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中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形态与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2022-08-09 10:21万文韬邵继中杨民阁张晓思谭嫣然
园林 2022年8期
关键词:商业设施空间

万文韬 邵继中 杨民阁 张晓思 谭嫣然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武汉 430070)

基于对政策发展的分析,总结出地摊商业设施的主要现状矛盾——环境不协调、管理难度大,以城市区域、城市公园与广场及城市街道3种不同尺度选取韩国、日本与印度尼西亚的优秀案例,提炼其布局范式,且从政策层面总结新加坡的管理经验。归纳提出地摊商业设施的4种布局原则——空间协调性、功能兼容性、布局秩序性与环境融合性原则,及不同尺度下的5种布局形态——集中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与散点型。针对两大现状矛盾,进一步提供地形起伏利用、空间立体拓展的环境优化策略与后期管理维护建议,以期积极响应当下政策的同时,挖掘现有公共空间更高效利用的潜力,探寻地摊商业设施更好融入城市的实践可能。

城市公共空间;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形态;环境优化;策略

地摊商业设施,也可称为户外非正规经营,是在以往的城市市容与卫生管理条例中被限制的一种经营方式。受疫情影响,市场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出现困难的当下,地摊商业设施在拉动就业、促进消费、提供日常生活便利及激发城市活力等方面带来益处,促使其作为主体经济的有益补充逐渐展露优势。伴随中央文明办调整文明城市测评指标,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不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1]后松绑“地摊经济”,地摊经济因此成为当前城市治理的风向标[2],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一定程度的地摊热潮,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对相关文献整理总结综合来看,国内地摊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存在合理性研讨、治理理念及模式探索、政策法规与执法力度三个方面。其一,专家学者聚焦于现代城市引入地摊经济后所带来的主要利弊——张晔璇[3]认为地摊经济为城市居民生活便利、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有效解决办法;彭蛟等[4]提出地摊经济有利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多样性;孙艳丽[5]结合理论、模型分析,发现新发展格局下地摊经济为城市经济发展不断赋能。但同时,王旭和富志强[6]指出地摊空间对城市空间的过度占用与环境影响问题,且与城市治理的矛盾不断加深复杂。其二,从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及历史发展等视角结合城市活力品质与生活生产分析探索新时代地摊经济的治理理念及管理模式如何转变[7-8]。其三,以政府的角度出发结合过往政策与实际情况分析,提出从“强制暴力驱赶”转向“包容柔性引导”的灵活多元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及方式[9-10],减少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寻求互惠式的动态平衡点。

总体而言,目前地摊经济的相关研究多偏重于其涌入城市后的思辨分析,但由于过去对地摊的限制,大部分城市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时未纳入其占地的考虑,故以空间布局和环境优化的视角探讨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分析地摊商业设施政策发展及现状矛盾的基础上,提出缓解其引起的城市问题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为今后地摊商业设施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价值。

1 地摊商业设施的发展及矛盾

地摊商业设施主要是可进行货物摆放、陈列并出卖或者进行非实物性交易,获取经济收入的一种设施[11]。其类型多样、特征独特,主要具备灵活性、便利性、流动性以及临时性[12](表1),并能给城市发展带来有利效益,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就其效益而言,地摊商业设施的发展不仅能促进解决人口就业问题,还有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在满足人群日常便利需求的同时也能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和塑造城市环境与独有风貌[13]。

表1 地摊商业设施的特征Tab. 1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stall commercial facilities

1.1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个体经济”概念首次被提出[7],地摊因此解除限制;1987年至1991年间,《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与《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颁发,地摊的偏重管理正式开启[7];而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要逐步给予市场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地摊发展重焕生机[7];1996年至2002年间,相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同期城市管理监察组织的成立,促使城市管理领域的治理力度增大;2007年至2011年间,《就业促进法(草案)》出台,地摊限制解除的地方性文件持续发布,鼓励有序设立临时摊点成为常态;2016年,城市管理监督局成立,进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部门由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管理体系,促使对地摊治理由隐形打压变成了显性驱逐。2017年,《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发布,再次放宽了合法经营活动范围(图1)。直至2020年,中央文明办明确表态: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1];自2020年3月15日起,全国各省份响应支持地摊经济,其中,以上海、南京、成都为代表的各城市地区已发布规范性文件且可供查阅,对“地摊经济”现状规范有了整体的把握,且其他地区也正制定相应松绑政策(图2)。

