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中的“自秘”成因与应对策略

2022-09-15 12:58王东林
大学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熊 瑶 王东林

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有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一年中大约有6%的在读四年制本科生和4%的研究生有自杀的想法,而且其中有一半的人不会把这些想法告诉其他人,而是藏在心里。这种“藏在心里”的“自秘”现象,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后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也正因如此,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障碍往往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作为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认识和有效化解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自秘”现象,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

一、“自秘”的成困

调查显示,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障碍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本能地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会遭人耻笑的。这种自我心理认知与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与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一)家庭因素

1.沟通缺失

家庭作为青少年成长过程的第二课堂,有培养孩子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义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父母往往因为工作压力过大或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在交流和沟通方面的需求。对上海市徐汇区644 户核心家庭的调查显示,只有38.56%的父亲和45.54%的母亲每周与孩子的沟通时间在4~7 个小时,而能抓住契机与孩子交流的父母所占比例均不足40%。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并非所有的父母都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长此以往,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这些孩子在进入大学时,由于自身表达和沟通能力的缺失,他们在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时会选择沉默。

2.家庭关爱缺失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代表作《儿童期与社会》中提出“人生历程八阶段”理论,分别是婴儿初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成人后期。该理论较早地阐述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中的主要冲突以及相对获得的品质。在这八个阶段中的婴儿期、幼儿期和青年期,父母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父母能够在这些阶段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陪伴,并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塑造进行正确的引导,妥善解决这些阶段出现的问题,那么孩子在成年后的性格就会倾向于乐观、信任等积极的特性;反之,成年后的性格就会倾向于悲观、多疑、沉闷等消极的特性。因此,原生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完整的陪伴,常常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和防范心理。中华单亲家庭教育协会调查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的单亲家庭有1600 多万个,因离异的占80%,而在单亲孩子中近六成的单亲子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一份基于大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成长状况调查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自我和谐也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交焦虑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调查结果详见表1。

(二)环境影响

1.含蓄心理

含蓄,是指人在表达一种情绪或传达一个想法时,并不直接把情绪或想法传达出来,而是通过另外一种更加委婉和耐人寻味的方式,迂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含义。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内敛就是不善于表达自我感情、内向、喜怒哀乐都善于隐忍、心里话不轻易向别人说。国内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在描写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时,在表白陈情的部分都很少直截了当地说“我爱你”或者“我想你”,而是采用其他更含蓄的语言进行表达,比如“今晚的月色真美”等。

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大学生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有所挑选和抉择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因素。有的大学生在意识到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时,会出现轻微的自卑心理,认为这是一件极为不妥的事情,再加上受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对自己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避而不谈。

2.沟通障碍

传播学理论认为,信息在转达过程中,经过的层级越多,有效信息就会过滤得越多,沟通中出现的失真情况也就会越多,这就为我们的沟通和理解制造了障碍。而《孟子》中提到,人之相识,贵在相知。意思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和熟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沟通受生活环境、阶级差距、思想认知或理解偏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

网络和新媒体视野下,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令人担忧,他们要么沉浸于网络媒介,要么对于直接和面对面的人际交流表现出冷淡。从主观上看,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受个人的心理因素影响以及由个人语言系统的组织、表达存在缺陷造成的;从客观上看,主要是由于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造成沟通障碍。就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少年很难明白另一位阅尽千帆的人的忧心,这也是大学生“自秘”的原因之一。

3.社会偏见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在他们眼里,心理健康问题通常与矫情、做作画上等号,他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去找心理咨询师。更有甚者,在公众社交平台上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群体进行嘲讽和挖苦。久而久之,大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就出现了偏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自己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就可以自行痊愈,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在这些心理问题当中,有些我们自己能够感受到并且可以自行解决,但是有一些我们自己是感受不到的,其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当中,需要专业的人来进行引导。早在2001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曾指出,心理和行为障碍患者康复的最大阻碍就是社会对他们的污名和与之相连的歧视。基于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即便有大学生怀疑自己有心理健康问题,为了不引来他人异样的眼光,也会选择沉默。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自行解决,当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如果不进行良性疏导,会越来越严重。

(三)自我因素的作用

1.倾诉对象成因

倾诉是指把内心的秘密告诉别人以取得帮助和维持心理平衡的行为,强调人们把心中所有事情全部诉说,比一般说话要更彻底。倾诉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童年和少年阶段的孩子由于与父母的接触较多,且思想稚嫩,交友范围及与朋友交谈的内容有限,并未完全建立隐私的概念,孩子与父母的信任感和亲密感更高,父母往往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而在之后成长的过程当中,随着孩子对于隐私这个概念认知的逐步加深以及对周围各类事物好奇心的不断加强,开始有了不便于对父母吐露的小秘密,这个时候孩子的第一倾诉对象就变成了思想更加贴近的同龄人。但是相对于父母而言,同龄人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防范心理,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第一倾诉对象发生改变而又恰好触及更深层次的、无法自己调解的心理问题时,只好选择将自己封闭起来,“自秘”现象由此产生。

