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视域下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模型与路径*

2022-08-22 02:01崔璐李姗姗王敏敏
山西档案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岛文献建构

崔璐 李姗姗 王敏敏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安 710127)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多次讲话中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档案文献中蕴藏着具有天然历史联系的人、物、事等故事元素,是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可靠支撑资源。为此,可以采用叙事学理论与方法,挖掘档案文献中多维关联的叙事元素,立体生动地再现和重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奋斗征程中的珍贵历史场景与记忆情境。档案叙事是指将档案文献中对具体时空现象的记录,通过可理解、可表达的话语模式或呈现手段,以特定的序列、场景建构,从而使情节、环境、符号等叙事组成成分一一再现并展演深化的过程[1]。相较于其他开发方式,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独特优势在于从多元紧密的事件关联中探寻叙事意义,更关注档案作为历史事实本身的叙述性表达,更强调历史发展脉络背后的文化与记忆传承。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叙事视角下的档案文化传播[2]、档案资源参与叙事的服务模式[3],以及档案的空间叙事拓展[4]、档案宣传中的叙事表达[5]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叙事激活和凸显档案的记忆价值。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 Theory)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代认知科学”讨论,强调认知的情境依赖性、环境交互性与具身体验性[6],主张“实践共同体”“合法边缘性参与”等思想和理念[7]。这与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根本目的——真实还原和解构重构历史活动是相契合的,同时也为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指明了价值导向。目前已有学者从情境认知视角探讨城市记忆档案管理相关问题[8][9],但将其用于指导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模型设计和路径探索的研究较为鲜见。为此,本文拟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档案叙事化开发概念模型,并据此探索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线索、定位、场域、节点与定格,以期使档案文献更加立体、全面、活态化地参与中国叙事体系建构。

1 情境认知与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逻辑契合

1.1 情境认知与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逻辑契合

档案叙事化开发的目的是活态化还原或再现记忆,而根据记忆之场理论,记忆是现代人的解构与重构中再现的。故而,通过档案叙事化开发再现记忆的过程不是静态化地提炼、组合或堆砌档案信息元,而是动态化、有机地进行建构、组织与复现的进程。这一点与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要义和逻辑相契合,换言之,档案文献的记忆价值只有在叙事化开发的动态过程中才能被充分解读、挖掘和建构。

基于此,情境认知与档案叙事化开发的逻辑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叙事原则看,二者均强调记忆的动态解构与建构过程。记忆的再现与所处的历史情境有着深层次的关联,融合了情感、认同、文化背景等众多要素。档案参与记忆构建的过程,就是通过叙事化开发不断解构记忆片段、发掘情境体验,最终将主观选择的结果保留并予以呈现的过程。其二,从叙事来源看,二者均依赖于多模态、跨维度的记忆资源。记忆资源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载体,既包含档案、图书等实体资源,也涵盖仪式、习俗等文化形式,因共同的传统、目标、实践而被赋予记忆属性。因此,类型、模态多样化的记忆资源体系,可成为情境构建的素材来源,也丰富着档案叙事的多维层次。其三,从叙事结构看,二者均关注内部元素的组合关系。人物、时间、地点、主题、事件等要素之间不同的组合关系,生成了差异化的记忆情境,进而解读与阐释出深层记忆内涵。如何在把握相互关系与连接的基础上,将元素组合成有意义的序列,也影响着档案叙事的整体走向。

1.2 基于情境认知的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价值导向

基于上述逻辑契合,情境认知视域下开展档案叙事化开发将建立在具身性、嵌入式、适应性的情境之上[10],为避免因主体差异、个体意识而造成的档案叙事立场模糊、偏差与错位,需明确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的价值导向,把握档案情境化叙事的核心要义。

1.2.1 认知转向:宏观叙事下的个体体验

传统的档案叙事往往按照统一的话语规则,对历史语境中的制度变迁、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等宏大场景进行叙述。与此相比,情境认知视域下的档案叙事化开发,更加强调个体在情境中的思考与感知,更加注重记忆的塑造与建构过程。在个体与情境的双向互动中,环境引发的思考、触发的行为,甚至是由此衍生的质疑与批判,本身也是叙事过程中的一部分,将差异化的情境体验纳入到记忆构建的框架中。

1.2.2 过程重塑:多情境嵌入的动态建构

从档案叙事化开发的过程看,记忆的再现包含多重动态关系。人物、画面、行动等众多叙事元素,依据关联之间的组合、映射与作用,可呈现出多种聚合结果,促使多样化、流动性的记忆情境产生。在此基础之上,又因视角、维度的不同,情境之间可层层嵌套、不断叠加,经由故事受众在交互体验中加以整合、分析与解读,最终实现档案叙事的记忆活化。