图2 我国2020年地摊经济相关政策分析图Fig. 2 Analysis map of my country’s 2020 street stall economy-related policies

综上所述,我国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对地摊商业设施的设立一直处于“严格限制”“弹性管控”与“鼓励建立”三种状态间周旋,且其身份也总在“否认”与“被承认”间徘徊:管理者既可依照管理条例对其严格限制或进行程度鼓励,也可采取弹性纵容态度,导致莫衷一是的城市卫生市容困境[14]。细致分析,“严格限制”的根本是地摊商业设施的设置严重影响到城市管理及城市卫生安全,并伴随空间占用;“鼓励设立”则关系着人群的便利需求满足与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弹性管控”是以处于限制与鼓励间的包容态度进行城市管理。综上,即是“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间的取舍问题:在地摊商业设施涌入城市公共空间后,如何找寻“环境”与“经济”发展动态平衡点。因而,不断调整的历史政策充分反映的主要矛盾点有二:地摊商业设施设立后占用城市空间后的环境不协调与如何管理。

1.2 现状矛盾

综合分析地摊经济相关政策发展,地摊商业设施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其未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临时流动性的经营凭证,因而常易引发各种城市问题[12]。

(1)环境不协调。地摊商业设施常出现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并引发一系列矛盾。城市城镇化的总体发展是有规划的,而地摊的设置打破了原有规划,且常与周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协调:在占用空间方面,地摊商业设施的设置会占用过多的街道、广场以及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扰乱城市交通及破坏原有空间整体性等;在卫生安全方面,经营后遗留的大量垃圾,导致环境嘈杂,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和城市形象。此外,堵塞公共建筑安全出口也是常见问题,例如,摊点设置于大型商场、剧院的安全疏散通道处,极大程度地加大公共安全的隐患。若无法规避该问题,地摊商业设施将再次面临被批判的困境[15]。

(2)管理难度大。在管理方面常出现治理困难的问题。首先,由于过多的无证无照商贩的出现,加上地摊商业设施本身灵活性的特点,致使商贩随意来往设点,遗留的污水垃圾也无法做到责任分明,且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加大了城市清洁和维护的难度和压力,城市卫生环境受到严重迫害。其次,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治理方法不得当以及地摊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原因,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加深,导致形成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等不良现象,给城市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也将持续加剧。

2 国外相关案例借鉴

随着地摊商业设施的发展,多个国家在反复实践下促成其成功适用,提供了多个优秀案例。其中在不同尺度下摊点的布局形式、组合模式、经营范式、管理方式及规划理念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可参考价值。本节选取韩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分别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与广场、城市街道三种不同尺度对地摊商业设施的设置组合形式与治理模式展开案例分析,并结合新加坡后期管理维护政策,探讨值得借鉴的优秀经验。

2.1 韩国城市地摊的划区管理

韩国政府对地摊商业设施实行划区管理,将整个市区划分为绝对禁止经营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引导区域三类,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对公共空间的过度占用,确保城市功能的正常使用。针对不同区域,政府给予不同的政策:在以主干道、火车站等具有主要城市功能区域内严厉禁止摊点设置;对于相对禁止区域,限制经营时间和地点;而在引导区域内政府以划分摊位结合地摊实名制,维护摊贩权利并监督其运营。其次,打造“包装马车”——独特样式的地摊商业设施,对其摊位大小、台面高度进行限制,以此在无损市容的同时促进环境融合,成为韩国饮食文化和道路文化的一大特色。此外,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制定摊位地图,并定时向社会发布,便于流动商贩对经营地点的寻找[16]。综上,韩国政府以更加柔性灵活的划区管理在保证摊贩维持生活所需经营销售权力的同时,多元监督政策办法的实施也较好地维护着城市发展及原有功能的正常使用(图3)。

