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声乐作品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
——以《如梦令》《青玉案·元夕》为例

2022-08-19 03:52宁艺林
轻音乐 2022年8期
关键词:青玉案如梦令乐段

宁艺林

一、宋韵文化

宋朝是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朝代,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宋朝的文化也得以有了非常好的发展。音乐从宫廷走向市井,受众人群也从贵族转向平民百姓。那时市井音乐已经基本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勾栏瓦舍。勾栏艺人们在围起来的栏杆中表演各种才艺,优秀的艺人甚至会被邀进宫廷表演,宫廷艺人也会不定期来勾栏进行演出。丰富的音乐文化氛围充斥着宋朝人民的生活。复杂多样的音乐体裁中,当数宋词的成就最高。而浙江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自然深受宋韵文化的影响,从中汲取文化营养,从而提高浙江的辨识度,发展文化自信。

因此,浙江省委提出在打造以宋韵文化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金名片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一)宋韵文化的含义

“宋代文化被国内外史学界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居于同时代世界领先地位,是中华民族遗留之瑰宝。宋韵是从宋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包括思想、制度、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宋韵文化体现的是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杭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

(二)宋韵文化传世工程

“宋韵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要文化标识。浙江省委目前提出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近一年来,浙江学者在宋韵文化研究上孜孜以求,取得了一些研究新成果。1.关于宋韵文化精神实质、形态特征的初步梳理。2.关于宋代历史文化的研究。3.关于宋代历史文化名人事迹、贡献的研究。4.关于宋代浙学的研究。5.关于宋代文献资料的整理。6.关于宋代文学艺术的研究。下一步,以宋韵文化为主要研究课题的浙江省社科联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实施宋韵文化研究计划,从世界史的视野,提炼概括“宋韵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梳理研究宋韵文化的历史底蕴、地域特色、文明意义,通过对文化发展历史动态的把握,构建宋韵文化的解释体系,加深对宋韵文化精神气韵、形态特征的理解,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宋韵文化提供历史地理坐标和学术理论支撑。”[2]

(三)宋韵文化的前景

“今天讲宋韵,要从宋代尤其是南宋的历史文化资源中,提炼出对今天具有正能量、能够鼓舞人心并能提升民众生活品质的养分和元素,各地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提炼出可落地、可形成产业的项目,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真正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推动宋韵文化有表达、有展示、有遗址,可见、可感、可传承。”[3]

就声乐作品的创作和演唱而言,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对宋诗词进行改编、编曲或创作,加强了宋韵文化的普及传播,促进宋韵文化深入百姓走向世界。采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宋韵文化更有创意地表达出来。

二、宋词声乐作品

谈宋韵文化离不开宋词作品,宋词的内容是宋代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缩影,宋词艺术是宋代极其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形式从隋唐时期开始发展,到宋代达到顶峰,集中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智慧,反映了宋代文学发展的高度成就,宋词的句子长短句与齐言句并存,更便于歌唱,也有一些固定的曲牌,因此也称曲子词。它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领域中占有相当崇高和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其中文化自信是对中国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生命力的自信,在宋韵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宋词声乐作品非常有利于提升浙江省的文化辨识度,增强文化自信,也可以给其他地区以借鉴,使不同地区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来提高文化自信。

(一)宋词声乐作品的定义

宋词声乐作品的歌词均为宋词,曲子多为现代作曲家谱曲,也有少部分为古曲译谱。笔者在文章中研究的两首作品均为前者,因此以下论述都围绕前者所展开。

宋词声乐作品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节奏伴奏织体形式多样、旋律及调式具有浓厚中国色彩、曲式及伴奏织体借鉴西方作曲技术的新型歌曲形式。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式音乐体裁。

这种体裁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不仅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宋词的魅力,更能在声乐领域展现宋词独特的音律美。作曲家在进行创作时大多会结合汉字的发音规律和宋词的结构特征,使音律和歌词完美结合。这种新型的中国式音乐体裁极大地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深受歌者和作曲家的青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宋词声乐作品的特点

首先,宋词声乐作品的歌词均为古诗词,这使其作品本身具备了很好的文学性,加上作曲家的谱曲,使其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性,非常有利于宋词在声乐领域的传播。