1.2.3 价值扩展:历史语境中的时空呼应

档案叙事化开发的素材来自过去的历史,而参与主体则面向当下的故事受众。为实现由故事本身到读者阐释的转变,更应发掘情境中档案的文字、语言、符号等文化隐喻,如其中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基因、身份认同、民族精神等。通过感官体验、触发联想等手段,将碎片化的记忆片段重新组织,唤醒情境中的个体记忆,进而在主流价值观的指引下建构历史与当下的多元联系[11]。

2 情境认知视域下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模型

情境认知视域下的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集多种资源类型、表达方式、叙事工具为一体,强调叙事构成元素以符合认知逻辑的方式组合、排列并参与叙事。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基于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用户情感认知模型[12],认知是对信息的加工,同时也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建构过程。基于此,遵从信息在认知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变化,以打造适应主客认知的记忆情境为目标,从内容输入与感知、情境加工与构建、记忆重塑与升华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基于情境认知的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模型,见图1。

2.1 内容输入与感知

充实、生动的叙事元素是建构沉浸式、多感知的记忆情境的基础。一方面,就资源建设而言,需充分挖掘具有记忆属性、叙事功能的多模态记忆资源,如书信、老照片、老物件、建筑旧址等见证历史变迁、承载共同记忆的物品,汇集流散的记忆信息。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看,可综合运用VR/AR/MR虚拟现实、GIS地理信息系统、三维仿真建模等技术[13],增强资源的立体呈现效果,为故事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此外,在呈现方式上,也可利用沉浸式剧场、数字沙盘、全息成像、互动游戏等交互形式,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媒介共同参与档案的叙事过程。总之,档案叙事中的多感输入与内容感知,改变了信息的单一输出及呈现方式,将故事情节和时空关系阐释说明,为后续创设叙事的认知情境提供基础。

2.2 情境加工与构建

基于感官媒介形成的档案叙事体验,偏向于直觉性的初步认知,尚未形成系统、长久、稳定的记忆形态。此外,从根本上而言,记忆再现的过程不是档案中事实、数据、史料的简单罗列,也不是要素线性组合后呈现的叙事单元,而更关键的则是叙事化开发中档案文献的解构与重构过程。据此,情境加工与构建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一是,挖掘档案多元关联。档案叙事化开发的关键在于要素之间的组织与连接,依据多元关联将故事中的记忆碎片更好地联接为一个整体。因此,需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档案中潜藏的叙事关系,如机构之间的公文收发关系、反映人物信息的社会网络关系、同一场域的时空共现关系等。

二是,构建档案叙事逻辑。叙事是重塑记忆的有效手段,实质在于将关联后的档案信息集合,按照叙事中的认知逻辑再次有机整合、动态建构、活态开发,唤醒叙事情境中关联的档案记忆。在此过程中,伴随叙事的不断推进,档案文献的解构与重构不仅仅停留于实体关系,更通过情境中信息的加工与构建,生成因果关系、包含关系、承接关系等叙事逻辑。最终,在档案叙事化开发的动态过程中,打造出以档案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叙事为手段的立体化记忆情境。

2.3 记忆重塑与升华

档案叙事化开发的过程就是记忆重塑与升华的过程,体现在记忆内容、记忆形态、记忆价值三个层次。从记忆内容看,档案叙事将原本分散在档案中的碎片化信息,经由多感体验与情境加工,梳理形成逻辑化的记忆信息网络。以此为基础,再通过叙事情境的渲染、解读与重构,实现记忆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拓展[14]。从记忆形态看,内容的输出需要依托可感知、可触达的结构来呈现。在档案叙事的过程中,记忆借助叙事化的开发方式、情境化的呈现形式,由抽象到具象、由瞬时到长久、由零散到系统,从而转化形成具有立体结构层次的稳定记忆形态。从记忆价值看,档案叙事化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在档案的解构与重构中实现记忆升华。记忆碎片组成记忆情境,内容拓展打造立体结构,经过不断重塑、活化并传承记忆,促使记忆成为指导当下实践、激活现代价值的桥梁与纽带,不断焕发着新的生机活力[15]。

