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记忆、集体认同与文化自信:以《人世间》为例看主旋律电视剧的话语建构

2022-09-07 11:35丁智擘
戏剧之家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人世间话语建构

张 弛,丁智擘

(汕头大学 广东 汕头 515063)

2022 年春节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致力打造现实题材电视剧高峰的重点项目之一《人世间》在央视一套晚间栏目播出。该剧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围绕周姓人家近50 年的生活经历展开,从1960 年代末纵贯至今,通过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以小见大地绘制了现代中国快速发展的恢宏图卷。

近年来,主旋律电视剧通过不断地革新与探索,频频交出“高分答卷”。但《人世间》故事的时间跨度之长、情节之细密、引发共鸣之广泛,在该类别中较为罕见,这也使其在主旋律、现实题材与年代剧的基础划分之上,具有了更强的特殊性与更高的研究价值。

一、主旋律电视剧的思想性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要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主旋律影视作品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整合社会思想意识、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关键作用。“主旋律”这一概念最早在1987 年出现,30 年来,主旋律作品在保持多元性与进步性的同时,也将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美好、正向的优良品质沉淀其中,使之成为滋养文艺创作的精神养分。

长期以来,电视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媒介,有着难以替代的分享性、家庭性与公共性。以家庭视角展开的主旋律电视剧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一方面使家庭价值观凝聚为价值共识,另一方面通过勾勒时代变迁的全景图唤醒观众的集体记忆,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人世间》播放后期,中心城市15 到24 岁人群收视率上涨149%,25 到34 岁人群收视率上涨112%。由此可见,主旋律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话语建构引发了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共鸣,使通过文艺作品调节家庭内部关系、弥合代际鸿沟成为可能。

二、新时代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性

近年来获得高口碑的主旋律电视剧在叙事上都有着创新性表达。《山海情》从平民视角出发,塑造群像式“新农民”形象;《觉醒年代》聚焦陈独秀与李大钊两位传奇人物,同时,也细微地刻画了他们在私人家庭关系中的无奈和甜蜜。主创团队逐渐意识到,主旋律电视剧崇高昂扬的精神内核可以用更为细腻微观的方式来表达。通过生活化的符号与文本语言引起观众共情,在具体情境之中搭建理解框架,比枯燥无味的口号式台词更具感染力与影响力。

上述小切口、大张力的叙事手段不仅在市场中反响热烈,也备受学界认可。早期电影研究指出,主旋律影片一改往昔的宣传高调而呈现为写实低调,能够让观众更加感受到其携带的生活流原质的逼真和厚实。现如今,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的模式,也被良好地运用于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上,并取得了优质的成果。《人世间》对周家儿女,尤其是小儿子周秉昆的形象塑造,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作为全剧核心角色,周秉昆并非英雄式、传奇式的人物,他胆小、普通,被裹挟在时代浪潮中不得不前进,他在巨变中寻求安定的迷茫与无措,映射出屏幕前千千万万基层人民平凡的一生。

三、主旋律电视剧《人世间》的话语建构路径分析

主旋律电视剧常取材于或架构于特定年代的真实历史,在剧情、人物、台词、场景等设计上均有内生逻辑,各部分共同发力,建构出具有实在意义的话语框架,传达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当代现实生活。《人世间》在话语建构上的真实、真挚、真诚,使115 万字的同名原著经过影视化改编后,真正成为反映“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生活画卷。

(一)挖掘时代记忆:重现真实的年代场景

主旋律电视剧大多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时间跨度,对往昔场景的还原程度决定着观众对故事的沉浸程度。人们对“年代”的理解有许多具象、相似、互通的回忆,那些人们曾经亲身经历的鲜明生动的生活图景,构成了流动不止的岁月长河。在话语建构中善用、活用时代标志物,能起到为故事发生场景营造环境与氛围的作用。而影视艺术正是利用传统符号上承载的“过去的时间”,实现着银幕时空的虚拟追溯,把过去发生的事件“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打破观众与故事之间的时空距离,拉近观众与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人世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北的省会城市,剧中称“江辽省吉春市”。在第1 集剧情正式展开之时,便出现了二八大杠老式自行车、国营照相馆、半导体收音机、雷锋帽、毛主席像章、计划经济时期的票据等多件20 世纪60 年代末的标志性物品,寥寥几个镜头便令怀旧的年代感呼之欲出。第13 集中,周父独自坐在街边,背后是70 年代“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的标语,两个孙辈站在标语下——这是一个历史感极强却又极具宿命感的场景;从这一集开始,周父正式认可了郑娟的身份,这句标语暗示的恰恰就是周秉昆与郑娟作为纽带联系起周家每个成员,承担上赡父母下养子女的重任,使这个小家在时代风雨中屹立不倒的核心剧情。

《人世间》的高明之处在于“寓情于境,寓史于景”,尽管它并不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却处处震荡着时代车轮的回音。通过再现为人熟知、朴素平实的生活化场景,小人物扎根生存的点点滴滴得到鲜活的反映;他们的命运在每一次关键选择中被改写,而推动他们作出选择的,正是社会变迁不可阻挡的浪潮。这样的话语建构展现了“阐释社群”的思维,通过共享性、集体性的文本内容,建构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和信仰,并逐渐确立起文化权威。对于切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年长观众而言,这是一次对时代记忆的调取与重构,并使其得到影像化的延续和传承。

