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野生动物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08-08 06:25郭林文王永奇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3期
关键词:存栏野生动物养殖场

郭林文,王永奇

(1.陕西省宁东林业局,西安 710100;2.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安 710032)

特种养殖是指对具有药用、毛皮用、肉用、观赏等特定经济用途与价值、驯化程度不同的野生或驯养动物进行一定规模的人工饲养繁育行业,养殖对象既有特殊利用价值的、新奇的、特殊的野生或驯养动物,也有受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1-2]。因特养业饲养种(品)类、管理技术、用途和市场等特殊性,特种养殖必须在国家法令、法规和政策允许饲养、适宜区域范围内进行[3]。为了推进西安市尤其是秦岭北坡地区因地制宜、科学配置与合理利用野生资源,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与动物资源保护利用协同发展,我们对西安市人工养殖野生或驯养的动物分布、数量、规模、投资经营与开发利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1 西安市观赏及科普用野生动物养殖现状

1.1 养殖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保护等级

1.1.1 种类及其数量 经调查,截止2019年底,西安市特种养殖动物共22目44科129种,其中哺乳类59种、占养殖总种数45.7%,鸟类67种、占总种数51.9%,爬行类1种,两栖类1目2科2种,爬行类与两栖类占养殖总种数2.4%。主要养殖地共有11处。

(1) 哺乳类动物

7目20科57种,其中食肉目7科22种,偶蹄目5科21种,灵长目3科9种,啮齿目2科2种,奇蹄目、双门齿目、长鼻目各1科1种。以食肉目、偶蹄目、灵长目为主,它们三目的种数占哺乳类总种数91.2%。

(2) 鸟类

有13目21科67种,其中雁形目1科18种,鸡形目1科13种,雀形目5科8种,鹤形目1科6种,隼形目、鹦形目各2科5种,鹳形目3科10种,红鹳目1科3种,企鹅目1科2种,鸵鸟目、鹤鸵目、鹈形目、鸽形目各1科1种。以雁形目、鸡形目、雀形目为主,其占鸟类总种数57.4%。

(3) 爬行动物

1种,即蛇目游蛇科王锦蛇。

(4) 两栖动物

1目2科2种,分别为无尾目的蛙科黑斑蛙、蟾蜍科大蟾蜍。

1.1.2 保护等级 西安市养殖的128种野生动物中,属于CITES附录Ⅰ的物种有20种,附录Ⅱ的物种有31种,附录Ⅲ的物种有5种;属于国家1级保护动物的有16种,国家2级保护动物的有41种。养殖的其余野生动物,均属于国家“三有”动物或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或地方培育种、驯化种(表1)。

表1 西安市圈养野生动物名录

续表1-1

续表1-2

续表1-3

1.2 养殖的野生动物主要用途

截止2021年底,西安市野生动物有存栏量的养殖场共56家,其中观赏类养殖5家、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与救治中心1家,共用地226.7 hm2,从业人员约371人,动物产品经营类养殖场占地40多公顷,观赏类养殖场(动物园)占地173.3 hm2,救护中心13.3 hm2。养殖场主要分布在以长安区、周至县为代表的秦岭北麓;有5家属纯观赏类(8.93%)养殖,秦岭野生动物园年参观人数约150万余人次(节假日接待儿童游客50万人次);1家为珍稀物种类保护性质,其它养殖场家基本属经营利用性质的私营企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地提高及多元化需求愈加强烈[4]。西安市特种养殖动物的用途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以药用为主,主要采集鹿茸、熊胆、麝香等;二是以服饰、装饰为主的貂皮大衣、狐狸毛条、貉子毛工艺品、绒类壁毯,观赏用的孔雀、鹦鹉等;三是动物资源繁衍保护,即对一些数量少、分布范围狭小、野生资源量少或大幅减少的珍稀濒危物种,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育等人工辅助保种技术手段的养殖,这也是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前二类用途动物特养业的终端动物产品,具有较高附加值和独特用途,可一定程度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这些特殊用途是其它家畜家禽类动物无法替代[5]。

规范、有序、科学发展特种养殖业及拓展多层面、多角度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措施对提振地方经济、发展区域产业、增加就业渠道、保护及永续利用珍稀物种等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3 西安市野生动物养殖区域

