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式护理模式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2-09-13 12:11程群孙骥李秀芬
中国医学创新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神经功能

程群 孙骥 李秀芬

颅脑外伤是临床中较为多见的一种损伤类型,主要是由撞击、碰撞、跌倒等外力所引起的颅骨、颅内、头皮等部位出现一处或多处损伤[1-2]。根据伤者受损伤程度的不同可分特重、重、中、轻四个等级[3]。有调查显示,意外伤害及交通事故是造成颅脑外伤的主要因素[4-5]。伤者头部受创,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给人们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6]。临床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术后的康复护理与指导,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常规的术后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无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患者的依从性、积极性较低,不利于术后的快速康复。为了能进一步提高颅脑外伤的治疗效果,医护工作者一直都是探索、寻找一种更为科学有效的护理模式[7]。分期式护理模式是根据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特点而制定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本次研究对在院接受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给予分期式护理,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颅脑外伤患者82 例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符合文献[8]《外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过CT 等影像学检查并确诊。②术后生命体征平稳。③一般资料齐全。(2)排除标准:①术后出现严重的感染。②伴有恶性肿瘤。③脑卒中。④具有严重的脏器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分期组,各41 例。患者或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患者主要给予常规的术后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护理防止发生堵塞、感染等,伤口护理,心理疏导及常规的术后康复指导。干预4 周,并进行1 个月的随访。

1.2.2 分期组 患者给予分期式护理模式干预,通过对过往病历的总结,将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包括水肿期,稳定期、恢复期、延续期,根据不同时期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有做法为:(1)水肿期。处于该时期的患者尚未完全清醒,缺乏自主意识。护理人员应重点关注患者的关节功能及肢体功能。定时(每3 小时1 次)调整患者的体位,使患者的下肢处于屈曲状,上肢与手指均保持伸展状。向患者的家属讲述长时间卧床中的注意事项,并对患者给予一定的被动活动干预,主要有肘关节、膝关节屈伸运动,髋关节及肩关节的外旋运动等。(2)稳定期。处于该时期的患者已恢复一定的意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按摩、针灸等多种方式防止患者肌肉的萎缩,促进患者四肢的血液循环,为后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提供能保障。给予适当的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状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对患者及其亲属讲解颅脑外伤的治疗与术后康复的相关知识,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经常讲述在本院接受治疗并已康复出院的成功案例,通过鼓励、共情等方法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视频向患者展示康复训练的内容并说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后期进行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与积极性。在活动方面,主要引导辅助患者进行翻身、起坐,自主的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同时应放松腹部、背部,边运动边深呼吸,增强肺部功能,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3)恢复期。处于该时期的患者意识清晰且能自主的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大胆的下床活动,训练应循序渐进,强度由小到大,从站立-行走-上下楼逐渐推进,在此过程中,应尽量让患者的亲属参与其中,可以很好地增进亲人之间的情感同时还可以防止跌倒等意外的发生。注重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引导其自主进行洗手、洗脸、换衣服等。(4)延续期。患者已满足出院的条件,通过出院指导帮助患者快速的办理出院手续,并为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训练计划,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训练情况及恢复情况,多鼓励患者坚持训练不言放弃。干预4 周,并进行1 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1)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设定为0~35 分,分值与神经功能呈负相关[9]。(2)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在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对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其中上肢分值为0~66 分,下肢分值为0~34 分,分值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性。(3)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相关性;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分值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性。(4)护理满意度。干预后1 个月采用本院自拟问卷调查(Cronbach’s α 系数为0.883)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包含有满意、较为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例数+较为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对比,计量资料用()来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 来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组间比较用χ2进行检验。P<0.05 表示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常规组中男20 例,女21 例;年龄最小20 岁,最大75 岁,平均(48.35±5.86)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 例,暴力8 例,坠落8 例,其他5 例;受损伤程度:特重1 例,重型5 例,中型20 例,轻型15 例。分期组中男21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21 岁,最大76 岁,平均(47.22±6.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 例,暴力9 例,坠落7 例,其他4 例;受损伤程度:特重1 例,重型6 例,中型21 例,轻型1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分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神经功能情况对比[分,()]

2.3 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分期组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情况对比[分,()]

表2 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情况对比[分,()]

2.4 两组心理状态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 个月,两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分期组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情况对比[分,()]

表3 两组心理状态情况对比[分,()]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分期组的护理满意度95.12%高于常规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当中存在大量的神经元细胞,颅脑外伤可能会对大脑造成一定冲击或永久性的损伤,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等多项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10]。有报道显示,颅脑损伤是造成患者植物状态的首要因素,严重时导致死亡[11]。当下,临床上治疗颅脑外伤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疗效显著,但术后未得到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会大幅的降低其治疗效果,同时还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12]。常规的护理模式较为简单、粗糙,无法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患者的依从性低,预后较差[13]。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传统的护理模式开始往“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把患者感受放在首位考虑,护理的方法也更为细致、更有针对性[14]。分期式护理模式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的整个康复过程进行了科学的分期,同时根据每个时期患者的不同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干预前的神经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1 个月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分期组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分期的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低于常规组,分期式护理模式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这与潘玉倩[15]研究结果较为相似。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1 个月的上肢、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分期组均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干预后1 个月分期组换的上、下肢功能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但分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陈波等[16]将108 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则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其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1 个月,观察组的上、下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次研究结果极为相近。有报道指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通过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情绪,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17]。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干预前的心理状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1 个月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分期组均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分期式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研究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分期组的护理满意度95.12%高于常规组的75.61%(P<0.05),提示分期护理干预更受患者的青睐,有利于改善医患间的关系。

综上,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给予分期式护理干预,能更好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神经功能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