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复合拌种对马铃薯黑痣病和疮痂病的田间防效

2022-09-16 08:33惠娜娜李继平马生彪吕昭龙张金奎李培玲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8期
关键词:黑痣薯块病斑

王 立,惠娜娜,李继平,郑 果,马生彪,吕昭龙,张金奎,李培玲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2.农业农村部天水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试验站,甘肃 甘谷 741299;3.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4.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榆中高寒农业试验站,甘肃 榆中 730100)

马铃薯粮菜兼用,营养全面,适应性广,是继玉米、小麦和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1],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2019 年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为576.70 万hm2,总产量为9 920.5 万t,分别占全球总种植面积的29.9%和总产量的25.6%。适宜的土壤与温湿度条件使甘肃省成为马铃薯种植大省,已成为中国马铃薯脱毒种育、商品薯生产及加工的重要基地[2],2020 年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面积68.67 万hm2,鲜薯产量1 550.0 万t,马铃薯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三,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较为普遍的重茬问题,以及频繁的种薯调运,使得以黑痣病、疮痂病为主的土传病害成为马铃薯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在马铃薯各大产区均有发生,且疮痂病已上升为马铃薯第四大病害。这2 种病害田间发生和危害程度逐年加重,造成马铃薯大量死苗,缺苗断垄,严重影响产量,也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品质[3-5],每年因此造成减产约100 万t 以上。我们选取多种药剂组合进行马铃薯复合拌种试验,以期筛选出对马铃薯出苗安全性高,且对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防控效果较好的方案,以便为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绿色提质增效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名称及生产厂家见表1。指示马铃薯品种为新大坪(原种,切块种薯),菜用型马铃薯品种,生育期115 d,易感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

表1 供试药剂名称及生产厂家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进行。当地海拔2 050 m,年均降水量450 mm,年均积温2 200 ℃,年平均气温6.0 ℃,土壤为黄黏土。试验地前茬马铃薯,前茬收获后对土地进行深松、旋耕,结合整地以旋耕方式施入优质有机肥7 500 kg/hm2、马铃薯专用复合肥“撒可富”(总含量≥40%,N-P2O5-K2O 为16-12-12)1 200 kg/hm2、尿素(N≥46.4%)15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P2O5≥18%)750 kg/hm2、钙镁肥(总含量≥30%,CaCO3≥25.0%,MgO≥5.0%)150 kg/hm2。试验共设5 个处理,试验设计见表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 次重复,小区面积36 m2(7.2 m×5.0 m),小区间隔1 m。采用黑膜微垄沟穴播种植模式(垄高15 cm、垄宽60 cm、沟宽40 cm),株行距为35 cm×50 cm。试验于2020 年4 月25 日用手动穴播机开穴点播,6 月10 日出苗,9 月25 日收获。其余田间管理同大田。

表2 试验设计①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出苗后记录各处理出苗50%的时间,齐苗后记录全部出苗数。在马铃薯苗期、成株期及采收期目测每小区的长势情况。收获前每小区5 点取样,每点取5 株测定株高。记录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收获期每小区随机选3点,每点3.6 m2,测总产和商品薯产量,并清洗采收的马铃薯块茎,调查病薯情况。商品薯为50 g以上、未腐烂薯块。

出苗率=(出苗数/调查总株数)×100%

商品薯率=(处理区商品薯产量/总产量)×100%

总增产率=[(处理区产量-空白对照区产量)/空白对照区产量]×100%

收获时记录马铃薯商品薯数,黑痣病、疮痂病各级病块数,计算各小区商品薯率、病情指数和防效,产量及总增产率。马铃薯薯块黑痣病分级标准:0 级,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薯块总面积的1%~5%;2 级,病斑面积占薯块总面积的6%~35%;3 级,病斑面积占薯块总面积的36%~65%;4 级,病斑面积占薯块总面积的66%~95%;5 级,病斑面积占薯块总面积的95%以上[6]。马铃薯疮痂病分级标准为:0 级,薯皮健康,无病斑;Ⅰ级,薯皮基本健康,有1~2 个零星病斑,所占面积未超过薯皮表面积的1/4;Ⅱ级,薯皮表面有3~5 个病斑,所占面积为薯皮表面积的1/4~1/3;Ⅲ级,薯皮表面有5~10 个病斑,所占面积占薯皮表面积的1/3~1/2;Ⅳ级,严重感病,病斑在10 个以上或病斑面积超过薯皮表面积的1/2[7]。

薯块病情指数=Σ[(各级病薯数×相对级代表值)/(调查总薯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效=[(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对照病情指数]×100%

1.4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 2010、DPS(V7.05版)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DMRT)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及长势的影响

从表3 可知,各药剂复合拌种处理的平均出苗率为97.45%~98.89%,显著高于对照2.33~3.77 百分点。成株期平均株高为77.15~78.53 cm,显著高于对照8.91~10.29 cm,即各药剂复合拌种处理均具有促进马铃薯植株长高的作用。据田间观察,各复合拌种处理成株期叶色均为深绿色,对照表现为绿色。以上结果表明,各药剂复合拌种处理不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均对马铃薯的出苗及长势有促进作用。

表3 不同处理的马铃薯出苗率及长势

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薯块黑痣病的防效

由表4 可知,各药剂复合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均有较好防控效果。与对照相比,防效为38.10%~69.66%,其中处理4 的防效为69.6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3 的防效为61.62%,处理1的防效为56.78%,二者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处理2。处理2 的防效最低,为38.10%。

表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

2.3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控效果

由表5 可知,各复合拌种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其中处理4的防效最高,为61.50%,显著高于其余3 个处理;处理1、处理2、处理3 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

表5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

2.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6 可知,4 个复合拌种处理的马铃薯烂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4 个拌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商品薯率均无显著差异。4 个拌种处理较对照均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增产率为14.53%~40.46%。其中处理4 折合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40.46%,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表6 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马铃薯黑痣病和疮痂病为土传病害,病原菌以病菌孢子、菌丝体等形式潜伏于土壤中,待条件适宜时萌发,从作物根茎部侵染导致寄主发病[8]。种薯带菌也是该类病害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播种前对马铃薯进行药剂拌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防控土传病害发生[5]。试验选取几种药剂组合对马铃薯进行复合拌种,结果显示,防效最好的组合为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 mL+0.3%四霉素水剂15 mL+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2 g。该药剂组合对马铃薯出苗和长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都有很好的防控效果,防效均达60%以上;产量最高,较清水对照增产40.4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宋怡等[9]研究发现,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拌种能显著提高出苗率、促进发根、增加株高等。本试验结果表明,4 个复合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和长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比分析,可能与各处理中加入的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碧护)有关。刘普明[10]研究发现,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达到70.8%。席金凤等[11]的研究表明,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拌种处理对马铃薯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率达25.7%,对马铃薯黑痣病、疮痂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9.4%和57.9%。宁楠楠等[12]的研究发现,0.3%四霉素水剂120 mL/hm2拌种处理后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达到76.82%,且对马铃薯生长安全,与本试验基本相符。莫娟等[13]试验表明,5%阿维菌素乳油50 m L+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 g+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100 g 拌种100 kg 防治效果最好。王敏等[14]试验表明,以20 亿/g 哈茨木霉可湿性粉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为主的微生物菌肥对马铃薯疮痂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防效可达到70%以上。表明以微生物菌为主要成分的相关制剂在马铃薯疮痂病防治上具有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黑痣薯块病斑
可爱的黑痣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有痣千万不要随意“点”
轻松治愈花斑癣
轻松治癒花斑癣
环钻去黑痣250例临床观察
哪些黑痣需要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