其次,宋词声乐作品是宋词韵律结构和当代作曲技术的结合,虽然是中国古诗词作品,但宋词声乐作品并没有全部采用中国传统调式,而是结合西方作曲技术,做到了中西音乐元素的完美融合。

最后,宋词声乐作品虽然采用西方作曲技术和伴奏织体,但是丝毫不影响其音乐的民族性,作曲家通常会在作品中融入吟诵、戏曲等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作品听上去更具层次感。

总之,宋词声乐作品这种新型的体裁的创作,融入中国式的情感表达,使得宋词内容能够很好地被曲调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很好的弘扬中国传统宋词文化,而且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传统宋词的深刻内核。

(三)《如梦令》和《青玉案·元夕》

宋词文化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全面展开,各文化领域对宋词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众多优秀的宋词作品中,笔者挑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梦令》和《青玉案·元夕》进行简析。

《如梦令》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和其他女子不同,她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成为了宋朝为数不多的女词人。早期李清照家庭条件优渥,作品大多描写闺中生活和自然美景。后期,随着家族落败、国家遭遇外族入侵,她的风格一改往日的美好,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以及自己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愁苦。她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从女性视角看到宋朝由鼎盛逐渐走向没落的过程。《如梦令》是她早期的代表作品,简单描写了少女微醺后泛舟游玩的景象,词风清新脱俗,没有过多的修饰,反映了当时女子的闺中生活,相对于宋代大多数男性词人的作品,这首作品从第一视角出发,因此更具代表性。

《青玉案·元夕》是著名豪放派诗人辛弃疾的代表作。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志,无奈壮志难酬,在从官时,屡次受到弹劾,或被贬或罢官。这个过程也逐渐使他对当局失去信心,无奈只能靠诗词来排遣心中苦闷。因此辛弃疾的作品大多分两类,一类表达收复失地的决心,一类表达怀才不遇的无奈。《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为数不多的一首婉约词,和他以往风格不同的是,在词中看不出一丝悲观的情绪,而是不与当局同流合污的豁达心境,因此极具代表性。

三、《如梦令》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

(一)《如梦令》音乐分析

1.创作背景

《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早期生活条件优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出嫁后,金兵入关,生活困苦。因此,其早期作品大多描写了其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后期大多哀叹身世的不幸。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结婚不久,随丈夫离开京城后所写。词中回忆了其少女时代在故乡醉酒以后,泛舟湖上,误入莲花深处的惊喜。词中充斥了对当时生活的怀念,给人一种静谧美好的感觉。

2.结构分析

歌曲《如梦令》是一首经典的古诗词声乐作品,由宋代词人李清照作词,现代作曲家王超作曲。该词为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作品,内容表现了少女微醺后泛舟游玩的美丽画面。作曲家采用中国传统调式羽雅乐七声调式,采用起承转合的手法,并加入变徵、变宫两个变音,使曲风充满中国韵味。从曲式结构上来看,该作品是一首有前奏、有间奏的重复的单二部作品,为方整型乐句,结尾是收拢型乐句,结束音落在主音上。全曲主体由前奏、A段、间奏、A’段构成。作品开头为4小节的前奏,伴奏织体采用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结合的形式,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为听者营造了一种悠闲自在的意境。歌词部分从A段开始,由16个小节构成,4小节为一个乐句,一个乐句对应一句宋词,词律对仗工整。A段结束,A’段在4小节的间奏过后进入,A’段是对A段的完全反复,重复完第一乐段紧接着重复其第三、四乐句,并在结束音上做了延长,最终落在主音上,给人一种渔舟远去、意犹未尽的感觉。

3.旋律分析

该作品的引子是4小节简短的前奏,由双八节奏型弱起引入,接着第一小节切分的节奏型营造出一种醉酒后昏昏沉沉的感觉。间奏最后结束在整个乐句的最高音上,给人在听觉上造成一种空灵感。

谱例1:

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其旋律线条较为平缓,节奏型采用前十六后八、切分、附点等节奏型,使这两句不仅保留了静谧美好的意境,而且塑造了醉酒后少女踉踉跄跄懵懂的形象。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旋律相对于前两个乐句较为紧凑,伴奏音型也变为了十六分音符,有一种紧打慢唱的感觉,从而表现出少女微醺后误入藕花深处的惊喜之情。与此同时,全曲融入了部分戏曲元素,一字数转,使歌曲在表达上更为准确。