1.3.1 长安区 共有9 家特种养殖单位,从业人员总计153名,总存栏量4 304只(头)。其中秦岭野生动物园(观赏类)养殖规模最大、种类最多,从业人员也最多,占地面积约173.3 hm2,从业人员142名(其中主要管理人员2名、兽医师17、工人123名),现存栏各种动物103种共计1 896头(只),隶属17目33科,其中哺乳类动物53种,含食肉目5科18种(熊科2种,猫科8种,犬科5种,浣熊科2种,獴科1种),奇蹄目1科(马科)2种,鲸偶蹄目5科22种(长颈鹿科1科1种,牛科1科11种,鹿科1科6种,骆驼科1科3种,河马科1科1种),双门齿目1科1种,长鼻目1科1种,灵长目3科9种(猴科6种,人科1种,卷尾猴科2种,果下马、设科特矮马等人工培育引入品种未分类统计);鸟类12目17科50种,含雀形目4科7种,鹳形目2科3种,隼形目2科5种,鸡形目1科9种,雁形目1科9种,鸵鸟目1科1种,鹤驼目1科1种,鹤形目1科4种,鹦形目1科5种,红鹳目1科3种,鹈形目1科1种,鸽形目1科1种,珍珠鸡、白毛(黑毛)乌鸡、杂交雁鸭等4个引入或人工培育品种未列入。

其他 8家皆为农村私营养殖场,其中2场现已无存栏量,2家养殖观赏类动物,4场家以种源、商品活体、动物产品生产、出售或交换为经营利用运营模式,现仍经营的6场家养殖场共有从业人员10名,动物存栏量约2 402只(头),固定资产约625万元,占地面积约1.3 hm2,年出栏量约17 364只(头、枚)。

1.3.2 阎良区 有2家养殖场(私人经营),从业人员3人,存栏量约3 245只(头),固定值产110万元(不含动物约265万元),总占地面积约0.6 hm2,出栏量3 650只(枚)。

表2 阎良区圈养野生动物存栏量

1.3.3 灞桥区 有4家养殖场,其中浐灞世博园科普观赏园地养殖规模最大,从业人员5人,存栏量约242只(头)(表3),总占地面积约6 hm2;2家民营养殖场从业人员5人,存栏量约302只(头),固定值产530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6 hm2。浐灞生态园有1家养殖场(观赏类养殖),存栏量约35只(头),养殖区占地面积约1 hm2。

1.3.4 蓝田县 有7家养殖场(2场家私人经营已无存栏量),从业人员13人,存栏量约16 883只(头),分布有6目7科13种,其中哺乳类动物2目3科3种(鲸偶蹄目鹿科1种、鲸偶蹄目猪科1种、豪猪科1种),鸟类4目4科10种(鹤驼目鸸鹋科1种、鹤形目鹤科灰鹤1种、鸡形目雉科5种、雁形目鸭科3种)。固定值产260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3.3 hm2。

1.3.5 高陵区 有1家养殖场(私人经营),从业人员4人,存栏量约180只(头),年出栏180只,分布有1目1科1种,鸵鸟目鸵鸟科鸵鸟1种。固定资产115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2.7 hm2。

1.3.6 鄠邑区 有9家养殖场(1场家已无存栏量),6场家从业人员16人,存栏量约1 656只(头),分布有9目12科35种。哺乳类动物4目7科7种(啮齿目豪猪科豪猪和松鼠科雪地松鼠2种、鲸偶蹄目猪科野猪和鹿科梅花鹿2种、灵长目猴科猕猴1种、食肉目浣熊科小熊猫和灵猫科果子狸2种);鸟类5目5科28种(鸵鸟目鸵鸟科鸵鸟1种、鹤鸵目鸸鹋科1种、鹤形目鹤科冠鹤、灰鹤、衰羽鹤3种、鸡形目雉科10种、雁形目鸭科13种)。年出栏630只,固定资产约1 401.3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2.7 hm2。

表3 灞桥世博园圈养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单位:头(只)

1.3.7 周至县 有9家养殖场(2场家已无存栏量),现仍养殖的场家中楼观台野生动物繁育与抢救饲养中心规模最大,占地约13 hm2,从业人员72人,存栏量约290只(表4)。此外,中心还承担着省内外诸如孔雀、鹰、小熊猫、红腹锦鸡等其他类“三有”动物以上保护级别的野生动物的救护工作,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6家私人养殖场从业人员17人,存栏量约33 802只(头),分布有4目5科5种经济动物。其中无尾目2科(蛙科、蟾蜍科)2种黑斑蛙和中华大蟾蜍;蛇目游蛇科王锦蛇1种;哺乳类动物食肉目灵猫科花面狸1种;啮齿目豪猪科豪猪1种。年出栏237 070只,固定资产约668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6.1 hm2。

