的特点。在龋齿的治疗上则较多运用针灸、药物等多种方法,与《引书》中所记载的:“其龋也,益涿之”单纯运用叩齿的方法相比有较大的发展。

3 研究价值与现代意义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所载的防治龋齿导引术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牙齿导引文献,将数千年前我国人民防治龋齿的方法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接近秦汉时期人们在当时所使用导引术的原貌,证明了传世文献的可靠性,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医疗卫生情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37]。出土文献中的导引术同时具有体育、医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满足人类健身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忽略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去做更深一步的研究[38]。

张家山汉简《引书》中的叩齿法,可以增加唾液分泌,清洁牙齿,稳固牙齿,增强牙齿抗龋力,操作简单,适用人群极广,作为绿色健康的口腔健康护理方法,在现代生活值得借鉴和推广。将传统的叩齿方法与现代防治龋齿的方法与技术相结合,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日常口腔护理,可为中医在现代口腔医学和日常养生方面发挥其独有的特色。

猜你喜欢
医家肾气龋齿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为什么人会有蛀牙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身体累了应“抖抖肾”吗?
预防龋齿
预防龋齿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