3 情境认知导向下胶澳商埠档案文献叙事化开发路径

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强调,“情境之间的分界线可能并不明显,但每个情境本身具有某种一体性、完整性”[16]。1922年12月10日,中国青年革命者用铮铮铁骨换取青岛管辖权的正式收回,开启了青岛历史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其中,回归伊始的“胶澳商埠时期”档案史料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重要见证,适值青岛回归百年之际,以此为代表探讨档案文献多元叙事开发与情境建构的具体路径与方法,可以在回眸百年风雨征程中再现和传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丰富记忆内涵、激活记忆价值。

3.1 胶澳商埠档案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

梳理以档案为主的胶澳商埠时期文献资源,有利于直观呈现其资源特征,同时也是后续叙事化开发过程中的丰富素材来源。胶澳商埠时期的档案文献集中保管于青岛市档案馆,且大多数已完成数字化,为全面开放和有效利用此时期资源提供支撑。按照加工层次,将其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多媒体加工文献及社交媒体文献五大类进行梳理,见表1。

旧报纸《中国青岛报》(67份)、《大青岛报》(64份)《青岛时报》(9份)《济南日报》(7 份)《大民主报》(4 份)《胶东新报》(2份)153份 纸质数字 到馆调研在青岛数字档案馆系统的“报纸”子库中,“关键字=胶澳商埠”检索1922.12.10-1929.04.20数据,人工逐条统计老照片20世纪20年代的栈桥、20世纪20年代的青岛湾畔、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中日卫兵交接、1925年工人大罢工游行等11张 黑白或彩色胶片、数字到馆调研 青岛市博物馆“青岛史话(四)”展览,此外青岛市档案馆相关玻璃片基若干约41张 远程查询 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记忆>城市图景>网友图忆二次文献档案编研“青岛城市档案文献丛刊”下《胶澳商埠档案史料选编》5册 纸质 实地调研 青岛市档案馆-文档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区”2册电子书、2589条pdf与txt数字 远程查询 青岛档案信息网>汇编成果栏目/数字化资源库三次文献研究类文献《青岛回归话沧桑》《德国侵占胶州湾研究》《话说青岛》《青岛城市历史读本(1891-1949)》《山东问题与济南惨案(1914-1929)》《近代青岛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等7册数字 远程查询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著作库栏目10册 CALIS和超星中,“关键字=胶澳商埠”检索,人工逐条统计图书档案《胶澳商埠行政纪要》《胶澳公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暨附属各机关职员》《胶澳商埠局职员录》《胶澳商埠防疫纪要》《台东区警察署同仁录》《警察练习侦探法》等93册 纸质 到馆调研在青岛数字档案馆系统的“图书”子库中,“关键字=胶澳商埠”检索1922.12.10-1929.04.20间数据,人工逐条统计图书指南民国《胶澳志》(1897-1927)民国《青岛指南》(1898-1932)民国《青岛概观》(1925)《青岛市档案馆指南》《青岛数字全书》《青岛概要》《青岛地图通鉴》等5册 纸质 到馆调研 青岛市档案馆-文档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区”6册 数字 远程查询 青岛市情网>旧志>专业志

统计数据《青岛市主要年份户数、人口数》(1902-1948)《青岛市公路建筑情况表》(1923-1931)《青岛市各种道路建设统计表》(1923-1935)《1923年胶澳商埠造林统计表》《1929年青岛市立小学校师资统计表》等29册 纸质数字 远程查询 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记忆>城市历史基础信息>青岛基础数据多媒体加工文献音视频《青岛要塞-胶州湾事件》《实拍青岛老建筑 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中山路216号将内部装修已107岁》等4条数字 远程查询青岛档案信息网>青岛历史文献>网上影视厅>专题片9条 青岛广播电视台官网等社交媒体文献微信《私立青岛大学》《“接收青岛”:云诡波谲的日子》《庄重威严的胶澳总督府大楼》等123条数字(原创或转发)远程查询微信公众号“青岛城市档案论坛”“青岛档案”今日头条《太平路37号,城市之门的宿命》《福利洋行:身世迷离的德式老建筑》《青岛大马路知多少》等102条 头条号“青岛城市记忆”微博《青岛典型的街景建筑》《沙子口》《青岛波螺油子》等76条 微博用户“青岛市北发布”“青岛市市南区文化和旅游局”“青岛气象”等豆瓣《“南洋北中”,一条马路上演“双城生活”》《接收后之青岛现状》等23条 豆瓣用户“遥望星空”“明石Akashi”等抖音《青岛老街道之中山路》《青岛老街道之改造之前的波螺油子》2条 抖音号“青岛市档案馆”

