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作用机理、差异测评模型及提升路径探析

2022-09-15 09:19徐德英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因素差异水平

徐德英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按照成功的标准提升自身能力。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面临的人格任务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即形成整体的和一致的自我概念,其实质是个体自我意识的深度整合和跨越发展。因此,大学生自我认知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更是个人确立目标、规划人生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接触面广、生活条件较优,他们个性张扬但心理更加敏感,同时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生活与学习资源。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得大学生更容易走进一种自我假象,造成现实我、投射我、理想我的冲突。而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实现“现实我”与“理想我”的统一,提升自我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一、新时代大学生自我认知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总体较高,但两极分化明显,其心理特征具有复杂性。这首先要归因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父母期盼较以往更高,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予取予求,而父母对其成长中的健康教育与引导程度不一;其次,初高中时期繁重的课业压力,学校对学生的过度保护,使得大学生在此期间较少对自身进行积极的认知。由此导致部分初入高校的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多种极端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迷之自信与过度自卑。

另外,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认知存在片面性。大一学生容易以高考分数和学习成绩作为自我认知的核心衡量标准,较易产生过高或者片面的自我认知。进入较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求职等方面抉择的迷茫与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急躁心理,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较强的矛盾性。

尤其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资源,也使得大学生自我认知环境愈加复杂。面对不断增强的社会压力、多元化的环境,大学生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去适应和自我调节,导致有的大学生自我规划不当、心理健康问题出现。而传统引导路径在大学生认知水平提升中收效不大,因此适度自我认知和科学合理的自我调节方式方法的选择,成为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关键之一。

学者们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影响因素、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及提升路径[1-3]。部分学者通过问卷分析不同特征大学生的认知现状[4],如留守经历大学生[5]、卓越地理师范生[6]、少数民族大学生[7];有学者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调节过程进行研究[8];部分学者分析并提出各类型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路径[9][10];多数学者热衷于研究自我认知影响因素[11][12]及对各类发展的影响,如有学者研究指出大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可以促进就业倾向明确[13],对职业生涯规划[14]、就业能力[15]、社会适应性[16]、自我效能[17]等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存在哪些关键影响因素?又存在何种深层次作用机理?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间差异又该如何做出科学、有效的评价?尤其针对过度认知与认知不足类大学生,如何通过各因素的配置组合有效优化其自我认知路径?这些问题成为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关键,也是学术界有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以往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多基于问卷的简单统计,深层次的数理分析理论有待完善,研究结果也有待深挖。

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对提升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解决各类学生的认知困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价值。因此,本研究以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为目标,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进行跟踪调查,基于大学生自我认知作用机理分析,提出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测评模型,对主客观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与稳健性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寻典型认知类型大学生自我认知优化路径。研究结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各组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指导提供可行方案。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作用机理与差异测评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自我认知作用机理分析

自我认知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认知过程遵循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认知逻辑,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大学生自我认知过程是伴随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尤其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将对主观因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联合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大学生自我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循环、交互影响的复杂过程,尤其自我认知水平与各主观因素间相互作用明显,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自我认知作用机理

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包括成长中尤其是未成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上述因素在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自我认知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国家全面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各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作用力度将会发生变化,尤其性别因素的作用转变明显。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因素、情绪因素、认知能力因素、目标因素,并受到客观因素较大影响。其中人格特质因素受到个体差异与成长环境的影响较大,具有长期稳定性;情绪因素、认知能力因素与目标因素受到成长环境与学习环境的影响较大,但情绪因素的短期波动性较强,相比而言,认知能力因素与目标因素的稳定性较强。

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而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又会进一步对主观因素产生影响。尤其对情绪因素、目标因素的影响较大。当今大学生自我认知复杂性提升,陷入过度自信与过度自卑两种极端认知情形的大学生比例不断上升,陷入迷茫、焦虑、矛盾、妄想及更复杂情形的大学生数量也在不断上升。总体上,各认知类型均受到上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影响力度的复杂性组合也是导致各种认知类型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差异测评模型构建

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评价过程中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量表设计与测度结果呈现一定局限性,简单数理统计也难以有效反映大学生自我认知的真实现状。为有效剖析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将大学生自我认知的评价内涵扩展为认知深度、认知广度和认知水平三个协同维度,并基于三维度差异协同构建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测评模型。