2.保护意识的反应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于17 岁~22 岁,这个阶段他们往往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情绪敏感,而且由于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格外要强的时期,处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会较为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在面对可能会影响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的问题时,他们也会保持沉默。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子女几乎是有求必应,这导致孩子遇到问题时不主动解决,而是习惯性地选择依赖。同时,由于倾诉对象的转移,要想让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大学生主动吐露自己的心声,就需要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信任,在没有找到值得信赖的倾诉对象之前,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会使他们缄默不言。

3.专业干预缺失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心理专家坦言,学校有2万多名学生,每年来咨询的学生只有200多名,咨询的学生比例每年仅占学生总人数的1%左右。

在大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中,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的课程少,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不清楚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他们只是凭感觉将心理咨询师与儿时“强迫”自己打针而留下并不算和善形象的医生群体画上等号,因而他们对这个群体有了心理排斥,再加上不清楚心理咨询的流程,担心自己的心事外泄或被他人当作谈资,更加不会袒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选择自我封闭和沉默。

二、应对:“内治”与“外抚”相结合

有效化解和应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中的“自秘”问题迫切而有意义。变易理论指出,要正确认识某事物就应该分离出该事物的关键属性。大学生群体出现心理健康障碍的成因多且繁杂,“自秘”这一成因的外向表现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最关键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隐蔽性和不易察觉性。明确了这一点后,就可以有针对地采取措施了。

“内治”,即从“实”的层面对出现心理健康障碍问题的大学生采取必要的医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治疗,比如服用药物、专业的心理疏导等;“外抚”则是从“虚”的层面对出现心理健康障碍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安抚、关心,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帮助。

(一)创新视角下的“内治”手段

1.学生社团大有可为

学校作为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当肩负起对大学生群体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技能,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学校对学生而言沟通感较弱而距离感较强,开设心理讲座和知识科普的效果往往不明显。

研究发现,大学生所在的学生社团对此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学生间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在交往中发挥“朋辈优势”,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社团举办相关的趣味活动,利用同龄人之间更为有效的沟通和交往,通过更加丰富、有趣的形式从侧面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大学生明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相反,隐瞒才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从而减轻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敢于开口,愿意开口。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适应从高中跨越至大学所带来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转变,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输送鲜活的新生力量。

2.互联网平台的无限可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体社交也变得十分流行。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的活跃分子,对网络比较熟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现象,依托“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整合国内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资源,在线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咨询。

大学生群体“自秘”的主要原因是对自身隐私的保护,而网络的“不见面”心理咨询和治疗能够从根本上减轻窥伺感,让咨询者更有安全感,使他们的隐私得到保护,让他们容易放下戒备、敞开心扉。例如,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Soul、SUGAR(苏格)等,用户可以采取匿名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心事和烦恼,网络的隐秘性和匿名的双重保护为倾诉者提供了一个秘密“树洞”。

(二)不可或缺的“外治”补充

1.家庭的帮助与慰藉

最亲近的人莫过于自己的亲人,家庭所给予的情感慰藉对预防和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有效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天然的战线一致,当他们碰到心理问题这个“外敌”时,一致对外的力量会更加强大。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障碍问题,家长在对他们进行感情慰藉和试图帮助的时候,沟通方式特别重要。家庭教育的重点就是尊重和理解,沟通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当沟通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时,才能达到一个平等的状态,营造出一个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从而成为化解心理问题的利器。

而在情况相对特殊的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中,父母尤其要注意关爱孩子,弥补由于家庭因素导致的情感慰藉缺失,要让孩子明白,他并不是被抛弃的孩子,他与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以此来减轻孩子因为家庭因素而导致的自卑和自闭心理。

2.自我心理素养提升

有道是“解铃还须系铃人”。大学生群体只有学会调节自我情绪,多接触积极向上的事物,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对周围的事物保持好奇心,才能提升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当一个人能正确感知自己对于社会上的其他人或对社会有着怎样的作用和贡献时,自我价值感便就此形成。而自我价值感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概率。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在学会让自己变得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要学会勇敢地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大学生更要学会用辩证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问题,既不盲目从众,也不盲目悲观。

3.主动适应环境

压力的来源主要是我们对于事物的不能掌控性。离开家庭,进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大学生在面对相对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难免会有些慌张和无措,对此,大学生应该学会主动面对一切和适应一切。

三、结语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事关家庭的幸福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们独自离开家庭,来到陌生的大学校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难以适应,特别是在面对学业压力、感情受挫、家庭变故等境况时,一些人会感到迷茫和无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其中,大学生心理疾病中的“自秘”现象,较为典型而且突出,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对此,一方面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探索更好、更先进的救助方法,竭尽全力地将他们从心理阴影地带离至阳光之下;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如何有效化解,最大限度地减少由此带来的消极后果和负面影响,是摆在家庭、学校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需要各方集思广益、积极应对。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家庭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