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换脸”有风险

2022-08-01 02:32风荷
网信军民融合 2022年1期
关键词:软文肖像权人脸识别

◎本刊特约评论员 风荷

随着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少“换脸”软件走红网络。在软件上只要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将自己的脸替换成明星或是朋友的脸。然而,AI“换脸”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造成了隐患。有不法分子借此制作虚假视频诈骗钱财、利用换脸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有报道显示,一些电商平台以0.5元每份的价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脸数据。业内人士表示,一旦不法分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照片进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拟真人的点头、摇头、眨眼、说话等行为,极易被用作办理网贷或实施精准诈骗。

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数据显示,自2018 年9 月9 日至2020 年8 月31 日,该法院共受理利用网络侵害人格权纠纷6284 件,其中涉网侵害肖像权纠纷4109 件,占比约65.4%。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越来越隐蔽。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侵害肖像权纠纷中,约50.8%的侵权行为方式以软文广告形式出现,软文广告和在网络店铺中售卖明星同款商品现象尤为突出。

同时,利用AI“换脸技术”实施诈骗也层出不穷。近期,警方调查发现某地一家非法从事证书挂靠行业的公司,竟然使用AI 换脸技术“伪造人脸”,帮助想要挂靠的专业人员在相关政务网站上进行识别认证。正常的人脸识别需要本人亲自进行识别认证,这个犯罪团伙便想到利用AI 换脸技术“骗过”人脸识别认证,实施作案,犯罪嫌疑人在审讯过程中,还向警方演示了用多个制图软件让图片动起来的过程。目前,8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警方刑事拘留。

那么AI“换脸”风险如此之多,我们该如何防范呢?个人在拿不准AI“换脸”软件是否安全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此类软件,可主动采取技术手段检索肖像被使用情况,及时保全侵权证据,注重收集、保存。行业和监管部门应当加快技术升级,研发相应的“反换脸”检测技术,加快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的安全评估制度,解决相关技术滥用问题。国家要健全相关法律机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监管体系。

猜你喜欢
软文肖像权人脸识别
声音受《民法典》保护吗
人脸识别的“国标”来了
《新媒体软文与传统软文的区别》教学设计
人文街拍马上就要违法了!
中科视拓开放商业版本人脸识别算法
软文
影视剧照中肖像权的界限
荣耀畅玩7C:人脸识别
一篇软文值20万,你信吗?
“人脸识别”人工智能测谎仪研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