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印度电影《调音师》

2022-09-07 12:09宋二光
声屏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西米调音师钢琴师

□ 宋二光

印度电影《调音师》(又名《看不见的旋律》)是人性恶的“罗生门”式展示,没有一个好人,连楼下的男孩班杜都是魔鬼。如男主人公钢琴师阿卡什就是个骗子,他只是作道德秀,想骗回苏菲的心而已。如目击证人达萨太太只是个牺牲品,或基于自己丈夫与受害演员普拉莫的交情才说的真话,不算正义和善良云云……实际上这部电影围绕着两件事情展开——一个是普拉莫未被埋葬的尸体,一个是阿卡什和苏菲已被埋葬掉了的爱情。本文以电影中钢琴师、西米、苏菲等人的伦理现场,解说了《调音师》中各个人物的伦理结,以及影片怎样展现这些伦理结并逐一打开这些结。

主要人物的伦理结

首先是钢琴师阿卡什,他是男主角也是个常常说谎、善于伪装的人。他装成全盲的人,不仅是为了住进每月只有500卢比租金的廉价非政府辅助残疾人组织提供的公寓,也为了博取同情赚到20万卢比,获得到伦敦发展的机会,只是最后他如愿的时候已失去了太多的心灵阳光和道德底线,更丢掉了来之不易的爱情。这失去的一切对阿卡什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影片没有明示,但是观众自会思考。钢琴师失去这些东西的过程看似无奈实则咎由自取,如果他不是自作聪明装盲,他恐怕没有这些奇遇。当然,是西米和曼诺拉做下杀人案,阿卡什只是必须被灭掉的活口,但对于钢琴师来说,这杀身之祸是他自己必须面对的现实。他不得不与两个凶手斗智斗勇,最后自己也深深地卷入其中,甚至洗不清杀西米卖掉其肝脏的嫌疑。当他与苏菲再度在欧洲相遇之前,他可以咀嚼、回味与苏菲的往事,并吟唱伤心的情歌以打动听众,但是与苏菲重逢后,阿卡什还有何可以回味的?也许灵感自此离他而去也未可知,这就是一个音乐人的最大悲剧了。

其次是西米,她的伦理结在于她要借助普拉莫上位到影艺圈一线演员,但是她发现这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的时候,她如何自处,当一个不受欢迎的继母?虽然生活阔绰她还是心有不甘,于是与曼诺拉发生了婚外情。达萨太太说曼诺拉警长像个健美运动员,这似乎可以反证普拉莫的老年孱弱。西米杀死普拉莫之后也声称老演员对她挺好的,胜过警长。“我不是连环杀手”这句台词可以推测出是她亲手害死了丈夫,她在普拉莫死后接管了普拉莫的生意,精明的西米并没有满足,这是她意外的收获,恐怕幸运还是不幸,她自己也一言难尽。她想成功,大红大紫,但想在演艺圈发展而不是商界,可能她不懂生意,可能她没有兴趣,但是生意到手了,这也不是坏事。只是要善后一下杀人罪行,因此她弄瞎了阿卡什,给钢琴师留了活路。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利用人脉资源,适可而止。然而她的合作伙伴——警长却是个色厉内荏、冲动鲁莽的家伙,他亲自动手去杀钢琴师,阿卡什绝地反击,才有了后面的剧情。

其三是苏菲,这个餐厅老板的女儿,是与凶杀案距离最远的人,又是与影片叙事者阿卡什距离最近的人。这种若即若离的身份使她能够超脱地看待这件事情,她对事情的评价是基于阿卡什的叙述,也是基于她自己的情绪,“你应该听医生的话,她害死了那么多人命,你就应该摘掉她的两个眼珠子……”请观众不要忘记,西米和苏菲是有过交集的,在两者的言语冲突中西米依靠自己的伪装的偷情现场,是占了些许上风的。为此,苏菲还证实了阿卡什装盲的事情以此来刺痛西米。这也是苏菲既在乎阿卡什又争强好胜导致的举动。苏菲争强好胜又比较感性,在影片开始即表现出来。这种刺痛无疑是可笑又可爱的,可笑的是西米心里根本不在乎阿卡什这个人,乃至欲除之而后快;可爱的是这种争风吃醋恰恰证明了苏菲比较在乎阿卡什,她手里还端着送给阿的椰子……

