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探究
——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2-08-31 06:55俞忠华滕跃民
职业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协同思政

俞忠华 滕跃民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0093)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重要讲话,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与思政课要同向同行、协同育人。2020 年5 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为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及具体行动指南。自此,全国各类本科及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进入快车道,各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推行课程思政改革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作用,大力推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2012 年学校就已开始积极探索,先后创立了课程思政“课中课”1.0、2.0版,并通过在全国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成果推广运用工程取得了更大突破,目前已形成以“三寓三式”范式(“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和“画龙点睛式、专题嵌入式、元素化合式”实施手段)为主导的“课中课”3.0 版,不断强化全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品牌效应。

一、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要点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探索的“三寓三式”范式,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其特有的“课中课”同向同行教学模式聚焦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等领域,将德育元素融入知识技能培养环节,打通了显性知识技能培养与隐性素养培育相互促进的通道。2018 年相关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些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离不开“三寓三式”范式发挥的关键作用。

“三式”则是“课中课”模式之“术”,其一“画龙点睛式”是指基于对各类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简明提示,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物辩证法、职业素养等的“点睛”;其二“专题嵌入式”是以不打破原来的教学结构为前提,将相关的思政专题嵌入到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达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政认识又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的效果;其三“元素化合式”是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进行化合,进而产生合而为一的育人效果。

二、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这一举措标志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改变原有的思政课“单兵作战”的困境,全面进入面向所有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模式。高职院校“三寓三式”范式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是同向同行、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也不等于“课程+思政”

思政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所有课程的内在属性,思政课是确定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在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全面性、统一性、直接性、专业性,它属于显性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也是主要渠道。

课程思政则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教育领域实践中结出的成果,是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一种新形式、新要求、新任务。由于各类高校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学科发展与专业课程体系不同,所以课程思政具有局部性、分散性、间接性、创新性、时代性等特点,它属于隐性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是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以课程为载体对思政理论进行深化和具体化。

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也不是“专业课程+思政”的机械式“硬融入”,是专业课教师以明确的专业课育人意识,通过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于专业知识或技能传授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在丰富专业课自身内涵的同时,也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领域、新渠道、新载体。

(二)两者本质上是同向同行关系

思政统领课程教学之魂,专业课程体现思政育人之要。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是思政课在专业教学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思政课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引领。

2016年,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上海新增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原四川盐湖化工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思维,以氢氧化钾、碳酸钾等化学品的传统贸易为主业,创新“互联网+物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增值服务模式,打造出的具有钾碱行业价格指数发布者和行业销售领导地位的公共交易电商平台。该平台除了吸引除盐湖股份和新希望集团倾力合作外,民生银行、新网银行、人保财险、新增鼎数据、时力科技、汇通天下、鼎盛仓库等金融、保险、物流、数据分析企业也加盟助力。

首先,两者目标一致。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将思政元素内化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过程,强化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其次,两者使命一致。思政课以铸魂育人为使命,专业课课程思政在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专业人才的教育使命。再次,两者对教师的要求一致。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政治方向,而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有效推行同样离不开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育德能力的教师。

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在目标、使命、教师要求等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两者本质上是同向同行关系,共同的立德树人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两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成为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的着力点。

三、“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方法

在课程思政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高校层层推进落实的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已成为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已落地于包括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协同将两者之间的相关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完成共同的育人目标。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三寓三式”范式下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一把手领导、专业课主导、思政课指导”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主力军作用和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构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课程知识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彰显“课中课”融合育人模式的成果特色。

(一)“寓道于教”实现价值引领的育人理念协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立德树人是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出发点,以学生为本为立足点,共同承担学生思想成长、价值观确立的引领责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整体性渗透,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在“寓道于教”的方法指引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方面是强化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该校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思想观念和根本价值标准为原则,发掘各类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合理地确立价值观。另一方面是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理念。该校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课中课”模式打破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各司其职”的传统局面,通过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纠正了思政教育就属于思政课教师职责的片面认识,也改变了大部分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的错误思想,所有课程的教师都将教书和育人两者统一,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探索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协同实现价值引领。

