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学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

2022-08-08 02:07李佳璇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新闻学专业学子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后备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研究为探析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知现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对Y大学96名新闻学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过程展开质性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程度较浅,了解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缺乏主动自主深入探索的积极性。研究还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学习对青年学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现状有所改善。因此,加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著作文献的导读力度,加快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师资培训力度,是目前提升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效果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大学生;质性研究;新闻学本科教育;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05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伊犁师范大学校级项目“媒介融合下的地方高校新闻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902

一、研究缘起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受到高度重视。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1]。新闻学专业大学生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后备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主要对象之一。2018年9月,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也将“开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新局面”列为新闻人才教育改革任务与重点举措的第一条。大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接受教育的动机比较模糊,新闻报道实战经验少,对新闻业性质不太熟悉。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应重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那么如何塑造才能既符合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的初衷,又能更有效地被大学生接受并受益呢?目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研究主要立足于探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内涵、意义和实践路径,对受教育者主体关注较少。从传播学角度来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教与学是一个传播信息的过程,对于传播效果的考察仅停留在传者如何传,而忽略受者反馈是不科学的。基于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Y大学2019—2022年三届大学生共计96名学生展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的调查研究,探析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认知和学习现状,以期找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内涵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过程中,通过办报实践形成的报刊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石,包括中国在内的无产阶级新闻实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断发展。同时,它的理论体系在与其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对话、较量甚至斗争中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新闻活动的总体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的新闻观念体系。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突显新闻舆论工作的政治属性。它是关乎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舆论工作坚持的独特观念,这一观念的学理支撑是中国特色新闻学。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高校新闻教育和新闻职业实践是青年新闻工作者新闻观形成的两个途径。本文所讨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特指高校学习期间的基础新闻观念塑造阶段的学校教育。高校新闻教育会对新闻学专业学生新闻观的形成产生启蒙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个体参与新闻实践的不断深入,最终形成更加成熟、稳定、系统的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新闻观,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实践服务。我国的新闻学教育曾经向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学习,因此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理论包括新闻发展史的内容涉及较多。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的新闻教育模式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形成辩证批判性思维,正确认识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引导学生在重视新闻专业技能修炼的同时,重视新闻舆论工作的力量来自“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就是要培养牢固掌握这一新闻观念的新闻人。

三、大学生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了解程度

笔者在每届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开课前,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了解情况两个部分。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大学阶段是学生们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开始,接触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公选课以及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概论性课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只是专业学习很小的一部分,且学习不成系统。这个调查结果与杨飞等人2008年所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基本吻合。目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中,课堂教学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因此,高校要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投入力度。

本研究通过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进一步探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情况及认知现状产生的原因。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对新闻学专业的认知情况。他们认为新闻学专业学习的重点是采写编、拍摄等业务性的知识,新闻观的建立和培养是工作以后的事情。并且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导我国新闻舆论工作的,舆论导向的把握属于政府对媒体单位的指令和监督范围,与学生的关系不大,他们甚至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解为“听话”和在规定范围内行事。当被问到“是否读过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论著”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学识水平还不足以理解这些论著的思想,敬而远之是他们普遍选择的方式。当被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想法时,访谈对象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典作家都是大思想家,其思想必然深奥难懂。可见,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刻板认识成为阻挡大学生们自主深入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第一道门。如何帮助学生开启这道门,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开展的关键。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探寻开启这道门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经典作家的传记、电影等可为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学习提供可能。比如,研读了戴维·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观看了电影《青年马克思》后,学生们主动分享,这些书籍和电影打破了他们对这些伟大人物的刻板认识,希望更多地接触相关论著,了解伟大思想诞生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可见,大学生是思想较为活跃、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的群体。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多形式、多角度地传输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显得非常必要。大学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大学生新闻观形成的萌芽期,萌芽期的精心呵护和茁壮成长可以为参与工作实践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型提供重要保障。

(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方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对青年学子的价值观塑造,这涉及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在传递信息时有一定的判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面对新闻事件不能孤立看待,而是要对党的思想和大环境都有所把握。而面对这些要求,目前学生们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视为一门课程的学习,主要以掌握知识,通过课程考核为目的,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究其原因,这和学生们长期形成的学习习惯有关。

大学生们在上大学以前,学习的主要方式是熟记各种知识,以贴近标准答案获得高分为学习目标。进入大学以后,为通过各门功课,取得高的绩点,高中时代的知识学习方式得以沿袭。这种学习方式在巩固基础、习得知识方面是有效果的,但在对知识的探索性学习和批判思维的形成反而是一种阻力,成为思考惰性的表现。布尔迪厄认为,“惯习”能将人在长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受到的影响逐渐内化于人的行为倾向,并能对人的实践方式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教育制度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认识是受到长期学习思维习惯影响的。想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制定教育方针,设置课程体系时充分考虑现实情况,加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探索、职业认同等实践能力和价值塑造方面的比重,在“育人”方面更多地体现大学教育的重要性。

(三)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刻板印象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每当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问题的讨论时。学生们的说话方式与平时不太一样,比较喜欢用宏大的、正面的、积极的,但显得空洞、不接地气的话语来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比如,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西方国家的新闻观是对立的,认为涉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问题只能谈论积极的一面,不能有丝毫质疑的想法。他们认为,谈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在谈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接受和肯定就是所谓的“讲政治”,否则就是不讲政治。这些都反映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的片面、刻板印象,这些印象来源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认识不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认识不足,也表明大学生们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接触得太少、太浅,才会采用这种类成人式的方式得出这么武断的判断。而这些刻板印象需要通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点点地消融掉,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正确认识。

四、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如何开展的思考

(一)开展长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舆论工作不单单只是政府和媒体单位的事情,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正如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明确提出“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因此作为一个拥有网民最多的国家,面对的工作情况更复杂,任务压力更艰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要作为一个长期、全面的工作展开,致力于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在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外,通过对Y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的研究发现,仅仅依靠大学阶段的课堂教育达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目标,是一件非常不现实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而且,如果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魅力,青少年阶段的接触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在我国最初的传播是依靠积极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其著作如饥似渴地研读;当今社会,各种书籍、知识信息极为富足,要想使广大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产生广泛而浓厚的兴趣,通俗、具有吸引力的马恩著作的解读、引荐和推广步伐是需要跟上的。青少年时代是崇拜偶像的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格魅力和个性特征是非常值得青少年学习的。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可以把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有效起点放在培养青少年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情感认同,进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上。

(二)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触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新闻活动的总体认识。经过百余年探索,它的诞生和发展都是伴随着生动的新闻实践。因此,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要注意其现实应用。正如《马克思传》中所说的,马克思在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囿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提得更多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应然状态也提得很少[3]。因此,我们在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时,应该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一种建构和发展的新闻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它的与时俱进性,要通过生动的案例讲解,让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魅力。同时,还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从“专设课程”的笼子里释放出来,在建设新文科的理念背景下,不再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指导理念,贯穿融合进所有专业课程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效果。

五、结语

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无论对新闻学专业学子的价值观塑造,还是对我国新闻舆论工作后备力量的培养,特别对我国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同时,当代全球变化与中国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时代背景。因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要受到重视和加强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由于学识和生活资历尚浅,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需要学校加大力度进行充分引导;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目前正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之,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4.

[2] 胡鈺,陆洪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思路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1):5-15.

[3]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 4版.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61.

作者简介?李佳璇,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理论。

猜你喜欢
新闻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大学生之歌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