图3 韩国地摊布局区域划分示意图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ayout area of Korean stalls

2.2 东京代代木公园主题市集

代代木公园是日本东京大型都市公园之一,公园中的地摊经营是其特色之一。摊点设置主要集中于公园中约为0.8 hm2的开放广场及东侧的榉树大道两旁。两处的摊点布局形式各有不同:广场内呈现矩阵样式,其铺装成为地摊布局的影响因素,摊点朝向均与铺装的倾斜角度相同,在组合形式上形成纵排、横排与组团的样式;在榉树大道的摊点则顺应街道边界,形成组织有序的线性排列方式。此外,为了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影响,公园内设置一个茶水供应点与两个餐具回收清洁点,两个回收点相距约70 m,服务半径约30 m,基本覆盖全园。综上,代代木公园摊点的布局顺应广场铺装朝向和街道边界展开设置,且组合形式多样,一方面场地中可较大程度容纳更多数量的地摊商业设施且同时保持原有公园形态,不显杂乱;另一方面,配套的服务范围及卫生管理设施也能较好地维护园内环境,降低地摊经营对卫生环境的影响(图4)。

图4 代代木公园平面图及摊点布局分析图Fig. 4 Yoyogi Park floor plan and booth layout analysis

2.3 印度尼西亚街头地摊

印度尼西亚的地摊设计主要以三宝垄最具特色,无论是地摊的布局形式还是相关政策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三宝垄的地摊商贩集中分布在教育区,地摊商业设施通常设立于主街进入社区的尽端式道路中,而社区内的公共空间除了承载交通交往的作用,还将商贩的售卖所需融合其中。结合其毗邻高校的地理位置优势,商贩充分利用街道公共空间开展经营、迅速发展。同时,政府对此秉承开明的政策,2001年颁布的《第511·3316号法令》明确规定城市中街头摊贩可以经营的地点[17](图5)。虽如此开放经营,但并未带来不利影响:一方面,满足社区居民与周边大学生日常生活便利需求的同时,商贩的自觉维护场地环境,缓解了管理者的维护压力;另一方面,摊点均设立于道路末梢与迂回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城市环境与街道正常交通通行的影响。总的来说,三宝垄的街头地摊的设立范式与管理方式在城市街道尺度上颇具借鉴价值。

图5 印度尼西亚街头地摊分布示意图Fig. 5 Distribution map of street stalls in Indonesia

2.4 新加坡地摊“邻里中心”政策

新加坡政府将商贩中心作为建设“邻里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规划体系,逐步开展摊贩迁徙计划,推进摊贩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同时,商贩中心配备输水管、下水道和垃圾处理系统,并通过租金补贴的形式鼓励街头摊贩主动迁徙。此外,邀请摊贩加入相应代表摊贩利益的行业协会组织,促其成为摊贩和政府之间的交流渠道,逐步形成并完善“政府主导管控、法定机构组织、民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共治良性现象。基于此,结合严格的执法力度,短期内通过颁发许可证控制街头摊贩数量,并对公共环境卫生产生破坏的商贩给予经济惩处。综合来看,新加坡政府的治理理念和措施多以实现民众参与、多元共治的模式为主,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范式,能更好地缓解政府与商贩间的冲突矛盾(图6)。

图6 新加坡“邻里中心”政策分析Fig. 6 Singapore's "neighborhood center" policy analysis

3 空间布局的原则及形态

作为可提供市民开放休闲、娱乐运动等服务的户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早已成为户外景观的重要载体[18]。而根据其规模、用途的不同和所承载景观要素的差别[19-21],可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不同类型。就功能及规模而言可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及公园型。研究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特点,提出地摊商业设施的空间布局原则及形态。

