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浅述

2022-09-23 09:39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叶鉴深
广东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耦合度就业率

文/肇庆市教师发展中心 叶鉴深

专业与产业分属两个不同领域,但都显著地具有“人才”(劳动力或职业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共通要素,专业对应供给侧,产业对应需求侧,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两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了高度依存的供需关系。专业治理的根本在于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的首要目标是为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即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实践证明,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越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越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及效率就越大。

一、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需要

(一)职业教育专业治理行动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深化改革,提高技能供给质量,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的精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各地诸如《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等鲜明地提出职业教育专业治理这一行动任务。肇庆在贯彻《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粤教职〔2019〕29号)以及实施《肇庆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优化工作方案》(肇教职〔2019〕22号)的行动中,将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度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治理的首要目标。

(二)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需要

在职业教育专业治理行动中,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已是广泛共识和共同目标,但如何对其适配性进行科学评价,在职业教育当前的实践中,较具科学性、专业性的指标体系或关键性指标依然不健全甚至缺失,各地在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中,对于如何评价专业结构适配性,实际中所取定的指标和标准明显存在不科学、不统一、随意性大等现象,专业结构优化实践的科学性、专业性大打折扣。专业结构优化已是现代职业教育当前一项重要改革任务,在当前指标缺失或标准不科学等实际中,迫切需要对专业与产业适配性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为专业结构优化实践构建一套或确定一些较具科学性、专业性的标准指标,科学指导专业结构优化实践行动。

二、设定专业结构适配性的评价指标

评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按照数据分析工作理论,理论上需要搭建一套指标体系或者设定若干重要或关键方面的指标。参照指标体系搭建一般方法以及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编制做法,在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研究和肇庆专业优化实践中,设定3个与专业设置建设密切相关的指标,能科学、合理评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性。具体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耦合度、本地就业率。其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侧重于数量规模的内部适配;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耦合度侧重于结构内涵的内部适配;本地就业率侧重于适配程度的效果体现,为间接性衡量指标。

参照“殊途同归”方法原则,为确保指标落地和标准统一,上述3个指标的侧重方面虽不一样,但各指标结论应保持相一致,分为大致匹配、近似匹配、尚未匹配三种结论。各指标及其内涵要素参见表1。

表1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衡量指标

三、评价指标的内涵说明及其运用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

1.理论依据

按照供需理论,社会(产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该培养相应专业的人才。一般而言,产业占比越大,所需人才规模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在需求侧,可将三产产值比例等同理解为三产人才需求规模的比例,在供给侧,某次产业占比越大,理论上需要扩大对应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反之就应该培养减少。因此,把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作为适配性衡量指标之一,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

2.内涵说明

产业结构,是指三产在GDP占比的大小及位次,代表需求侧反映劳动力产出规模。其一般表述为如表2中各年份产业结构的结构呈现。

专业结构,是指(对应三产)专业学生规模在总学生规模占比的大小及位次,代表供给侧反映劳动力供给数量规模。其一般表述如表3中各年份专业结构的结构呈现。

由于资源密集程度、劳动力生产率等要素存在较大的差异,专业结构的数量规模与产业结构的数量规模事实上并不一定是成正比或等比关系的,实际上也不应注重于追求两者的比例数值完全或接近相同,而是更多地从两者结构匹配的大致性和趋向性作为重要参考要素。在肇庆中职专业结构优化的实践经验中,更多选定两者的结构呈现以及专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为衡量匹配度的重要参考要素。

3.实践应用

如何判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结合表2和表3作具体举例说明:①两者结构呈现一致时,可直接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大致匹配”。两者结构呈现不一致时,需结合专业结构的变化趋势。②当专业结构“变化趋向”明显趋向产业结构时,可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近似匹配”。③当专业结构“变化趋向”并没有趋向产业结构时,可认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尚未匹配”。以肇庆2021年为例,中职专业结构呈现为“三二一”,三产结构呈现为“二三一”,两者结构呈现并不一致;但表3专业结构变化明显趋向产业结构“二三一”呈现,可评价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近似匹配”。

表2 肇庆市近三年产业规模结构情况表

表3 肇庆市近三年中职专业规模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情况表

(二)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耦合度

1.理论依据

按照唯物辩证法,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因而在实践中需要抓主要、抓中心、抓重点。主干专业是作为专业设置的主要、中心、重点,主导产业是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中心、重点。因此,通过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之间的耦合关系来评价专业结构适配性,已是职业教育内部共识。实践证明,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的比值越大,耦合度就越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2.内涵说明

主干专业与主导产业的耦合度,又有“专业对当地产业贡献率”的说法,意指主干专业在主导产业的覆盖率,即:有主干专业覆盖的主导产业数与主导产业总数的比值。主导产业在地方政府或经济管理部门中都会有明确的定义划分,主干专业可理解为中职学校现有诸如重点建设专业、示范性专业、骨干专业、优势特色专业等专业。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主干专业按专业大类或专业类对应至相关主导产业中,计算得到有主干专业覆盖的主导产业数与主导产业总数之间的比值,即两者具体的耦合度。

3.实践应用

依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的意见》(粤教职〔2019〕29号)关于“学校主干专业(群)设置与本地支柱产业匹配度超过90%”的任务目标,将90%作为耦合程度最合理的一个标准,则当耦合度≥90%,两者大致匹配;当耦合度≥60%,两者近似匹配;当耦合度<60%,两者尚未匹配。以2021年肇庆为例,全市中职教育主干专业基本覆盖全市8类主导产业中的5类,主干专业与域内主导产业的耦合度为62.5%,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近似匹配”。

(三)本地就业率

1.理论依据

依照就业结构性矛盾关系理论,当专业设置越匹配于域内产业企业实际岗位需求时,毕业生域内(本地)就业率就会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本地就业率可以作为反映专业结构适配性的一项重要的窗口指标。

2.内涵说明

本地就业率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通用性指标,一般理解为“在本市范围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本市中职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作为专业结构适配性的衡量指标,势必需要设定具体数值作为标准量值。如何设定本地就业率合理标准量值呢?实际中并没有现成的或可套用的。在实践中,科学且合理的做法是,对照全省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区域(这里指珠三角)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综合设定本地就业率标准量值的上量值和下量值。指标标准量值对照全省本地就业率,指标的高标准量值对照珠三角区域平均本地就业率。

3.实践应用

结合近两年全省和珠三角区域实际本地就业率,取定85%、70%这两个本地就业率的具体数值,用于衡量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当本地就业率≥85%,两者大致匹配;当本地就业率≥70%,两者近似匹配;当本地就业率<70%,两者尚未匹配。以肇庆为例,2021年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为68%,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程度“尚未匹配”。

四、专业结构适配性的综合评价

综合3项指标的评价结果,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配性综合评价结论大致分为“强/中/弱”三种。也就是说,在3项指标结果中:当3项均为“大致匹配”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可综合评价为“强”;当3项均无“尚未匹配”时,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可综合评价为“中”;当有1项为“尚未匹配”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综合评价为“弱”。

五、专业结构适配性评价周期

一个三年制专业,由设置到产出,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但要对一个专业进行系统、完整的建设研究,按照“实践行动法”要求,最少经历三轮实践共五年的时间。一个地方产业,其调整周期一般为五年(即地方的五年发展规划)。要评价域内专业结构适配性,势必需要保持产业结构(适配性研究的参照主体)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将评价周期(即评价中所收集数据的年份跨度,一般为3年)选择在地方产业五年规划期之内,最大程度保证综合评价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耦合度就业率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辽宁省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性分析
打造千亿主导产业 争创全国一流园区——国家级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欢迎您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