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探究

2022-09-06 16:42
科教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培训

王 孜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7)

课程思政是发挥课程本身育人作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抓手。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教师。要进一步推动广大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切入点,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

然而从目前课程思政的发展来看,一些高校尤其是缺乏人文氛围的工科院校并未形成模式化、系统化的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养体系,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而被动对待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课程中生硬嫁接思政元素、不同专业课程思政呈现方式趋同化等问题普遍存在。

1 课程思政的内涵及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

1.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思政课程内涵是有本质区别的,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发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教育发展之初,其目的并不单单是传授知识,道德与知识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即“传道授业解惑”相统一。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在短时间内能够掌握某种技能的工人,因此以培训技艺为目的,带有功利性的教育课程培训兴起。这导致教育逐渐工具化,丧失了其育人的内涵。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或者说是培训某种技能的,它应该担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任务,育人是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所以,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其本身所带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本就是课程目标的三要素之一,课程思政不是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或新要求,而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1.2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现状

虽然全国各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已开展五六年之久,但是从目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动力不足。专业课教师对为什么要建设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部分教师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课程思政。尤其是工科类专业课教师,认为自然科学是客观的,不存在价值取向,教授课程只需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即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与自己无关。二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狭义化,将课程思政简单地理解为要在课堂上讲思政,从而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前专门花几分钟进行思政宣讲的现象。三是在思政知识储备方面较为欠缺。专业课教师大部分非思政专业出身,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就不足,无法找到课程思政切入点。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做不到对思政元素的“深加工”,出现与思政课内容相互重复的情况。四是课程思政技巧不足,形式单一。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的融合把握不足,有的牺牲专业知识,思政讲得多专业内容讲得少,有的脱离课程本身内容,仅将思政元素以“广告”的形式穿插在课程当中。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也会使得学生排斥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达不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

2 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的维度

2.1 培养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课程思政技能的提升应是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为前提的。不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就无法主动运用课程思政达到育人的目的。教师不是教书匠,不能仅局限于教授知识。教师应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意识到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有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义务;意识到专业课程建设是在人才培养这一大框架下为其服务的;意识到专业课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人才,更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面对社会变化的加剧,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当代大学生往往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危险,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教师首先要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看待问题、解释问题,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帮助学生客观看待社会历史现象,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观等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待矛盾和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应学懂、弄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学生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第三,应具备将党的理论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感、思想认同感、情感认同感。

2.3 培养教师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法治素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首先要有端正的品行,具备良好的德行,才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并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储备,才能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塑造良好品格,培育科学精神。教师还应具备一定水平的法治素养,有法律精神和法律意识。能用法治思维理性看待问题,剖析问题,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热点事件时,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跟风盲从。

2.4 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

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可以看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内涵进行挖掘。“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着眼的应当不只是技艺,而在于通过知识的推演、分析鉴别、综合概括、比较论证,在展示知识的逻辑进程时,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预演这样的一个逻辑递进,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形成对真理的追求、体会到理性的缜密思维,凝练出能力素养,实现课程所蕴含的独特的内在价值。”这需要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深度挖掘研究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够透过专业知识本身凝练出形而上的价值元素。专业课教师还需要掌握对本学科、专业及行业的发展动态,有效引导学生提高为行业、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

3 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3.1 推行导师制、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等制度

高校应鼓励教师担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或本科生导师,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各类竞赛、实践等。通过与学生的朝夕相处,增进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3.2 加大入职培训力度

入职培训是新教师快速提高业务能力和适应教师身份的重要手段。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应把培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着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师德师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新教师树立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的理念,使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恪守职业道德。

3.3 举办专题讲座

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最直观的方法就是举办专题讲座。育人先育己,一是聘请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全面的政治理论知识培训;二是召开课程思政政策解读、宣讲会,对相关文件、精神进行解读,引导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思政理念,统一思想提高育人意识;三是针对不同的学科特点,举办相关领域的课程思政讲座,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课程育人的培训,收集各学科课程思政经典案例,从教学方法、课程思政切入角度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精讲,帮助教师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

3.4 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作用

党支部有教育党员宣传群众的职责,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所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密切相关。高校基层党支部要强化支部职能,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政治思想意识,并结合党史学习活动认真组织广大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帮助教师把握党的理论,提升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

4 课程思政教师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

4.1 做好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必须要做好顶层设计。高校应建立党委主体责任制,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抓好课程思政建设。应将课程思政的建设同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根据自身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学校水平层次、专业学科布局等)制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根据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情况出台相关教师培训办法。设立培训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培训项目,对各类培训进行统筹安排,并实时收集培训数据跟踪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评价,在培训的过程中动态改进培训内容,结合线上教学手段丰富培训方式。除了正向的引导外,还应注意设立教师师德师风底线,制订学校师德师风相关制度,确立教师行为规范。

4.2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通过质量评价可以检验课程思政教学水平。从评价内容上来说,一是考察教师是否从课程内在逻辑出发,精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其所运用的思政元素是否高度契合该门课程。二是考察教师教学技巧运用是否得当,对于课程思政元素应自然融入课程内容,不能让学生产生排斥情绪。三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课程是否有益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有益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等。从评价方式上来看,可以分为数据分析评价,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一是数据分析评价,随着线上教学的兴起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评价可通过采集教学过程中的数据,对教学数据进行可衡量的精细化分析,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二是教师自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的效果对自己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三是同事互评,同一教研室或课程组的教师相互之间比较了解再加上所带课程相近,这样的评价最为真实有效,能够在评教的过程中交流课程思政开展的手法经验,以评教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课程。四是学生评价,学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客体,学生接不接受,认不认可应该是教师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关键。五是专家评价,专家可以站在一定高度,对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点评,能够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发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4.3 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能有效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高校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建立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一是树立课程思政典型标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优秀的课程或者教师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宣传,一方面可通过这种形式推广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教师间的良性经争。二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的参考指标,提升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设立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设立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方式推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通过项目建设让教师自发研究课程思政理论,促进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

整体来看,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多维度地提高课程思政能力。而高校也应做好顶层设计、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并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培训资源与交流平台,从而达到内在与外在双重激励作用,以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培训
教师培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