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思路研究

2022-09-30 04:57王昭卿
上海节能 2022年8期
关键词:环渤海能源区域

0 引言

环渤海区域位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三大区域接合部,狭义上的环渤海地区是指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京津冀地区,广义上的环渤海地区还辐射延伸至山西和内蒙古地区。本文研究的环渤海区域,采用狭义上的定义,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区域面积52.07万km

,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37%;人口合计2.57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18.3%。2020年区域总产值184 637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产值(GDP)的18.2%,一、二、三产占比分别为5.6%、39.4%、55%,人均GDP约7万元,略高于全国6.5万元水平,低于长三角10.5万元水平。区域范围辽阔、连接海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在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我国最具综合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2015年审议通过了《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带动水平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指数持续增长

,环渤海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开发开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也对支撑经济社会进步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长期以来,受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结构偏煤等因素影响,环渤海区域的大气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面临重要挑战

,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3.1%,较长三角74.8%、珠三角84.5%的优良天数占比低2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统筹推进区域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协同发展,压减煤炭消费,破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成为环渤海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能源发展概况及面临的挑战

1.1 能源发展概况

受区域内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的影响,环渤海区域能源呈现出消费强度偏高、能源消费偏煤、能源安全供应不足的特点。具体来看,区域能源消费总量10.4亿tce,占全国23.2%,万元GDP能耗强度0.55 tce,与全国能耗水平相当,较长三角、珠三角高0.2 tce;区域内化石能源消费占比91.5%,其中,煤炭消费占比65.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较长三角地区高3个百分点;区域内能源生产总量仅3.05亿tce,能源自给率仅为29.3%,煤、石油、天然气主要依赖区外调入。

环渤海区域电力装机以煤电为主,截至2019年底,区域总装机3.3亿kW,火电占比70.3%,清洁能源(核能、可再生能源)占比30.7%。环渤海区域全社会用电量14 054亿kWh,人均用电量约5 500 kWh,与全国平均水平5 255 kWh相当,环渤海电力自给率约80%,不足部分通过跨区域输电通道送电。

用甲醇和四氢呋喃的混合溶液1∶1(V/V)配制浓度分别为0.02,0.05,0.10,0.20,0.50 mg/mL的辣椒碱标品溶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以样品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见图1中A):辣椒碱在0.01~0.5 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4270.6x-10.564,r2=0.9999。

1.2 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生态环境保护难度大。

环渤海区域重化工业的比重较大,高耗能工业占比例较高,能源消耗主要以煤为主,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污染排放物强度和指标居高不下,大气污染、非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三成左右,渤海湾废水排放过量,是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海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愈发突出。

2)能源供应安全保障亟须加强

目前,环渤海区域每年能源消费总量为10.4亿tce,但区域能源生产总量约3.05亿tce,能源自给率不足30%,且随着近几十年的大力开发,区域内传统能源资源储备不足,能源自给率将进一步下降,能源安全保障面临巨大压力。为此,区域必须加快调整优化能源结构,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保障能源安全。

3)能源消费强度高,碳排放强度大

结合区域钢铁、化工、建材等企业的余热资源和区域供暖需求,积极开发利用工业余热供暖,最大程度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在落实天然气供应保障和确保设施安全的前提下,合理有序推进煤改气和天然气供暖;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广集中式和分散式地热能供暖;积极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供暖、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供暖及生物沼气等其它生物质能供暖,替代散煤。预计到2035年,区域内其它清洁供暖面积达31.5亿m

4)新能源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环渤海区域内以热电机组为主,电力系统调峰手段有限,随着新能源装机增长、外电规模扩大、集中供暖面积增加以及核电等非灵活调用机组投产,区域电力系统调峰能力难以满足新能源全额消纳需求。此外,新能源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约束凸显,新能源发展中的非技术成本逐年攀高,新能源开发难度不断增大。

2 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总体思路

生态能源立足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兼顾生态治理,着力实现生命周期零排放和对环境近零影响

,是促进环渤海区域生态保护和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环渤海区域各省(市)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清洁渤海、低碳渤海、安全渤海”为战略目标,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提高能源发展质量为中心,以生态保护、能源保障、节能减排为主线,着力构建能源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机制,推动落实环渤海区域生态保护和能源高质量发展。