(二)“寓德于教”实现品德提升的育人目标协同

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为人基础,所以长期以来思政课一直是我国所有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其精髓是教育大学生要做事先做人。“寓德于教”方法指引下的课程思政,在知识技能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学生品行修养的提升。

作为一所印刷传媒类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一直以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印刷传媒行业人才为目标,品德教育始终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开设的《印迹中国》系列课程,以“工文艺融合、德智技并进”为导向,结合各学科优势,充分发掘校内外行业育人资源,通过“传承红色印记”“成就技能梦想”“构筑追梦空间”“升华版专情怀”等教学模块,体现“德之魂、学之养、文之道、技之用”等文化内涵。该系列课程将“价值观引领、中国梦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和弘扬优秀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内化其中,特别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当前社会文化多元化时代对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鉴别与分析,然后去合理地选择符合时代要求或个人所应确立的道德价值。这种贴近大学生实际的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丰富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专业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品德提升的育人目标协同。未来只有具有高尚的品德、热爱印刷行业的人才,才能担得起实现印刷强国梦的重任。

(三)“寓教于乐”实现多元化的育人方式协同

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改变了以往思政教育内容过于哲学化和理论化的刻板形象。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课程思政与思政课一样,必须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相关知识点的思想政治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思政“三寓三式”范式下的“五化五式”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寓教于乐”的多元化教学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专业课“印刷企业管理实务”中关于印刷企业5S 管理的讲解,通过案例式教学展示优秀印刷企业的5S 实例,让学生切身感受5S 的效用;通过“5S 找数字小游戏”开展游戏化教学,让学生体会5S 实施要领,活跃课堂气氛,也提升了课程的活泼性、趣味性、参与性;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领悟5S 的核心——素养,启发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中的5S 都要着眼于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要将责任心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于自觉的行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其实质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出发,解决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单一化的问题,使思政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程教学效果。

四、“三寓三式”范式下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手段

无论是专业课、基础课还是实训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都是基于课程特点,对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精、准、深”的挖掘,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手段将这些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从技术层面讲课程思政可以说是一种教学技术,掌握了技巧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思政元素的认同和自觉内化,真正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三寓三式”范式已探索出独具特色、新颖实用的实施手段,在推广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果并带来良好的辐射效应。

(一)“画龙点睛式”强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升课程高度

各门专业课程都富含德育因子,经过凝练的课程思政元素“画龙点睛”地融入专业课教学,强化了专业课的思政育人功能,提升了专业课的价值高度。如专业课“印刷物料检测与选用”的课程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教学环节,其中纸张平滑度实验项目的教学,是通过讲解纸张平滑度的测试过程及平滑度高低对印刷的影响这一“画龙”过程,实现“点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职业素养和巩固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认识。实验中要求学生操作过程规范、一丝不苟,实验后要求学生对数据处理实事求是、科学分析。纸张平滑度过高易产生“墨条痕”影响印刷品质量,过低会增加油墨用量,并给油墨转移的均匀性及印刷品光泽度带来影响。“三寓三式”范式下的“画龙点睛式”教学将辩证意识这一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知识讲解,完全不同于思政课上对辩证法的纯理论讲授,在专业课中强化思政元素,实现润物无声中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技能和素养培养相结合,达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目的。

(二)“专题嵌入式”深挖专业课的思政教育价值,提高课程温度

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思政育人与知识育人的统一,要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明确获取知识和技能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专题嵌入式”是在不打乱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下将思政专题嵌入其中,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专业、爱专业,提高专业课程的温度。

如专业课程“印刷企业管理实务”中的“绿色印刷”项目,绿色化是我国印刷业的发展战略,在当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环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显得尤为重要。“专题嵌入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共生”这一思政专题嵌入,加深学生对绿色印刷战略意义的理解,巩固学生对人与自然辩证法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实现中国梦之 “绿色印刷强国梦” 的责任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和“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提高了专业课的人文温度。

