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护国柚产业低质低效原因与对策研究

2022-09-05 03:11同昭林
中国果业信息 2022年8期
关键词:树冠农户

文/ 同昭林

【导读】护国柚是四川泸州特色水果,曾为当地三农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而近年来护国柚产业却面临着低产、低质、低效的窘境,唯有切实提质增效,才能实现产业振兴。

护国柚是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的特色水果之一,因其种植基地核心区位于护国镇——蔡锷将军护国讨袁时期手书石刻“护国岩” 而得名。1986 年前后,在当地政府和农户的积极努力下,护国柚种植获得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扶持,建立了规模化的生产基地,产业飞速发展。多年来,护国柚作为当地主导产业,一度成为当地众多农户的主要家庭经济支柱,为农户脱贫增收作出了卓越贡献。但进入新世纪,护国柚产业却发展乏力,近乎步入衰败阶段,原因值得深思。

一、护国柚产业发展现状

狭义护国柚属于沙田柚系列,11 月中、下旬成熟,柚果短颈葫芦形,成熟果实果皮金黄,表皮粗糙不平,汁胞晶莹细长,平均单果重1 250 g 左右,其优良株系保持了脆甜不酸、清香爽口的味道。护国柚包括硬枝和软枝两个品系,硬枝品系枝条粗硬,树冠较直立,果实长颈,皮厚。软枝品系枝条略披垂,树势较开张,果实短葫芦形,皮稍薄,品质优于硬枝系品种。广义护国柚还包含文旦柚,当地又称水晶柚,皮较薄,汁胞晶莹剔透,水分浓,味清香,甜酸适度,余味略带麻苦,成熟期略早,可与硬枝和软枝品系相互异花授粉受精稳果。

护国柚是纳溪区重要的水果种类。截至2021 年底,集中栽培面积约0.24 万hm2,占纳溪区水果总面积的46.15%,年产量约1.1万t,占纳溪区水果总产量的56%。护国柚主要销往泸州本地、四川、湖南、重庆、贵州和云南等地。由于护国柚果实大、耐存放,在自然条件下可存放6 个月以上,肉质甜而爽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护国柚曾荣获1986 年度四川省优质果品称号,1993 年荣获全国第三次柚类评比优质奖,2014 年荣获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首届“四川果王子”评选(柚类)金奖,2020 年泸州市柑桔优质果评比大赛中曾独揽柚类果品前三甲,超越了久负盛名的合江真龙柚。护国柚2012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2014 年注册四川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保护范围包含泸州市纳溪区的10 个镇域。

但护国柚也存在可食率低、水分少、种子多等缺点。近年来,产区农户管理粗放,品质每况愈下,滞销明显,仅少量优质管理农户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长期以来,产区果农缺乏树冠整形认识,放任树体生长,树冠无限扩大,每667 m2定植密度由原来的3 m × 4 m,现抽稀为6 m × 4 m后仍然显密集,单株平均高达8~10 m,树冠郁闭,过早步入衰老期。目前护国柚产品质量有劣变趋势,集中表现为水分少、种子多、皮厚、品质风味差,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食率下降,产品卖难苗头已显现。

二、护国柚与同类品种的比较

近年来,护国柚市场竞争力落后于合江真龙柚和广西沙田柚。品质方面,护国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食率等指标与真龙柚不相上下。真龙柚可溶性固形物平均为11.4%;护国柚在自然授粉条件下可溶性固形物平均为10.8%,但部分软枝优系品种远高于真龙柚(见表1)。普通真龙柚可食率平均为44.15%;护国柚可食率平均为43%左右,但部分软枝优系品种可食率可达53.2%(见表1)。

表1 几个柚品种的主要指标表现情况

三、护国柚低质低效原因分析

品种原因。护国柚属高大乔木,生长势强旺,主根粗大,根系发达,营养生长的强旺客观上导致树冠容易郁闭,树体透光性差,光合积累不足,导致品质不佳。护国柚母本园(位于纳溪区护国果园,因城镇建设现已消失)柚果,每果种子平均为110 粒,多的达140 粒以上,平均皮厚1.0~1.2 cm,可食率43%~46%。虽经当地多年选种,但其种子多、皮厚的特性仍无优化倾向,唯有可溶性固形物指标向好,尤其部分优良株系可溶性固形物可达12.05%~13.1%。