表4 楼观台救护中心圈养野生动物种类与数量 单位:头(只)

1.3.8 临潼区 有20家养殖场(19家为经营利用性养殖、1家为观赏性养殖),从业人员76人,存栏量约53 997只(头),7目9科10种(未计入人工培育品种贵妃鸡与法国伊普吕肉兔2种)。其中哺乳类动物2目3科4种(啮齿目豪猪科豪猪1种,食肉目灵猫科花面狸和犬科北极狐变种蓝狐、赤狐变种银狐2种,啮齿目豪猪科豪猪1种);鸟类4目4科5种(雀形目雀科麻雀1种,鹮形目鹮科朱鹮1种,鹦形目鹦鹉科虎皮鹦鹉1种,鸡形目雉科美国石鸡和环颈雉2种);两栖类无尾目蛙科黑斑蛙1种。固定资产约783万元(含动物价值),总占地面积约8 hm2。观赏性养殖的骊山鸟语林,从业人员16人,鸟类有5目8科14种,占地4 hm2。

1.3.9 未央区 分布有1家以旅游观赏为主的特种养殖,共涉及从业人员5人,野生动物存栏量共计7种约136只(头),分布有4目4科7种。哺乳类动物1目1科1种(鸵鸟);鸟类3目3科6种(鸵鸟目鸵鸟科鸵鸟1种、鸡形目雉科4种、鹦形目鹦鹉科虎皮鹦鹉1种),占地面积估约2 hm2。

2 野生动物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疫情对养殖产生重大拟制

(1)野生动物养殖政策变更

2019年底我国突发的新冠疫情,在传播源头和途径尚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遭受了巨大挫折。全国人大于2020年2月出台文件要求禁食野生动物,国家林草局要求在2020年12月底之前,全面禁止45种肉用野生动物的养殖,允许19种非食用目的野生动物的养殖。

(2)受疫情影响经营不正常

各个以科普、游览观赏为主的养殖企业受到较大影响,在关键的节假日期间因为疫情闭园,损失很大。如2019年国庆期间,秦岭野生动物园接待游客17.5万人,2021国庆年则为13.4万人,降低23%,而疫情严重时,则会直接闭园。这也将直接影响动物福利与饲养。同时,动物养殖成本因为饲料原料和运输成本的增加,比疫情之前需要投入更多资金。据测算,动物饲料、车辆油料等物资成本以年均10%左右水平增长。

(3)资金投入减少

投资市场对特种养殖业前景信心不足,同时对政策观望,导致养殖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困难,外来投资额度减少。疫情前,特种养殖行业可以以公司或个人名义申请国家养殖贷款,而疫情后,养殖户只能通过个人信用贷款方式解决资金周转问题,但个人获得贷款额度最多30万元,且需要多人担保,额度小、程序多,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2.2 野生动物养殖证照办理困难,个别养殖户(企业)无合法证照

各地办理特种养殖执照的条件不明确,城区周边如长安区5家养殖场养殖证已到期,但目前证件年审处于停办状态。蓝田县7家养殖场因当地政策问题无法办理环评,影响动物检疫,导致上市困难。有1家养殖户属于黑户状态,没有证照。

2.3 养殖与繁育技术薄弱,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部分小型养殖场饲养技术力量薄弱,饲养管理技术落后,标本制作技术不成熟,繁殖率低下,疾病救治措施缺失。从事特种养殖业的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根据本次调查,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3.1%,高中毕业者47.8%,初中毕业者41.3%。专业教育不足除导致绝大多数从业者市场分析与预测研判能力欠缺,还导致饲养管理技术主要依靠自我摸索、经验传承,缺乏行业引领;大部分养殖环节机械化程度低,精饲料多采用自配自制的方式,饲养管理、繁殖育种、疾病防治、产品加工等环节以人工为主。大部分养殖场经营较为原始粗放,饲料配方单一,仅有22.7%的养殖场针对不同发育阶段动物提供针对性的不同配方饲料。圈舍卫生情况一般较差,仅28.6%的养殖场能做到每日清洁。在消毒防疫方面,能做到每周使用不同组合消毒剂消毒的养殖场仅占7.5%,只有38.9%的养殖场可以做到使用单一消毒剂每月消毒,其余养殖场仅在换季或特殊生产周期消毒。

