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
——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生物多样性主题月为例

2022-09-05 16:05赵妍刘哲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4期
关键词:策划科普公众

赵妍 刘哲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

0 引言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为博物馆作新定义时,将“教育”取代“收藏”成为博物馆的首要功能,这既是对教育功能地位的提升,也对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基于馆藏开发了诸多类型各异、针对不同人群的教育活动。为提升品牌推广效益并发挥集群服务优势,围绕某个主题在特定一段时间内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始出现,并受到越来越多公众的欢迎。本文将根据某个主题进行系列化、主题化梳理,且在某个时间段整合后集中推出的教育活动,称为“主题类教育活动”。

自2015年起,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和市环保局等机构每年都会联合发起“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推出特定主题的系列特色活动,已逐渐演变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科普公益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从2018年推出主题季活动,每年选定一个自然领域集结馆内已有教育资源,在为期3个月的时间段内每天举办相关教育活动并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夜、少年嘉年华等备受欢迎的活动。2019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主题日活动,根据每月的时令、节日、纪念日、重要事件等以游学、手作、户外考察等形式开展。通过活动带领自然爱好者群体找寻城市中的自然,并邀请专家带队讲解,共同感受身边的物种多样性。

主题类教育活动举办的时间跨度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社会效益的范围及受众的参与度。2021年,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以自然月为时间长度举办了生物多样性主题月,这是我馆首次以社会热点为主题并发动长三角联盟单位共同举办主题类教育活动并发出倡议。本文将以此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模式,以期为同类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策划背景

2021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为“呵护自然,你我有份”,充分显示“人民的参与是最关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经验。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10月11日—15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举办。10月25日—31日,2021上海国际自然保护周的主题为“呵护多样之美,共建生态之城”。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拥有丰富的物种和环境标本,在自然科学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倡导公众关注生物多样性、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传递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同时进一步整合自然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活动品牌的影响力,上海自然博物馆推出“守护多样生物,发现快乐星球”生物多样性主题月活动。

2 相关概念

2.1 生物多样性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多样化的生命实体群的特征[2]。生物多样性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3]。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发展经济、富民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杨梅在《生物多样性教育的重要性》一文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教育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渗透生物多样性教育,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和决策者的生物多样性素养具有重要意义[5]。

2.2 博物馆教育活动

博物馆教育活动是指博物馆所提供的以教育推广为出发点的活动规划,是博物馆研究、展览及其相关资源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非制式教育活动[6]。作为媒介的博物馆与其他媒介形式相比,相对来说比较静止和沉闷,如今传播面临三个大敌:注意力、竞争和商品化。博物馆需要更加吸引受众眼球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周艳晴在《新方法与新公众》一文中曾提及有关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应对策略:鼓励身体参与,对抗虚拟世界;打造个性化互动和交流的沟通范式;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搭建沟通的社交平台等[7]。自然教育重在体验、了解自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应作为终身学习的课程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8]。

2.3 主题类教育活动

相对于传统博物馆大型教育活动,主题类教育活动在组织上更灵活,形式上更多样,让博物馆活动的趣味性和系列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此外,主题类教育活动的受众群体可覆盖青少年、亲子家庭、自然爱好者等,作为馆内现有教育活动的补充,使得博物馆的受众面更加广泛,也为开展学科融合内容的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主题与教育形式在特定时段内的有机融合也能让公众产生沉浸式参与的感觉。

3 策划阶段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背景、宣传周期及馆内已有的丰富教育资源,本主题活动计划于2021年10月开展,为期1个月。本主题活动的目标对象是自然博物馆主要的参观群体和系列科普活动的目标人群,即青少年、亲子家庭和自然爱好者等。

上海自然博物馆有诸如小小博物馆、自然探索移动课堂、绿螺讲堂、我的自然百宝箱、科学家面对面等科普教育品牌活动。笔者将以往教育活动策划类型进行小结归纳,可大致分为顶层倡议、讲解诠释、自主观察、当面释疑、展示展览、科普戏剧等6个类型,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见,即使是以自然爱好者和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教育活动,根据其活动定位,在策划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倡导公众自主去观察、发现并记录自然,引入“公民科学”的活动思路,以公众策展来体现最终成果,整个过程中不会涉及科普戏剧的创作内容。

