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源高职思政课堂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
——基于“适合的教育”理念

2022-08-02 16:06邵俭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生源思政

邵俭福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中职毕业生普遍入读高职院校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中职起点生源(以下简称中职生源)已经成为江苏众多高职院校的主体构成。教育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中职起点高职毕业生既有利于我省众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企业创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如何提高中职生源的思政课教学质量,值得每一位高职思政工作者仔细调研、认真思考、精心设计。

1 问卷调查分析

2019年1月,课题组选择了苏南的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公办)、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民办),苏中的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扬州,公办)、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民办),苏北的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公办)、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淮安,民办)、明达职业技术学院(盐城,民办)共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问卷星平台进行问卷调查,4262名学生受邀参与,收回有效答卷2978份,其中中职起点学生为1128人,高中起点学生为1850人。各校参与的学生人数相当,大一和大二学生人数相当,涉及广告、会计、物流、高铁乘务、烹饪工艺与营养、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等20多个专业。

调查发现了三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其一,高中生源与中职生源在知识基础、学习需求等方面显现较明显的差异。其二,中职生源思政课堂存在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效果差,学生素质目标难以达成。其三,中职生源在学习偏好上,有自身的一些特点(见表1~5)。这些特点与中职生源的学习能力、学习经历、自我定位以及自身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有关,反映了中职生源偏爱轻松、新颖,寓教于乐、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而富有挑战性,需要深度参与、付出较多劳动的教学活动则敬而远之。

表1 关于感兴趣的教学形式(多选题)

表2 关于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多选题)

表3 关于提高课堂学习成效的措施(多选题)

表4 关于学习场域的选择(单选题)

表5 关于实践形式的选择(多选题)

2 教学方法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葛道凯教授指出,“适合的教育就是要坚持因材施教,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3]。基于“适合的教育理念”,结合调查与分析,尝试为中职生源设计了一套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基本教学要求不降低、基本教学任务不减少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在适合自己的情景、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学习体验、活动体验、实践体验,达到所有高职生统一的教学目标。

2.1 网络学习体验

(1)建设多彩空间。思政网络空间的建设途径多样,可以基于校园网开设思政专题,如江苏旅游职业学院“魅力思政”,可以基于线上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个人空间,如超星泛雅平台的“思政云空间”,可以创建教师个人公众号,如“南航徐川”。各种样式各有特点,专题网站规范正式,泛雅平台功能强大,个人公众号亲切自然,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条件择优选择。以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为例,思政教师通过注册取得自己的云空间,空间“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可以化分为学习模块、交互模块和评价模块等”[4],学习模块里可以放置电子教材、学习课件、教学视频、拓展材料等,交互模块包括讨论、答疑、问卷、投票等功能;评价模块则包括教学预警、课程积分、考试统计、成绩管理等。学习模块的内容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交互模块的活动能激发取胜的欲望,评价模板的成绩可获得赞扬的愉悦。各个模块能够切换自如、交叉使用,相互支撑、彼此协调。

(2)学生网络体验。建课准备的材料,可以设计成案例、编制成学案,制作成微课等放在学习模块里以“资料”的形式发布,并在“作业栏”设置以有坡度的习题,在“考试栏”安排综合性的考题,学生阅读、欣赏、练习、测试,后台均可以即时显示人员姓名、在线时长、学习进度、考试成绩等,多姿的学习方式有如沐浴春风;遇到难点、产生疑惑可以在交互模块里向老师请教,跟同学讨论,即时在线的问答、碰撞,容易激分创新;对于学生的网络学习,教师要在评价模块里及时给予点评,结合系统产生的成绩加上互动的表现,给出恰如其分的数字成绩,可以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当然,在交互环节还可以做进一步的设计,如插入游戏化学习程序,或抢答获得加分,或在线比拼答题,或答题升级游戏权限;如组建线上学习小组,或讨论疑难问题,或分工准备课堂报告,或交流学习心得。学生所有的工作都可在平台留痕,都能回看检查,都有成绩生成。有趣的内容吸引学生进入,快乐的学习吸引学生流连,优良的成绩吸引学生回返,独特的学习体验持续磨砺,中职生源学习主动性可逐渐地提高,学习兴趣可慢慢地培养。

2.2 课堂活动体验

(1)教师主题授课。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专题,主张教师主题授课,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人生价值教育模块——主题一:把握人生要义,领悟人生真谛为例。课前,网络学习温习了中职阶段的“人的本质”“人生价值”“利己和利他”等知识点,补充了中国古代人生论的一些观点以及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人生故事。课上,思政教师先讲清整个模块中几个主题之间的关系,本主题在模块中的地位,本主题的大略内容。接着,依照“人——人生——人生观(主要内容)——正确人生观(特征)——(人生观之)人生价值评价”逻辑顺序展开。讲“人”和“人生”,可以几句带过,重点是人生观三要素——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可借助视频作情景呈现)来巧妙解释概念,通过问题驱动(可借助案例作背景铺垫)让学生领悟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论讲授要少而精,以学生够用为度;难点是人生价值的评价,这将涉及到能力和态度、精神和物质,个人和社会等关系问题,学生有过去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或辩论、或讨论、或演讲(可故事、可人物、可历史、可时事)以及教师的精彩点评来突破难点。整个过程实质是以清晰的逻辑贯穿全课,让学生一课听来能比较轻巧地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课堂知识框架;以形象的数据、案例、视频等消融理论新知,让学生在分析数据、阅读案例、欣赏视频的过程中能较为轻松地体会到理论的意蕴、新知的魅力。