3.1 布局原则

(1)空间协调性原则。城市公共空间虽类型多,各具特点,但都具有完整形态。例如,街道型城市公共空间呈现线性,具备“动”和“续”的特质,而广场与公园型常以或规则或自然的面状形态,提供长时间停留空间,具有“静”与“终”的特质。而因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固有形态,地摊商业设施设置不能打破固有形态,而是充分融入整体协调,即满足空间协调性原则,以达到增强空间特征的效果(图7)。

图7 空间协调性原则概念示意图Fig. 7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cept of spatial coordination principle

(2)功能兼容性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具备相应功能特征。例如,街道型公共空间提供交往通行,广场与公园型则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活动场所和文化传播场所。然而,在地摊商业设施融入后,商业售卖与其原有使用功能势必产生冲突,进一步影响原有空间功能,造成得不偿失的局面。因此,必须在保证原有功能不受影响的基础上进行摊点设置,实现原有场所功能与地摊商业设施售卖功能的耦合,即功能兼容性原则(图8)。

图8 功能兼容性原则概念示意图Fig. 8 Functional compatibility principle concept diagram

(3)布局秩序性原则。摊位摆放总沿着某一边界开展,这依赖于场地与周边构筑物的边界形式特点,而部分开放公共空间并不具备明确的方向性,可能导致商贩自发布置而形成相对混乱的空间(图9-a)。对此加入有边界暗示的景观元素,并围绕其边界开展布局,保证空间内部更具秩序感(图9-b)。此外,还应保证各组团空间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并考虑其间的联系与变化。综上,结合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对地摊商业设施的布局空间组合序列进行巧妙安排[22],以突显各空间的地摊文化。

图9 混乱摊点布局、秩序性原则示意图Fig. 9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layout of chaotic stalls and the principle of order

(4)环境融合性原则。地摊商业设施被纳入占地考量后,大量涌入城市,在带动个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会出现与周边环境不相融的问题,进而引发影响城市正常交往、降低公共空间观感和体验感以及影响城市风貌等一系列矛盾。因此,对于地摊商业设施的设置,势必要考虑与其设置区域环境相融相适宜,最大程度促使设施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之中,以促进“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即满足环境融合原则(图10)。

图10 环境融合原则示意图Fig. 10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integration

3.2 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形态

城市公共空间在不同尺度下所呈现出的空间形态不同,参考城市空间形态的分类,可将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分为集中型、带型、放射型、组团型以及散点型5类[23]。集中型呈现较为规整的格网状,呈现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带型则常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两侧多为绿地、建筑或水体,整体呈现一种简单的规整感;放射型有三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呈现一个主要中心与多个次级中心,易于组织多向交通及各种城市功能;组团型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组成,多受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散点型则是缺少主体团块而随机散点分布。

而当地摊商业设施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也会因其形态不同而产生不同布局形态。结合现有城市肌理与三种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特点与功能特征,对各尺度下的空间形态再分类。

(1)城市公园因其地理位置、分布特征及独特功能而类型丰富。部分因城市交通路网规整,呈现出较为方正的形式,例如综合公园、附属绿地等;部分受自然条件所限,或依附山川河流,呈现带状形态,例如滨河公园、山地公园,或依附大面积水体或自然地形,呈现明显中心单元与附属单元,例如滨湖公园、矿坑花园;部分则因地制宜而具备强烈轴线感与明显的中心空间,呈现中心向外辐射状态,例如纪念公园;而部分因面积规模较小,散落分布于区域内各地方,例如口袋公园。综上,城市公园尺度下的公共空间形态包含5种类型。

(2)城市广场与城市公园仅在规模上不同,其承担的相应功能大体相同。例如顺应道路的步行广场、依附城市河流的滨水广场、形式感强烈的纪念广场、人流量较大的集散广场与毗邻居住区面积不大的休闲广场等,也涵盖了5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基本形态。