表1 上海自然博物馆品牌教育活动类型

本次生物多样性主题月借助主题类型活动可将现有活动的优势进行系统化整合,提供给公众更加多元化和全面的参与体验。在主题月活动期间,除个别活动在馆外举办外,每天馆内都有相关内容的活动开展。根据活动开展渠道,可分为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在本文中,笔者根据活动策划策略进行分类阐述,并融合体现科普场馆的联动、展示活动中的公众参与。

3.1 共同立意:发起联合倡议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9]聚焦后疫情时代,面对未来社会、经济、环境等挑战,博物馆应如何开启新思考、探索新模式、提出新方案?作为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始终关注生态环境;作为长三角科普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自觉负有引导公众关注自然并发出倡议的社会责任。

2021年10月9日,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合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中小学校、社会组织,共同发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倡议书》,呼吁全社会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本倡议当日同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发起单位的官方微信平台推出,借由“点击助力”之动作,让公众参与到该倡议书的发起及联名活动中,点击生成个性化宣传海报可进行二次分享传播。

3.2 演讲诠释:传播科学内容

公众满怀期待,在万千信息获取方式中选择了博物馆,认为博物馆是权威科普信息发布的平台。博物馆应该也有同样强烈的服务意识,与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建立关怀性的连接。博物馆在运用传统范式传播信息的方式外,借助互联网新科技,可随时随地将更丰富、更生动的内容运用层出不穷的新形式带给个性化需求的公众,满足个人的不同兴趣和诉求。

在主题活动期间,馆方提前推送针对不同受众的直播及活动预告。讲解工作人员选取自博馆里具有生物多样性代表的展区,在现场借助自然博物馆内的标本模型,讲述各类物种的生活习性、特点等;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的教授以学术分享会的形式带领大家在城市郊野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展示以公民科学家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及相关成果,并在网络平台直播以横向扩展受众的覆盖面;邀请科普达人在展区内特定展品边,借助互动道具和移动小车,以互动聊天较为休闲的形式与现场公众分享科学知识。

3.3 学习思考:满足分众需求

博物馆的受众群体覆盖面十分广泛,在年龄、学习、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对博物馆的活动提出了分众化的需求。在充分把握活动主旨的基础上,根据公众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参观目的等,组织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从而拓展公众的观展纬度,多角度地深化公众的参观体验与学习过程。

针对儿童群体,在“化石挖掘”的真实场景中体验考古学家的艰辛;针对青少年群体,在专门的教育活动场地“探索中心”中开展资源包自主探究类课程“小小博物馆”,以探究学习、角色扮演、观察记录、动手实验、主题演示为主的“自然探索移动课堂”;针对自然爱好者,在展区内特定区域定时演示米勒实验、土壤特性实验、脑容量测试等;针对专业人士,每周微信平台推送的科研论文脱口秀节目,盘点最新的重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文本,以及对新物种发现、化石挖掘等热点事件进行解读。

3.4 沟通互动:交流科学观点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我相信,只有亲身体验过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0]。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当下,公众对于体验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心理方面的感受,而容易忽略身体的作用。博物馆内的展品和展览为公众营造了真实性的氛围,使其更加安心地去寻求价值感、探索新知识,科学知识往往在不断实践中趋于完善。博物馆展示理应为大众呈现更加多元的知识体系和多角度的观点,为专业人士提供学术交流的畅想启发,搭建公众与科学家之间的桥梁。

主题月期间,活动邀请包括科研院所、高校、自然教育机构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个领域知名的专家、科普达人、环保机构负责人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主题,展示自己的探索发现、实践过程或者研究成果,让公众看到科学定论外,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的努力和想法。以科学集市、微讲座等形式,为大家展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本土生物多样性、本土生物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以及我们为保护身边的生物多样性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共同讨论“如何保护上海本土生物多样性”。通过面对面互动,公众和科学家的信息第一时间得到交流反馈,无形中构建了独特的知识秩序,让人获得难忘的知识和情感的体验。

