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延路径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对比研究
——以“go”为例

2022-09-22 14:00
许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本族语构式语料库

孙 晓 芳

(河南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一、引言

首先观察下面这组英文表达:

(1)a.The fence zigzag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1]108

b.The field spreads out in all directions from the granary.[1]138

c.The soil reddens toward the east (ibid).

d.The scenery rushed past us as we drove along.[1]99

通过观察发现,“fence”“field”“soil”和“scenery”本为客观世界中静止不动的实体,分别通过位移动词或词组“zigzags”“spreads out”“redden toward”和“rush”表征出移动的状态。汉语中此种现象也是司空见惯:

(2)a.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济南的冬天》)

b.海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海燕》)

c.那条小路弯弯曲曲地爬上了小山。

d.车窗外的小树纷纷走向了车后方。

e.一片油菜花海伸向远方。

上组汉语表达通过使用“围”“冲向”“爬”“走”及“伸向”这些位移动词将“小山”“海浪”“小路”“小树”及“油菜花”这些本是静止的主体描述为具体的空间运动关系。语言学家伦纳德·泰尔米(Leonard Talmy)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将其命名为“虚假位移”(Virtual Motion),后又更名为“虚拟位移”(Fictive Motion),并在相关研究中对其做了系统的分类和深刻的阐释[1]99。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其他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给以命名,罗纳德·兰盖克(Ronald W.Langacker)[2]称之为“抽象运动”,松本友(Yo Matsumoto)[3]将其命名为“主观移动”。

近年来,研究者对虚拟位移的研究持续升温,研究焦点涉及移动事件框架和构式语法等理论,研究面关涉虚拟位移表达的分类研究、认知机制以及跨语言对比研究,但应用研究相对短缺。基于此,本文将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及本族语者语料库,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异同,尝试探索其原因,并为外语教学提供新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虚拟位移研究综述

伦纳德·泰尔米、罗纳德·兰盖克和吉尔斯·福康涅(Gilles Fauconnier)对虚拟位移构式的研究贡献突出。三者中伦纳德·泰尔米是虚拟位移构式研究的先行者,杰出成果包括虚拟位移构式的分类标准和移动事件框架理论的诞生。罗纳德·兰盖克[4]研究的重点在于从认知的角度阐释虚拟位移现象,并基于主观识解理论解释抽象位移构式。吉尔斯·福康涅[5]对虚拟位移构式进行了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认知分析,提出理解虚拟位移构式的过程是一个概念整合的过程。除理论研究,国外学者还对虚拟位移构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研究,涉及的语言有英语和日语、英语和西班牙语、英语和泰语、汉语和日语等。松本友友[3]是国外最早对虚拟位移构式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的学者。在松本友友研究的基础上,安娜红和哈维尔·瓦伦苏埃拉(Ana Rojo & Javier Valenzuela)[6]对源语(英语)和目标语(西班牙语)中的延伸路径虚拟位移构式进行了研究。铃木裕文[7]对比分析了日汉主观位移表达。以上对虚拟位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未来国内外的虚拟位移构式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内虚拟位移研究综述

国内研究者对虚拟位移构式的研究体现在类型学、认知机制、构成要素的语义特征、心理现实性上。李雪[8],陶竹、毛澄怡[9]基于伦纳德·泰尔米对虚拟位移的分类研究了汉语中虚拟位移构式的分类,发现汉语中也存在相关路径,包括发射路径、相对框架型路径、出现路径、延伸路径、模式路径,而通达路径的存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了汉语虚拟位移构式类型学研究,李雪[8],黄华新、韩玮[10],范娜[11]基于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的隐喻理论、罗纳德·兰盖克的认知视角、马克·特纳(Mark Turner)和吉尔斯·福康涅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虚拟位移构式的认知理据进行了深入探讨。此外,依据伦纳德·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模型,有学者对比研究真实和虚拟位移事件的构式表达,有学者[10-13]对比研究英汉语虚拟位移表征构成要素的语义特征,旨在探究英汉虚拟位移表征的形态句法特征。这些研究为英语虚拟位移表达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异同,尝试提出虚拟位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三、虚拟位移定义及分类

