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现状与课程改革研究

2022-08-26 06:49吴晓虹杨先平
教师教育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培智课程内容校本

◎吴晓虹 江 宇 杨先平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包括与生产劳动有关的技术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具有重要作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籍培智学生228人,其中在校生134人,送教上门学生94人,在校高年级学生30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2%左右。笔者观察发现,许多学生难以掌握职业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校就读多年,但仍然不能走出校门。要解决培智学生“进门容易出门难”的症结,关键就在于提高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一、培智学校高年级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现状

为充分了解高年级培智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现状,学校对高年级培智学生、高年级教师和培智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发现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学校现有的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主要包括烹饪技术、家务劳动、电工和缝纫编织。在调查中,教师普遍认为,现有课程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如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掌握简单的生活技能及职业技能,如学做家常便饭、拆洗被褥、会使用熨斗、缝制简单的物品及认识木工、电工工具,学习简单的木工、电工技术等。此外,还会涉及一定的就业常识的教育。但这些劳动技能有的不适合智障生学习,如木工、电工技术对智障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另外有的教学内容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要求,比如缝纫编织等课程在当下难以形成职业性的劳动技能。显然,现有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内容既不能适应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能帮助学生走向社会、自主择业。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目标难以把握

课程的设置不仅涉及课程理念、课程定位,而且涉及课程目标的实现。调查发现,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程教学目标难以把握是教师反映的主要问题。现有课程设置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在课时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指令性安排和机动性安排两种形式设置。如果按每学期20周计算,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每周在7课时或7课时以上。从常理上讲,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开设十分充足,但充足的课时并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多少帮助,学用脱节、学非所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另外,现有课程内容不合理和目标的指向性不明,导致课程教学效益大打折扣。剔除学校安排的机动性课时,仅就指令性课时而言,其中缝纫编织课程占比超过70%,八年级电工、木工课程占比超过20%。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些课程内容的教学并不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学生劳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学生劳动状态差

从课程设置的情况看,高年级劳动课程每周在7课时左右,教学目标和任务应完成得较好,教学效益应该比较高,但实际并非如此。调查发现,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的高年级学生寥寥无几,能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更是微乎其微。从学生角度分析,其劳动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的问题主要为:第一,劳动意识薄弱。在劳动意识淡薄的背后,同时反映出学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导致班级卫生工作主要是靠班主任老师来维持,学生很少参与或帮助教师打扫卫生。第二,劳动观念模糊。劳动观念是人们对不同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人们自强不息、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培智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外界事物的感知速度较慢,并且范围狭窄,更难意识到劳动的价值。调查数据显示,学校53.3%的高年级学生劳动观念滞后,对劳动观念的认识不深。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培智学生很难走向社会正常生活。第三,劳动态度不积极。劳动者的态度对于促进自身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劳动态度是人对劳动较为稳定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倾向性。培智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弱,更难形成深刻的劳动意识。从调查情况看,学生对于劳动的态度不够积极。第四,劳动习惯不佳。勤劳是人类特有的品质,劳动是生存的基本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培智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未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校本课程的构建

针对高年级培智生现有劳动技术课程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学校紧密结合本地区域就业走向及学生的实际,以生为本,着眼未来,构建了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高年级培智生劳动技术校本课程结构图

在课程构建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为出发点,关照学生生存需要、身心发展需要、个性特点和可接受性,精选学生真实情境中生活、生存和发展必需的课程内容,突出发展学生的运动、精细动作、言语和语言、注意力、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1],编写了《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能》(七、八、九年级)校本课程教材。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习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广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2]。学校校本劳动技术课程内容具体见表1。

表1 武汉市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课程内容

三、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一)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合理安排劳技课程

首先,科学调整课程设置,突出生活、劳动教育。课程是对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内容实施过程的总和。在既定时间之内,课时安排的变化亦会导致其他课程设置的变化。为了突出生活教育和劳动教育实践,学校适当减少了高年级文化课程和其他学科学习的时间,将原有课程的“烹饪技术”“家务劳动”“缝纫编织”“电工木工”四大板块,增减、整合为“自我服务”“蔬菜种植”“园艺劳动”三大板块,突出地域特色劳动项目,增加劳动教育的时间,增强教育的导向性,为学生就业提供多种选择。

其次,科学设置弹性课程,突出劳动体验和劳动过程。在实践中,学校根据《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16年版培智学校新课标的要求及本校的劳技课课程实施实际,对课程进行了弹性调整。为此,在劳动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类[3],如“蔬菜种植”“园艺劳动”两个板块内容即为“选择性课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紧密结合季节特点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进度的需要,适时调整“选择性课程”课时,以增加劳动技术教育课时量,充实劳动技术教育过程,让学生在完整的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最后,改革班主任管理模式,凸显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一样,班主任一直由学科教师担任,但劳动教育被忽视。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学校改变了这种管理模式,把劳动教育置于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高年级班主任全部由劳动教育课题组成员担任,有效推动了劳动技术教育落地生根。

(二)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情境教学方法

培智学生感知觉能力较差,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场景感知范围窄,同时也难以通过形象思维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知识反映到脑海中。因此,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我们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形象化的具体劳动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4]。

首先,创设劳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部分生活或劳动场景很难或者无法将其搬到校园或课堂,学生也很难直接参与其中,诸如车站、超市、银行、医院、邮局等生活或劳动场景等。所以,在实践中教师主要运用多媒体交互式白板,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直观呈现劳动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其次,呈现劳动过程,促进劳动习惯养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实践中,教师将能够实物呈现的劳动工具和其他各种实物等尽量搬到课堂,真实具体地呈现劳动过程,让学生在触摸、尝试和教师的引导中掌握生活或劳动知识,在反复尝试中获得真实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劳动观念的形成。

最后,置身劳动场景,提高劳动应用技能。学校根据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学校在教学楼中建设了“快乐农场”园艺栽培和蔬菜种植基地,供高年级教师进行园艺栽培、蔬菜种植教学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训练。2017年学校又在学生宿舍楼楼顶完成“鱼菜共生”系统劳动基地建设。同年,学校高标准完成“烹饪室”的建设,供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课程——“食”板块的学习。此外,学校还完成学生宿舍的改造,并购置劳动用具,供学生进行自我服务、内务整理两个劳动项目的培训和训练。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各实践基地的不同功能,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形成劳动技能。

(三)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巩固劳动教育成效

在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家长在劳动教育认识与实践上形成巨大反差的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家长的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在实践研究中,为了弥补教师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的短板,根据家长的职业和教育背景,学校聘请了5位家长作为实践基地的辅导员,根据教学实践需要,适时来实践基地讲授蔬菜种植技术、园艺栽培技术等课程。另外,学校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通过家校联系册、网络微信群、QQ群等方式,通报每周学习内容,公布学生劳动创造成果,布置家务劳动作业及假期劳动实践作业,把学生置身于家校劳动环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培智课程内容校本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