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模式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

2022-08-29 07:30马银花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林 鹏,马银花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说:“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研究生是当前科技创新的重要承担者和未来的生力军,而科研是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2017年1月20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应“依据特定学科背景和职业领域的任职资格要求”,“强化与职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培养”[1]。由此可见,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中,加强和落实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改革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标,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有科研实践活动、导师队伍、研究生课程体系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为科研实践活动,应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

1 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当前地方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没有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计划,且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亚内尔[2]指出,大学及其教师授权学生作相应的科学项目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研究生导师师资队伍不强

研究生导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双师双能型教师较少,自身创新能力有限,对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培养的研究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实践创新能力亟待加强。刘献君[3]认为“高校能否培养出高层次创新人才,导师的指导至关重要”。赫伯指出,导师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并非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科研发挥作用[4]。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导师一对一或者多对一的指导,并且通过科研发挥作用。

1.3 现行课程体系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在新工科、工程教育认证和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与时俱进,应更加凸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不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段辉等[5]认为,应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开展多种形式教学和创造活跃学术环境等方法来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在国家积极推动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政策大环境下,将研、赛、创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前时代背景提出以科研为主线的“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研、赛、创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科研兴趣,三者的联动效应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2 “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模式

本文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采用“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导师团的“学研用”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和课程群,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研究思路如图 1所示(P28)。

图1 “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模式研究思路

2.1 以教学团队为载体,建立课程群,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模式

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将研究生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成立教学团队导师团,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为指引,制定课程时注重把握研究生系统的专业知识,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最终建立针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研用”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和课程群。此外,以教师自身的教学、科研体会和历史案例为出发点,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笔者所在的水射流团队,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级教授、学科带头人和多名博士及教学能手组成,均处于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和人生阅历。团队与新加坡POET合作开发的大功率浆料气力泵技术则在英国以及日本开采失利的情况下成功作业,且单泵效率超过65%,浓度超过40%,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湖南教育电视台和新湖南客户端专题报道,势必成为深海资源开采利器。通过现场成功案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技术自信,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热情、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2.2 以科研团队为导向,构建多元化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

组建科研导师团队,团队成员可依据研究生知识结构和擅长的领域进行动态调整。导师根据项目需要提出具体的创新培养目标及规划,应用“弹性结构创新能力模块”,依据学生的个性和潜力特点,将其分别编入科研能力创新团队、产品开发能力创新团队与数值仿真能力创新团队等,其中各模块可根据实施过程与结果实现交叉调整。以“水射流团队”为例,利用水射流实验室“智能超高压加工中心”“气力提升试验台”“流体仿真工作站”开展水射流加工、气力提升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其编入不同的创新团队当中,团队成员可以流动调整,实现研究生在产品设计、加工、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全过程培养,使学生学会科研流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的步骤和技巧,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出导师及其所指导学生科研以及学科竞赛成果考核的量化指标,比如科研论文、研创项目、专利与竞赛等均可纳入其中。最终建立多元化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并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 以科研和横向项目为驱动,成果转化为目标,提升研究生应用水平

基于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和“水射流实验室”等平台,以科研和横向项目为驱动,鼓励研究生主持科研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实践中学会科研项目的方法和步骤,进而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围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中心,以科研带动应用,以科学前沿探讨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兴趣,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发挥导师团的优势,指导研究生撰写专利和从事产品设计,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引导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培养研究生的成果转化思维,提升其应用水平。

3 结语

本文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一中心,采用“以研促学—以研带用”科研育人培养模式,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拓展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视域,丰富其理论宝库。

(1)始终坚持科研主线,以科研促进教学,以科研带动应用,建立适用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研用”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和课程群。

(2)以科研团队为导向,注重发挥学科优势,以科研带动应用,以科学前沿探讨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兴趣,从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着力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