设客观理想解P*为对个体自我认知的客观满意评价向量,个体自我认知客观评价向量为Pi,以客观评价指标范畴表征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广度,个体i自我认知差异广度SCWi为:

其中,I为指标集合,πk(j)为第k个二级指标的第j个指标值,Wk、Wkj为对应权重。

以与理想解间的距离表征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深度,个体i自我认知差异深度SCDi为:

其中,d以距离相似性进行测算,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设置。

基于客观理想解,以过度认知或认知不足程度来表征自我认知差异的水平维度,以理想解和客观值的差距进行测度。

其中,正数表示认知不足,负数表示过度认知,绝对值越大表示自我认知差异越大。

综上,个体自我认差异测评模型为:

其中,α、β、θ为根据大学生群体特征设置的认知差异深度、认知差异广度和认知差异水平的灵敏度。

另一方面,为有效剖析大学生自我认知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探寻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有效路径,分别以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自我认知差异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

进一步,考虑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与主观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在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中纳入认知水平的考虑,构建模型如下:

根据主、客观因素分类,采用逐步回归思想,深入剖析各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三、量表设计与检验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本科生作为调研对象,编制《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及因素调查问卷》,在山东省多个兄弟院校开展实证调研,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35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有效样本涵盖不同性别、家庭环境及专业,并选取普适性样本(20例)及差异性样本(10例)进行个案分析,旨在从个体、家庭、专业、学校与社会环境、自我层面等多维度探寻大学生自我认知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为提升数据的可靠性与有效性,选取授课学生进行访谈,并通过授课老师讲解后发放此问卷。

(二)量表设计

通过教学信息反馈与学生个别座谈,编制《大学生自我认知现状及因素调查问卷》,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题项设计。具体包括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学习环境、自我认知评价、自我规划、社会认知、专业满意、现状满意及自我满意等类别,兼具单选题项和多选题项。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采用SPSS21.0对调研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以Cronbach Alpha系数为表征,系数为0.825,显示问卷内部一致性良好,问卷具有一定信度,见表1。

表1 信度检验

借鉴学者们的研究,采用KMO和Bartlett检验分析问卷效度。取样足够度的KMO值为0.868>0.7,Bartlett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0.05,即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见表2。

表2 效度检验

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取消因子负荷小于0.4的题项,结合影响因素分类,得到9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61.973%,且陡阶检验图显示在第9个因子后逐渐趋于平缓,结果比较理想,见图2。

图2 陡阶检验图

四、大学生自我认知路径提升的实证分析

(一) 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总体表现及水平内差异分析

初步调查发现,客观因素对大学生自我认知状态分布的影响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自我认知总体表现及水平内差异分析

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较以往有所提升,近65%的大学生有较清晰的自我认知,这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紧密相关。进一步设计量表,从大学生个体差异、成长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及大学学习环境(包括年级、专业性质)角度剖析影响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客观因素。数据分析显示,整体上各因素与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各因素设计具有较好结构信度,样本也具有一定现实解释力度。

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的时代特征愈加鲜明,个体及年级差异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分布没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成长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专业性质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分布差异显著,主要归因于当代大学生及各类社会教育群体平等意识与全面素质教育意识的普遍提升。

尤其成长环境差异(包括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仍然是影响当今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重要因素。第一,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较以往有很大提升,近半数大学生有较清晰的自我认知,但整体上仍明显低于城市地区(具有清晰自我认知的大学生比例达75%),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市农村地区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整体有待提升。第二,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中兄弟姐妹数量对大学生自我认知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家庭兄弟姐妹数量增多,大学生自我认知处于较清晰水平的人员占比逐渐降低(各情形下占比依次为76%、57%、45%、36%),剩余大部分处于不太清晰认知水平。

实证结果进一步显示,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与个体未成年时期生活环境中的人文环境及家庭教育紧密相关。这说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对个体大学阶段乃至整个人生自我培养的重要性,也显示出国家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对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成年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一致认同。

另外,不同专业性质(技术类专业与非技术类专业)下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分布呈现显著差异。技术专业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优于非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具有较清晰自我认知水平的大学生比重分别为78%和51%,与大学生专业课学习强度及就业认知程度紧密相关。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采用逐步回归思想,通过深度量化分析与实证,深度挖掘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关键主、客观要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自我规划、实践水平及各类别满意等,见表4。