(3)城市街道因其满足日常交通交往与快速通行的功能,常常以一种或曲或直的连续形式出现,而其形成的街道型城市公共空间也通常为一种不间断的形态。此外,街道周边多为绿地、建筑、水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其形态的规整性。因此,城市街道尺度下的公共空间类型仅包含连续且规整的集中型、带型与放射性三类。本文以此选取了武汉市多个不同尺度下公共空间形态的特点,且对应的布局形式如下(图11):第一,总体布局。分以下阶段进行布局分析:首先,在结合各个类型的城市空间的特质的基础上,考虑明确是否有主体团块;其次,考虑顺应主体团块并突出该形态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质,依据城市公共形态进行布局,但是,散点形在上述基础之上,还应考虑增强散布各子集空间的联系;第二,细部设置上,地摊商业设施应平行于形态边界线,并保持一定距离,相邻的两个摊位点还需就实际情况考虑间隔距离的大小,同时借鉴韩国地摊商业设施设置办法,规定摊位大小尺寸,例如限制在2.0 m×1.2 m,台面限高1.5 m;第三,根据布局形态所需的空间类型,为地摊的布局设置提供条件(表2)。

图11 不同尺度下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相应地摊布局形态Fig. 11 Layout type of commercial facilities with different street stalls

表2 不同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形态类型表Tab. 2 Layout form type table of commercial facilities with different stalls

4 地摊商业设施环境优化策略

研究重点针对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及城市街道不同尺度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一一分析,结合问题,探讨相对应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下地摊商业设施细致环境融合优化策略。

4.1 地形起伏利用与绿化环境融合

广场和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给予市民游憩休闲和户外观赏体验的功能,然而,当地摊商业设施在其中设置后,引发的重点问题是将打破了广场与公园原有的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地摊商业设施大量涌入后,阻隔了人对自然环境的直接接触。此外,市井喧闹气息与绿色安闲状态有所冲突,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市民游客观感体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策略来解决该类型公共空间中环境不协调问题。

构建场地高差来实现地摊商业设施与绿化环境融合。一方面从绿化环境改造出发,借鉴地景建筑适境策略——“掀开”,即通过构建场地高差,将掀开的地表作为新的地面存在,地摊商业设施则设置并被容纳在掀起的地表和原有地表之间。此外,为了体现和周边地面的连续同质性,新地表往往采用和周边相同的材质,使得摊点消隐在高差微微变化的场地中[24],以缓解其对观感体验的影响(图12-a)。另一方面从地摊商业设施改造出发,借鉴其适境策略——“隆起”[24]。为适应并融合周边环境空间肌理,可在广场或公园场地中,通过改变地表高差,在平坦地面上打造凸起设施,达到“隆起”效果,利用该设施进行地摊售卖经营。除此之外,对于凸起设施表面的材质选择,亦可采取种植软质绿化来增强环境融合的效果[25],以实现地摊商业设施与绿化环境相融合的目的(图12-b)。

图12 “掀开”“隆起”策略概念示意图(改绘自参考文献[24])Fig. 1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concept of "lifting" and "uplifting" strategies

4.2 空间立体拓展与街道空间融合

街道型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市民提供了实现交通、交往、安全和认知等行为功能。而当地摊商业设施融入其中后,最突出矛盾是严重扰乱城市正常交通交往。摊贩占据街道步行集散空间,疏散流线与地摊人流冲突,摊贩摆摊空间也与共享单车停靠空间、公交站点候车空间相互干扰,人行道步行空间不足,严重影响人流正常通行。对此本研究以空间竖向拓展实现地摊商业设施与街道环境融合[26],提出如下策略。

(1)纵上拓展,打造架空走廊扩容公共空间疏解交通,实现地摊与街道空间环境融合。首先,通过可拆卸式、模块化的架空走廊疏解交通形成廊上廊下不同的通行及活动空间;其次,廊下间隔30~50 m设置集中共享单车停放区域,减少蔓延式停放的共享单车对地摊等街道活动的干扰;第三,景观挡板空间分隔,减少车行影响,为地摊提供围合空间的同时兼具展览功能;第四,模块化的街道设施通过灵活、自主的组合满足摆摊、展销、交往等不同活动、不同时段需求(图13)。

