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武学“三阶”论

2022-08-02 07:52李子蔚
少林与太极 2022年5期
关键词:孙氏拳术三阶

◎李子蔚

在《拳意述真》一书中,有多处从不同角度专门论述孙氏武学初、中、高三个阶段基础理论的文字,笔者将它们统称为“三阶”论。它们分别是:三层道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三种形态、三层火候、三层呼吸、三种用法、三重境界等。

笔者之所以列一个表格,不仅仅是为了方便、直观,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高每一个阶级上,八个方面都是相互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余思既然文武一道,则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三种境界论,于武者对武道的追求亦有借鉴意义。

经过笔者校对增删和加标点以后的“李氏点校版”《拳意述真》,全书计有30883字(连同目录和标点,不含增补的标题),其中第四、五、六章三派前辈“述真”之言有21859字。然而八处八个方面三阶理论阐述就达4435字,占全书总字数的14.4%,达到七分之一;占“述真”之言的20.3%,超过两成。这尚不含其他零星涉及的以上诸方面内容的文字。

不仅如此,三阶论还是孙氏武学内劲论、太极一气论、中和论、道艺论、体用论、三体论、四象论、交手论、三拳合一论等重要理论的基石。换言之,三阶论是孙氏武学的基础理论。

三阶论在孙氏武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对八个方面的三阶论分别略而述之(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涉及内容太多,而篇幅有限,原则上只引述原文,基本不做解释和论证,特别需要者除外)。

一、三层道理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是道教内丹术修炼的三个阶段。孙禄堂先生把内丹术之理引入内家武学体系中,将拳术与丹道之功结合起来,称之为拳术的三层道理。这是“拳与道合”最基础的体现。“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

(一)炼精化气

1.何谓“炼精化气”?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媾,此为小周天。”小周天就是丹道的第一阶段,用的是武火,为炼精化气。

三阶论的基本内容见下表:

孙氏武学“三阶”论基本内容简表初阶 中阶 高阶 备注 出处三层道理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道体 述郭云深先生言(以下三步功夫 易骨 易筋 洗髓 武体三种练法 明劲 暗劲 化劲 武用三种形态 外方 内圆 浑然无间 道用 孙禄堂先生注三层呼吸 调息 息调 真息(停息) 道体 郭言五则、述宋世荣先生言三则三层火候 武火 文火 火候纯 道体 郭言十三则三种用法 有形有相之用 有声有名有形无迹之用简称“郭言”)一则、四则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 武用 郭言七则三重境界 足踏水底 足浮水中 足履水面 武体 述郝为桢先生言一则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道体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注:1.“备注”部分为孙氏武学在初阶、中阶的粗略分法,分为武艺与道艺、体与用,即武艺之体、武艺之用道艺之体、道艺之用——分别简称为武体、武用,道体、道用。高阶则武道体用不分。2.最后引用王国维先生关于“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之说,概况武者对武学三阶的追求。

2.小周天循环路线

内气运转的小周天过程,是指内气从下丹田开始,经下鹊桥,逆督脉而上(阳升),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和上丹田,经上鹊桥,沿任脉而下(阴降),经廉泉、华盖、玉堂、中丹田(膻中)、神阙,复归于下丹田,周流运转,循环不息。

3.孙氏武学的小周天功夫

以孙氏武学而言,三体式和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无极式、太极式就是小周天功夫。

(二)炼气化神

1.何谓“练气化神”?

“大周天之功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大周天功夫就是丹道的第二个阶段,用的是文火,为炼气化神。

2.大周天循行路线

大周天是在小周天阶段基础上进行的。内丹术认为,通过大周天,使神和气密切结合,相抱不离,以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由于它的内气流行,除在督任二脉外,也在其他经脉上流行,范围大于小周天,故称为大周天。

3.孙氏武学的大周天功夫

孙氏武学的三体式,练到和顺自然的程度,就由小周天功夫转化为大周天功夫。当然,这时把拳中某个动作或其过程中的某个形态定型成静止状态(也就是通俗所谓“桩功”)来练,也是大周天功夫。暗劲行拳练法,也是大周天功夫。

需要说明的是,“明劲”的初期行拳实际上不能算小周天功夫,更不是大周天功夫。但明劲阶段练至能够不期然而然地合于避三害、守九要的规矩之后,则为武火小周天功夫。至于功夫入于暗劲甚至化劲阶段后,偶尔采取明劲练法,也仍然为武火小周天练法。

(三)炼神还虚

1.何谓“练神还虚”?