自然气候原因。护国柚生产区域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栽培区域主要为丘陵地形,海拔350~550 m。栽培土壤以沙溪庙组母质形成的紫色砂壤土为主,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经爆破改土后的土层深度达60~100 cm 及以上,土壤pH 值5.5~7.2,基本适宜护国柚生长。护国柚栽培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温约18.3 ℃,年降水量1 136 mm,年积温5 520 ℃,年日照时数1 172.7 小时,无霜期356 天,有记录的极端高温40.2 ℃,极端低温-1.2 ℃,年气温中最大日较差8.2 ℃左右。由于部分年度春旱严重,正处于开花期的护国柚常因授粉不良而减产。护国柚产地降雨多集中于夏季,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极易导致柚园大量滋生病虫。产地秋冬季气候也不稳定,部分年份表现为低温寡照或秋雨绵绵气候,因光合积累不足,常常导致护国柚品质较差。

生产者自身原因。护国柚的生产者主要是50~70 岁年龄组的中老年群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果树管理的系统知识,其技术主要来源于对周边农户或部分当地“土专家”的模仿。部分村民虽能认识到施肥是品质提升的关键技术,但具体如何应用却一头雾水,因此严格意义上这些村民还不能被称为“果农”。部分农户管理上容易偏听偏信,甚至痴迷于施用精制菜籽油,有的直接在果园倾倒成品菜籽油,生产的高成本并没有带来高收益。有的农户盲目听从肥料推销员的“指导”,随意使用来历不明的“有机肥”或复合肥,却忽略了其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有的农户不注重早期培养强壮树体,却在开花或果实膨大后期过多依赖根外追肥。农户对柚树生理长势强旺的认识不足,在投产前的整形关键阶段,随意修剪中下骨干枝、辅养枝,形成“牛鞭杆”(川南的一种形象用语)整形,而忽视树冠的早期主干、主枝等定位布局,导致树体拔高。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农户对已经拔高的树体仍缺乏科学认识,继续中空修剪,推高树冠,导致喷药、采果等管理成本高和生产劳动安全风险。

技术管理原因。一是长期忽视树冠管理,树体高大,耗肥且遮光明显,容易病虫滋生。二是偏施化肥造成土壤缺素严重。由于农户长期施用化肥,随着土壤中硼、钙等营养元素的淋失,土壤微量元素缺失严重。对比柚园土壤缺硼临界值0.5 mg/L,部分柚园土壤缺硼相当严重,幼果出现典型的缺硼硬化畸形症状,早落果现象明显。随着树冠的扩大,土壤肥力消耗更大,硼肥补充常被忽视。三是柚园缺水严重。护国柚园多为坡地粗砂土,特别是果实迅速膨大期的6—9 月正值当地高温干旱季节,土壤缺水极易导致果实汁胞枯水,果心变小,汁胞与囊衣黏着紧密,甚至有苦涩尾味。四是销售环节竞争无序。部分果农过度早采,过于追求眼前短期利益。五是单产低,管理成本过高,商品率不高,产业效益低下。

体制机制原因。护国柚作为纳溪区种植历史悠久的品种,未引起当地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明显投入不足,未及时与科研院校建立合作攻关机制,导致护国柚产业陷入衰退,其品种的优良特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又受到不利栽培因素的影响而造成品种退化。当地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虽然在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帮助,但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农技人员显然力不从心。况且受人才上流的影响,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偏低,缺乏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知识更新机会,在对农户的指导和培训过程中易犯“教科书式”错误,照抄照搬书本,缺乏创新意识,极易造成管理失误。比如在指导农户病虫害防治时,长期选用一种农药不变,忽视了药害或耐药风险。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已经由吃得安全,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果业从业者也需要转变观念,增长知识技能。

四、对策措施

一是开展选育种攻关,以期获得少核或无核、皮薄、水分多、脆甜型的纯合胞质杂种后代。二是在树冠矮化的前提下,利用本地优选株系或国内外新优品种高接换种,提升护国柚品质、产量和效益。三是加强柚园基础设施改造,比如补建生产便道或宜机化道路、增设肥水一体化设施等。四是真正建立种养循环体系,全力进行土壤培肥。五是采取深度矮化回缩修剪,对本体树冠矮化更新,使树冠平均降到2.2 m 以下,并重新培养疏散分层形树冠,达到通风透光的目的。六是按照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标准实施标准化管理,果园种草,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加强果园土壤水分管理,尽早看树定果。七是强化冬季清园,按绿色食品标准实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控。八是优化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抱团发展,避免无序竞争。九是开展精深加工研究,对护国柚枝、叶、根、疏果、落果和果皮等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提取果胶、芳香油、黄酮甙化合物,制作精油、香精、果胶及医药产品等。

猜你喜欢
树冠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社会化服务发达条件下粮食生产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研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
那些它们教我们的事
树冠羞避是什么原理?
榕树
树冠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