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江:骑向碳中和,骑向通勤旅游新方式

2022-08-19 06:04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助力交通能源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

2022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出“骑向碳中和”的绿色骑行活动倡议,呼吁民众通过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

“骑行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实施的具有很强减排效益的日常行动。更多的绿色骑行可以使城市变得更加可持续和宜居,提高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近日,“骑向碳中和”活动发起人之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在接受《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千万不要小看骑行的力量!”

“能源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达80%,交通占20%。交通能源转型研究,如今重点在探讨如何将化石能源消耗转化为电气化消耗,而实际上,每度电的碳排放仍在500g左右,从燃油车换成电动车,从短期来看减排效益始终有限。”

从事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多年,何继江深谙交通运载工具能源转型的长远意义和现实发展局限性。在他看来,仅考虑小汽车的能源转型,不但无法实现“零碳”,也依然不能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既要缓堵促畅,又要低碳生活,多年前,何继江已经开始思考:“交通系统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汽车?降低对小汽车的依赖行不行?”直到经过多年摸索和实践,他和研究团队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骑向碳中和”上,认识到“这是大幅度减少交通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之一”。

这个观点与土库曼斯坦在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支持把自行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手段”的决议不谋而合。2022年3月15日,联合国大会全票通过该决议,呼吁联合国成员国“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和农村将自行车融入公共交通”,更鼓励“在跨部门发展战略中对骑行予以特别关注”。

鼓励自行车出行,正在成为保护环境、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举措。《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据不完全统计,1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普及自行车出行每年或可减少7600吨碳排放量。”

显然,骑行的力量不容小觑,但现实的难度依旧不小。“随着城市外延不断扩大,出行距离增加无疑会为骑行带来很大困难。装备提升将成为实现‘骑向碳中和’倡议的重要一环。”何继江告诉记者。

他的“骑行好伙伴”是一款电助力自行车。“这种车比较轻巧,与普通自行车外观基本相像,只是在隐蔽处多加装了一块电池。这使得它既能像普通自行车一样采用人力骑行,也可实现‘人电混合动力’,让骑车者以更加轻松的状态完成远距离骑行。”

在何继江看来,电助力自行车具有车轻、用电少、续航里程长兼顾锻炼身体等明显优势,对当前市面上两千元左右的电动自行车具有绝对的替代趋势。

骑行通勤,耗时未必输自驾

熟悉何继江的人不难知道,他是位名副其实的“骑行达人”。

2019年,何继江开始了骑行上班路。次年底,他宣布在北京16公里以内的开会和活动,原则上骑自行车前往。经装备提升和多次实践,现在又将目标提高到了20公里,且骑行通勤的速度并不慢。

5月18日,何继江骑行前往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开会,围绕“光伏+生态修复”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这趟自行车里程表距记录共计50公里的愉快骑行被记录并发布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何继江”上:

“去程21公里,95分钟,经过5.4公里的自行车专用路,多次停车考察拍照。平均速度12公里每小时,最高时速36公里。”

“回程两段。第一段7.2公里,在昌平42公里绿道的一个休息站开了一会儿腾讯会议。第二段15.3公里,天黑了,骑得比较慢,在一段很宽敞的自行车道上加速,速度达到34公里每小时。”

此外,何继江还与记者分享了他从家前往国家能源局的骑行经历。这段路大约16公里,除了从家走到地铁站和出地铁后步行到达终点外,还需经历三次地铁换乘,通勤时间不少于1个小时。“换成骑车,从北五环外一路向南,只用50多分钟即可抵达,中途还能停车、休息和拍照,这样的自由状态是自驾、公交和地铁出行都难以匹敌的。”

“过去我们说慢行交通,相当一部分谈的是慢行交通的‘接驳’功能,具体指向地铁站或公交车站往返家或单位之间的短途距离。现在除了非常长的距离外,电助力自行车可以实现15公里内点对点骑行直达,足以将之变成日常通勤的主流交通方式。”

在装备问题解决后,道路安全畅通是骑行通勤亟须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何继江注意到,近两年来,北京市绿道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例如,不少快速路伴行线联通自行车道,红绿灯少,亦在绝大多数公交站点设有避让措施;自行车专用左转道、左转灯及自行车专用地下通道出现;滨水骑行线路不仅环境优美,更与机动车道隔离开,大幅提升了骑行安全等。”

骑行旅游更能“骑”乐无穷

“通勤骑行,旅游骑行,骑向碳中和,骑向健康中国”,这是何继江“骑行系列日记”中常出现的句子。“‘骑向碳中和’指的是交通减排行为,‘骑向健康中国’是说用骑行作为锻炼的基本形态,除了可以骑行通勤,骑行旅游同样值得一试。”他解释道。

何继江和女儿骑行去过首钢冬奥公园、稻香湖、李大钊烈士陵园等地,用骑行旅游的方式,领略京郊美丽风景。

“以前的旅游体验是‘点对点’式的,从起点出发,一路坐着‘铁盒子’直达终点,再把车停下到周边旅游。对小孩来说,这样的旅行是把孩子绑在座位上,被固定在汽车后座上伸着脖子看窗外,与沿着安全的骑行道和大人一人一车骑行旅游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一趟趟的出行中,何继江意识到,“很多时候,大人和孩子的快乐无法相通。”

在他看来,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大人,周末需要的是休息而非旅游。“寻个离家七八公里且环境好的郊野公园放松是一种休息的方式,而骑行让我们可以在经过感兴趣的地方时,得以随时停下来欣赏路上的风景。”

何继江还曾将自行车送到陕西神木,从市区骑车前往杨家将故里游览。从神木县城出发,顺着窟野河东岸一路向北,沿河骑车爬坡约15公里,山头上一座早已废弃的城池,即为“杨家将”故里杨城村。“借助电助力自行车良好的爬坡性能,这段长距离的骑行上坡路几乎感觉不到疲累,过程中随时可以停车拍照……小城市的骑行旅游体验更有特点。”他总结。

“如‘骑向碳中和’宣言所描绘的,我一直期待,经过大家的努力,骑行能重塑为安全的、受人尊敬,广泛接受、高效智慧的生活方式,‘爱上骑行、骑行减碳、骑行光荣’理念能家喻户晓,蔚然成风。”何继江告诉记者。

猜你喜欢
助力交通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助力成功七件事
繁忙的交通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小交通劝导员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阅读理解三则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