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和安全调查研究

2022-09-15 09:02李霞
中国卫生产业 2022年14期
关键词:口腔科手部医护

李霞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医学教学实验中心,内蒙古包头 014000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多是由于病原菌在患者间、患者与医护人员间传播导致,其中手污染是病原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口腔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日常工作中需要与患者唾液、血液等接触,增加了医护人员手部染菌风险,做好手部卫生是预防院内感染、提升患者住院安全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医疗机构关于口腔就诊患者传染病筛查尚不完善,再加上口腔属于多菌群聚集环境,导致了交叉感染风险增加[1]。作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主力军,医护人员手部卫生及安全与感染控制效果息息相关,良好的手部卫生一方面能够避免病原菌对自身的侵袭,另一方面能够降低医院感染风险[2-3]。因此,掌握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与安全现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对于提升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尤为重要。本研究调查了2020年1月—2021年12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5名口腔科一线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现状及安全情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解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现状及安全性,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65名口腔科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其中男10名,女55名;年龄23~53岁,平均(32.25±6.47)岁;工作年限2~25年,平均(10.69±3.22)年;职称:职称初级13名,中级26名,高级26名。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参与调查的医护人员均来源于口腔科,自愿加入调查。②年龄≥18岁;③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在口腔科医护岗位工作时间>1年;④可收集到完整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严重受损;②实习生、进修生;③因病假、事假休息的医护人员。

1.3 方法

1.3.1 问卷调查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说明本研究调查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手卫生数据采用直接观察法。在现场观察时,应注意隐蔽,避免被调查对象发现,进而改变手卫生行为。为调查对象发放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了解口腔科每天接触的危险因素如锐器伤、血液与体液的接触次数等。

1.3.2 手卫生调查方法手卫生情况调查参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检查时间点包括接触患者前后,采血前后,为患者进行皮下、肌内或皮内注射前后;置管操作以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后;医护时从患者身体污染部位移至清洁部位前,与患者黏膜及破损皮肤接触后,与患者体液、排泄物及血液接触后,与其他物体接触后再进行医护操作时;使用卫生间前后;戴无菌手套前后等。

1.3.3 手卫生采样监测按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手卫生采样,完成样本采集后将其保存于恒温箱中,温度调整为37℃,进行48 h培养,对菌落数进行监测,做好相应的记录。合格标准:手卫生消毒后,细菌菌落数量在10 CFU/cm2以下。

1.4 观察指标

分析手部卫生执行情况(戴手套前后洗手情况、医护工作完成脱手套后、卫生洗手后手部卫生合格率)、手部安全情况,总结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差的常见因素。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部卫生执行情况

戴手套后每次洗手的比例明显高于戴手套前洗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口腔科医护人员戴手套前后洗手情况分析[n(%)]

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对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情况进行评估,见表2。

表2 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比较

2.2 手部安全情况

通过对口腔科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65名医护人员中仅有6名在日常医护工作中无手部受伤,占9.23%,剩余59名医护人员均存在不同程度手部皮肤损伤,其中30名发生于医护操作中,占50.85%;29名发生于物品清理过程中。当出现手部受伤后,22名(37.29%)能够作出正确处理,先采用碘酒与乙醇予以消毒处理,然后配合其他措施如肥皂水冲洗、敷料包扎等。仅有5名(8.47%)在受伤后进行血液检测,并向医院上报。

2.3 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差原因分析

对65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工作量太大是导致手部卫生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治疗医护优先权,见表3。

表3 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差原因分析(%)

3 讨论

3.1 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与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手卫生是医护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最简便、最有效策略,目前不同医疗机构在手卫生依从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受各类因素的影响,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与安全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掌握手部卫生现状、挖掘其深层原因,有利于手部卫生持续改进。

3.1.1 手卫生认知偏差,执行能力差口腔科是临床特殊科室,在医护工作中不可避免会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及分泌物等,牙科器械的应用也增加了污染风险,正确的洗手是阻断病原菌传播的主要路径。七步洗手法是医务人员常用的洗手方法,按照步骤正确洗手能够达到感染预防的目的。多数口腔科医护人员对手卫生步骤比较熟悉,但存在一定的思想偏差,整体执行与落实不到位。部分医护人员认为医护操作需要佩戴一次性手套,可替代洗手[4-5],存在侥幸心理。另外科室门把手、座机电话、水龙头、开关都存在潜在的感染隐患,但容易被医护人员忽略,未能落实到日常监管中,手卫生执行能力有待加强[6]。

