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公益诉讼城市公共安全领域新样本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致力公益诉讼制度深入发展

2022-08-03 08:41胡春健徐伟
检察风云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闵行区监督员办案

文/胡春健 徐伟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深入涉案小区与居委、物业、属地街镇一同开展实地调研、排查相关情况

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探索中应运而生,自2017年正式确立以来,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等法定领域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的要求,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也特别强调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该项职能随之奔向了更快、更宽的“跑道”。

根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最新通过的 《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法定领域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力度,按照积极、稳妥、审慎的原则依法探索城市公共安全、金融秩序、知识产权、个人信息安全、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工作。

此前,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闵行区院”)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稳扎稳打、做实法定领域办案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办案范围、线索来源和全流程监督模式,加大了城市公共安全等新领域公益诉讼办案力度,解决了一批长期困扰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法律监督实效性和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敢为人先,攻克难点:守护群众头顶安全

外墙脱落被称为“城市的皮肤病”,严重危害居民的居住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因相关脱落原因驳杂、房屋属性多元、监管责任交叉,容易导致问题久拖不决继而演化成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2021年初,上海市接连发生两起高楼外墙坠落事故,造成人员死伤的严重后果,闵行辖区内也出现外墙脱落引发媒体报道的情况。为了精准拆除居民头顶上的“不定时炸弹”,彻底治愈“悬在城市上空的痛”,闵行区院积极开展系列工作。在学习相关规定、借鉴相关案例、形成详细《调查方案》的基础上,办案检察官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先后20余次深入多个存在外墙脱落问题的小区及其居委、物业、属地街镇开展实地勘查、调研,同时对小区属性,外墙所用材料,建设及施工单位,竣工及入住时间,空鼓开裂脱落点位,有无人伤物损事故,居民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的内容等关键信息进行详细梳理并形成附表。由于外墙脱落成因复杂、专业性较强,检察官主动借助“外脑”,多次赴相关行政机关和检测机构走访咨询,明确脱落成因、整改难点、解决路径,同时进一步强化取证和论证,为提出精准的法律监督意见提供了有力参考和借鉴。在与行政机关、相关主体多次召开沟通协调会后,闵行区院向相关街镇及区级职能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有效推动行政机关依法积极履职,不仅对涉案小区采取应急防范措施、启动整体维修项目消除高坠隐患,还对全区1081个住宅小区开展全覆盖检查1508次,对查找出的问题,均已全部落实整改,起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该案获评“2021年度上海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全面检视,突出重点:加大火情防范力度

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共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火灾事故背后往往埋藏着引发火灾或是延误救援的安全隐患。为促进系统治理,加大消防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闵行区院积极开展消防安全专项监督工作:一是重视新闻舆情,打通消防疏散通道。针对新闻报道某小区在发生失火事件时消防车通道堵塞导致贻误救援,且公益诉讼检察官在事故发生后发现消防车通道依然不畅的情况,向负有监管职责的三个行政机关分别制发诉前检察建议,通过部门间协同联动履职,合力打通火灾救援的“生命通道”。二是关注举报投诉,推动消防设施整修维护。办案人员在接群众反映某小区存在消防设施长期无法正常使用的情况后,立即现场实地走访调查,并以第三方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为依据,认定同一物业公司服务的周边三个高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包括消防管网进水管压力表无水、无压力、消防双电源控制柜缺失或故障、消防主泵漏水、消防水带老化损坏严重等在内的诸多问题。收到闵行区院制发的诉前检察建议后,主责机关快速反应,督促涉案三个小区迅速启动了消防设施的整体改造工程,推动解决困扰1700余户居民的消防安全问题。三是依托线索平台,推进涉电动车安全使用问题隐患排查。围绕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导致火灾事故频发的问题,闵行区院依托上海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派发的相关线索,深入辖区14个街镇(工业区)开展现场排查工作,对发现的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挤占疏散通道等情况向属地政府提出法律监督整改意见。同时,为加强宣传引导,闵行区院向民政部门制发工作提示函,建议通过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征集评选宣传推介等活动,引导村居民修订自治公约,加强在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领域的宣传教育,获民政部门采纳推广。四是借助网格力量,共同查找经营场所“三合一”问题。针对某商家违法将生产、储存、经营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三合一”的情形,考虑到周边毗邻多个居民小区,如遇险情火势容易蔓延,遂第一时间督促消防救援部门“上门执法”,并联合网格、街镇等职能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针对“三合一”、群租等非法行为的专项排查活动,确保整改全面有效。

人民监督,把握要点:推进盲道设施管养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盲人最多的国家,盲道的规划设计、维护管养关系到视障人群的通行便利,保障着他们的出行安全。而人民监督员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提高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闵行区院在对本区盲道进行公益诉讼线索排摸中发现,某个位于交通枢纽的地铁站出口附近,存在盲道设施被违规停放的非机动车占用、设施养护不到位致磨损严重、道路终点处未依规设置提示性盲道(带触感圆点)等诸多问题,遂启动办案程序,其间四次邀请人民监督员全流程监督办案工作。

首先,协调司法行政机关抽选与市政建设管理工作相关的人民监督员参与监督,向他们介绍线索前期排摸情况,听取对下一阶段工作的意见建议。其次,邀请人民监督员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同实地走访,从而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案件细节,让相关情况能更可感可触。再次,通过诉前程序检 察听证会,请盲协工作人员代表视障群体谈感受、谈需求,请各行政机关充分阐述法定职责分工和履行职责难点,请人民监督员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与工作背景,分别从信息技术、管理机制等方面充分建言献策,在此基础上制发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最后,在收到检察建议回复后,邀请人民监督员通过现场“回头看”检视整改效果,确认行政机关已通过落实布局改进方案、修缮损坏路段、配强执法人员等一系列措施,修复了受损的社会公益。本案通过“法律内行+专业内行”的人员配置,既加强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又进一步发挥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在规范司法行为、深化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相关案例获评全国“检察机关深化司法民主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典型案例”)

公益诉讼新领域的探索工作是检察机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点改革任务、重要检察业务,是对公益诉讼检察“以诉的形式履行法律监督本职”新的更高要求,是更好服务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法律监督增长点。闵行区院未来还将根据近期推出的《决定》要求,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闵行区奋力迈向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宏伟目标,在金融秩序、知识产权等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不断拓展公共利益保护的力度和广度,凸显公益诉讼的制度价值,为公益诉讼制度的深入发展提供实践样本。

猜你喜欢
闵行区监督员办案
疫情防控与检察办案“两不误”——河北检察机关积极探索“无接触”办案
闵行区新型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分析
护眼监督员
抢钱的破绽
首席监督员诞生记
尽职尽责的网吧义务监督员
疏堵结合 当好网吧义务监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