导演的设计思路

影片是怎样展现这些内心矛盾重重的人物编织成的整体情节?导演兼编剧斯里兰姆·拉格万显然有独特的设计思路。

首先是编导刻意而为的叙事圈套。影片通过环形情节的框架,以反转和留白来颠覆观众的认知习惯,即画面叙事者和隐含叙事者的同一性。影片开始时阿卡什在向苏菲叙述自己的往事,于是展开了对这段往情节展示,然而结尾处钢琴师的一腔邪火发在易拉罐上,神来一击却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阿卡什真的被西米弄瞎了吗,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到彩票女的湿婆纹身的?阿卡什既是没有真瞎,又为何一再装瞎?他后来复明了,又是如何做到的?编导留下这么多的疑惑,显然是有意地在编织一个叙述圈套。拉格万的目的又何在?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编导这样做是有成熟的计划,并且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计划。笔者以为,这个计划应该是拉格万对于生活重压下之下仍有着执着梦想的阿卡什的揶揄,阿卡什的梦想就是取得音乐比赛大奖,去伦敦施展音乐才华。但是对于一个为了在普纳城里租住公寓都要行骗的人来说,这个梦想无疑是遥远的。遥远的梦想以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这是拉格万对他的主人公的同情和嘲讽。同情时采用阿卡什作为画面叙事者,使观众以阿的角度观察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把观众代入到阿卡什的情境中,使观众不知不觉地为主人公担心,特别是阿卡什目睹凶杀现场的那一幕,完全套用了微电影《调音师》中的关键情节;嘲讽时则采用反转的方式把阿卡什的谎言赤裸裸地揭示出来。阿卡什的谎言中最为精巧的是盲眼兔撞车的巧合,这巧合杀死了该死的西米,救了不该死的阿卡什。应该说这么精巧的谎言不是有点真实底子的话,就是阿卡什冥思苦想、刻意编造的。考虑到他与苏菲的重逢是巧遇,这么短的时间就能够编出这一套说辞的概率极低,除非他已准备好和苏菲重逢时的说辞,笔者因此认为盲眼兔确有其事,只是不像阿卡什说的那样夸张。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阿卡什没有全盲,这从影片第115分钟洗眼的画面中可以推测出来,画面中阿卡什一只眼睛布满血丝,另一只眼睛却比较明亮。因为西米从网络上找来使人致盲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可靠的,所以造成半瞎的结果,这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只有阿卡什自己最清楚这半瞎的好处,所以他继续装下去。在两个关键的节点救了自己的命,一个西米开车要撞他,他借助残存的视力本能躲闪,西米继续追逐,结果在盲眼兔的干扰下车毁人亡;一个是湿婆纹身事件,彩票女的纹身被阿卡什模模糊糊看到,这又救了钢琴师一命,钢琴师可谓险象环生,最终逢凶化吉。至于阿卡什怎样到的欧洲某地,这可能有许多可能性,他装瞎赚到了一点钱,他真的有朋友在孟买等。

其次是悬疑惊险和浪漫爱情的二重奏,这也是影片的复调主旋律。影片前30分钟调动了色彩、音响等手段,以黄色为主色调,辅以大量歌曲,包括背景音乐、场景音乐,来表现一段浪漫爱情故事,使人怀疑这部影片与微电影《调音师》是否真的有什么渊源。但是到了目睹凶杀现场,影片节奏急转直上,由舒缓一转而为急促而又起伏跌宕,反转频出,精彩纷呈。这种张弛有度的处理,使叙事节奏显示出一定的张力,让观众在轻松搞笑的心情中进入了悬疑、惊险的氛围中,并由此有了解惑、探索故事真相的动力。当然,30分钟以后,警长曼诺拉和妻子的表现也颇为搞笑,这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观众的紧张心理,也彰显出编导拉格万对真正的恶人的讽刺、挖苦。然而,拉格万并没有完全站在复仇者同盟一边,讲述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而是再次反转出“友谊需要金钱”的复杂剧情。

第三,西米的行动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发动机,西米是影片中所有人物中最有贪欲、头脑冷静、行动迅速的一个。只不过麦克白夫人毁在疯狂之中,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西米的结局——西米最终死在又一次谋杀的途中,但是她丝毫不减狂乱,倒是像遭了天谴。她的无知(用网络上的办法企图弄瞎钢琴师的双眼)埋下了隐患,盲眼兔又来捣乱。说到盲眼兔,这只有一只眼睛的小兔子,它的出现确实是一种看起来不大可能的巧合。拉格万在这里似乎是厌烦了西米,观众也盼着这个恶婆子早点死掉,于是便顺应观众心理做掉了西米。但是当苏菲说出了“西米该死”的话时,阿卡什却矫情地向易拉罐表示不满,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本性,这种叙事的多层次性也是颇耐咀嚼的。