炼神还虚是内丹功法的高级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完全的性功,以返回先天。通过炼气化神这一关后,便进入丹道修炼的高级阶段。这一修炼过程不同于初关的“有为”、中关的“有无之交”,而是行持“无为”之法,入大定功夫,内观定照,乳哺温养,练就纯阳之神。

2.孙氏武学的“炼神还虚”

孙氏武学三拳演练之时,手足动作“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全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这是化劲阶段的练法,也就是孙氏武学的炼神还虚。

(四)在三层道理的基础上,还有最上乘的丹道之功——炼虚合道

1.何谓“炼虚合道”?

炼虚合道为丹道修炼之最上一乘,又称粉碎虚空或虚空粉碎,为内丹修炼的终极目标。道教认为,进入虚空境界的时候,如果有执着心,依然没有摆脱“有为”法度,应该进一步破除执心,连虚空也一并忘记而没有迹象,这样才能最终与本真之大道合为一体。

2.孙氏武学的“炼虚合道”

“用功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渺、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孙禄堂先生引注前人诗:“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这首诗最能说明与道合真的境界。

“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也。”这里说的是三拳演练的境界,也就是练“体”时的境界。

补充说明:以“用”而言,“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则是在化劲阶段(对应道艺的“炼神还虚”)便有的用法。

3.由“炼虚合道”引申去

从丹道学的“炼虚合道”引申开来,孙氏武学实际上有四层道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步功夫:易骨、易筋、洗髓、“脱胎”;四种练法:明劲、暗劲、化劲、“无劲”。

进一步引申开来,还有四种形态:外方、内圆、浑然无间、无形;四层火候:武火、文火、火候纯、无火;四层呼吸:调息、息调、真息(停息)、无息;四种用法:有形有相之用、有声有名有形无迹之用、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无用之用;四重境界:足踏水底、足浮水中、足履水面、足浮雾上。

4.对八个方面四阶的总括

笔者把以上四阶总括为“四境”——气境(初阶)、神境(中阶)、虚境(高阶)、道境(至高阶)。关于“道境”,笔者以苏轼的《行香子·清夜无尘》来比喻:“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与之相对的,未曾习武修道和刚接触武道的人为“血境”。因为他们所用的皆是血气之力,成语“血气方刚”即指此意。

由于道境绝少有人企及(近代以来只有李洛能、董海川、武禹襄三位宗师和孙禄堂先生自己等极少数的人功臻此境),因此孙禄堂先生只按初、中、高三个境界来阐述,至高境界虽在文中也有涉及,但并没有独立出来。笔者深知当世更是无人能够企及,但作为理论探索,也算是为后来者树立一个前行的航标吧。

二、三步功夫

“丹道有三易……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拳术三易——易骨、易筋、洗髓,即拳术的三步功夫。

三步功夫与释家和武家有关。“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

“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

在《国术源流之管见》一文中,孙禄堂先生也写道:“梁武帝时,达摩东来,虑其徒众未谙动静相养之道,于是著‘易筋’‘洗髓’两经,内外交修,为强健身体之初步,否则禅寂枯坐易滋流弊。继之者,分刚柔两派,而少林、内家之拳自兹始矣。”

虽然菩提达摩创易筋、洗髓二经之说未必完全准确,但二经形成与释家有关是无疑的。岳飞教练士卒的杀敌之技是形意拳的萌芽也应该是可信的。

(一)易骨

1.何谓“易骨”?

“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炼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功全、炼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作用

“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3.由来

“岳武穆得‘筋、髓’两经,复阐发‘易骨’之功用,命名曰‘形意’。”

(二)易筋

1.何谓“易筋”?

