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变特征

2022-08-15 07:25
黑龙江粮食 2022年7期
关键词:聚集区降速云南省

□ 张 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引言

乡村人口数量及其特征是衡量区域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云南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民族类型丰富、乡村人口众多,且常住乡村人口在其总人口中占比较大。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云南省乡村常住人口占据云南省总人口数的近一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05%。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受到自然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状况并揭示乡村人口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对实现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在传统的基于人口分布研究中多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描述人口变化特征。随着空间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逐步向更具直观性、可视化的地理信息系统转变[1]。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方法,以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与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县级统计数据为数据源,以乡村常住人口数据为主要指标,利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分别对两个年份乡村人口分布进行描述,利用标准差椭圆对两个年份乡村人口演变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特征,并挖掘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云南省在相关的政策制定、经济布局、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二、研究范围、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概况

云南省坐落于我国西南边陲,分别与我国川、黔、桂、藏四省为邻,南与缅、老、越三国毗邻,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全市常住人口4720.93万人,行政区总面积达39.40万平方千米,共有25个少数民族,且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33.12%,昆明、昭通、曲靖三市总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小半壁江山。云南省已形成以省会城市昆明为经济增长极,以玉溪、曲靖、楚雄为腹地的经济增长中心区域。

云南省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滇中、滇东地区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东北大部分地区为青藏高原的组成部分,属寒带气候,春秋较短,长冬无夏;滇南、滇西南大部分地区属低热河谷区,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热带,气候炎热,长夏无冬[2]。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将2个年份的各区县(包含各县级市、区)乡村人口数据,按照2020年行政区划情况进行整合,覆盖云南省129个县级行政单元,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剔除数据不完整的四个区县,实际使用125个行政单元作为数据标本。将其数据导入Arcgis10.3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矢量数据中进行研究,县级行政区划数据为1∶100万矢量图。

(三)研究方法

1.核密度估计

核密度估计是在概率论中基于研究对象分布特征,用来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能够使得研究对象的分布概率表现得更为直观,核密度值的高低表示着研究对象在空间上集聚程度的大小[3]。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对云南省乡村人口的分布格局特征进行可视化。核密度估计法计算公式:

式(1)中,Fn(x)是云南省乡村人口核密度估计值,h为搜索半径,k为核密度函数,n是县域乡村人口的样本数量。核密度越高,表明该县域乡村人口数量越多。

2.标准差椭圆

标准差椭圆是空间统计方法,是能够精确地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整体特征的有效方法,可以从重心、展布范围、方向和形状等多重角度来揭示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整体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过程,与空间分析、空间制图表达等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GIS空间可视化的优势[4]。标准差椭圆计算公式:

其中xi和yi为要素i的横纵坐标,{X,Y}表示要素的平均中心,n等于要素的总数。

三、结果与分析

如图1所示,2010年,滇西北及滇南乡村人口分布较少,滇东北及滇西南乡村人口分布较多,总体来说乡村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较为分散的态势。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等原因,滇东北、西南、东南乡村人口呈现高聚集态势,乡村人口分布数量最高的昭通市镇雄县高达111.92万人,其次是曲靖宣威市的71.88万人、曲靖会泽县的67.40万人;而最低的昆明市官渡区只有近2.07万人,其次是怒江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县3.11万人、昆明市五华区的3.69万人。滇东半部地区乡村人口占据了西半部地区的一半以上,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自然条件,人口数量基础夯实。

图1 2010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图

如图2所示,2020年,乡村人口分布呈现出向滇东部、西南部聚集的空间分布大格局,滇西北地区由于恶劣的自然生存条件,人口分布较少,加之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等政策将部分乡村人口市民化。滇中及南部部分地区由于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向城市化、市民化转变。因此,滇西北、滇南地区乡村人口数量减少。滇东、滇西南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好,人口较为稠密,乡村人口变化幅度较为缓慢,其中曲靖、昭通两市乡村人口占云南省乡村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分布数量最高的依旧是昭通市镇雄县的96.88万人,而最低的依旧是昆明市官渡区的1.28万人。

图2 2020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图

(二)乡村人口重心演变特征

分别对2010年、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进行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结果如图3及图4所示。从分布数量角度来看,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范围小于2010年,说明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口较2010年总体降低。从分布位置来看,2010年生成的椭圆扁率长轴低于2020年,短轴低于2020年,得出2020的分布情况比2010年分布的方向趋势更为显著,聚集范围和程度有所收缩,进一步说明云南省乡村人口有向中心进一步聚集的趋势;从椭圆旋转角度变化来看,标准差椭圆方向有向东南部转变的趋势。结合图4来看,自2020年以来,云南省乡村人口重心逐年向东南方向移动,具体重心位置向东移动3.85km,向南移动0.97km,直线位移距离为3.97km,表明云南省乡村人口在东南方向的聚集略强于西北方向。移动的距离较短,移动重心仍在禄丰县境内,移动距离和速度反映出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结构有向东南变动的趋势,但整体变动特征相对稳定。