3.5 成果展示:体验公民科学

公民科学是指公众在职业科学家的引导下参与从事科学研究。2017年出版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百科全书》第6卷中提及:公民科学的理念是关注于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11]。它凸显了关于科学公众需要了解什么,以及科学界怎样能够从与公众的接触中受益的问题。展览展示作为活动成果体现的一个通道,随着博物馆职能的转变,公众参与其中的需求和热情日益凸显。公众的参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培养公众忠诚度、鼓励公众个性化展示、解决博物馆人员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在主题活动月期间,公民科学活动“我的自然百宝箱”在临展厅对外展出。本次活动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聚焦“城市蛙类多样性监测”和“鸟类误撞玻璃幕墙现象调查”,以“从荒野到城市”为主题,以自主开发的“听见万物”小程序等在线工具为协同平台,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观察、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整个展示活动的内容、展示形式、科研成果数据均由公众参与后产出,努力达到公民参与科学最大化,以期提升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

3.6 跨界融合:探索“科普+艺术”新模式

学者胡柏林在《坚持以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开创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新局面》一文中提到:博物馆陈列展览是运用艺术设计表达科学内容的结果,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12]。博物馆除了展示陈列外,也在不断尝试运用艺术创作形式来传播科学内容。西方博物馆研究论著早有“博物馆戏剧”(museum theater)一词,其内容包含了博物馆中不同形态的表演方式,即具有戏剧成分或与之关联的教育活动类型。博物馆的静态性与戏剧艺术的动态性,博物馆的物质性与戏剧艺术的非物质性,形成了良好的互补[13]。

在主题活动月期间,由上海自然博物馆自主开发的手偶科普剧《一只蝙蝠的寻家之旅》以及沉浸参与式科普舞台剧《鲸的寻游》在场馆内演出。两个剧目都讲述了在人类活动中生物经历的环境变迁,由此启发公众去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开放式博物馆戏剧活动,融合了博物馆教育及戏剧表演,利用场馆空间、标本等优势资源,结合舞台剧的灯光编排,以拟人化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表演,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科学艺术的体验。

4 实施情况

2021年10月,上海自然博物馆作为主办单位推出以“守护多样生物,发现快乐星球”为主题月的系列活动,开展包括“发起倡议书、科普展览、直播秀、科学集市、科普剧”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获得公众的广泛参与。活动联合26家高校、科研机构、科普场馆发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倡议书》并向全民倡议,参与人数突破219万人次。推出“从荒野到城市——我的自然百宝箱”公民科学展示活动,现场参观人数达10 868人;推出“与科学家面对面”活动,邀请包括科研院所、高校、自然教育机构在内的13家单位共计30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推出14个展位的科学集市、开办“科学家直播间”3场微讲座;推出原创科研论文脱口秀节目《新知自然》3期;原创手偶科普剧《一只蝙蝠的寻家之旅》演出1场、沉浸参与式戏剧《鲸的寻游》演出2场。

场馆内开展包括化石挖掘、区域讲解、定时演示、小小博物家和自然移动探索课题等相关科普活动839场,参与人数达22 625人次;开展各类多媒体影视赏析682场次,参与人数达16 167人次。整个主题活动线下参与人数达83 042人次,吸引24家主流媒体报道65篇,媒体曝光量破300万次。

4.1 特点与优势

1)场馆联动有效益。作为国内知名科普场馆以及长三角科普联盟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有着丰富的场馆合作以及共同发起活动的经验,这使得本次倡议书在联合发起上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影响效果。

2)教育资源有基础。作为上海知名的科普教育场馆,上海自然博物馆累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普品牌,这些优质的科普内容和活动,给予主题教育活动策划阶段更多的想象空间以及实施阶段更多的操作经验。

3)专业知识有传递。本次主题教育活动中,上海自然博物馆发动馆内科学老师、研究学者以及科研院所、高校、自然教育机构的专家,通过讲座、撰文、面对面集市、公众科学调查等各种形式,向受众传递了高深难懂的学科知识。

4)公众多维度有收获。公众在参与涵盖内容更加全面的生物多样性主题月活动过程中:

一是掌握了科学调查方法,由此开始关注自然保护。比如在“我的自然百宝箱”活动中组成的7支寻蛙小分队,利用周末晚间深入植物园、后滩、外环绿化带等地,寻找与发现两栖类生物的上海足迹。《文汇报》报道中提到:通过此类活动,公众深度发展了自己的自然科学爱好,同时也可以在科学方法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自然,爱护自然[14]。

二是在阅读《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海倡议书》并支持的过程中,感受到身边或者曾经到访的科普场馆作为关注生态保护的主体参与到社会热门话题的深度和广度。科普场馆从顶层设计、系统性保护、科普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与高校、社会科普组织共同发出倡议,向公众展示了更多展品展览和教育本体外的社会赋能。