ST8100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智能建筑系统。该软件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加成熟,可以保证安全监控系统的全面性和有效性。ST8100软件主要采用集中分布式控制方式。内部系统是多层分布形式,每一层采用较成熟、先进的微处理技术,实现分布式处理、多任务操作等功能。在紧急情况下,它可以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处理事件的发生,并发出警报。在整个软件中采用了c/s网络拓扑结构,也可以集成b/s结构。

1)推进能源消费侧向低碳转变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控制高耗能产业,重点在交通、工业、供暖领域压煤减油,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推进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转变。分领域来看,在交通领域通过“电氢代油”,推动绿色交通发展;在工业领域实施电氢替代和节能管理,降低工业生产煤耗和能耗;在供暖领域着力实施清洁供暖,减少冬季供暖的煤炭消费。

2)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绿色能源的内部开发与外部引入相协调,区域能源内部开发坚持绿色供应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相结合,加快清洁电力(核电、风光、生物质)、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发展;加快研究跨区域清洁送电通道和输氢通道建设,构建多渠道的多能互补综合供能系统,助力区域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 生态能源实施路径

3.1 交通领域生态能源发展建议

交通运输是环渤海区域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领域,交通领域的汽柴油消费量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0%以上,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首要空气污染源。在交通领域,按照“宜电则电、宜氢则氢、电氢互补”的原则,通过对陆路交通、航运交通实施“电氢代油”,同时,对配套港口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交通领域的绿色发展,重点解决环渤海区域空气污染问题(见表1)。

1)陆运交通电氢替代

根据表7显示:标准舞练习组女生在上肢快速反应测试中使用时间平均减少了7.35s,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平均减少了8.17s,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触杆反应测试和十字绕杆跑测试中,标准舞练习组女生使用时间分别平均减少了3.06s和3.09s,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分别平均减少了2.88s和2.67s,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全身协调测试中两组之间差异显著,因标准舞练习组女生比拉丁舞练习组女生前测成绩相对较好,且无训练基础但协调能力较好的人群在经历训练后协调能力能够得到提升,但相对协调能力较差的人群,其提高程度一般较低[19]。

信息技术融合渗透、代际跃升、泛在智能和移动互联,促进了人类社会普遍信息化,并加速迈向智能化。同时,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安全防护面临严峻挑战;新材料、信息技术与先进绿色制造技术融合,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变革;能源技术向清洁高效、绿色低碳与智能化转型,高碳能源减量与清洁能源增量将重塑世界能源体系,新能源技术成为各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生物技术主导农业新绿色革命和现代智能农业发展,生物技术为医疗与健康科技发展带来新动力,推动了精准医疗和再生医学发展;空间和海洋探测与应用向纵深发展,已成为主要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大科学、重应用、超大工程特征突出;等等。

3)岸电升级

2)航运交通电气化替代

环渤海区域各港口常年近海营运船舶包括港作船舶、公务船舶、车客渡船等,共1 611艘,年消耗燃油156万t,排放476万tCO

,排放污染物约8万t。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近海营运船舶数量将增加到1 789艘和2 356艘。对部分近海短途船舶实施电气化替代,初步预计营运船舶电气化替代比例分别达到50%和80%。

环渤海区域现有汽车保有量4 944万辆,到2025年和2035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7 837万辆和12 854万辆。参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制定的发展目标并适度积极,中小型客车考虑电能替代,长途或高利用率道路车辆(货车、区域/城际公共汽车)和工程车辆考虑氢能燃料电池车,重型短途货车(渣土车、港口集装箱倒运车辆和矿区转运卡车)采用换电模式进行替代。预计2025年和2035年环渤海区域陆运交通电氢替代比例达到10%和49%。

预计到2025年,工业领域新增绿电需求136亿kWh,绿氢替代煤制氢17万t,减少化石能源消费502万tce,减少碳排放1 392万t,减少污染物排放16万t;到2035年,新增绿电需求2 134亿kWh,绿氢替代煤制氢85万t,减少化石能源消费1 571万tce,减少碳排放4 355万t,减少污染物排放49万t。

环渤海区域共有大中型综合性港口17个,船舶停靠时长达100万h。采用岸电系统替代船舶辅助发电机供电,改造停靠船舶岸电接驳设施,实施港口用能设施的提档升级,可实现靠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环渤海港口岸电设施布局达到75%和100%。

通过在交通领域大力推广生态能源发展,预计2025年,交通领域将减少燃油消耗904万t,减少碳排放2 767万t,减少污染物排放47万t,新增氢能需求8万t,新增电能需求407亿kWh;到2035年,交通领域将减少燃油消耗6 669万t,减少碳排放20 406万t,减少污染物排放347万t,新增氢能需求95万t,新增电能需求2 760亿kWh。