伦纳德·泰尔米[1]123认为语言与人体其他的认知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动觉、感觉、推理、注意力、记忆、计划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而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结构特点,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连续体,彼此共有的特征相互渗透,融合在认知组织的“交叠系统”模式中。在此,虚拟位移被看作一种认知模式,是认知系统内视觉系统与语言系统的交叠。“一般虚拟模式”既存在于语言子系统中,又存在于视觉子系统中。在语言中,一般虚拟模式表现在:对一个表达式的所指存在两种不一致的表征,表征一为听话者或说话者相信的句子表达式所指实体的真实特征;表征二为构成句子表达式的语言形式的字面意义。表征二被认为不如表征一真实,根据伦纳德·泰尔米[1]101的研究,表征一被称为事实表征,表征二被称为虚拟表征。如“This fence goes from the plateau to the valley.”在此表达式中,表征一为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栅栏是静止不动的,为事实表征;表征二为根据表达式字面意义得出栅栏在移动,为虚拟表征。所以此种运用位移动词将客观静止的空间关系表征为运动概念的现象被称为虚拟位移。

伦纳德·泰尔米[1]106-138将英语虚拟位移句分为6大类型:散射型、模式路径型、相对框架型、到达路径型、可及路径型、共延路径型。其中散射型分为4小类:方向路径、辐射路径、影子路径、感官路径,其特征及例示如表1:

表1 虚拟位移的分类、特征及例示

本文基于语料库,以“go”为例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共延路径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异同,以期为外语教学提供新思路。

四、研究设计

(一)语料来源

CLEC为中国学习者语料库,收集了包括中学生,大学非英语专业四级、六级,大学英语专业1-2年级、3-4年级5种学生的语料,库容为1070602。Brown语料库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平衡语料库,包含各种不同的文体,库容为1014300。两库容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但由于CLEC和Brown的类符/型符比分别为19.36%和44.96%,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基于样本中的频率进行对比。

(二) 研究过程

1.语料提取

“go”是较常见的位移动词,因此,以此词为例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虚拟位移构式的输出情况颇具代表性。分别打开CLEC和Brown语料库,在检索软件AntConc 3.5.9中输入“go”,得到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go”的索引行。

2.虚拟位移句识别

根据直觉识别CLEC和Brown中“go”的虚拟位移构式,若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与相关专家集中讨论,及时修改有错误的分类。

五、分析与讨论

笔者阅读了虚拟位移现象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根据“go”的虚拟位移构式的检索结果,对其进行反复分析并分类统计。下面主要从虚拟位移构式的频率、凸像(1)在真实位移构式中,凸像作为运动主体,可以是任何“可移动”的物体;虚拟位移构式的凸像通常是“不可移动”的物体。类型及输出差异的原因三方面进行讨论。

(一)虚拟位移构式频率

通过检索CLEC 和Brown中“go”的索引行,本文获得“go”的虚拟位移构式分别为48行和631行,分别占总样本中相关索引行总数的2.61%和11.25%(见表2)。数据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语言表征中都存在虚拟位移手段,但中国英语学习者“go”的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在量上远远不如本族语者。

表2 “go”的虚拟位移构式

(二)凸像类型

为进一步探究输出差异,笔者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本族语者“go”虚拟位移构式中凸像的类型进行了细致分析,类型、频率及对比结果如表3和表4。

表3 CLEC中“go”虚拟位移构式凸像类别、频率及例示:

如表3所示,中国英语学习者“go”的虚拟位移构式中的凸像主要分为6类,分别为: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声音名词、活动名词。其中抽象名词所占比例最高,为47.92%,具体名词和地点名词次之,比例相同,为14.58%,时间名词居中,所占比例为12.50%,声音名词和活动名词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6.25%和4.17%。

表4 Brown中“go”虚拟位移构式凸像类别、频率及例示

如表4所示,本族语者“go”的虚拟位移构式中的凸像主要分为10类,分别为: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地点名词、现象名词、身体反应名词、文件名词、数字名词、时间名词、声音名词、活动名词。其中抽象名词所占比例最高,为33.80%,具体名词次之,所占比例为26.76%,地点名词居中,所占比例为8.45%,现象名词、身体反应名词、文件名词所占比例相同,均为7.04%,数字名词、时间名词、声音名词和活动名词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4.23%、2.82%、1.41%和1.41%。

仔细观察表3和表4两样本中的凸像能够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go”的虚拟位移构式表征中存在不少共同点。如:(1)抽象名词、具体名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声音名词这几类图像在两样本中共存,且抽象名词所占比例均为最高;(2)在抽象名词凸像中都存在thing和role;(3)在具体名词凸像中都存在sun;(4)在地点名词凸像中都存在company和country;(5)在时间名词凸像中都存在years;(6)在声音名词凸像中都存在voice。但本文将重点放在两样本中“go”的虚拟位移构式中凸像分布的显著差异上。如中国英语学习者“go”的虚拟位移构式中凸像的种类不如本族语者构式输出中的凸像丰富,出现在本族语者虚拟位移构式中的现象名词、身体反应名词、文件名词及数字名词这4类凸像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构式输出里不存在,如图1:

图1 凸像频率对比

综上对比,我们发现,即使是最常用的位移动词,中国英语学习者虚拟位移构式的输出频率也远不及本族语者,且凸像的种类也不及本族语者丰富。

(三)原因

虚拟位移现象是语言虚拟性的表现之一。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语言被简单地定义为描写客观世界事物或事件的方式,认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镜像反应。相应地,外语学习被看作是习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直接表征客观世界的手段,认为语言的各个层级能够直接对应于客观实体或现象,掌握单词和语法规则就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外语表达所思所想。这种传统观念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语言也像感官系统一样是人的一种认知手段,是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发挥作用的。因此,传统的外语教学没有把语言跟人的其他认知能力和人通过感官对世界的体验联系起来考虑[14]119。其后果在于:一方面,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够像本族语者一样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表征所见所闻。而本文中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go”的虚拟位移构式输出差异之原因之一也在于此。

六、外语教学启示

两样本中“go”的虚拟位移构式表征中存在的共同点证明学习者已经认识到虚拟性构式的重要性,但两者存在的差异体现出对虚拟性构式掌握的不足,体现了传统外语教学观对外语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下面从两方面探讨语言的虚拟性特点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让学生深刻认识语言的虚拟性有利于虚拟位移构式的学得

我们用语言描写的实体常常是虚拟的,即常常根据虚拟的事物来进行交谈,即使在谈论真实情景和事物的时候也是如此[15]524。因此,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事实表征和虚拟表征间区别与联系的能力,对理解本族语者的表达方式及提高自身的外语表达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提高学生对虚拟性的理解(语言的虚拟性)是基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和对真实世界的体验。语言结构并不直接镜像反映客观事物,而是通过大脑的认知加工来反映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因此,语言并不是完全对应于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总是带有不同程度的虚拟性和主观性。使学生深刻认识语言的虚拟性,有利于虚拟位移构式的学得。

(二)帮助学生习得表达的多样性

例(3)a-e均取自本族语者语料库,分别将“bills”“figure”“occurrence”“reaction”“text”表征为“go”虚拟位移构式的凸像。将原本静止的“账单”“数字”“事件”“反应”“文件”表征为运动的概念。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一般都很容易理解和使用例(4)的表达,却很少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例(3)的表达。这表明学生还没有深刻理解语言的虚拟性概念,只知道用静态动词“be”表达静态的空间关系,而不知道还可以运用位移动词“go”虚拟地把这种静态的空间关系描写为动态的概念。这种将静态场景描写为动态场景的手法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是在说话人心中模拟产生的虚拟的运动或变化[15]535。

虚拟性是思维和语言的基础,语言外在表征形式能够间接呈现言者意欲表达的语义内容。所以,虚拟性语言表征能够为抽象事物与客观现实搭建桥梁,且客观真实情境经常被虚拟性语言所编码。换言之,通过语言表征的事物通常是虚拟的,但仍然能够反映客观现实。充分认识虚拟性在语言表征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依据现实的具身体验生动地描写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而提高表达的多样性。

(3)a.Since Papa was never one to allow bills togounpaid.

b.Both figure wouldgohigher in later years.

c.The rest of the occurrence willgohazy and uncertain.

d.The system is then warmed to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at which the reaction is allowed togoto completion.

e.A White House spokesman said the address text still had“quite a way togo” toward completion.

(4)a.Since Papa was never one to allow bills tobeunpaid.

b.Both figure wouldbehigher in later years.

c.The rest of the occurrence willbehazy and uncertain.

d.The system is then warmed to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at which the reaction is allowed tobecompleted.

e.A White House spokesman said the address text still would need long time tobecompleted.

基于上述共延路径虚拟位移动词输出之差异,笔者现将中国学生须重点掌握的部分共延路径虚拟位移动词及其意象置入表5,供学生参考学习,以提高英文输出的生动性及多样性。在运用该类动词时,中国学生须注意英文共延路径虚拟位移动词压制运动主体需满足[-移动][+延伸性]的语义特点(实体本身或言者视角)。

表5 共延路径虚拟位移动词及其意象

七、结语

本文从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间“go”的虚拟位移构式输出的差异出发,探索其差异之原因之一在于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的虚拟性特点认识不足,而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虚构性。由此提出强化对语言的虚拟性认识,从而提高表达的多样性、生动性和灵活性。但本文还需进一步扩大中国英语学习者虚拟位移构式范围,进一步探讨输出差异产生的认知原因,从而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虚拟位移构式产出的障碍来源。

猜你喜欢
本族语构式语料库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从迁移理论看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学生的偏误
最容易发的音与最难发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