最后一个要说的关键人物也推动了故事情节,他便是医生,医生是怎么死的?有些观众和评论者坚持认为是阿卡什杀死的并卖掉了西米的肝脏,这有点匪夷所思。一个半盲人的他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阿卡什虽然经历了重重艰险,他的心灵是否就变得如此冷酷,也是一个问题。笔者倾向于认为医生确实是西米反杀的,医生被西米算计不是第一次了,这次送了命也是正常的。因此,笔者认为影片叙事者阿卡什讲述的故事大体上是符合真相的,并不能因为他惯于粉饰自己就过度解读,说他是个大骗子,后来又成了杀人凶手。

影片的主题

影片用一个小骗子卷入杀人案件,在贩卖器官的医生、穷困却凶恶的人(彩票女、蹦蹦车司机二人)中间的你争我夺之中脱险,而且成功到欧洲发展,却丢了爱情的故事,究竟是想表现什么?或者说拉格万希望消解掉什么理念,他做到了吗?如果他做到的了的话,又做到了多少?

首先,笔者认为拉格万是有所表现的——小人物在凶险的人生中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发展自己是拉格万着意的主题。从这个主题出发,选择阿卡什做主人公,就不是简单地模仿微电影《调音师》的问题了,而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因为苏菲听到了整个故事,把她作为故事叙述人似乎也是行得通的,只是那将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爱情失落后想挽回却无法挽回的故事,倒是有点接近于《爱乐之城》了。从这个假定的主题出发来讨论,应该说拉格万把这个主题植入到一件凶杀案中,是勇敢的做法,小人物遇到这种事情大都是要躲着走的,当然他们心里也不是没有正义感的。就像阿卡什在警局里的一段内心幻想一样,“我没瞎,我全看见了,是西米和警长杀死了普拉莫,相信我”,但这不过是幻想而已。并不愚蠢的阿卡什以为签个字就能让凶手放过自己,未免过于天真,也说明阿卡什一贯不以太大的恶意忖度别人,装瞎是在耍小聪明罢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阿卡什就不是个小骗子,只是说小骗子和大恶人还是有区别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拉格万成功消解了人非好即坏的伦理观念误区,具有了观察、表现人性复杂的相当的深度。

其次,拉格万虽然消解了这种伦理误区,却不能打破许多观众这种伦理误区的惯性。他们仍然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仿佛如果自己是阿卡什的话,就会有正义感得多一样。这也是造成影片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拉格万是预见到了这一点的,因此他故布疑阵,引导部分观众把本片当作一部纯粹的烧脑商业片来看,以赢得票房的保证。另外,他又以回环讲述的方式演绎了一个爱情故事。坦率地说,这个爱情故事不够美好却比较真实,不符合部分观众对爱情影片的审美期待,因此很少有人把《调音师》作为爱情影片来看。

结语

总而言之,《调音师》在印度近几年的影片中是独辟蹊径的,虽然它借鉴了法国微电影《调音师》的情节,但是本土化元素非常丰富,浓厚的印度咖喱味道。歌曲、爱情、喜剧、哲思都有交织式的表现。当然悬疑气氛也比较浓厚,烧脑、节奏张弛有度,是一部优秀的电影,给观众以回味的巨大空间。但是电影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对人性的细腻观察和客观的揭示,这是《调音师》的核心所在。人性微妙、人心难测、人情无常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能够用电影艺术生动阐释这个命题实属不易,毕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这并不一定是每一部商业片都能做到的。影片中也有让人颇费斟酌之处,如阿卡什再次去演员家,在电梯口目睹了西米摔达萨太太下楼的情节,不合逻辑。当然瑕不掩瑜,《调音师》这部影片整体上来说,还是一部内涵丰富、表现手段多样化,真实、客观、细腻、深刻揭示人性,富于喜剧效果的好影片。当然国产电影也不是没有这方面的力作,《无人区》《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皆是此类好作品,也许国产影片有一天也能找到自己的合适的民族风格,又不失思想的深刻性,拥有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和更多外国观众的喜爱,从而讲好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猜你喜欢
西米调音师钢琴师
遇见你以后
调音师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月下钢琴师
钢琴家和调音师
隐含暗示
甘霖
钢琴师的歌
西米来了
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