(二)《如梦令》演唱诠释

1.吐字行腔

演唱宋词声乐作品时,吐字行腔非常重要,因为歌词是脍炙人口的宋词,因此重中之重是要把字咬清楚,使听众听清楚,因此需要格外注重每句句尾的处理,以及在一字多音时保持高位置不变,才能把字说清。值得注意的是,该作品中许多字都归韵于“u”,如“路”“处”“渡”“鹭”,尤其是“渡”出现在全曲最高音,这就更要求歌者在演唱时保持喉位不动以及气息的流动。

谱例2:

《如梦令》中还出现了很多戏曲元素,如“记”“亭”都是下行音阶,这时需要运用戏曲的润腔唱法,并依旧保持高位置。

2.情感表达

《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作品,整首作品没有其后期作品的负面情绪,感情基调明朗,主要表达了少女微醺后泛舟游玩并收获意外惊喜的情感。因此在演唱时,歌者需要结合旋律走向和宋词内容将这些情感传达给听众。上阕旋律平稳代入,节奏型较为简单,旋律舒展,歌者需要表现出少女醉酒后,沉醉于美景的美好状态。下阕相较于上阕节奏变得紧张,歌词也变得更加紧密,这时需要突出小女孩误入荷花丛中的惊喜与不舍。

总之,歌者需要深刻理解宋词所表达的情感内核,将自己代入形象,结合旋律和内容,运用适合歌曲的音色,尽可能完美地表达出词作家和曲作家的意图。

四、《青玉案·元夕》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释

(一)《青玉案·元夕》音乐分析

1.创作背景

这首宋词是由我国宋代著名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所作,他的大多数作品都饱含爱国热情以及无处诉说的壮志未酬之情。词人曾驰骋沙场,一生所愿能够收复失地,但事与愿违,宋都南迁后,他只能每天寄情于诗词来抒发哀愁。

《青玉案·元夕》便是其较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首作品辛弃疾在豪放中保留了婉约的风格,因此也是较为独特的一首词。该词创作之时,宋朝国力衰微,已被外敌强势攻打,统治者更是无心收复中原失地,这使得辛弃疾的一腔爱国热情无处发泄,只能将自己的愤懑在诗词中排解。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之际百姓出游、花灯四起、热闹非凡的场景,和“那人”独自一人与世无争地站在灯火阑珊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将自己暗喻为“那人”,表达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与统治当局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2.曲式结构

《青玉案·元夕》是一首有引子、有尾声的无再现单二部作品,整首作品共45小节,由两个乐段构成,调式为a小调,中间伴有向C大调的短暂离调,最终结束在主调上,为收拢型乐句。整首作品可分为引子、A乐段、B乐段、尾声四个部分,基本使用4/4拍,只有最后一小节为了使旋律进行更加紧凑而使用2/4拍。引子共有11小节;A乐段共21小节,为复乐段;B乐段共有10小节,由两个非方整型乐句构成,是作品的副歌部分;尾声有3小节,最后一小节改变拍号,使结束感更加强烈,耐人寻味。

3.旋律和伴奏织体分析

《青玉案·元夕》为a小调,前奏从钢琴的中声区缓缓奏出,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忧伤,接着慢慢展开进入演唱的旋律部分。A乐段由两个非方整的平行乐句构成,多采用变奏形式来发展旋律线条,旋律依然在a小调上展开,以上行大三度慢慢铺展开来,紧接是连续向下二度和四度的进行,最后下行进行到E。调性上音乐在第一乐句后两小节转调进入C大调,使音乐整体明亮了起来,但随后又转回主调,音乐也回归到柔和的感觉。为了配合旋律的展开和推进,作曲家在节奏上采用极具动力色彩的切分音型,并且从第17小节开始了第一次变奏,三小节后开始扩大,伴奏也由琶音变成了柱式和弦,使伴奏织体更加规整,推进到22小节后,达到顶峰。从23小节开始第二次变奏,左手适当留出空白,给听众以想象的空间,加深情绪感。28小节开始了第三次变奏,持续到第32小节,伴奏织体整体平稳进行,但程度不断加深,情绪逐步推进到第32小节,最终连续的和弦转位将情绪推到顶峰,为B乐段的副歌部分做情绪铺垫。

