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任务群的双重学习情境创设

2022-09-02 03:25董小玉刘文迪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核心情境语文

◎董小玉 刘文迪

真实而意蕴丰富的语文学习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与人格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创设双重乃至多重的学习情境,成为撬动学习任务群教学的重要支点。其开放与混合、真实与虚拟兼备的特性,不仅让“情境”火速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词,更成为当下“大语文”新教育生态建构的有效支撑。

一、双重情境审视:内涵与旨归

(一)锚定“双重情境”内涵

“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实践”,它着力构建当前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经验结构之间的有意义关联,同时促发知识、技能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指向学生高阶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追根溯源,语境理论以更高站位,阐明了情境教学与知识观念的双向关联;聚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情境”作为一类重要表述的同时,也是一类教学实践途径,形成了清晰可见的情境化教学链条。而纵览全局,“‘学习情境’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进步主义的‘真实情境’,一是源自认知心理学的‘认知情境’”。

所谓“真实情境”,是站在“学校情境”对立面而提出的“与现实世界”相关的情境,倡导建立与真实生活的链接,重在构建“实习”场与“实践共同体”,即通过拟真情境或深入实践引导学生感知学习,彰显出联系性、探究性、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现今开展的如火如荼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都是以“真实情境”为圆心进行扩散延展。

“认知情境”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它指出知识是以情境为基础创建而起的文化脉络,语文要素教学价值的生发正是因为情境所独具的生成性、建构性与迁移性特征,故而知识必须交融在情境中才能衍生出学习价值。基于此,可以探视出“认知情境”更为强调语文核心知识的镶嵌与本体知识的回归,而“真实情境”则更为注重真实生活、真实任务、真实评价的构建。二者互为支撑、水乳交融,教师把握双重情境之间的关系,提升情境的创设品质,寻求情境的创设策略,是统筹设计与整体观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一大路径。

(二)学习任务群学习情境建构旨归

部编版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学习情境化”中也提到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是语文知识要素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关键。由此可见,情境创设是十八个学习任务群对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关联的重要回应。探究任务群情境建构旨归,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任务群不仅需要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所构成的“真实情境”来匹配“认知情境”,扩散语文核心知识的辐射效应;同时,需要规范运用“认知情境”,思考知识所蕴含的真实经验和思维路径,引导学生深刻体验相对复杂的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认知情境”与“真实情境”的融合共生,已然成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议题,把握好任务群的情境属性,更易于多方面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设计。

二、认知情境为基:知识与理解

(一)核心任务情境促进学习发生

核心任务作为学习目的与学习支架的存在,保证学生持续深度理解。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认知情境”中融入核心任务情境,是深化语文要素学习的有效策略。

课本中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直接有关的教学单元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与必修下册的第五单元。以必修上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选编了新闻传媒类教学内容,从“新闻阅读”“新闻写作”“新闻创新”三大维度规定学生需要体会劳动的辛劳与不易,认识到新闻作品的独特性,最终指向现实生活的实用性。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对新闻类读物已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相较于其他文本类型,此学习内容略有枯燥,容易产生疲倦心理,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鉴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与现实基础的考虑,教师可以设计核心任务情境引领教学,活化语文教学。例如:“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学校近期需要举行“好新闻”评选大赛,请以“赞颂劳动者”为主题,观察你身边的劳动人民,来参加全校的好新闻评选。

以上,教师联系学生的成长需要与实际生活情况,结合大概念创设核心任务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学生在完成新闻阅读的基础之上,更需完成新闻写作与新闻创新的任务,同时建构起的新闻学习经验,完善自我学科知识体系。可见,以学生语文要素知识的学习为出发点,创设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任务情境,既是对语文本体知识塑形的重要一步,更为接下来建立“真实情境”提供了巧妙支撑。

(二)文本情境助力本体知识

“语文教学活动中情境的特殊性在于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相似的基本教学情境特性外,语文学习的主要载体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情境”。有效审视语文教材的经典选文之于学习任务群的意义与价值,揭示内在经典文体的多样化情境,是“认知情境”去枯燥性、知识化、泛语文化倾向的关键点。

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教学为例。该任务群属于选择性必修内容,覆盖4个单元,分别为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册第三单元、下册第一单元与第三单元。众多选文中,涵括先秦诸子散文、赋、论、诗词等,蕴含多样的辩论力量与文学张力,因此立足文本语境,挖掘选文特征是认知情境的重要载体之一。

以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为例,学生在此单元深刻领悟论述艺术与文化深邃,打通与历史的阻隔,滋养浩然正气,追寻精神认同;同时依据文本形式与语言风格,培养慎思明辨、立论说理的能力,这是围绕此核心任务可以建构的认知经验。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围绕任务与要求深挖文本的教学价值,能有效深化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横向阅读《史记·屈原列传》《离骚》《橘颂》《报任安书》等来探讨人物选择的必然性与个体差异性,体味人物在历史情境中的处境;同时,针对《过秦论》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出现的观点片面的争议,适时纵向补充《过秦论》中下篇以及《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结合古今关于秦亡的原因、欧阳修私撰史书等相关材料,在文本语境中感悟作者情感观点、叙事艺术的不同。