图13 空间纵向拓展示意图Fig. 13 Schematic diagram of vertical expansion of space

(2)纵深拓展,借鉴覆土建筑模式,构建可提升楔入地摊商业设施装置疏导交通,引导通行人流,实现地摊与街道空间环境融合(图14)。将常规座椅、绿化设施进行多功能改造,融入地下,在提供观景及休憩功能的同时,给予摊点设置的可能。除此之外,保证其使用时间与摊点的摆设时间相结合,两者联动,打造成为该地段的特有节点,赋予城市街道景观独有的烟火气息。其次,在铺装上,可通过地面涂装进行交通引导,形成集散空间、连续通行空间、临时活动空间,完成正常交通与地摊售卖有序进行[27]。

图14 楔入装置示意图Fig. 14 Schematic diagram of wedging device

(3)空间横向拓宽,实现地摊商业设施与街道环境融合。就其影响交通通行的负面现象而言,其本质是街道空间缺乏冗余度。因此,可拓宽城市横向空间以促进两者相互融合。一方面就街旁空间为建筑街区空间而言,相关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可结合《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在相关控规范围内,将传统城市建筑控制线外再增加3~5 m的缓冲控制线,对于该层缓冲控制线和建筑红线之间的距离明确其只能够允许商户和业主做“临时性”的隔断或者“占用”进行经营[28]。另一方面,就街道旁空间为绿化空间而言,可改造原有绿化形式,以留出空间容纳摊位,消解两者矛盾[29]。

5 管理运营维护建议

(1)进行必要基础设施配置。在地摊商业设施布局后,还应考虑相关基础设施的配置,例如垃圾桶的设置、污水收集箱以及部分照明设施等。

(2)分区编号管理。对在每个形态的公共空间下的地摊商业设施进行分区的编号管理,定期对其进行垃圾的回收处理以及定期的卫生检查,为城市相关部门的检查与管理提供便利。

(3)地摊实名制与投诉App结合模式。在申请设置地摊商业前进行实名登记并结合开发地摊投诉相关App,实现“一键投诉”功能,明确电子证据采集规则,实现证据采集智能化,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16]。

(4)对于临时性的地摊商贩,可借鉴新加坡管理办法,鼓励其成立相应协会组织,将分散的地摊商贩聚集起来,纳入自组发展轨道,赋予临时售卖等权力,离开城市后则自动放弃该权力。这样既可促进商贩间的交流,形成基于聚集实体空间的城市归属感,又可建立政府与第三方协会直接管控平台,有助于全面掌握商贩及摊点情况,达到有效的纵向化管理体系[14](图15)。

图15 地摊商业设施管理维护图Fig. 15 Street stall commercial facilit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diagram

6 结语

目前,“地摊经济”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城市政府管理中的重难点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30]。如今放宽的政策使地摊商业设施拥有城市中的一席之地,也为居民生活增添益处。但其大量涌入也是对原本未纳入地摊占地考量的公共空间的挑战与冲击。因此,如何降低地摊商业设施对城市公共空间及环境的冲击与影响是本文研究的核心。

研究在借鉴国外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总结4种布局原则:空间协调性原则、功能兼容性原则、布局秩序性原则与环境融合性原则,指导不同尺度下地摊商业设施的布局形态,并提出地形起伏利用与空间立体拓展两种对应环境优化策略及后期管理运营建议,以期为其在城市中的发展与实践提供可能性。本文仅在理论对策方面浅尝辄止,后续需要依靠试点评估与定量分析等进一步完善策略以及多学科的深入研究。相信通过今后的实践探索,地摊商业设施能完美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充分实现绿色开放与生产生活并行。

注: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商业设施空间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商业经济》征稿通知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Megapark商业综合体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