2.4 受政策、市场等影响大,销售受限

特种养殖业销售政策不明确,希望有更详尽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市场销路、销量易受禽流感等疫情影响,抗风险能力较低[6];产品的流通、养殖技术交流平台不畅,产品售价低于预期。部分养殖场存在无环境评价报告(停办),影响动物检疫而导致动物商品难以上市。

2.5 养殖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高

野生经济动物养殖主要有仿生态式养殖、场区式养殖、小区式养殖等3种方式,其中传统庭院式养殖、村庄周边场区式养殖等散户养殖占85%,部分养殖场受资金、土地等因素限制养殖规模较小,经营成本较高,个别养殖环节技术与管理规范不强,33.7%的养殖场受条件所致排水排污设施不完备。笼养动物密度较大,以狐狸为例,每只占地不足0.8 m2;部分笼养雉类占地仅0.25 m2,而散养雉类则平均能达到3 m2,动物福利得不到保证。对动物防疫、切断传播途径及应激反应产生较为不利。

2.6 扶持力度小、科技投入总量不大

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扶持举措如提供疫苗(如国家一类疫病口蹄疫、新城疫等疫苗)、规范养殖、提供咨询及引导产业等,但养殖场普遍存在行业支持力度不足,如无特种疫苗,特别是特养业政策引导、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匮乏,以扶贫资金提供资助的仅有蓝田、临潼两区的8家养殖场。部分新发展或规模较小的场家受市场、疾病等影响,抗风险能力较低,如临潼区全部皮毛动物养殖场,受饲料上涨和皮张价格波动影响,资金周转困难。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策引导,科学规范经营

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对于野生动物庭院式养殖需加以妥善引导,可因地制宜在有条件的区域鼓励集群式、规模化合作养殖,针对养殖、运输及动物产品研究,制定相应的实用动物养殖标准,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提升整体养殖技术水平,提高养殖成效,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导向、监管作用[7]。

3.2 提高养殖专业水平

针对行业对养殖人员文化素养和科技素质较高的要求,实行“基础+高技术+实用技术+示范推广”的科技创新推广体系,相关部门定期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宣传、示范、培训及咨询等工作,开展长期多渠道、多层次培训指导,推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经常化、规范化,引导养殖户主动认识和学习新技术,普及专业技术知识,从而提高养殖户文化程度和科技素质。同时,宣传推广与普及应用成熟度和实用价值高而转化率低的已有成果;扶植基础条件好、实力较为雄厚、科研意识强的企业逐渐成为示范作用强、显示度高的区域行业样板,引领特养业稳健、有序发展。

3.3 有序整合与充分发挥现有野生动物养殖技术研究资源的作用

在国家层面或本地主要养殖区,通过相关科研院校整合构筑兼有驯养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提高相关研究单位的经费投入,针对生产实际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共同研发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的技术成果,重点支持通过调研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有步骤的加大产品领域深加工研究开发支撑力度。同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需求信息中介平台,指引产业未来科技发展方向,为行业搭建技术交流平台及支撑与服务桥梁。

3.4 分类管理,强化监管

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因此在制定特种动物养殖法规和政策时, 应划清两个界限并广泛宣传:一是野生动物与非野生动物之间的界限;二是野生动物内部珍稀濒危动物与一般动物的界限,以便分类管理,并促使野生动物驯养人员充分认识保护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增强自觉保护、合理利用意识。对于有种源交易市场效应的驯养物种,管理部门可疏通产品交易政策和渠道,引导合理动物产品成为驯养物种的主要盈利环节;针对部分可能发生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的驯养物种有关部门应切实重视、深入研究、认真预防、严格检疫,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解决,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此外,对于驯养物种特别是珍稀物种在引种来源、养殖场资质、动物及产品流向等环节强化监管力度,从而避免非法引种、偷盗猎及产品非法利用等。

总体来说,我国特养业起步虽较晚,但动物毛皮等部分产业发展迅猛,成为许多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尤其是一些地方优势品种资源饲养管理技术成熟度与市场认可度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8]。今后伴随生态文明建设与野生动物资源需求及利用途径的不断扩展,应继续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养殖与综合科学利用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存栏野生动物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猪养殖场疫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77.3 万头环比下降0.2%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鸡蛋存栏偏低 价格上涨
保护野生动物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