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

2022-09-05 00:58经济杂志翟晓汀
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怀柔区普法依法治国

文/《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 翟晓汀

只有让法律“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到”,引导群众自觉学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营造人人尊崇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氛围,才能让法治力量浸润人心,滋养法治中国。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的新课题。日新月异的变化给乡村带来了诸多问题,乡村治理也面临巨大挑战,乡村建设亟需法治化。2021 年6 月1 日,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填补了我国乡村振兴领域的立法空白,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面对乡村特殊的人文环境,如何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培育法律意识,让村民找得到法、用得到法、信得过法,是畅通乡村普法“最后一公里”关键所在。

提升法治GDP 任重道远

我国从未停止全民普法的脚步。自1986年“一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国已连续开展了七个五年普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如今已经迈入“八五”普法的第二年。

回顾历次普法规划,不同时期的普法宣传内容各具时代特色,如“一五”普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于普及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十法一条例”,旨在启蒙教育、普及法律常识;“二五”普法规划掀起了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热潮;“四五”普法规划首次明确将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即12 月4 日作为每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与此同时,司法部“中国普法网”、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相继开通开办,《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一批法治教育品牌节目也陆续开播,现代传媒普法阵地正式形成;“六五”普法规划时期正值党的十八大召开,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方针,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新时代;“七五”普法规划则首次提出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明确用“法治”替代了“法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利益更加分化。化解矛盾和纠纷,首先就是要明确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而这一切都需要以法律法规作为衡量的标准。法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又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

尽管公民法治意识有了很大进步,但乡村的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无律师县”问题仍是短板。今年年初,司法部开始对全国“无律师县”情况进行摸底,确定将西藏等6个省区的46个“无律师县”纳入今年解决范畴,这个数字在10 多年前是206个。即使是已经普及了律师的县域,律师资源仍然匮乏,存在经费紧张、人手短缺、覆盖面窄等瓶颈,法治建设状况亟待改善。

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许身健表示,全面依法治国新阶段,法治GDP 与经济GDP 同样重要。“法律制度在治理社会中有三个功能,第一是确立行动的规则,第二是实行社会控制,第三是建构社会秩序。法律建构的秩序是合法的、官方的,送法下乡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乡村赋能的过程。面临土地征收、拆迁、人口流失、老人赡养等各种问题,更需要通过宣传法律,占领乡村群众法治的思想阵地,避免宗教宗族势力和黑社会等侵蚀。通过普法让群众知道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权利,为乡村法治建设赋予精神力量。”许身健说。

从“刀”制到“水”治

“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始,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以及扶贫工作迎来了它的春天。”北京市某区一司法职能部门代表这样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央全会历史上首次以法治为主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七五”普法规划“法治宣传教育”也替代了“六五”普法规划的“法制宣传教育”。一字之差,描绘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崭新方向。

从含义上讲,法制是指法律法规等制度,强调制度的建设;而法治是一种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覆盖立法、执法、守法以及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全过程,强调对法律的执行和运用。“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然结果,“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法律制度基本完善,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普法目的也从普及法律知识向普及法治理念转变。

不过,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奉行礼治,处于乡村“熟人社会”,法律难以发挥其作用。所谓“千年皇权不下县,乡村自治靠士绅”,相较于城市,乡村地区重人治、轻法治,通常以传统习俗或乡规民约进行约束,但往往约定俗成的民约并不完全符合现代法律。如何平衡法与情,一直是乡村普法面临的难题。

如今,乡村地区对法治越来越重视,法治在建设文明乡村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北京市怀柔区风光旖旎、群山环绕,山区面积将近89%。孙胡沟村坐落于怀柔区琉璃庙镇境内,山场巨大、耕地很少,经济发展受限。据孙胡沟村党支部书记尹春燕介绍,孙胡沟村有379 户648口人。由于村集体经济较弱,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村里老年人口达到80%以上,残疾人占比也较多。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严格抓班子建设和党员教育,以‘枫桥经验’为指引,坚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在迎三八、庆重阳等活动中,我们村会自发表演法治宣传小节目,贴近生活、通俗易懂。镇里也有公益律师定期进村做活动,乡镇司法所也会结合美丽乡村、创文明村等进行普法宣传。未来我们还要加大普法互动活动,重点针对我村的老年人、残疾人,做到精准普法,无死角、全覆盖。”尹春燕说。