3.2 胶澳商埠档案文献的多元叙事与情境建构

3.2.1 主题凝结:叙事线索

叙事主题凝结了档案文献中的多重要素,可作为档案解构与重构的线索,将记忆情境中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连在一起。如围绕“1925年青岛民众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这一主题,胶澳商埠档案文献记载了四方机厂工人罢工、青岛各界联合会成立等一系列典型事件。同时,伴随胶济铁路总工会、青岛学生联合会等团体的叙事参与,还衍生出《申报》《青岛公民报》等记录事件的文字材料,以及传单、牌匾、黑纱等起义中使用过的物品。由此,以主题作为贯穿叙事过程的逻辑主线,可充分挖掘叙事框架下的人、事、物等要素,并通过实物展陈、数字影片、结构投影等手段,从多个维度展开对记忆主题的立体化诠释,最终完整呈现记忆情境。

3.2.2 时间溯源:叙事定位

档案叙事化开发中时间要素的运用,包括时间节点、时间跨度、时间序列等多种方式,且通常具有特定叙事属性。以胶澳商埠档案文献为例,根据《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山东悬案细目协定》等文件记载,1922年12月10日中午12时整,当午炮鸣响之时,即正式完成行政权的交接,同时也标志着胶澳商埠时期的开始。可见,“1922年12月10日”这一关键时间定位,在叙事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青岛回归历程中胶澳商埠时期的记忆起点。基于此,可在档案叙事化开发中放慢这一时间刻度的叙事节奏,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拉长的时间叙事丰富故事受众的情感体验。最终强化与时间相关的记忆情境,让瞬间成为永恒,放大独特时间刻度的记忆价值。

3.2.3 空间度量:叙事场域

记忆情境中的叙事空间,既包括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实体场所,也包括纪念碑、重大事件发生地点等纪念性空间。如围绕着1923年胶澳接收纪念日,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发文部署青岛市总商会、青岛农林事务所等机构参与庆典筹备,而当天的周年纪念活动也涉及督办公署、亨利王子饭店等多个场所。因此,为复现这一典型记忆情境,可利用数字沙盘等展示手段,立体化呈现记忆实践地点的空间联系,增强档案叙事的整体节奏感。在此基础之上,融入历史与现代各地点的地理位置变化、建筑面貌对比,并辅以光影、触感、气味等媒介,在多感官参与的空间叙事中建构记忆[17]。

3.2.4 人物连接:叙事节点

一方面,人物自身具有特定的性格、身份和形象。另一方面,共同的记忆实践也产生了身份关系、血缘关系等多重复杂社会人物关系。如在胶澳商埠档案叙事中,隋石卿因担任青岛市总商会会长,因此具有了特殊的人物身份。在任职期间,他创办了《青岛晨报》并自任社长,聘请名记者胡信之为总编辑[18]。而胡信之同时也是《青岛公民报》的创办者及主编,与邓恩铭、李慰农等优秀的共产党人一起宣传马克思主义。可见,关键人物作为档案故事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可发挥叙事节点的作用,将记忆情境中的各要素连接成统一整体。据此,可进一步利用人物叙事模式,转换视角以第一人称展开叙事。不仅可以清晰呈现事件中的人物情感变化,同时也拉近了档案叙事与故事受众的距离,在记忆情境的互动中唤醒个体记忆。

3.2.5 场景构图:叙事定格

场景既是档案叙事的结果,也是记忆情境的定格,在档案文献的叙事化开发中起到点睛升华的作用。如在青岛主权回归仪式中,形成了国旗换挂、卫兵交接、市民观礼等诸多典型场景。为打造回归仪式这一记忆情境,首先,在场景复原方面,可充分融入卫兵的服装、武器装备等历史元素,且利用庆典中鸣响、奏乐的背景音等来烘托整体场景氛围。其次,从虚拟情境看,也可借助AI深度学习、AR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静态照片动态化呈现、场景全息互动投影,从而使跨时空的记忆情境成为可能[19]。总之,场景参与叙事的关键,在于要素存在多元且紧密的叙事关联。因此,也需从记忆内涵入手,挖掘深层关联、扩张记忆细节,最终在多元解构和动态建构中实现记忆价值。

4 结语

档案文献作为情境化叙事的生动载体,不仅复现了全面、真实的历史,还在档案的解构与重构中起到开发记忆资源、建构记忆情境、激活记忆价值的重要作用。把握档案文献等记忆资源叙事化开发过程中的思路、方法与路径,遵循档案叙事的价值导向,并进一步剖析记忆的文化、情感等深层关联,为后续以此为基础多元组织、立体建构面向不同记忆对象的档案叙事模式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青岛文献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建构游戏玩不够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