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方言对二语习得的负迁移及教学启示

2022-07-25 03:54姜欣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发音

方言作为一个地区的语言特色,在潜移默化中都对母语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二语习得中将会有一些不利影响,其中负迁移现象较为明显。即学习者在进行二语习得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和用母语特征进行言语交流,甚至参考母语思维,因此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多方面都将体现负迁移[1]。本文以川渝方言为研究对象,基于30名川渝高校非英语专生学生的录音,采用对比分析法,分析了二语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现象,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该这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了几点在教学方面的策略。

方言作为地区特有的语言,受到其地理条件、气候、文化、政治经济开放程度等的影响。地区方言作为最早习得的语言,也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语言,所以与人们后天交流沟通、阅读写作、思考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区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方言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将逐渐失去本色,增添更多新的特征。尤其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于方言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而采用通用语言——普通话进行必要的交流沟通,因此在不经意间方言文化便日渐消退。即使如此,其在二语习得的负迁移现象依旧明显。

迁移(Transfer)是心理学词汇,简而言之就是學得的经验(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对于后来学习的影响。美国语言学家Oidin(1989)认为:“迁移是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和可能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或差异所造成的影响。”Jarvis&Pavlenko(2008)对“语言迁移”给出了更为简洁的定义:“一个人关于一种语言的知识对他另一种语言的知识或使用产生的影响。”一般认为,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即表现为母语对外语习得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 川渝方言的特点

川渝同占四川盆地,地形封闭,气候湿热,植被茂密。因此,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对人们的听觉和发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研究表明,树木植被多的地方,当地的语言辅音的结构变化通常比较小;潮湿的地区,语言音调更为复杂。通过对录音测试的分析,也不难发现,川渝方言音调多变,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某些富有感情的英文朗读和其他英语学习发生着正迁移,但不利于单词的正确发音。

1.1 音律——富有节奏感、音律感

美国语言学家Spa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即语言并非孤立存在的,语言背后蕴藏这该区域的历史、政治、经济活动等;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变迁,时代特征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这方言。影片《山城棒棒军》中记载了重庆棒棒(20世纪的职业,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劳作时的场景,棒棒们在每次抬起重物时,便会不自觉地发出有节奏的哟嘿声,即是“哟—嘿—吼”理论(The yo-he-ho theory)的体现。

1.2 发音——不注重发音准确

川渝地区绝大部分学生口音比较明显,因为在生活中甚至日常教学中也都是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其口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混淆鼻音与边音,主要体现在分不清/l/ /n/,并且大多时候一律用鼻音/n/代替。例如,刘奶奶(niu nai nai),牛柳(niu niu),兰草(nan cao)。(2)混淆/h/和/f/,/v/和/w/,主要未正确掌握发音部位。例如,花花(fa fa),红色(fong se),呜啦啦(vu la la)。(3)大多数分不清前后鼻音/ing/ /in/,例如“请秦晴去吃饭。”大多数川渝地区的同学会直接都选择前鼻音进行发音;又例如,人生(reng sheng),侥幸心理(jiao xing xing li)。(4)平舌翘舌音不分,/z/ /zhi/ /chi/ /ci/ /s/ /shi/,大多数会直接选择平舌发音。例如,职业(zi ye),吃饭(ci fan),是撒(si sa)。

1.3 词汇——重叠词量词、语气词、儿化音使用频繁

川渝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更细分支的西南官话,川渝方言里的多数量词与普通话的量词在发音和含义上基本一致[3]。所以,很多用词特点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例如有以下特点:(1)重叠量词增添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川渝地区人民习惯性地在表达中增添重叠量词,意义不会发生变化,但在音调上有一定影响。例如,“稍等一哈哈”“几根根头发”“一丁丁”“一点点”,在表达效果上加重了语气。(2)语气词的使用也是川渝方言的一大特点,很多时候也会拖长语气词,并且语气词以重音为主。大多为了突出情感表达,加强语气。例如,“要得嘛”(好的)“阔以撒”(可以呀)“爪子哟”(干什么哟)。(3)儿化音主要出现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以普通话为代表,其中要数北京、四川地区方言表现得十分明显。在川渝方言中,例如,有对人表达爱称的“幺儿”“小心肝儿”“娃儿”;有对物品的表达“高跟儿鞋”“手绢儿”;有对方位的表达“西门儿”“那边儿”。

2 川渝方言对二语(英语)习得的负迁移

方言是维系宗族、朋友关系的一条纽带,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该部分旨在通过对收集的录音测试进行分析,结合试者的性别、年级、专业、以及外语水平(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分析法,与上文中提到的川渝方言特点做对比,总结出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川渝方言的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l/ /n/ 混淆