(二)强化集体认同:剖析中国式家庭关系

“家庭”是主旋律电视剧绕不开的议题。与现代都市题材家庭剧关注具体的、青涩的成长问题不同,主旋律电视剧在表现两代人思想观念差异的话语建构上要更为深沉、现实,具有普世性。这种建构上的侧重与中华传统文化对家庭的强烈归属感和责任感保持了统一,并肯定了家庭在个体认知形成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此外,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寄喻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家风的基调风格影响着社会的长远发展,因此,不以重大政治历史事件为主题的主旋律电视剧,大多也都以家庭为单位展开情节,或是十分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描摹与勾勒,以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

《人世间》借由角色之口,通过真挚的台词将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投射中寻找到共鸣。第23 到24 集,父子解开多年心结,12 分钟的对手戏让观众直呼“像极了我和我爸吵架的样子”。秉昆哭诉:“都是一个爹一个妈生的,就我没出息,我多难受你知道吗?我这辈子,我最大心愿就是让我爹我妈满意我。”真实的情感层层爆发,此情此景中的周家父子正是无数缺乏沟通却彼此惦念的中式父子的化身。在“泪目”与“破防”中,一种在中国家庭内部的集体认同由此形成:这正是我们的亲子关系,含蓄、内敛、别扭,但总是守望相助、患难与共。

“主旋律”的概念在这样微小却紧密的人际网络里找到了新的存在形式,充满人情味和烟火气的话语建构消解了其严肃性,使作品带有了更具温度与情怀的人文色彩。周家三个儿女,周秉义是完美主义的化身,周蓉是理想主义的化身,只有周秉昆老老实实呆在父母身边,勤恳踏实地守护着小家。《人世间》通过周秉昆对侍奉父母是“养心智”还是“养口体”的思考,映射了中国社会基层最平凡、本分、自强的那些普通人,对精英主义作出了反抗,正如剧中角色曲秀贞所言:“把家庭经营好也是成功”。

(三)凝聚文化自信:抚平社会变迁的阵痛

主旋律的精神内核具有相对稳定性,即弘扬中华民族道德风尚与优良传统的基调不会改变,因此,其创作也是通过文艺工作平衡社会心态的有效手段。在社会急剧变迁时,社会心态变化快、形态复杂,对个体、社会组织和制度的影响都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世间》的话语建构是恰如其分的。在结尾,故事线的收束来到观众所处的时代,从戏里到戏外,社会依然处在不断变动中,但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主流价值观却历久弥新。好的主旋律电视剧是日新月异时代变迁中的减压阀,促使个体与环境达成和解,形成稳固的归属感。

在剧中,主角们的浮浮沉沉与悲欢离合深深地刻上社会转型的印记,既是个人奋斗史,也是国家发展史。见证周家人五十年风风雨雨的光字片,由父亲亲手搭建的在落魄之时提供遮蔽的老屋,成为剧中角色永恒的精神家园。爱人的相濡以沫、父母的舐犊情深、手足的不离不弃、朋友的同心协力,是支撑周秉昆笑看人生种种变数的不竭动力。回到现实,当今中国面对的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新冠肺炎疫情余波不断、国际局势复杂紧张,内部经济的飞速发展也重塑着民众的人际交往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价值取向,社会心态迫切需要正向的支持与调节。

《人世间》在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通过周家人坚韧不拔、直面生活的故事回应现实,促使观众在科学的历史观下正确看待时代和个人的是非得失,与一段段沧桑岁月握手言和,让那些在磨难中积累的珍贵品质凝聚成坚不可摧的文化自信。有网友说,《人世间》总是在过年,但“家庭”与“春节”的结合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文化意象。现实中,每个小家庭也都热切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虽然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人生境遇不同,但团聚的民族仪式是戏中人和戏外人共同拥有的情结;无论什么时期,人们在疲惫奔波的生活中尽可能创造美好、铭记欢乐的心态更是相同的。这也说明,主旋律电视剧回归文化传统,借助影像的隐喻修辞,充分展示家庭及其家族文化的传承,是塑造中国形象不可缺少的维度。

四、主旋律电视剧“以真为本”话语体系的传播价值

以真为本的话语建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主旋律电视剧中,这种生命力依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厚实的精神底蕴,不断拓展着自身的内涵。历史题材的严肃性需要真,现实题材的生活化也需要真,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人民的文艺,反映人民大众的国家与社会,就要使用人民的语言,打造接地气的话语体系。

《人世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连接了过去与当下、苦难与美好,在影视化的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搭建起融通的桥梁。以它为参照,不同年龄阶段、社会阶层的观众在形形色色的角色中窥见自己的影子,在时代变迁的历史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导演李路指出,《人世间》的收视属于两头带动,一头是老人看了让子孙看,一头是90 后、00 后的年轻观众推荐给长辈看。这正是真实的话语建构所具有的直观的传播价值,它让主旋律电视剧摆脱了以往浓烈的说教色彩,真正成为深入人心、老少咸宜的精神食粮。

五、结语

《人世间》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的、精神的、文化的盛宴。在周家人、光字片的故事中,中国人骨子里自强不息、向善向上的民族基因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话语建构所反映出的时代记忆、集体认同、文化自信,让真实的力量再一次拨动观众心弦,也让主旋律电视剧的发展走向新阶段。如同本剧极尽描摹周秉昆这个角色一样,文艺创作固然要铭记点亮历史的英雄,但也决不能遗忘创造历史的人民。

猜你喜欢
人世间话语建构
看《人世间》谈家庭教育
人世间
解密电视剧 人世间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活在这荒诞的人世间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