易筋者,是拳中之暗劲、炼气化神之道也。

2.作用

“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孙禄堂先生注:“俗云:‘筋长力大’。”

3.由来

“少林始于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之名,即易筋之作用也,谓之形意。”

(三)洗髓

1.何谓“洗髓”

洗髓者,是拳中之化劲、炼神还虚之道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向上功夫……是谓之化劲、炼神还虚、洗髓之功毕矣!”

2.作用

“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孙禄堂先生引注:“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也。”

3.由来

见上。

(四)脱胎

孙禄堂先生在自己的“述真”之言——《拳意述真·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一文中写道:“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这段文字充分表明,孙禄堂先生已功臻道境,脱去凡躯,成就了“仙胎”。

三、三种练法

“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明劲、暗劲、化劲即拳术的三种练法。

(一)明劲

1.何谓“明劲”?

“明劲者,拳中之刚劲也,即炼精化气、易骨之道也。”

2.明劲练法

“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

3.明劲是小学之道

“进退起落,左转右旋,形式有间断,故谓之小学。”

4.以书法(用笔)喻明劲

“练形意拳术,头层明劲,垂肩、坠肘、塌腰,与写字之功夫,往下按笔意思相同也。”

(二)暗劲

1.何谓“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即炼气化神、易筋之道也。”

2.暗劲练法

⑴总体原则

“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神即意也)(引文内之仿宋体部分为孙禄堂先生注文或引注,下同——笔者注)。”“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圆通活泼而不可滞。”“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

⑵具体练法

两手之劲:

①“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

②“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

③“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

④“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

⑤“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

两足之劲:

“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暗劲是大学之道

“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循环无端,形式无有间断,故谓之大学。”

4.以书法(用笔)喻暗劲

“二层练暗劲,松劲、往外开劲、缩劲,各处之劲,与写字提笔意思相同也;顶头蹬足,是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也。”

5.明劲与暗劲之间的关系

“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

(三)化劲

1.何谓“化劲”?

“化劲者,即炼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腹内空空洞洞、浑浑沦沦、无形无象、无我无他之境”“阴阳混成,刚柔相合,内外如一,谓之化劲”“‘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用也”。

2.化劲练法

“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向上功夫,用炼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之化劲、炼神还虚、洗髓之功毕矣!”

“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3.以书法(字体)喻化劲

“三层练化劲,以上之劲,俱有而不觉有,只有神行妙用,与写字之随意作草书者意思相同也。”

4.化劲与明暗劲之间的关系

“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惟所用之劲不同耳。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全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5.注意事项

化劲不等同于“划劲”。“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

(四)无劲

“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炼虚合道。以致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合其道也。至此无声无臭之德至矣。”

四、三种形态

与三种练法相对应的外方、内圆、浑然无间三种形态,是笔者据孙禄堂先生引注及其文意命名的。

(一)外方

在郭云深先生所论关于明劲的文字之后,孙禄堂先生引注曰:“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外方”之名由此而来。

“方”,指明劲练法,动作必须合乎规矩,手足动作整齐划一。此阶段拳势开展,棱角分明,动作有间断,因此外形有方之象。“正其中”,指以外形动作引导体内散乱之气,使之与力相合,以气使力,形成“气力”,也就是明劲。

(二)内圆

在郭云深先生所论关于暗劲的文字之后,孙禄堂先生又引注曰:“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内圆”之名由此而来。

“圆者以应其外”,指暗劲阶段,一改明劲阶段的“以外导内”而为“以内引外”,内里神气舒展、圆通活泼,内劲贯通,则拳术动作自然合乎规矩。此即“内圆外方”之意也。

(三)浑然无间

车毅斋先生有言:“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气浑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浑然无间”据此而得名。

在郭云深先生所论关于化劲的文字之后,孙禄堂先生复又引注曰:“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亦即此意也。”

“三回者,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

三回九转,练就纯阳之气、纯阳之体,拳之外形动作逾练逾小,逾练逾圆活精巧,三拳劲力合一,无有太极形意八卦之分,内里正气浩然,至大至刚。此时有“外圆内方”之象,此即化劲之真意也。

(四)无形

化劲阶段虽说“诸形皆无”,但毕竟还是有形迹可寻。至道境则形迹全无,似乎连“本我”都“消失”了,是真正的无形无相无我无他之境。

五、三层呼吸

“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

“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此理即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与三层道理等相对应,呼吸亦有三层:调息、息调、真息(停息)。

(一)调息

1.何谓“调息”?

