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城乡:关于推动我国城乡慢行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2022-08-19 06:04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纲要步行城乡

文/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方海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方海(摄影/刘飞)

一般来说,慢行交通被认为是城市建成区的建设范畴,为城市交通实现绿色低碳、便捷高效提供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慢行交通又能为乡村发展带来哪些思路和参考?我国提出城乡慢行交通发展的初衷是什么?当前对城乡慢行交通建设具有哪些需求?未来城乡慢行交通将可能向哪些方向发展?

我国城乡慢行交通发展初衷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交通运输行业在我国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取得了很大成果。为与交通助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把“四好农村路”建设、城乡交通运输一体等工作放在首位。

衢州市沿江公路-滨江大道(摄影/中铁五院浙江分院周怡)

同时,《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动交通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三个转变,要求我们“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交通”。

因此,推动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落实乡村振兴、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是我们提出城乡慢行交通发展的思想基础。

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是绿色出行体系(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国际上被广泛认作可持续交通发展的象征和核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欧洲国家慢行交通发展的普遍趋势。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推动城乡慢行交通发展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促进交通减碳、增强交通韧性,是美化社区环境、改善民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城市建成区域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相对完善,但城际及广大乡村地区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条件较差,设施和服务都严重缺失,无法满足广大城乡民众“最初”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需求,不符合交通强国、乡村振兴、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的要求。

尽快推动城乡慢行交通一体化发展,对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促进乡村振兴、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和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乡慢行交通建设需求

2022年召开的首届中国综合交通发展大会,主题为“聚焦‘双纲要’,助力新发展”。

那么,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双《纲要》”)的相关部署出发,当前我国对城乡慢行交通建设具有哪些需求?

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交通方式都离不开慢行交通要素的辅助、衔接和补充,无论城市和乡村民众出行都离不开安全、便捷、舒适的慢行交通基础设施。

因此,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推敲,“双《纲要》”提出的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部署,都可以与城乡慢行交通建设产生关联。

针对慢行交通发展“城”部分的必要性和需求,各方面的认识都已经非常深入,在此不再赘述。聚焦发展相对薄弱,空间范围更大、发展环境更复杂、统筹建设难度更大的“乡”部分,基于“双《纲要》”部署,探讨对慢行交通发展的需求十分必要。

一是促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应该包括城乡慢行交通设施和服务的一体化。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推广城际道路客运公交化运行模式;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保障城乡居民行有所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畅通城乡交通运输连接,推进县乡村(户)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解决好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步行与自行车交通是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共交通、城乡客运系统构成了出行服务设施体系,是公共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利和更舒适的保障基础。公共交通、城乡客运很难真正实现“门到门”的服务,群众出行“最初”和“最后”一公里仍然需要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因此,解决好城乡群众出行“最初”和“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便是完善城际和乡村地区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二是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应该适当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在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密集,有条件和有需求地区农村路建设也要“以人为本”,主要生活出行道路,从出行安全性和舒适性角度出发,应该避免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混行情况,设置人行道和自行车专用道。

无论从乡村民众出行安全、便利角度,还是从构建乡村慢游系统,促进乡村旅游角度,完善的慢行交通设施都是运营好农村路的重要基础。

三是绿色出行行动是全社会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不分城乡。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开展绿色出行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理念。这里所谓的“绿色出行”指的是居民使用“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当前,城市绿色出行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城市建成区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需要推动交通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全社会绿色出行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区域,推动“全域化”或“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四是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需要城际长距离慢行交通系统作为支撑。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交通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以徒步和骑行为核心的慢行交通系统可以说是实现旅游休闲“慢游”体验,最基础、最直接的承载设施。

如今,民众的旅游休闲理念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巨大转变——旅游向着自助游和自由行转变,休闲向着日常化和健康化转变,徒步(包括跑步)和骑行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喜爱。全国各地的旅游公路建设项目中,与公路配套建设的长距离慢行系统往往成为最大亮点之一,吸引大量民众通过徒步、骑行,亲近自然山水和美丽乡野。

长距离慢行系统,或将成为打通城市和乡村之间游客流动的新途径,促进乡村旅游休闲的新时尚,以及拓展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市场。对于地区和交通运输管理者来说,打造长距离慢行系统,不但会缓解停车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等问题,对于参与者来说,也起到锻炼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满足沿线民众日常生活和通勤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需求。

未来我国城乡慢行交通体系发展设想

如前所述,步行和自行车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象征,对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推动城乡慢行交通全面发展并非件容易的事,需要交通发展理念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需要城乡发展机制从“二元化”转向“一体化”,需要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可谓是一场对交通发展模式和民众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对于我国城乡慢行交通发展的未来,我有以下四点愿望。

首先,建立形成城乡一体化慢行交通发展体制机制。国家层面针对城乡慢行交通发展,建立起包括专设管理机构、发展规划、标准体系、激励政策、管理制度等内容,完善的发展机制。

其次,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慢行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为民众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供便利,无论是生活通勤、物流配送还是旅游休闲,无论长距离或是短途出行,最大程度地提高慢行交通出行占比和“门到门”几率。建设形成包括国家、省、市等多层级一体化,城乡跨区域一体化,通勤休闲多功能一体化的慢行交通道路设施网络。

再次,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建立“慢行交通+公共交通+长途客运”融合更大空间范围和更多交通方式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发展是互相促进和带动的关系,为了促进自行车交通发展,公共汽车、地铁应允许携带自行车乘车,甚至在火车设置骑行者的专用车厢。民众步行、自行车出行与城市公共交通、长途客运交通紧密衔接,服务链条完整,构建起“大绿色出行”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私人小汽车的使用,形成高效、绿色的综合客运系统。

最后,培育形成慢行交通友好型社会文化。在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教育培训下,提高管理者的建设能力,大幅提升民众的绿色出行意愿,慢行交通友好型社会文化氛围得以形成并日渐浓郁。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都需要人体活动的参与,也可以称之为“人力交通”,是人类的本能行为。对慢行交通友好,其实就是对人友好。如果以上四点愿望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出行环境将得到极大提升,这又将为慢行交通出行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体验,进一步提升慢行交通的吸引力和参与度,一定会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乡村更美丽、人民更幸福。

猜你喜欢
纲要步行城乡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魔方小区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步行回家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