B乐段的旋律依然在主调上展开,由两个乐句组成。这个乐段相较A乐段而言,在节奏和旋律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依然保存了A乐段的切分节奏型,使乐句更有语气感。伴奏织体相对简单,由二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合而成,连续的下行级进过后,进行反向五度大跳,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作曲家还刻意地扩大伴奏音程的距离,使音乐的空间感逐步加深,其间伴随着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的和弦分解,将全曲推向高潮。第39小节旋律节奏发生变化,作曲家为了增加结束感,采用一字多音,使语气变缓慢,预示着全曲即将走向终止。

(二)《青玉案·元夕》演唱诠释

1.吐字行腔

《青玉案·元夕》和《如梦令》有一个共同咬字的难点就是句尾很多字都需要归韵于“u”,这就要求歌者在演唱时,字头和字尾都格外注意才能把字说清楚,字头不能咬得太松,否则听众就只能听到含糊不清的韵母;反之,如果字头咬得太紧,就会造成喉头紧张向上,下巴紧张,气息无法流动,无法归韵。比如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的“树”,歌者需要咬住字头“sh”以后,气息快速流动,保持喉位不动,内口腔快速打开,归韵于“u”。

谱例3:

除此之外,字腹也非常重要,在咬住字头的基础上,要快速且圆润地把字腹吐出来,最后再归韵。例如“宝马雕车香满路”中的“香”为例,在咬住字头“x”以后,口腔要快速打开吐出字腹“i”,最后归韵于“ang”。整个过程保持气息平稳地流动,不能有分割感。

谱例4:

2.情感表达

《青玉案·元夕》整体的情绪是哀愁悲伤的,因此在演唱时,刚开始的情绪不能给的太满,要有层层递进,逐渐达到高潮的感觉。诗词上阕为写景,描写元宵佳节热闹非凡的场景,但我们在了解了创作背景之后知道这时作者的心境和这热闹的场景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演唱时,感情不能有太大的起伏,要有一种豁达通透的感觉。下阕为写人,作者在热闹嘈杂的环境中突然发现了一个超群脱俗的女子,独自一人站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情绪更多是惊喜的,仿佛觅得知音一般,另一个层面来说,“那人”正是词人自己,他用暗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不与当局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这也意味着歌者在演唱下阕时,不能仅仅唱出对“那人”的爱慕,更要表现出对其的肯定与欣赏。这样歌曲才能更加有内涵和层次。

五、演唱心得

(一)问题及分析

大多数歌者没有立足于宋韵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在演唱之前没有认真研读宋词,没有认真去了解其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仅仅将目光投放在谱面之上,有的初学者甚至直接通过听范唱来感受宋词声乐作品的情感变化。这就使这类作品很难被完全表现出来,宋词声乐作品也很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心得及体会

歌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传递情感,这就要求歌者有较好的文化素养,能够在宋韵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作品的背景及情感表达,将最准确的情感传递给听众。在演唱每首宋词声乐作品前,认真研读其创作背景,代入角色,有自己的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听歌唱家的范唱。因为激发自身的表达欲,表达自己最想表达的情绪,才是最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才是成功的演唱。

结 论

当前学术界有关宋诗词的研究大都以研究其音乐为主,笔者将研究目光投放于宋韵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立足于在宋韵文化背景下更好地研究宋诗词声乐作品,希望做到更好地演唱宋诗词声乐作品,做到在声乐领域弘扬宋韵文化。也希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声乐教学中古诗词演唱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培养声乐人才的价值。

宋词声乐作品是文学和音乐两个领域高度融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是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笔者以《如梦令》和《青玉案·元夕》两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分析其在宋韵文化背景下的精神内核,使歌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将更具精神内核的作品传达给听众。这样就会形成宋词声乐作品和宋韵文化互相促进的有利循环。

笔者也希望更多的民族器乐专业和音乐学者能够加入宋韵文化研究的宏大命题中,为传统文化注入我们的中坚力量,提高我们的文化使命,将自身的专业与传统文化结合,发挥更大的价值。

注释:

[1]赓续千年文脉 谱写宋韵新篇章[N].杭州日报,2021-10-27.

[2]浙江省发布六类宋韵文化研究成果[N].杭州日报,2021-11-05.

[3]同[1].

猜你喜欢
青玉案如梦令乐段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如梦令
《青玉案·元夕》
如梦令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青玉案·冬至寄远
微评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锦诗:青玉案·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