川渝方言中,/l/ /n/混淆是较为明显特征,主要原因在于未弄清发音部位、舌位以及气流送出方式,两个音都属于舌尖中音,即在发音时都是舌尖和上齿龈(即上牙床)接触,构成阻碍。因此大多迁移到英语发音中。根据对30名试者录音测试的分析,约六成的同学未分清/l/ /n/,但大多数都是更倾向于直接发音/n/,而不会将/n/读成/l/。例如,language /ˈlæŋɡwɪdʒ/读成/ˈnæŋɡwɪdʒ/,labor/ˈleɪbə(r)/读成/ˈneɪbə(r)/。

2.2  /f/ /v/ 和/v/ /w/ 混淆

/f/ /v/的区别在于清辅音与浊辅音,大多数学生在拼音学习初期就未弄清这两者的区别,未明晰发音声带是否振动。[4]川渝方言中也把数字“5”/w/读成咬唇的/v/,因此在英语学习阶段也就很容易混淆。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同学的误读,例如,very good读成/weri ɡʊd/,vest读成/west/。在录音测试中,就有同学将of/əv;ɒv/ 读成/ɒf/。

2.3 元音负迁移

虽然在二语习得中,川渝方言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辅音上,但也不难发现元音的迁移。川渝方言中,大多使用平舌,即舌头处于平躺状态,而非翘舌,这也对元音发音有一定负迁移。例如,川渝方言中将可以/ke yi/说成/kuo yi/,要得/yao de/中的“得”元音发音时,嘴型更宽,与exercise/ˈeksəsaɪz/中/e/同音。因此,在二语习得时就会不自觉地将熟悉的发音迁移过来,在录音测试中,就有同学将definition/ˌdefɪˈnɪʃn/读成/ˌdifɪˈnɪʃn/,symbols /'sɪmbəlz/读出/'sɪmboz/,call/kɔːl/读成/kɒl/,如表1所示。

注:测试内容为英文短句如下所示(摘自《语言学教程》胡壮麟):

(1)“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This definition has revealed five essential factors of language: systematic, arbitrary, vocal, symbolic and most importantly human -specific.”

(2)“Language originated in process of labor and answered the call of social need.”

3 教学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川渝方言对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同学的负迁移是显而易见的。对于二语习得而言,方言确实是发音道路上的一大拦路虎。在英语教学时,方言负迁移是教学老师值得考虑的问题。鉴于此,笔者将常识性地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3.1 正确掌握音标发音特点与技巧

如表2所示,n音:舌尖及舌前部边缘紧抵上齿背与齿龈交界处。堵塞口腔通道,软腭和小舌下垂,打开鼻腔通路,气流从鼻腔通过。声带震动。l音舌:尖及舌前部边缘紧抵上齿背与齿龈交界处。阻塞口腔中路通道,两边留有空隙,软腭和小舌上声,关闭鼻腔通路,气流从舌与两颊内侧间的空隙通过而成音,声带振动。

Krashen 认为,真正解决母语迁移在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材料[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提供照片、视频或者课堂实践进行该部分的讲解,一方面让语言学习课堂更为活跃;另一方向,让同学们更能理解。例如,在讲解/l/音时,教师可以让大家捏住鼻子进行发音感受,也可以反复练习“啦啦啦”等,以此让大家更好地区分这一对音标。又例如表3所示,在讲解/f/ /v/时,教师可以提供组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发/v/音时,用上排牙齿轻轻咬住下面嘴唇,一边发音,一边摸着声带,感受是否振动;该部分可以让同学们组队进行实验,加深记忆,互相纠正。

3.2 重视课堂课后练习

一口流利的外语离不开先天条件,但更多的还是在于后天练习和引导,教师在其中就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语言学习重在反复练习,无论是对音标、单词的抄写背诵,还是通过交流对其运用,都应该得到重视。课堂上,教师通过带领同学辨别相似音标、进行反复的语音输入、与同学的互动检验等多种方式,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给同学提供开口发音的机会。课后,教师应该鼓励同学利用互联网,浏览相关教学视频,充实课后生活,并且巩固所学知识,以达到锻炼的效果,并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

4 结语

诚然,任何一个地区的方言都会对二语习得产生负迁移,且只会对部分人群产生负迁移[6]。本文仅以川渝地区30名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录音测试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在川渝地区十多年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资料查证进行的梳理分析。由此可见,负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是多方面的。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语音教学,正确看待负迁移,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川渝同学提高语音水平。同时,学生也不应以此为由,怀有畏难情绪,而要迎难而上,刻苦练习。

引用

[1] 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2):59-62.

[2] 李蓝.西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9(1):72-87.

[3] 田曼.川渝地區小学英语语音教学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6.

[4] 李美奇.川渝地区方言对大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负迁移[J].西部素质教育,2019,5(7):173-174.

[5] 乔亚男.Study of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Native Language Transfer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海外英语,2018(1):235-236.

[6] 申义兵,李明.重庆方言对西班牙语语音的负迁移及对策[J].外国语文,2014,30(3):175-179.

作者简介:姜欣,女,重庆人,本科,就读于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发音
母语
母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Playing with h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Playing with /eI/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Playing with u_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