表4 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

第一,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尤其受到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的稳健影响。实证结论显示,整体上农村生源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较城市生源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低0.142单位,且每单位家庭兄妹数量增加将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0.131单位的降低。另一方面,逐步回归结果显示,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影响具有稳健性,在各类逐步回归中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与控制变量分析中的结论高度一致,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持久性与重要性。

第二,明确的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均显著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大学生学业规划由无到明确设计的4个渐进过程中,每单位提升将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0.11单位的提升。相应地,职业规划的促进力度更大,其由无到明确设计的4个渐进过程中,每单位促进力度达到0.151。上述两项规划的作用力度均具有稳健性,且在各逐步回归模型中均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的引导与能力培养,既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与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化优势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针对当代大学生规划能力也出台了众多政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三,积极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社会实践能力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其促进力度同比较高(0.180)且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成为推动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近年教育部密切关注并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加大实践类课程在大学生整体培养环节占比,推动创新创业及暑期实践活动开展。在实践中发现短板、反思并不断追求新发展,对于大学生进行深度自我认知剖析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第四,遵循马斯洛需求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现状满意度及自我满意度较大程度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尤其自我满意度提升对大学生自我认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作用力度高达0.222,其作用效果极具稳健性且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遵循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满意的需要成为推动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的内在重要驱动力,也是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内化的过程。近年来教育部通过新课改等多项措施,一直积极推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多次强调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均具有长远意义。

(三)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分别针对自卑型、自傲型大学生自我认知群体,从浅层次认知提升与思想深度认知提升两条路径去探究降低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的有效方法,以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整体水平,见表5。

表5 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

第一,对于自卑型认知的大学生来说,更适合采用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自我认知提升路径。在自我认知差异测评模型中,定义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正向趋大时趋于自卑型认知。实证结果显示,单位浅层自我认知提升将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0.743单位降低,单位思想深度自我认知提升将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0.211单位提升。意味着,对于自卑型认知大学生,通过提升其表层认知差异能更好达到降低其整体自我认知差异的目标,即遵循其性格特征,通过提升其对外貌、身材、性格、特长、人际关系等浅层次自我认识差异的了解,引导其进行深层次自我认知差异剖析;通过进一步加强其各项心理建设,有效提升大学生整体自我认知水平。而直接采用思想深度自我认知提升路径反而会加剧自卑型认知大学生的逃避与反抗心理,扩大其自我认知差异缺口,不利于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的提升。

第二,对于自傲型认知的大学生来说,浅层认知与思想深度认知两条路径结合使用的效果更好。特别地,加大浅层次认知差异路径的实施力度,适度的思想深度认知差异教育也必不可少。自傲型认知的大学生极易出现整体自我认知过度的情形,在测评模型中以负向认知水平进行表征。实证结果显示,单位浅层自我认知提升将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0.551单位提升,单位思想深度自我认知提升将引起大学生自我认知差异0.216单位提升。说明对自傲型认知大学生来说,浅层认知教育的作用力度有所下降(自卑型标化系数为0.743),深入人心的思想教育成为其缩小认知差距的关键配套路径。此路径的实施遵循自傲型认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同比自卑型认知大学生,应适当配套选用打击式教育模式。

结语

综上,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降低教育的地理与思想约束,筑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推进线上线下衔接模式的软、硬件教育资源统筹建设与共享,培育良好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环境。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积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同时,推进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教育”模式的有效衔接,规范并强化教育移动互联网建设,搭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网络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有序监管,充分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活动、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协同格局与机制,做到在工作安排上相互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

第二,增强全面素质教育贯彻力度与质量,构建灵活有效的人才培养与教育监管机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为先,尤其注重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中,加强专任教师对学生关爱与指导。另一方面,从劳动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推动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规划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同时,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快构建与完善多元合理的教学质量监管与评价体系。

第三,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针对不同认知类型大学生,构建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运行机制,摒除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活动的认知障碍,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尝试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疏导,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大学生教育过程中,以引导鼓励为主,进行适度的生涯规划教育,搭建行政系统与专职教师系统配套的生涯指导体系,强化专任教师在学生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帮助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学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认知,提升大学生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及企业人才需求现状,打造政产学研院协同育人机制;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强化双师育人机制,培育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专业群,积极推动校级实践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教育与实践引导,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行,搭建适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孵化环境与支撑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及实践,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互联网+”、“创青春”等比赛,提升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我认知水平,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猜你喜欢
因素差异水平
相似与差异
张水平作品
作家葛水平
解石三大因素
找句子差异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