文本匹配相关情境,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互勾连,丰富知识体系。学生由此经历了“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三、真实情境镶嵌:活动与评价

“认知情境”更多着眼于对语文知识内核的引领,而将“真实情境”有机嵌入“认知情境”,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路径,通过搭建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支架,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才是“双重情境”创设的重要含义。

(一)拟真情境迁移现实经验

王宁先生指出“真实情境”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其认为情境重在激发思考,提升理解运用能力,生动诠释了“拟真”课堂的可靠性,与“真实情境”所提出的“实习场”构建不谋而合,其分享共同时空,濡染共同习性,秉承共同价值观念,在特定交际情境中完成语文知识到现实生活的复归。

仍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这一任务群设计为例。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有三种类型的语文知识:人物形象探究、文本观点及传达方式、史传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文本还原性与延伸性学习虽作为“认知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如何形成多方向求证、立体性透视的思维品质,仍需要嵌入“拟真情境”。例如,历代对李陵、屈原、苏武精神的相关材料各有不同,设计评价者所在的历史现场,是“拟真情境”的一大支点。教师可通过组织小型辩论会,模仿当时历史人物对李陵的争议,赋予学生特定的辩论角色,激发学生站在不同角度辩证性看待问题实质,通过以上一种再现或复原方式,合理化构建出“真实”的言语交际情境,以此研讨史传中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中嵌入拟真情境,为学生提供开放、可控、安全的“第二真实”学习场域,强烈的在场感蕴藏着思维路径与资源线索,发挥着“先行组织者”的功能,这是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更是提升理解、运用、深度学习等能力的过程。

(二)实践参与抛锚真实生活

“真实情境”下“实践共同体”的创设,主张从封闭课堂中解放,将教学作为社会实践参与进行,这便印证了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建立语文与生活实践的联结,促使其与社会结构产生关联,在真实多元的实践中建构知识的意义,有助于深度学习的落地。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单元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三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单元之一,作为一个指向现实生活探究的活动设计,其涵括三大学习目标,即“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信息”包罗万象,“媒介”丰富驳杂,教师更需要构建层层递进的实践活动与有条不紊的的情境内容匹配学生学习。例如:分享一条列入热搜的社会新闻,调查此条新闻来源,让学生体认新闻特点,同时力争“去伪求真”,感悟信息蕴含的态度和伦理;建立公众号平台,安排当下火热的“奥运精神”推文,促进学生了解多媒体编排,以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呈现与发布推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确定推文入选标准,广泛收集新华社、人民日报、华龙网等多方网站的相关报道,采用超链接手段搬运到平台,将推文内容如奥运会精神、奥运会项目比赛、英雄力量等分门别类进行编选,充实推文清单,在环节生成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信息资源的良性循环与滚动生成”。

在趋向复杂的情境中走向综合的任务,在真实境脉中为知识意义的衍生、共同体文化的生成与学生身份的构建,搭建多元平台。同时,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活用语文,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产生对多媒体的认识和热情,保持了语文在生活维度的生命力。

(三)评价情境回归语文本质

评价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情境创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但评价情境却极少被关注。在当下坚持教、学、评一致的背景下,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对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与教学的动态循环至关重要。因此,回归学习目标与核心任务,构建评价情境成为了“真实情境”中的闭合口。

教育家米切尔说:“评价向人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在教学中,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哪些东西是不重要的。”仍以“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为例,语文实践类单元作为全新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评价测评显然无法适应,构建评价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依照上文围绕学习目标所构建的学习支架,设计评价情境,如: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习目标“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实践活动分享热搜新闻编排推文内容进行文章推荐

①作为分享热搜新闻的你,请按照新闻的六要素,将其拟定为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进行分享交流。②文章推荐时平台邀请你作为推荐人员,拟定推荐理由,为他们编定一段“引用词”。

在学生遵循这一评价系统的过程中,已经在新闻写作与推荐推文上,完成了对教学目标的规范,与“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进行了有效融合。可见,在任务群教学与情境构建相互交融的背景下,评价情境以另一种可观、可感、可测验的方式回归到语文教学与学习本质。由此,指向语文学习的活动场域,突破机械问答的沉疴痼疾,引领语文学习的深度发生,需要发挥教、学、评三者的协调统一,而只有将评价与情境的深度融合才能推动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生成与育人方式变革。

深入学生的深层次学习,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而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单位,蕴含着对当前具有丰富意义的情境理论的积极回应。整体观照大情境等核心概念,守正创新,将其贯穿于学习任务群教学,与社会现实生活与本体知识进行接轨,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是未来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又一着力点。把握认知情境与真实情境的二者关系,楔入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尚存在更大的探索空间。

猜你喜欢
核心情境语文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