又称“调整呼吸”,指运用意识,通过调整呼吸使意气相合,以后天之气换取先天之气。调息为炼精化气之理。

2.孙氏形意拳的调息

“第一层练拳术之呼吸,将舌卷回,顶住上腭,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于呼吸。因手足动作合于规矩是为调息之法则,亦即炼精化气之功夫也。” “‘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

3.内丹术调息与拳术调息的区别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

(二)息调

1.何谓“息调”?

呼吸调适也。与调息着意于外不同,息调是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虽也有形,只是形于内而已。这是炼气化神之理。

2.孙氏形意拳的息调

“第二层练拳术之呼吸,口之开合、舌顶上腭等规则照前,惟呼吸与前一层不同。前者手足动作是调息之法则,此是息调也。前者口鼻之呼吸,不过借此以通乎内外也;此二层之呼吸,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也,又名胎息。是为炼气化神之理也。”“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

(三)真息(停息)

1.何谓“真息”?

“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孙禄堂先生引注:“《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

2.孙氏形意拳之真息

“第三层练拳术之呼吸,与上两层之意又不同。前一层是明劲,有形于外;二层是暗劲,有形于内;此呼吸虽有而若无,勿忘勿助之意思,即是神化之妙用也。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是为无声无臭,还虚之道也。”“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

(四)无息

“再练亦无劲,亦无火”。无火即是无息。

六、三层火候

“火候”是内丹术用语,指的是呼吸与心意(具体详细区分,则呼吸为风,心意为火)。与三层道理、三层呼吸等对应的火候亦有三层:武火、文火、火候纯。

(一)武火

1.何谓“武火”?

武火指练功中用意重紧急运之谓。与文火相对而言。《金仙证论》:“紧重谓之武火。”用武火时须配合舐吸撮闭四诀。《海琼传道集》以“奋迅精神,驱除杂念”为武火之要,采药及昏沉时需用武火。《性命圭旨》:“未得丹时籍武火凝之。”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

2.孙氏形意拳的武火

“形意拳术,头层明劲,谓之炼精化气,为丹道中之武火也。”

(二)文火

1.何谓“文火”?

心意轻微,绵绵相照,温和细密,呼吸纯任自然,为文火。《金仙证论》说:“微缓谓之文火。”“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这是丹道小周天中的文火。大周天则是纯粹的文火练法。

2.文火与武火的区别

武火的火力强,文火的火力弱,用武火聚气称为“武练”,用文火温养称为“文烹”。

孙氏形意拳的文火:“第二层暗劲,谓之炼气化神,为丹道中之文火也。”

(三)火候纯

1.何谓“火候纯”?

比文火更纯粹的火候之谓,但不易用语言表达。兹引《性命圭旨》中把孔子一生三个阶段比喻为三层火候的言论来说明之:“发愤忘食,孔子之武火也(青少年时代——笔者注);乐以忘忧,孔子之文火也(中年时期——笔者注);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者,至诚无息而火候纯也(老年时期——笔者注)。火候纯,大丹成,而作圣之功毕也。”

修为达于“火候纯”境地,在道教曰成仙,在释教曰成佛,在儒教曰成圣。

子蔚论曰:吾辈文道、武道中人,不羡仙佛,不求成圣,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贤者,于愿足矣!

