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健康传播,让创新发展双翼齐飞

2022-09-23 09:30马冠生
传媒 2022年17期
关键词:谣言居民素养

文/马冠生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健康传播是一种将医学研究成果和健康理论转化为大众易读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2022年8月6日,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在京召开首届中国健康传播三十人论坛,笔者应邀在会上做了演讲,现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此文,供关心和研究健康传播的朋友们参考。

落实“健康中国”国策,重点在行动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特别是2016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健康年”: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全国卫生健康大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标志着“健康中国”成为一项国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视程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加快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全方位全周期地保证人民健康。

为了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2019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并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了15项重大专项行动,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2019年7月9日,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这些举措都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视及真抓实干的态度。

知识就是健康,提高人民健康素养至关重要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项重大专项行动中,第一项行动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由此可见,健康知识普及的重要性以及和其他各项活动的密切关系。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极其重要,通过这项行动可以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掌握有关预防疾病的知识和技能。

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一句名言,“Knowledge is power”,意思是“知识就是力量”。实际上,知识不仅是力量,知识还是健康。多项调查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如果对某一种疾病有较高的知晓率,这种疾病的治疗率及控制率也高,这种疾病就会得到较好的防控。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例,这两个国家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在80%以上,有超过70%的高血压患者采取减少食盐的摄入、增加身体活动量,或者是服用高血压药物等干预措施,使得50%以上的患病人群的血压得到很好的控制。而我国居民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40%,他们其中只有1/3的人采用减盐、增加身体活动量或者服药等方式来防控高血压,结果只有10%的患者血压得到了控制。

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健康传播让居民了解有关健康和疾病预防的知识,可以起到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我国居民对糖尿病的知晓率只有38%,其中只有1/3的患者采用控制饮食、增加身体活动量或服用药物等干预措施,结果只有大约1/3患者的病症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这些数据来看,健康传播的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新媒体成为我国居民健康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

根据历次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只有6.5%的居民具有健康素养,2012年上升为8.8%,2018年上升到17%。2021年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4%,但仍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健康素养并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素养、文化素养,需要重新学习、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包括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同样需要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丰富防病的知识和意识,并掌握相关技能。

目前,我国居民对健康类资讯的需求量极高。2019年今日头条算数健康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3500万人次在网站上浏览健康类的内容,健康类资讯的阅读量达540亿,和2018年相比,增加了60%,是2015年的11倍。健康相关内容累计11亿人次的高频互动,其中收藏数超过7.2亿,比2018年增长了50%;点赞数超3.2亿,增幅达461%;评论数8600万,增幅为139%。“十大最受关注疾病”分别为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痛风、艾滋病、胃病、失眠、高血脂、冠心病、肝病。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在健康传播当中,新媒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为10.32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到73%,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增长。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7%,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居民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在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谣言。这些谣言的传播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

重视科学传播,阻断谣言传播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健康传播应该是每一位健康工作者的责任。科技专业人员不仅是科技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同时还是重要的传播者,我们应该承担起科普的重任和责任,让科学走出象牙塔,在社会上生根发芽,让居民听得懂、用得上。

健康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之一。有关健康的谣言,不仅仅只是传播错误的信息、混淆视听,更需要注意的是,它会给市场、经济、发展带来危害。例如,2008年有关“柑橘蛆虫”谣言的传播,大大影响了柑橘的销售。据人民日报新闻显示,仅湖北省的直接损失就达15亿元。2010年,“绿豆治百病”谣言的传播,使原本4~5元钱一斤的绿豆,在很短的时间内飙升到了十几元钱一斤,扰乱了市场的价格和稳定。“牛奶致癌”谣言的传播,直接导致了一些地区牛奶企业的倒闭。

健康传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当前健康传播是社会热点,虽然取得长足进步,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一是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仍有缺位,给伪专家提供了机会。健康传播需要专业人才和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健康传播面临的挑战是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的缺位。尽管现在有很多专业人员开展健康传播,但是,由于科研教学的压力、激励奖励机制的缺失,大多数科研专业人员无法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进行健康传播。这样无形当中就放弃了健康传播阵地和话语权,使“伪”专家们大行其道。

二是部分专业人员缺乏传播技能,内容缺乏实践性、通俗性、生动性,公众接收效果仍待提高。一些开展健康传播的专业人员,由于缺乏传播的技能,尽管传播的内容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但是由于缺乏实践性、通俗性和生动性,结果造成了公众不爱听、听了也不信的尴尬局面。

三是专家和媒体之间没有建立起通畅的沟通机制。在健康传播实践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媒体找不到真专家,专家又找不到支持、合作的媒体,结果是伪专家常对媒体侃侃而谈、传播谬误误导公众,真专家是循规蹈矩、着急上火、束手无策。一些媒体只能是追热点、造热点,往往有时候好心办错事。“伪”专家无知无畏,对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但是表现出非常自信,什么都懂,什么都敢说。公众对健康信息真伪难辨,一半靠媒体,一半靠自学。

面对这些挑战,专业人员需要认识到健康传播是我们的责任,责无旁贷。在开展健康传播时,需要基于科学、基于事实、基于共识,同时还要学习掌握健康传播的技能。在健康传播的过程中,离不开媒体的合作、支持和配合,只有大家共同合作,共同支持,才能把健康传播越做越好,真正发挥健康传播的正确引导作用,同时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猜你喜欢
谣言居民素养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石器时代的居民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不信谣言 科学防“疫”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你被养生谣言忽悠过吗?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谣言π=4!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