3.2 工业领域生态能源发展建议

环渤海区域炼化冶金产业集中,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高,对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实施工业流程绿色化和能源合同管理,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能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前期试验确定的适宜条件,蔗糖添加量6%,黄精浸提液添加量0.5%,发酵温度42℃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发酵时间,分别发酵5,6,7,8,9 h,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黄精酸奶品质的影响。

1)工业流程的绿色化

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需要大量工业用热,是化石能源作为燃料消费的主力,环渤海区域工业燃煤锅炉约5 000座,年消耗9 736万tce,占燃煤消费的12%,逐步采用电气化锅炉对燃煤锅炉进行电能替代。环渤海区域合成氨、合成甲醇及冶金行业需要大量的氢气(H

)作为原料和还原剂,目前,区域内煤制氢规模约172万t/a,碳排放量约3 400万t,同时,区域内副产氢较为丰富,年产量约为112万t,可充分利用副产氢及绿电制氢对煤制氢进行清洁替代。工业企业将加大低碳发展力度,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绿电替代存量用热比例分别为10%和20%,绿电替代增量用热比例分别为30%和60%,替代煤制氢比例达到10%和50%。

2)合同能源管理

钢铁、建材、石化已进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微利时代,在这些行业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推进绿色制造,推进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其中,钢铁、水泥行业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最为成熟、效果最明显,如高炉煤气回收利用、高炉炉顶余压干法TRT发电;烧结余热回收利用和焦化系统的干熄焦发电;转炉煤气回收和蒸汽制冷;轧钢系统的蓄热式燃烧改造、热装热送和电力系统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CCPP)等环节。

据哈里说,它能象征性地鞭挞白人所怀有的精神优越感,这种心理状态是历史所造成的,它已将非洲拖入野蛮的深渊。(2014:434)

这是重庆锅的好处:一人吃来,也不会显得凄怆凋零、可怜巴巴。吃喝完肚里火烧火燎,带醉上山,走两步退一步,鲁提辖当年怀揣狗肉上五台山的感觉,也有了十之一二吧。

3.3 供暖领域生态能源发展建议

环渤海区域位于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交会处,已形成集中供暖为主、多种供暖方式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目前,供暖总面积约66.5亿m

,取暖用能以燃煤为主,燃煤取暖面积约占总取暖面积的83%,年取暖用煤超过1亿tce,其中散烧煤约3 000万tce,冬季供暖已成为区域内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环渤海区域已成为清洁供暖发展最为迫切的地区,清洁替代空间大,在区域内大力推广清洁供暖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能源结构改革的重要载体。

3)核能供暖

1)拆炉并网

我国征地制度的改革探究已经开展了许多年,并受到了广泛关注。过度占地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已经远超过可控范围。经济增长偏热、投资规模过大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些地方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而采用低地价甚至是零地价来实现招商引资,造成耕地量急剧持续下降,尤其是人均耕地面积。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被过度占用,导致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宏观调控,落实对占用地的监管。从农村人民发展经济的长远利益考虑,允许任何一种对国家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经济形式存在。

(谢安)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又于土山营墅,楼馆林竹甚盛,每携外子侄往来游集。[9](《谢安传》,P2072)

根据各市拆炉并网、大力发展集中供热需求,加快推动热电联产供热范围内机组燃煤小锅炉关停,推进热电联产机组“上大压小”、退城进郊,在“网源”支撑、“热电”协同上深挖潜力,全力推进清洁供暖,实现供热智慧化、清洁化,预计到2035年,燃煤锅炉全部关停,300 MW以下机组全部关停,热电联产机组全部实现清洁燃煤供暖。

2)风光供暖

结合各地市风电、光伏布局和发展规划,每个地市配置2~3个风光储热源基地,采用风电、光伏低谷电力,同时利用地热、污水、空气等低温热源,结合蓄热设备为热网提供辅助热源,同时满足热网调峰需求。单个风光储热源基地供热功率100 MWe,可满足300万m

供热需求。预计到2035年,环渤海区域风光供热面积达5.25亿m

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环渤海区域总供暖面积约85亿和105亿m

,按照因地制宜、清洁替代的原则,全面推进环渤海区域构建节约、高效、协调、适用的清洁供暖体系,降低供暖煤炭消耗。在城镇地区优先发展集中供暖,有序推广拆炉并网、风光供暖、核能供暖;在农村地区优先利用地热、生物质、太阳能等清洁取暖,推广碳晶、电热膜、热泵等各种方式的电供暖(见表2)。