三是“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可能,跟随科学家的科研项目当一回“公众科学家”。在主题月期间,公众在了解科研进展的同时也能报名参与调查,并通过自博馆的“听见万物”小程序收集上海的鸣虫叫声。“澎湃新闻”中的“浦江头条”提到:“以自主开发的‘听见万物’小程序等在线工具为协同平台,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发现自然、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助力城市野生动物多样性科学研究。”[15]

4.2 不足之处

1)完善受众评估体系。本活动策划过程中,未完善观众问卷调查,建议以后根据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特点来开发特定的观众满意度量表,便于后续可视化评估受众对于活动的满意度。

2)拓宽教育活动再应用。本次策划并实施的主题教育活动已形成详尽的活动策划文案,录制了丰富的现场活动开展影像以及专家讲座和面对面活动环节的视频,后续可进一步梳理并形成专题内容和成果,以更多的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加强教育活动的传播效果。

3)加强区域联动。本次联动科普场馆的同时,未注重加强所在社区中的各方联动,比如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公共区域等的宣传,部分减弱了所在区域的传播度。

4)整理并凝炼策划教育活动的模式化方法。基于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思路,进一步模式化活动的策划方法,对接馆内已有的审核流程,使得后续主题类教育活动的策划从结构和思路等方面可进一步借鉴,从而形成相应的规范模板。

5 结语

笔者认为,在当今博物馆的社会职能更加突出的背景下,以特定社会关注的内容为主题开展系列博物馆教育活动,将让博物馆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给公众带来更加绿意盎然的生命体验。借由本次主题活动策划和实施的契机,笔者试图整理归纳相关主题活动的策划思路和经验,进而探索博物馆教育活动策划在发起目的各异的情况下,开展策划实施的可用路径,以此供同行和其他活动策划人员参考借鉴,同时也发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供其他学者参考并补充。

5.1 开展参与者回访调查,建立活动评估体系

本次主题活动成效需要结合各方面领域理论进一步开展分析研究。笔者建议下一步研究人员可参考《参与式博物馆》中妮娜·西蒙提出的“评估参与式博物馆”的方法,结合心理学中认知、情感与行为理论,制定参与者的回访调查问卷或者开展焦点小组访谈,探索活动参与者的参与渠道、活动理念认知、自我收获和情感连接,分析主题活动对不同类型受众在心理、认知、感受的影响,从而概括出活动的总体满意度和受众的参与意愿。

5.2 总结活动策划思路,形成可复制模板

博物馆的传统职能中,收藏是物质基础,研究是学术支撑,展示是传播载体,教育是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本次主题活动从活动策划策略角度进行阐述,总结活动设计策划中的实践经验,包含了活动主题选取、内容策划、开展形式等环节,科普场馆联动、公民科学、分众教育、跨界融合等模式。希冀形成可供参考复制的模板能够推动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加强基于公众参与的教育活动研发,从而促进博物馆教育效果的有效发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5.3 丰富科普活动形式,发挥博物馆社区效益

此类主题教育活动具有极高的灵活性,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利用馆内的活动空间,增加了博物馆参观的趣味性。本次主题活动为各年龄层的公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科技加持,拓展了公众观展的纬度,完善了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客观上要求博物馆更加注重社会服务职能,提供优秀展览、开展文化教育、宣扬正确的价值取向[16]。上海自然博物馆基于场馆常设教育活动的创新与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发挥了博物馆与社区友好的联动,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教育职能在地理范畴的外溢。

5.4 强化超级连接功能,提升公民科学素养

2021年6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科普和科学素养建设踏上了新征程。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设施与科普传播机构,理应承担服务公众的职责,这就需要博物馆拥有超级连接的可能性。超级连接可以是博物馆与公众的连接、新科技与博物馆的连接、博物馆与社区乃至社会的连接[17]。要让博物馆与公众实现超级连接,需要尽可能提高博物馆的可及性。博物馆采用各种形式以“人”为核心策划并实施主题类教育活动,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温度”,进而在更高水平上满足公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彰显社区引领作用,提高公众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一点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观念相契合,只有不断丰富公众的精神家园,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整体公民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策划科普公众
穿行城市中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