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2022-09-02 04:01闻璐璐孙晓姗邓丽萍李欢欢宋晓茵
中国美容医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个体化间隙口腔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口腔感染疾病,患者最初以蜂窝织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若是病情控制不及时,易引发神经、血管等大规模脓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脑脓肿、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上一般采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引流等

。临床研究发现,在对颌面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易受口腔内组织损伤和分泌物滞留等因素影响,实施口腔护理能有效避免二次感染的发生

。由于此类患者易出现面部红肿症状,使其面部形态、色泽发生改变,患者面容美观程度受到影响,会使其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而当患者了解到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时,由于手术创伤的存在,患者存在一定恐惧心理,接受程度低,不利于手术治疗。对此,本研究观察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9月-2021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8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4~86岁,平均(60.65±15.71)岁;病程5~14 d,平均(9.42±2.07)d;眶下感染6例,面颊部24例,口底3例,颌下3例,咬肌3例,咽旁1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1~80岁,平均(54.85±15.86)岁;病程3~14 d,平均(8.89±2.11)d;眶下感染4例,面颊部18例,口底3例,颌下5例,咬肌6例,咽旁2例,翼下颌1例,舌下1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0.05)。

1.2 纳入标准:①符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标准

;②年龄≥14岁;③患者了解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

为避免误读、误会,释义,便成了首要功课。“三杂”之杂,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意,决非杂乱之杂……大凡杂文家,一定会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文体实践和人生阅历——如此之“三”以“三杂”谓之,不算离奇、搞怪吧?

1.3 排除标准:①语言沟通障碍者;②患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者;③有面容整形手术史者。

2.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观察组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1。

1.5.2 对比干预前、干预1周后两组面部情况以及美容心理状态。面部情况使用FaCE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面部活动情况(18分)、面部问题感受(6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面部情况越正常。美容心理状态使用CMSS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体象障碍(10题)和心理障碍(10题)两大部分,每题均采用0~3分进行评估,“0分”表示无此情况,“3分”表示程度较重,分数越高说明心理障碍程度越高。

1.4.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观察患者意识、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汇报医生及时处理;当患者体温较高时,及时冷敷或遵医嘱用药降温。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进食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食物,多饮水;指导患者用餐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并间隔4 h应用漱口液含漱一次,每次含3 min左右。

大豆霜霉病主要发生在东北及华北地区,以黑龙江、吉林等地最为严重。该病害危害幼苗、叶片、豆荚和籽粒。被害种子带病率可达10-50%,导致种子发芽率下降,含油量降低,大豆品质变劣,产品贬值。叶部发病可引起叶片提早脱落,造成大豆减产。

1.5.3 统计干预1周内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观察指标

她们一起费力地从井里摇起一桶又一桶水。当污秽尽去,清华再现。两人宛若清雅豆蔻秀色可餐,虽然她们稍显清痩的脸蛋流露出倦怠的苍白,却平添病态的凄艳和婉约。

2.2 两组面部情况比较:干预1周后,两组面部活动情况、面部问题感受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2。

1.4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抗炎治疗,并对局部病变给予药物涂抹和理疗,对形成较严重脓肿腔者,及时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或开髓引流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给予营养支持,监视患者血压、血糖、体温,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不能立即处理,应在其病情恢复稳定后,在心电监护的基础上进行治疗。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治疗前个性化健康教育。讲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治疗知识和注意事项,对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的患者可通过图片、动画等方式进行讲解,告知治疗过程中口腔护理的重要性;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性格、面容特点、爱美心理等情况,对存在爱美心理的女性、有体象障碍或心理疾病患者,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告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的重要性以及其对面容的影响,引导患者以正确态度看待面容,帮助患者克服体象障碍问题;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消除患者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顾及;③个性化护理。对于术后出现瘙痒、抓挠血痂等情况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冷疗,使用冷毛巾干敷消除患者面部瘙痒症状;对于术后持续面部发生红肿情况的患者,可选择在面部及伤口周围进行轻度按摩,消除红肿;对于术后发生持续疼痛的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止痛;对于口腔易出血的患者,尽可能避免擦拭,防止伤口出血;对于牙缝中食物残渣较多的患者,应使用探针将其小心取出,避免细菌滋生;若患者存在口腔肿胀,应在准确判断诱发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组织瓣移植措施,拆除最低处的缝线,留置引流条,缓解口腔切口张力,并合理使用温盐水进行口腔冲洗;而对于伤口发生血痂患者,应通过温盐水和1%双氧水棉球对伤口进行交替擦拭,避免口腔残留;④治疗结束后组织患者交流会,让患者之间能进行深入交流,邀请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知识讲座,分享面容保养方法。两组均干预1周。