(2)小组活动体验。对于史实性明显的专题,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同侪效应,实现学生之间知识、学习经验和学习效果的共进共享”[5]。具体做法如下:每个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班分6~8组,每组5~7人为宜),以组为单位就指定的专题开展研究和汇报活动,每组选择不同的主题(可理论、可事件、可人物)做成对应的课件,每个课件的汇报时限8分钟。课前,学生小组既有效合作又合理分工,研读教材、提炼主题、收集资料、制造课件、准备讲稿。以《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模块——专题二: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为例,可以提炼以下一些主题形成教学内容:邓小平生平与历史功绩;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与形成背景;邓小平理论之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理论之“一国两制”理论等。课上,活动主角是学生,学生的汇报可以一人完成,也可以小组成员合作,不求理论深度、不求面面俱到,可以视频辅助,可以台上台下互动。一组完成后,其他同学可以就演讲主题追问,本组同学负责释疑。最后,思政教师负责点评和总结。一次思政课90分钟可作如下安排——前10分钟思政教师作本专题概述,中间60分钟留给学生小组汇报,再提供10分钟思政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最后10分钟简单测试、巩固新知。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中职生源的积极能动性,既体验了同侪合作与知识探索的乐趣,又较好地呼应了思政教师的主题教学需要。

2.3 课外实践体验

(1)打造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既是思政课的必要环节,也是提振中职生源人格自信,自由展现个人风采的难得机会。课题组梳理了高职两本思政教材,概括了多达七个方面的实践篇章——人生规划篇、理想信念篇、中国精神篇、道德修养篇、法治素养篇、革命教育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篇。每个篇章都可分作数个实践项目,如人生规划篇,可以开展“逐梦本科——转本路上”演讲等课堂实践;中国精神篇,可以开展聆听传统文化系列讲座等校园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篇,可以深入郊区农村,开展环保宣传、农业调查、慰问孤老等社会实践。课堂实践不能让一个同学游离出课堂活动,校园实践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可以和团委开展合作,与学生会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牵涉面广、工作量大,可以和专业教师相配合,与学生专业实习相融合。每项实践活动都需要精心设计,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法治素养篇——模拟法庭审判——校园实践为例,前期可以组建法律社团,补充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法律文书写作等;接着是人员选择、角色辅导、案情分析、场景布置等事务;案件审判运用好多媒体辅助功能,如设置情景还原案件现场,播放一段表演视频介绍案件的来龙去脉,屏幕随时展示各种涉案证据,及时提供与判案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审判过程尽量逼真,庭审程序完整规范,庭审内容新鲜翔实,角色语言合理规范,尽力提供给观众一次难得的法治教育机会;审判结束可以请每个角色发表感想和体会,请旁听同学谈收获和疑问,思政老师及时作点评总结。

(2)参与实践体验。实践教学深化课堂认知,是培育中职生源正向精神品格,不断提升积极思政素养的重要抓手。思政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亲身参与实践,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验证理论的真理性,领会理论的内涵以及体验精神升华的幸福,这种获得感难求一步到位,需要层次推进。以“德福一致”论为例,《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三节——第一框——遵守社会公德,探讨了助人为乐的话题,理论的难度似乎降低了,但很多同学依然对结论表示怀疑。打消学生疑虑的最佳方法是带领他们在服务他人的实践中亲身经历这种感受,如安排导游专业学生在扬州瘦西湖景区开展社会实践,在专业实习的层面上,学生通过刻苦训练、微笑待客、热情服务赢得顾客的赞许,取得了自己应得的劳动报酬,产生一种“物质获得”的幸福感,这是职业道德意义上的“德福一致”。倘若提升到思政实践的高度,工作任务可能会增加,工作要求可能会提高,甚至工作时间也可能会拉长,部分劳动付出也许没有相应的经济补偿,无偿的服务还要求必须是自觉和自愿的。参与实践的学生如仍能够自觉自愿、坚守岗位、辛苦付出,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他们腰酸背痛、口干舌燥之际,游客道出一声感谢,路人投来一个笑脸,朋友递过一杯热水,瞬间则会有一种快乐感,犹如一股电流传播全身,这是一种“精神满足”的幸福感,这就是社会公德意义上的“德福一致”。凡亲身参与过此类实践活动的同学,可以说大体理解了“德福一致”的内涵,思政课程的素质目标不知不觉达成、学生思政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3 初步实战反馈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针对中职生源量身打造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在初步实战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前网络推送的材料,3小时内72.45%的学生会予以关注,内容越丰富、形式越多样,浏览的学生越多,在线的时间越长(平均访问时长15.6分钟);教师主题教学,清晰的脉络、贴切的素材、适中的难度较为有效地提振了学生的课堂精气神,凝聚了学生的上课注意力,57.28%的学生认为课堂内容相比过去容易接受,66.35%的学生反映思政课相比过去吸引力提高;课后体验性实践,学生每次参与率均超过93%,每次实践时长2个小时以上,各组撰写的实践报告平均字数为1988,详阅实践报告发现过程仔细、收获丰硕、体验真切。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是学生课堂之外并不愿意多花时间在思政这类公共课程上,对于网络平台上推送的材料关注多、深入少,学习的成效不是很明显;二是课堂上小组的活动体验,每组积极投入的学生不多,多数人是坐等果实,主题教学效果自然打了折扣;三是实践体验大规模、经常性的开展不太现实,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深度较难把握,学生素质提升的推进机制有待完善。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尝试和改进,需要学生一如既往的配合和投入,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助。

猜你喜欢
适合的教育生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适合的教育:江苏教育的当下期待
“适合的教育”思考与实践
他们在谱写一本“穷人教育学”
适合的教育是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