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形态学微观实验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2-08-31 05:42周德山郭晓霞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班考试成绩答题

杨 姝,吴 波,王 倩,周德山,郭晓霞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北京 100069; △通讯作者)

国际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单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促进人的发展。医学的显著特征是其研究对象是人,未知因素诸多。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1]。组织学与胚胎学是重要的以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胚胎发生、发育过程为主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是学习后续病理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及妇产科学等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专家预言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流模式[2,3]。混合式教学是信息化与教育资源深度融合的载体,具有传统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教学以及在线学习两种模式的优势[4]。线下的教学不是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照搬,而是基于线上的前期学习成果而开展的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位置,教师为主导的更加深入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认知层面自主参与学习[5]。在总结2020年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依托组织学与胚胎学的正常人体形态学微观实验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融入其中。

1 研究对象

首都医科大学2020级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1-4四个班,随机分组。1班、4班为混合教学班,67人;2班、3班为对照班,66人。

2 研究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混合教学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两者的不同在于混合式教学要求学生提前线上自主学习实验相关内容,完成在线答题;课堂上实验内容讲解的主体为学生,教师起主导作用,课堂小结扩展为课堂讨论或基础临床知识联结。混合教学班教学目标:①培养科学精神和价值塑造;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学会比较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④正确辨识器官组织标本,认识正常胚胎发生过程。全部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理论考试:150分试卷,有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实验考试:20 min观察20个组织块的混合组织切片标本。考试成绩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标准:优≥90分,80分≤良<90分,70分≤中<80分,60分≤合格<70分,不合格<60分)。教师以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并对混合教学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1 线上学习资源的应用

线上学习资源是首都医科大学BB(Blackboard)平台上正常人体形态学实验(微观)网络课程。在课前两天,教师提醒学生线上观看教学视频,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并完成在线答题、基本掌握知识点。在线答题是为学生预习实验课内容而设计,问题侧重描述和比较光镜下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引导学生把看上去比较分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认知体系。每道题有两次答题提交机会。在线答题不只是督促学生预习,更重要的是教师批改后给予反馈,学生从反馈中知晓不足,进行修改后再提交一次,从而达到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目的。在线答题成绩计入过程性评价。

2.2 课堂教学环节设计

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正常人体形态学微观实验一次课3学时,135 min,将其大致分为3个环节:实验内容讲解,15-20 min;学生自主观察切片,85 min;课堂讨论或基础临床知识联结,30-35 min。

2.2.1 实验内容讲解 实验教学采用学生主讲、教师主导的方式。一名学生对照切片图讲解实验观察器官组织的结构特点,其他学生听后互评补充,教师最后点评。教师点评首先要对学生的讲解给予肯定,对学生指认结构不准确、不清晰的概念进行纠正。这一环节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过程。

2.2.2 自主观察切片 经过线上学习和课堂讲解,学生基本掌握了要观察的器官组织的结构。但组织切片是实物标本,不像图片那么典型,或者学生不知道如何找到典型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中指导。对于共性的问题以及少见的、特殊的细胞或结构,教师可以利用显微互动系统向全体学生集中展示讲解。

2.2.3 课堂讨论或基础临床知识链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课堂讨论,做到循序渐进。前两次课侧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总结能力。针对课前完成的在线答题的情况,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范例展示,让学生知晓比较和归纳总结没有固定格式,关键要抓住要点,建立自己的思维导图,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找出教学内容中基础与临床疾病相关联的知识点适当链接,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病例,启发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延伸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胚胎学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和记忆。因而,教师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胚胎发生视频,课堂上学生5-6人一组对照胚胎模型进行合作性学习,然后由一人主讲,其他组员补充,以加深对胚胎发生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适时融入科学史和课程思政内容,以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 实验数据处理

本文应用Graphpad Prism 8统计软件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3.1 用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期末实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

为了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教师以原始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总结性评价来衡量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混合教学班和对照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比较见表1。混合教学班和对照班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分析比较见表2。

表1 混合教学班和对照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分析 人(%)

表2 混合教学班和对照班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分析 人(%)

从表1可以看出,理论期末考试成绩混合教学班优的比例高于对照班,不合格的比例低于对照班。表2显示实验期末考试成绩混合教学班优的比例略多于对照班,中的比例略低于对照班。本文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混合教学班与对照班的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均无显著性差异。

3.2 以问卷调查方式对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

教师制定问卷调查表,课程结束后,用问卷星对混合教学班学生学习效果及感受进行问卷调查;收到提交问卷67份,均为有效答卷。反馈结果见表3。

表3 学生对混合式教学体验的反馈

从表3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认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讲解重点难点,组织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都得以提高。对学生主讲、教师主导的环节,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赞成,有学生表示以前上课不敢发言,在教师的鼓励下,发言后自信了很多,认为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收获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可以更勇敢地表达观点。

4 教学反思

以能力培养和强化素质提升为导向,教师依据学习和教学的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种具有真正高度参与性、个性化的学习体验[6,7]。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1 优化教学设计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混合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按照学习金字塔理论,教授他人(teach others)对吸收知识的效率最高,其次为实践(practice doing)和讨论(discussion)。为进一步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师需要优化包括线上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课堂讨论问题设计、基础知识与临床病例的融合点设计、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

4.2 把控教学环节的时间

我们在课堂上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合理分配和把控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不能因为个别学生课堂画图动作慢而拖延了时间,进而影响下一教学环节的进行。教师可以提前将讨论话题给学生,动作快的学生看完组织切片、完成画图作业后,就可以思考问题,不至于感觉无事可做,使实验课教学变得饱满、紧凑,实现线下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最大化。

4.3 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开课时应向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认同感,避免部分学生对此教学方式不适应,甚至认为混合式教学加重了学习负担,导致参与度不足,影响学习效果。教师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馈,包括在线答题、在线测试和心理方面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8]。

综上所述,混合式教学一方面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知识与能力的习得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完成;另一方面,学习方式是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种模式的深度融合[2]。其教学组织更加灵活多变,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在正常人体形态学微观实验教学中的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对组织学与胚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基本达成前述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教学班考试成绩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考试成绩转换成偏态分布量化成绩的算法
雅韵·智慧·健康
开展对外交流增强文化辐射
——厦门老年大学举办海外教学班
斯诗私塾
加强教学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