3.1.2 职业暴露风险高,防护意识差口腔科医护工作量大,口腔疾病治疗及检查需要用到各类精密仪器、设备等,涉及材料种类多样、规格繁多,操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口腔科医护人员的工作性质也与其他科室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要完成基础医护工作,另一方面要配合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多数医院采用的是“四手操作”,医护人员与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及其他锐器等接触的机会多,增加了职业暴露风险[7]。上述研究中对医护人员手部受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医护人员发生过手部受伤,但多数仅予以常规消毒处理,未能进行血液检验,未及时上报,防护意识不强,考虑与缺乏防护知识有关[8]。

3.1.3 医疗医护优先权,感染风险高基于口腔科疾病的特殊性,大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就诊,且治疗多在门诊进行。以口腔修复与正畸治疗为例,其治疗周期长,患者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消除疼痛感,为了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减少治疗时间,在医护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会简化操作流程,连续多项的医护操作工作量大,通常多在完成所有项目后再洗手[9-10]。部分医护人员认为频繁洗手会刺激到手部皮肤,对健康不利,因此会刻意减少洗手次数,增加了感染风险。

3.2 口腔医护人员手部卫生提升策略

3.2.1 加强手卫生培训教育目前,国家卫生部对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及制度对手卫生进行监测,涉及到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手卫生管理等。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从医院感染防控角度,制定了医护人员手卫生准则,所制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为纠正口腔科医护人员的思想偏差,应加强手卫生培训教育,通过发放手卫生知识手册、张贴手卫生海报、组织手卫生宣传活动等形式,在科室内营造手卫生知识学习氛围[11-12]。每月进行一次手卫生执行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医护人员的奖金挂钩,调动医护人员的参与热情。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应佩戴手套,完成医护工作后洗手,再次佩戴手套。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进行采样检查,对结果予以分析总结,找到手卫生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定期组织口腔科医护人员学习手卫生相关案例,增强手卫生意识[13]。

3.2.2 提升感染防护意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提升感染防控意识。定期对口腔科医护人员予以感染预防培训,了解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学习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对策。当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是保障医护人员生命健康的核心环节,遵循一挤、二冲、三消毒的原则,并及时进行血液检测,配合预防性药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另外,在医护工作中应按照要求穿戴防护服,医护前后做好手卫生。

3.2.3 加强手卫生管理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及口腔科均应加强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监测,督促医护人员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能够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落实手卫生制度。可以在科室内推荐典型代表,即手卫生执行情况优秀的医护人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医护人员之间产生模范效应,提升手卫生依从性[14]。在口腔科建立卫生监督小组,科室主任作为组长,具有10年以上口腔医护经验的护士作为小组成员,对其他医护人员进行监督,提升手部卫生自觉性。医院感染管理可不定期抽查医护人员手卫生,按照《洗手质量考评标准》对医护人员进行评估,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提高医护人员重视度。

3.2.4 改善手卫生基础设备医院及口腔科应关注医护人员需求,及时更新陈旧的洗手设备及物品,设置感应功能水龙头,用流动水洗手。洗手清洁剂、消毒剂应尽可能选择高品质、刺激性小的,注重对医护人员的皮肤呵护[15]。肥皂、消毒液皂应在干燥环境下保存,尽可能独立包装。在洗手池旁配备一次性消毒纸巾盒,方便医护人员使用,缩短洗手时间。

4 小结

综上所述,口腔科医护工作量大,手部卫生执行质量有待提升,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通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教育,加强手部卫生监督、管理,改善手卫生设备条件,能够提升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依从性,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降低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猜你喜欢
口腔科手部医护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口腔科根管治疗术中的四手操作护理配合分析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门诊口腔科消毒效果与有效干预措施分析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
锥形束CT在口腔科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