2.孙氏形意拳中的火候纯

“三层化劲,谓之炼神还虚,为丹道中之火候纯也。火候纯而内外一气成矣。”“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就是火候纯。

(四)无火

“再练亦无劲,亦无火,谓之炼虚合道。”

七、三层用法

“形意拳之用法,有三层:有有形有相之用,有有声有名有形无迹之用,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

(一)有形有相之用

“拳经云:‘起如钢锉,落如钩竿;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躜。进步不胜,必有胆寒之心。’此是初步明劲、有形有相之用也。”

拳之起、躜、落、翻俱要清晰,起落躜翻均要迅速,要如箭似风,起是打,落也是打。手起气亦起,手落气亦落。所以起落躜翻既有形也讲气,要形随气腾、形动气发,内中意动即真气已动,内外一气,力注四梢,才能发劲整齐,动作迅速,才能追风赶月,将人放出。

(二)有声有名有形无迹之用

“到暗劲之时,用法更妙。‘起似伏龙登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打起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躜,一寸为先。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此是二步暗劲、形迹有无之用也。”

有形无迹的用法。内外一气,顺乎自然,起不见起,落不见落,打起落就像水中浪花翻滚,毫不停息,无处不是打,无时不是打。

有形无迹,说的是似乎有形迹,又似乎没有形迹,介于有形迹和无形迹之间,故名之曰“有形无迹”或“形迹有无”。

(三)无形无相无声无臭之用

“‘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随时而发,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以至饮食茶水之间,皆是用。或有人处、或无人处,无处不是用。所以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此皆是化劲、神化之用也。”

拳术的高级阶段,拳无拳,全身无处不是拳;意无意,行止坐卧皆真意。有敌来袭,能于无意之中随手、随身、随势化而击之。

(四)无用之用

修为至道境,已经彻底灭除了争胜之心,不再追求拳术之用。但犯者亦莫能胜之。此即无用之用也。

八、三重境界

三重境界论来自郝为桢先生对太极拳练体三个阶段境况的描述。笔者将其概括为:足踏水底、足浮水中、足履水面。练太极拳的三重境界,同样适用于形意拳、八卦拳,对应于三层道理、三层呼吸、三种火候等。

(一)足踏水底

“初层练习,身体如在水中,两足踏地,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此言身在水底,水的阻力大。此时动作沉涩,难以流畅。

以孙氏形意拳而言,为明劲(炼精化气、易骨)阶段的感觉。

以孙氏八卦拳而言,为定步八卦阶段的感觉。

(二)足浮水中

“第二层练习,身体手足动作,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如也。”此喻身在水中,浮游自如。

以孙氏形意拳而言,为暗劲(炼气化神、易筋)阶段的感觉。

以孙氏八卦拳而言,为活步八卦阶段的感觉。

(三)足履水面

“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时之景况,心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气稍为一散乱,即恐身体沉下也。”孙禄堂先生引注:“拳经云:‘神气、四肢总要完整,一有不整,身必散乱,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即此意也。”

此言足行水面,神气不敢有丝毫散乱。此种状态正合李亦畲先生的太极拳“五字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以孙氏形意拳而言,为化劲(炼神还虚、洗髓)阶段的感觉。

以八卦拳而言,为变步八卦阶段(即孙氏八卦拳独有的八卦变掌阶段)的感觉。

(四)足浮雾上

拳之道境,身无其身,心无其心,一片神行,飘飘欲仙,如同腾云驾雾一般。但云太高,以云为意蕴容易让人陷入痴妄,还是以漂浮在田野禾苗上的低矮的薄雾去感悟比较合宜。

此时何有太极、形意、八卦之别,只有如临仙境,一片神行矣。

从上文不难看出,本文虽名为“三阶论”,但实际上是“四阶论”。因此,笔者请有心的爱好者帮助本人重新制作一个“孙氏武学‘四阶论’表”,越详明越好,如何?

拙文虽然拉杂臃肿,然言犹多有未尽之处。请读者朋友依据《拳意述真》并结合拙文自行揣摩可也。

补充说明:孙氏武学中还有三体、三拳、三教、三节、内三合、外三合、三元、三达德、三害、体之三中、用之三中、练拳三要、勾股三角等与“三”数有关的概念,然而这些概念,其内容三部分之间要么是平行关系,要么一体关系,与本文所述拳术武艺或道艺的体与用之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含义完全不同,因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部分内容另文有专论或它文已有论及。

猜你喜欢
孙氏拳术三阶
拳术论
心魔
心魔
三阶行列式计算的新方法
追爱就要厚脸皮
巧填三阶幻方
三阶幻方有妙用
凶手叫门露马脚
浅谈长拳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三阶微分方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