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就业能力和专业大类关系的实证研究
——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

2022-09-20 02:34林光科
科学咨询 2022年16期
关键词:大类高职生第二课堂

林光科

(北海职业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要要求,完善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措施。对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利于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从而提升高职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高职生就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关联分析,并研究各专业大类的高职生对不同就业能力的需求情况,就能找到影响不同专业大类高职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项目内容,重新构建符合高职生就业能力发展需求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帮助不同专业高职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就业创业的质量。

一、第二课堂、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构成

(一)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的概念最早是在我国著名教育家朱九思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1983年)中提出的。共青团中央在2002年发布《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的基础上,自2016年试点,2018年正式实施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该制度囊括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创新创业、思想成长等7个方面,囊括了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校第二课堂内涵范畴。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所无法替代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互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教育形式,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渠道。本文以高职生就业能力为研究内容,将第二课堂定义为: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内容之外,高职生自愿参加的以提升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素质能力为目标的课外教育教学活动。

(二)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一词最早是在1909年由英国学者贝佛李奇在研究社会保障与经济等问题时首次提出,主要用来衡量劳动者是否能够被雇佣;也就是说,被雇佣的劳动者都是具备了一定的就业能力的,即劳动者就业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他拥有了就业能力。随后几十年,国外对就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由于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定义不同。通过对就业能力概念进行梳理,又因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职生,故将“就业能力”界定为: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高职生成功获取合适的工作并使得工作得以继续或发展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体。

近年来,关于就业能力构成指标的研究热度不减。奎德和琳赛提出了就业力包括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和外部因素3个方面10类属性上百个指标;赵军运用因子分析法,把就业力分为5组,分别是专业水平、应聘素养、身心素质、社会能力和文化成绩共22个指标。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高职生,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问卷咨询进行指标评议,然后再进行一定的统计处理,最终我们将高职生就业能力构成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20个指标:一是通用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二是求职能力(形象气质、社会实践经历);三是专业基础能力(学业资本、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证)。四是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素质、工作态度、道德品质、工作忠诚度)。

(三)专业大类

关于专业大类的确定,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高职教育专科专业分为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等19个专业大类。不同专业大类高职生所相应的就业能力要求均不一样,如果高职生能够积极参与相应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本专业所需的就业能力,将更能适应本专业就业的需求。

经过查阅资料,目前尚未发现有研究第二课堂和专业大类之间关系的论文,本文通过整合国内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以及实证研究等方法和手段,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视角,根据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各专业大类影响程度,结合北海职业学院各专业大类学生职业发展规律,重新构建一个整合度高的第二课堂成绩单构成模型,帮助该院不同专业大类的高职生合理选择各项第二课堂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就业能力的目的。

二、研究的过程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为用人单位和毕业3年以内的高职生。通过确定各个变量、确定各变量的调查题目、修改各个调查题目、形成正式问卷等步骤,最终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除了基本信息外,问卷主要问题均都采用了李克特五级量表法。

(二)问卷发放

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数据,以就业能力各项指标为中间变量,构建第二课堂与专业大类之间的数据模型。笔者设计了《第二课堂对就业能力影响的调查问卷》和《毕业生选聘标准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其中第一个调查问卷由毕业3年内的高职生根据自身现阶段的工作情况和亲身经历填写,对大学期间接触过的7种第二课堂活动对就业能力的20个指标进行打分。第二个调查问卷由用人单位对选聘不同专业大类的毕业生的20个就业能力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

(三)数据收集

在北海职业学院毕业生群体中,共发放《第二课堂对就业能力影响的调查问卷》电子调查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为182份,问卷有效率为91%。在用人单位中,发放《毕业生选聘标准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问卷》电子调查问卷190份,回收问卷190份,有效问卷为19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使用SPSS20.0软件对两个调查问卷主要的问题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两个问卷项目信度和效度都很好,本次调查结果可靠有效。

(四)数据分析

对以上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并对样本的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单位化、正态化处理,得到7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就业力培养的影响值以及19类专业大类对就业能力的需求值。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7类第二课堂活动对19个专业大类的就业存在正向关性,由此可以构建出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大类之间的数学模型。