依托区域内已建、在建及规划核电项目,推进山东(海阳、莱阳、荣成、招远)、辽宁(红沿河、徐大堡)、河北(海兴)核电热电联供基地为区域核心的大型清洁热源建设,通过供热主干网覆盖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河北沿海主要城市。同步积极推进核能小堆的布局工作,在山东、辽宁、河北研究和发展核能小堆供热。最终形成“多核心、多小堆、大热网”的环渤海区域核能供热格局。预计到2035年,环渤海区域核能供热面积达15.75亿m

4)电供暖

结合采暖区域的热负荷特性、环保生态要求、电网支撑能力,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各种类型电供暖。在热力管网覆盖不到的区域,推广碳晶、石墨烯发热器件、电热膜等分散式电供暖;推广使用水源、地源、空气源热泵供暖供冷,配置适当比例蓄热、蓄冷装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预计到2035年,环渤海区域电供暖面积达26.25亿m

5)其它清洁供暖

长期以来,受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偏重等因素影响,环渤海区域能源消费中煤炭比重偏高、电力消费中煤电比重偏高的“两高”问题仍非常突出。从能源消费看,环渤海区域化石能源占比达91.5%,煤炭占比达65.5%,较珠三角、长三角地区高10个百分比以上;万元GDP能耗强度0.55 tce,与全国能耗水平相当,较长三角、珠三角(0.2 tce)高60%,区域内能源发展生态环保约束日趋严峻。

预计到2025年,燃煤供暖比例降至60%,供暖煤耗基本达峰,合计相当于减少煤耗6 800万t、碳排放18 836万t、污染物63万t,新增绿电需求432亿kWh;预计到2035年,燃煤供暖比例降至30%,供暖煤耗相比2019年下降40%,合计相当于减少煤耗14 700万t、碳排放40 710万t、污染物130万t,新增绿电需求756亿kWh。

3.4 生态能源供应领域生态能源发展建议

当前,环渤海区域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71%,化石能源消费占比90%。区域面临能源自给率低、供应保障压力大、绿色能源占比低、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大生态能源的供应,兼顾域内绿色能源开发和区外清洁能源输入,加快区域内核能、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综合能源发展,同步推动跨区域清洁送电通道和氢能输送通道建设,推动环渤海区域能源清洁化和智慧化转型发展,保障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与消费。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族音乐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享誉中外。在艺术创造中,是需要非常微妙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因此,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是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又相互统一的因素。

在电能替代与氢能消费推动下,考虑区域内副产氢的利用,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环渤海区域用电量分别达到17 400亿kWh和23 400亿kWh,考虑增量电量全部采用绿色电力,绿电发展空间分别达到3 770亿、9 760亿kWh。应立足本地绿色资源,加大开发绿色能源力度,同时扩大外部绿色能源调入。

1)区域内绿色能源开发

绿电开发:大力发展区域内核电、风电、光伏和综合智慧能源,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区域内绿电开发容量分别为9 158万kW和24 282万kW。

核电:重点推进山东、辽宁已有核电基地安全运行和安全建设,积极推进山东莱阳、辽宁徐大堡、河北海兴规划核电厂址的前期工作,科学有序推动核能小型堆布局,促进核能综合利用。预计到2025年,核电装机达1 376万kW,2035年核电装机达3 200万kW。

因此,从图7(a)可以看出,T4、T6、T21、T23、T24和T26测得的温度变化趋势与冷却液温度T22相似。与上述7条温度曲线相比,主轴箱的波动幅度较小。在进给系统,安装在电机上的温度传感器测得的温度较高。安装在导轨或立柱对称位置上的温度传感器具有接近的温度曲线。

风电、光伏:在资源富集地区,有序开发光伏、风电(海上和陆上风电),配套储能设施,提高清洁电力消纳能力;与设施农业生产结合,发展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智慧农业系统;与滩涂、盐碱地等荒地治理结合,发展生态光伏;有序开发区域内的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预计到2025年,风电装机达6 400万kW,光伏装机容量达6 800万kW;到2035年风电装机达9 900万kW,光伏装机容量11 000万kW。