图3 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标准差椭圆

图4 云南省乡村人口分布重心

(三)乡村人口演变速率聚集特征

对云南省乡村人口演变速率程度的划分可较为直观地反映该省在十年间乡村人口变化的情况,有利于揭示乡村人口演变的过程和原因的探索。将云南省“六普”、“七普”乡村人口进行增减百分比计算,如图3及表1对云南省乡村人口十年间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可视化,并利用自然间隔法将其演变的速率将其分为5类:增长聚集区(增长率在0-37.98%)、较低降速聚集区(下降率在0.01%-28.34%)、低降速聚集区(下降率在28.35%—50.96%)、较高降速聚集区(下降率在50.97%-106.31%)、高降速聚集区(下降率在106.32%-172.31%)。从图3和表1中可看出,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口演变速率的低降速聚集区与高降速聚集区占比最大,增长聚集区占比最低,即云南省乡村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在28.35-106.31个百分点占多数。其中,低降速聚集区主要分布于省域西部、南部、东部边缘地带及以昆明为首的滇中地带,此类地区多处于边缘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城镇化速度较低。较高速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滇北、滇东南及广大滇中地区所连形成的密集团块,此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态势趋好,人口市民化程度相对较高。增长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南及滇东北曲靖市这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差、农业人口基数较大地区。高降速聚集区与较低降速聚集区占比较小,全省乡村人口数量逐步下降,但大多数地区还呈现较为平稳的下降态势。

表1 云南省乡村人口演变速率聚集特征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云南省作为研究案例,对“六普”、“七普”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如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人口重心等方法对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①云南省乡村人口在2010年,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分及西南少部地区,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口经过不断演变,西部乡村人口逐步下降,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分。两个年份的乡村人口空间分布都主要集中为两个大圈层,其一是以东北为高度聚集区的东半部圈层,其二是以西南部为高度聚集区的南半部地区。②云南省乡村人口标准差椭圆及重心在10年间向东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西南-东北”空间格局,总体上表现出相对集聚态势,且10年间集聚态势有所强化,乡村人口空间结构相对稳定。

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政策制度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云南省坐落于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高原地带,地形地貌复杂,纬度相对较低,自然环境多样,使得农业布局条件、乡村人口分布千差万别。云南省乡村人口主要分布于水热条件较为适宜的地区。滇西北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相对恶劣,海拔高度引起热量条件的垂直变化,贫瘠的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综合农业生产资源条件组配较差,使得西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低,乡村人口数量少,密度低;滇南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地处热带。相对于此,乡村人口相对集中的东部大部地区及西南部少部分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更为适宜,生态环境资源综合生产力高,各类自然资源禀赋为其农业统筹利用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使得这部分地区更加宜居宜业,从而形成了云南省乡村人口东多西少、东部县域乡村人口高密度组团等特征。其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纵观整个分布格局,西部大部地区紧邻高原及边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向外流动程度较大。而东部地区整体基础条件好,紧邻川桂黔等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省份,历史上接收外来移民较多,交通纵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乡村人口基数大,聚集程度较高。

乡村人口下降百分比较高的原因:其一,随着国家近年来有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异地扶贫搬迁、拆迁安置、大学生人才引进等政策,大量乡村人口市民化意愿加强,不断向城镇聚集。其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部分地区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正在逐渐摆脱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经济重心正在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当一部分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如昆明等市的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为负增长,说明了这些地区产业化水平比较高,当地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贡献的相关性不高,其它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城镇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乡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因此,乡村人口下降百分比较高。乡村人口下降百分比缓慢原因:部分地区十年间乡村人口下降缓慢,个别地区还有所增长。结合农业总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呈增加趋势,这部分地区农业贡献率较大,说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还有部分地区,受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如滇东北部地区的乡村人口基数大,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乡村人口在该地区还占据较大比重。

良好的自然条件是乡村人口分布的基础条件,国家相关政策对于乡村人口变化有直接关系,经济水平的发展也是乡村人口空间格局分布的重要因素[5];因此要不断顺应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挖掘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等关键动力的引领作用,并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要素的推动作用[6]。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制图过程中,人口密度图梯度分类较少,且梯度之间差异较大,部分地区十年间难以看出更为详细的变化。在分析过程中,从整体上描述了影响云南省乡村人口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的原因,但对于各个区县更为深入的分析尚且不足,今后应进一步探析更为具体细致的区域发展相关问题,进而更好地为云南省“三农”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系统性的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聚集区降速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改装说NO!为骑手“降速”!
中国电信推出新版畅享套餐
重庆“降速”
现代物流产业聚集区发展研究
直流电力机车过分相降速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