人民律师为人民。面对乡村群众等群体,宣传法律知识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群体而异,讲究工作方法。北京市海淀区律师协会会长张丽霞表示,对于乡村来说,除了土地、邻里纠纷、继承、婚姻等老问题,还面临许多新兴案件。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宣传确实很难,需要有耐心。“法律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是深深根植于实践中的。需要我们律师从亲身实践出发,给老百姓讲解清楚。更重要的是引导,向群众宣传我们国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整的法律框架,引导群众用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权利。”张丽霞说。

依法治国需要所有参与人用法治的思维和法治的方式去解决问题,除了要让乡村群众知法、遵法、守法、学法、用法,还侧重对政府权力的控制和拘束,需要行政人员、村居干部、调解员等执法和普法群体用法治思维指导日常工作,明晰执法边界,从而更好推动乡村治理。

说起队伍建设,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尹春燕迫切之心溢于言表。“怀柔区正在建设‘法律明白人’队伍,现在正在报名阶段。我们村干部虽然不能像律师、法官一样条条懂法,但了解邻里纠纷、宅基地、门前三包等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很有必要。”

尹书记提到的“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是加强基层普法工作队伍建设、健全精准有效普法工作体系的重要举措。2021 年11 月,司法部会同5 部门印发《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从工作原则、培养目标、基本条件、主要职责、遴选培训、使用管理及保障实施等方面作了规范。遴选对象重点在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中共党员、“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致富能手等各类人才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中培养“法律明白人”。要求到2025 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3 名“法律明白人”,基本形成培养机制规范、队伍结构合理、作用发挥明显的“法律明白人”工作体系,形成一支素质高、结构优、用得上的乡村“法律明白人”队伍。目前,全国各地都在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培训、搭建平台。

村干部的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法治素养。2018 年,怀柔区建立了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考法平台,16000 多名国家公职人员包括村居两委干部全部纳入了学法范围。除了队伍建设,为健全普法责任制,怀柔区还设置了普法守法协调小组,负责牵头、联络、协调普法工作。据了解,普法责任制涉及78 家责任单位,各单位普法职责和内容各不相同,“谁执法谁普法”得到有效落实。

做送法下乡“新货郎”

乡村普法宣传要“接地气”,才能做到服务群众“零距离”。许身健表示,送法下乡要由“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向“老百姓需要什么就送什么”转变,做法律“新货郎”,避免过去发材料式的单向灌输。

尹春燕介绍,“敛巧饭”习俗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北京市怀柔区最具代表性的古老传统民俗之一。当地把普法宣传融入到正月十六“敛巧饭”、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据了解,怀柔区对文艺团体创作和展演精品法治节目、建设法治文艺作品库和法治文艺节目库进行鼓励和扶持,广泛开展法治文艺演出,受到老百姓特别欢迎。此外,怀柔区还首创了民法典歌曲《千金不换》,并举办民法典歌曲广场舞大赛,推进法治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法治乡村还要加强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张丽霞提到,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具有协商性、灵活性等特点,更能实现情与法的兼顾,应该在乡村大力宣传调解和仲裁机制,更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青少年始终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乡村普法教育更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普法宣传,推出乡村儿童普法读物、绘本等多种形式,让法治的种子生根发芽。

不过,社会治理也不能过度依赖法律的力量,法律是准绳,而道德是基石。许身健最后补充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村民自治,参与重大事项决策。

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一菱角种植基地,青年党员民警在助农采摘时向农民宣讲防范电诈知识。来源:中经视觉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让法律“抬头看得见,用时找得到”,引导群众自觉学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用法、解决问题靠法,营造人人尊崇法律、信仰法律的法治氛围,才能让法治力量浸润人心,滋养法治中国。

猜你喜欢
怀柔区普法依法治国
怀柔区工会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怀柔区2015年专项奖励资金正式兑现
北京市怀柔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