财务杠杠是经营杠杠的“堂兄弟”,它会产生两种作用:销售额必须补偿固定成本的增额,而一旦达到平衡,利润将随销售额的增加而较快的增长。因而,财务杠杠作用的增大也有两种:需要有较多的经营收益来补偿固定的筹资成本,不过一旦获得平衡,利润将随经营收入的增加而较快的增长[6]。

2 结果

三是内容监管与评价领域技术创新。随着内容生产企业数量增长,内容监管和绩效评价成为管理部门面临的课题。重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技术公司,构建重庆媒体大数据平台,对内容生产、流向和应用等进行可视化呈现,目前基本框架和数据交换模式已经研制完成,可望在2018年投入应用,实现全域数字内容导向、成效可视化。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形式要设计为三个类型:一类为识记类,要求在课前必须解决;二类为“理解类”,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自身的生活实践挂勾,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三类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三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自主选择。对于教师而言,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课本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课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1.5.1 比较两组症状缓解时间,包括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其中红肿缓解标准为患者面颊部肿胀部位消退,皮肤恢复至正常肤色;发热缓解标准为患者恢复至正常体温(腋温)36.3℃~37.2℃;疼痛缓解标准为患者疼痛感消失;功能障碍缓解标准为患者能进行部分口腔运动。

2.3 两组美容心理状态比较:干预1周后,两组体象障碍、心理障碍及总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3。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干预1周内,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4。

3 讨论

在正常颌面部中存在着潜在的筋膜间隙,各间隙充满脂肪与结缔组织,当患者因牙龈或口腔问题发生感染后,会侵入并破坏该部位的脂肪与结缔组织,使得间隙中充满着炎性产物,从而形成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以及张口困难或吞咽困难等症状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红肿、发热、疼痛、功能障碍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这说明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能促进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恢复,这与陈美燕等

研究结论相类似,其原因可能是在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中通过向患者讲解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病原因、治疗知识,告知治疗过程中口腔护理的重要性,使患者能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并且个性化护理对不同类型患者实施个性化擦拭、清洗口腔方法,减少了擦拭及清洗过程中对伤口造成的影响,从而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由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在面部,患者多担心该病对其自身容貌造成影响,易出现盲目担心、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中干预1周后,两组面部活动情况、面部问题感受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体象障碍、心理障碍评分较干预前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能减轻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因该病造成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面容自信心,这与李冬等

研究结论相类似,其原因可能是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中通过针对性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组织患者交流会等形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降低面容问题对患者造成的心理障碍,提高患者自信心,从而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

有研究指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若未及时控制,易引起炎症、化脓,并且炎症会随间隙向周围扩散,引起颅内感染或胸腔感染,加重患者的感染程度,影响患者健康生活

。本次研究中干预1周内,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这与徐美丹等

研究结果相类似,其原因可能是在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中合理运用温盐水以及针对性肿胀处理措施,有效预防患者发生二次感染,并通过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颌面部间隙感染病情发展,从而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个体化口腔护理干预能促进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面容恢复,减轻患者心理障碍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对患者预后有利。

[1]李冬仙,李琴琴,王杨红,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7):1091-1093.

[2]张凯,牛强,李云鹏,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九)-换药治疗经验[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35(3):476-480.

[3]丁磊,曹俊,鲁勇,等.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口腔医学,2019,39(2):121-125.

[4]邱宝军,王凌帆,任德龙,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八)-麻醉管理策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9,35(2):317-320.

[5]丛丙峰,孔亮,张凯,等.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四)-CT的诊断价值与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4):573-576.

[6]屈菲,颜海霞,刘言薇,等.针刺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32(4):424-427.

[7]尹康,高伟成,吴国平,等.鼻整形术对受术者体像影响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2):1629-1631.

[8]蒲金霞,李晨曦,贺多敏,等.12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效果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8,27(5):491-494.

[9]郭治辰,胡旻,龚忠诚,等.不同年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8,27(5):538-541.

[10]陈美燕,张林.综合护理干预在颌面间隙感染患者张口受限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168-170.

[11]赵小珩,郭威孝,张浚睿,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一)-经验用药策略[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1):136-140.

[12]李冬,汤晓雨.优质护理在急危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7):155-157.

[13]何吉琼,李婷燕,王怡丹,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临床感染特点及相关预防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6):1359-1362.

[14]徐美丹,杨庆福,应凯,等.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872-875.

[15]梁天琦,南欣荣,闫星泉,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10(6):349-353.

猜你喜欢
个体化间隙口腔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间隙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口腔膏非牙膏, 千万别乱用
自动看牙镜
给你
苦难的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