(三)“元素化合式”实现专业课的三点合一,拓展课程广度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实施要领在于如何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政要点三种不同的教学元素整合起来。“三寓三式”范式下的“元素化合式”提供了实现三点合一育人效果的有效教学手段。如专业课“印刷工程识图”中的读组合体视图章节,知识点是掌握读图关键,抓特征、重联系地构想组合体形状;技能点是化“整体”为“部分”,分解之后再考虑简单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关联的线面关系,最后联系起来想出整体。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领会需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只有从整体、多角度看才能还原事物的原貌,也领悟到哲学上先整体后局部的辩证统一思想。“元素化合式” 实现了在传授读图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解决问题要分清主次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做事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但也要细化好局部的科学思维及辩证方法,拓展了课程的知识广度。

五、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要点

(一)主体协同,着力推进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是课程与课程之间,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是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教师,切实加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使两者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达成共识,做到育人的主体协同是势在必然。

一般而言,专业课教师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他们对思政理论缺少全面、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所以在教学中对思政理论的渗透意识较为单薄。思政课教师则比较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而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从育人角度而言,两者目标是一致的,因此,一方面可以让思政课教师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专业课教师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撑。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近年来陆续推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合教研,落实育人主体的协同,该校思政课教师走进专业实训课堂开创了实训课教学新模式,构建了“协同育人”教师群,提供了以“三寓三式”为范式的可复制、可推广的“课中课”样板。除此之外,在修订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过程中,各专业会邀请思政课教师一起参与研讨,目前该校所有课程教学大纲都已修订成课程思政版,在原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基础上,新增了针对各门课程特点的思政点,该校印刷包装工程系“市级课程思政领航学院”正联合思政课教师积极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图谱,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富含思政育人元素的专业课程体系,可更好地指导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二)内容协同,抓实推进

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就是要在政治方向、育人目标方面保持“同向”,在前进步调、相互促进方面坚持“同行”,其本质上是一种既强调“课程承载思政”,也强调“思政寓于课程”的教育实践过程。

课程思政的内容方面,《纲要》明确提出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内容供给,这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是一致的,两者横向贯通,相互促进,形成育人共同体。尽管不同高职院校的行业定位不同,但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具有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及创新意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大思政”格局的过程中,各类院校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及课程特点,明确思政教育在本专业、本课程中的融合点及融合程度,要门门课有“思政味”,但也要各有各的“特色味”,整体上又必须有共同的“专业味”。所以,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协同育人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核心素养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发展,从内容上保障思想性、前沿性、时代性,使思政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进人心,最终实现思政育人进专业、进行业、进社会。

(三)机制协同,保障推进

思政教育具有规范性和严肃性,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过程讲究科学性、学术性和有效性,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不是“贴标签”的过程,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良好的协同机制,以科学的知识晓人、高尚的品德育人、魅力的人格服人。

1.构建协同育人的理念引导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从思想上引导教师认识高职院校全员、全面、全程协同育人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根本举措。通过细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目标,让党政领导干部、课程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明晰责任和具体任务,提高协同育人意识,要“以人为本”,更要达到“理念人人知、工作人人做”的境界。

2.构建协同育人的示范引导机制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已有多年,但各高校建设进展程度不一,需要树典型,选拔优秀的协同育人教师团队与课程做示范。2021 年,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基于“三寓三式”范式的课程思政专业课“静电照相印刷”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这一成果的示范引领下,学校目前已成功打造了20 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6 门课程正申报市级示范,学校的各类教学比赛也已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全校形成了良好的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协同育人氛围。

3.构建协同育人的考核评价机制

《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的要求,所以针对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等各类不同课程,需要制定不同的思政育人反馈评价制度,形成具体化、细致化、差异化的评价标准,纳入干部考核、教师考核,使所有教师都有参与思政育人的压力和动力,激发所有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构建协同育人的监督管理机制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已成为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构建 “学校—系部—专业”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协同育人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的落实,为专业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提供制度保障。

占高职院校课程80%以上的专业课必然是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专业课教师是主力军。为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通知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准确定位,把握方向,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探索具有思想性、前沿性、时代性的思政教育内容,最大程度实现教育能量的最大化,推动大思政格局的形成,进而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协同思政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英语笔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