表1 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就业力培养的影响值

表2 就业能力对不同专业大类就业的影响值

设Amn为m行,n列的矩阵,用Xmn(其中m=7,n=20,代表第i类第二课堂活动对第j个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表示7类第二课堂活动对20项就业能力指标的影响关系矩阵。

用Ynk(其中n=20,k=19,yij代表第i个就业能力指标对第j类专业大类就业的影响)表示20项就业能力指标与19类高职专业大类就业之间的影响关系矩阵。

用zmk(其中m=7,k=19,)Zij代表7类第二课堂活动对19类高职专业大类就业之间的影响关系矩阵。

可以得出以下矩阵关系:

将表1和表2的数据代入以上公式得到的值,即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不同高职专业大类就业的影响值,影响值越大,说明该项第二课课堂活动对这类专业大类就业影响效果越明显。

三、结论和分析

本文以北海职业学院往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讨论了该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专业大类高职生就业的影响效应,结合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措施意见,对持续推进该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结论一:不同专业大类的高职毕业生对就业能力指标的要求差异显著。

通过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大类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指标,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及对个人能力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专业大类的学生在就业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各有不同。比如:财经商贸大类高职生在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形象气质、写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上要比制造装备大类高得多,而制造装备大类高职生在职业认证、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上要比财经商贸大类高。

结论二:同一专业大类的高职毕业生在不同的就业能力指标的要求上差异也较大。

研究发现不仅不同专业大类在就业能力指标上差异较大,就算是同一专业大类的高职毕业生在不同就业能力指标的要求上差异也较大。比如公安与司法大类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工作忠诚度、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方面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要求就不算高。但是文化艺术大类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忠诚度、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方面要求却很低,相反更看重专业技能、形象气质和创新意识。这说明不同专业就业的侧重点不一样,高职生应该在在校时认真分析本专业的就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有意识地提高相关方面的能力素养,从而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结论三: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就业能力指标效果差异较大

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高职生就业能力指标的效果差别很大。比如对于提高应变能力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最有效果,相反参加技能资格考证帮助不是很明显。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获取,最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是思想成长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技能考证,而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学生干部工作履历提升效果较弱。所以,高职生要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好第二课堂的培养作用,着力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促使自己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结论四: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对各专业大类就业的影响程度不同。

从表3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思想成长教育活动、志愿服务等实践类活动对于所有专业大类影响最大,帮助也最大。参加实践活动,有利于高职生更好地运用自己所学,施展所长,是一个将理论转化成实践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检验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否正确可行的唯一标准,真正实现“知行合一”。高职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走进企业,参加实践活动,提前认识体验职业和岗位,很好地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意义非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让高职生根据实践中所学所感所悟,科学合理地规划好大学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面对就业,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和岗位的变化。

表3 第二课堂活动对不同专业大类就业的影响

四、加强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设优良的第二课堂育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育人环境不仅包括校园环境、教学和活动等硬件设施,还包括文化氛围和制度保障等软性条件。所以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第二课堂育人作用,建设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最后还要构建第二课保障机制,给予政策支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第二课堂活动质量,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当中来,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活动氛围。

(二)精心设计与就业能力指标相关联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块项目

就业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素质的集合,这种素质的集合最终指向某种职业。高校要发挥校院二级部门及教学科研、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优势,精心设计和开发一批丰富多彩、具有针对性的,可供全校不同专业大类学生选择的就业能力提升项目群。让学生可以分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模块项目训练,从而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

(三)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范围

职业教育与社会育人资源融合是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要善于开发和挖掘社会的育人资源,利用校外资源的特殊优势进行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结合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计划,通过建立校外德育、美育、体育、德育实践基地,与校外团体联合开展各种大型赛会、政务实习实践活动,让学生提早与社会接触,体验感受职业氛围,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大类高职生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职教强国背景下高职生理想信念培育研究
01—02合刊
高职生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生的学习现状与改善措施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数字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