氢能生产: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区域内H

需求为25万t和180万t,可通过工业副产氢、风光制氢、核电制氢保障环渤海区域氢能供应。近期,主要通过副产氢解决区域内氢能供应问题,环渤海区域氯碱工业发达,副产氢年产空放量超过50万t。远期,主要通过调峰电量电解水制氢解决区域内氢能供应问题,风光制氢主要利用弃风弃光电解水制氢,一定程度上提高清洁能源消纳能力,核电利用调峰电量制氢,既降低了制氢成本,又可为电力系统提供辅助调峰服务。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区内氢能供应基本满足区域内氢能需求,缺额可考虑从区外送入。

综合智慧能源:利用城市建筑物发展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统;在工业园区场地等建设包含风电、光伏、储能等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推动具备条件的退役火电场址建设为城市综合能源供应站;全面规划设计港口供能(电、冷、热)方案,打造环渤海“智慧港口”;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打造生态乡村、智慧乡村、美丽乡村。预计到2025年实现综合能源供冷(热)面积大于1.5亿m

;到2035年实现综合能源供冷(热)面积大于10亿m

(见表3)。

从表2可知,卵巢癌、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良性卵巢肿瘤、盆腔炎患者CA125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卵巢癌、良性卵巢肿瘤患者CA125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部分病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收集。

2)跨区域清洁电力通道建设

首先,要合理规避承包风险,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基金。因为特色乡村建设涉及的资金量大、见效慢,业主和施工方容易产生资金链短缺,形成烂尾工程。必要的风投基金,可能会产生杠杆作用。同时,要签订严密的施工合同,严格执行合同运行机制,只有在施工中加强合同管理,才能保证合同造价的合法性,减少业主和总承包商不必要的纠纷,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

为加快环渤海区域能源结构调整,应加大环渤海区域绿电入渤力度,建设内蒙古、青海、甘肃等新能源开发基地,将风光等绿电送至环渤海区域,形成“1受端+N送端”的送受电格局,实现将西部丰富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东部经济发展的能源保障,实现东西协同发展。预计2025年和2035年分别建成清洁能源输电通道3个和6个,替代煤电容量约6 000万kW(见表4)。

预计到2025年,区域内绿电装机比例提高到40%,区外新增绿电供应3 800万kW,相当于碳减排59 772万t,发电领域碳排放基本达峰;预计到2035年,区域内绿电装机比例提高到55%,区外新增绿电供应7 800万kW,相当于碳减排97 476万t,发电领域碳排放相比2019年下降15%。

4 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建议成立国家层面的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联盟,完善合作机制

组织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有关的政府机构及典型单位成立国家层面的发展联盟,加强企业、政府之间合作,建立重点领域合作机制。统筹绿电开发、输电通道、港口岸电、电动交通替代、制氢基地、输氢管网和水陆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做好设计方案、技术标准和建设时序衔接,以环渤海沿海经济带电氢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兼顾重点城市内充电桩、换电站、加氢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

4.2 建议成立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基金,保障生态能源落地

鼓励政策性银行、央企、商业金融机构与地方投资企业共同设立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基金。第一类,由国家组织对产业扶植的政策性基金;第二类,按照市场规则规范化运作,带动产业发展的商业化基金;第三类,成立中小微企业支持发展专项基金。建议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发展基金在天津落户,助力天津在环渤海区域绿色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4.3 建议合理布局环渤海区域生态能源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加强环渤海区域智慧系统、氢能利用和生态能源领域的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开展生态能源与城市、园区、设施农业融合发展,增强发展效益;依托环渤海沿海经济带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庞大的市场空间,形成生态能源发展示范基地,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国际生态能源合作,促进相关产业走出去。

[1]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21[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2]天津市统计局.天津统计年鉴2021[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3]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19[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4]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21[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5]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2020[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的批复[EB/OL].[2015-09-2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7/content_10191.htm.

[7]刘亚清,闫洪举.基于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能源消费效应分析[J].系统工程,2018,36(2):121-129.

[8]国家统计局.京津冀区域发展指数持续提升[EB/OL].[2020-09-29].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9/t20200928_1791984.html.

[9]刘文,李鹏.以生态能源新模式促进黄河流域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J].科技中国,2020(12):23-26.

猜你喜欢
环渤海能源区域
分割区域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擦桌子
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
环渤海港口群内港口竞争与合作研究
丰富的能源
区域发展篇
基于能源足迹的环渤海可持续发展评价
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好大的方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