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融合区地名景观空间布局特征及成因分析
——以西双版纳州为例

2022-10-06 03:54农叶弯陈亚颦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州村寨要素

杨 强,农叶弯,陈亚颦*

(1.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田东县滨江高中,广西 百色 531500)

0 引言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区域的特定名称,用来区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空间位置,地名不仅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和自然文化特征,还承载着乡愁和记忆[1]。独特的地名文化在旅游宣传和城市形象中具有重要的辨识度,深刻体现着居民的地方感和地方认同[2]。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部分地名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民族语地名逐渐被替换和弃用,民族语地名资源及地名遗产保护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3]。

中国早期的地名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华民国初年,但地名文化和地名时空特征研究始见于20世纪60年代,司徒尚纪通过广东省的地名挖掘民族地理文化和图腾文化[4]。现代地名学则与语言学[5]、民族学[6]、历史学[7]、地理学与大数据[8,9]等学科交叉,从研究成果来看,集中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名研究,如徐州、南京等地区[10,11],还有专项地名研究,如客家地名景观和涉“水”村落地名景观空间布局等[12,13]。但也发现对民族语言地名的研究还较缺乏。本世纪初,戴红亮以地名志为基础,分析了西双版纳的地名特征,包括地名的语义结构、文化内涵和影响因素等内容[14]。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地名也在发生变化,地理时空数据成为研究数据的重要来源。相对于传统依靠地名志获取地名信息,当今GIS技术手段对地名的研究改变了以往信息获取困难、时效性差、缺乏可视化的不足,同时结合空间自相关[15]、核密度[16]等空间分析方法丰富了地名学研究成果。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展开对西双版纳的自然村地名景观的空间特征及其成因探索,旨在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1 研究区、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文均简称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是云南省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2021年,全州总人口达131.14万,各县人口均超过30万,境内居住着傣、哈尼、拉祜等13种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9%,其中傣族占33%,其次为哈尼族占20.8%,是典型的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州经济发展良好,2021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 242元、17 108 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和9.6%,三产比重为23.5∶25.6∶50.9。西双版纳州全境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全年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为17~29 ℃,多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 500 mm,地表水资源丰富。同时,西双版纳州还是中国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西双版纳州具有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国际知名度较高,是国内乃至世界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以西双版纳州为研究区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有西双版纳州行政边界矢量数据和有效自然村地名数据共1 212条,以上数据均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为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数据,数据生产时间为2019年,整体现势性较强。此外,针对民族语地名,逐一对照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地名志进行含义转换和分类,下文分析均基于上述数据进行。

1.3 研究方法

通过在ArcGIS中创建渔网,将研究区域划分成5×5 km的格网,再把地名坐标投影到对应区域,最后进行地名要素统计分析和可视化[17]。在分析前需将获取的地名根据国家地名信息库把民族语地名翻译成现代汉语,再归纳成不同的景观类型,形成地名数据库。

渔网算法[18]是GIS中常用的空间分析工具,又叫栅格法、覆盖法,其原理是以边长为r的正方形栅格网与研究区内的点求交集,进行空间连接后得到点覆盖的网格数N(r),当r不断变化时,与之相对应会得到一系列N(r)值,网格内的点数量也会随之变化,进而统计出每个网格中点的数量并可视化,其表达式如下:

(1)

式中:r为栅格网的边长,N(r)为对应边长的栅格网与地名点交集形成的网格数,成反比关系。

2 西双版纳州地名景观类型

2.1 自然景观类

西双版纳州自然景观类地名共计有585条,用词范例如表1所示。描述要素主要有5种:一是动植物要素地名,主要以“动/植物名字+村/寨(曼)”为名;二是水文、水陆位置要素地名,多用于描述寨子与河流、水域的位置关系、寨子所处的水文特征等;三是环境特征要素地名,描述寨子周边的自然环境特征;四是地形、自然灾害要素地名,描述村寨所处的地形和过去发生的灾害、事故等;五是气象要素地名,描述当地气象或天气特征,但后两种要素地名数量较少。

2.2 人文景观类

人文景观类地名使用程度比自然景观类略高,共计有627条,用词范例如表1所示。描述要素主要有6种:一是政治历史、宗教活动要素地名,描述当地历史人物、宗教传说、宗教传播路线等事件和活动;二是村落、村民活动要素地名,描述村寨的规模和形态、早期村寨的封建领主和土司制度下的村民活动、人物传说等;三是姓氏和民族要素地名,以村寨领主或寨民的姓氏、名字或居住的民族命名;四是交通和经济贸易要素地名,以当地经济贸易活动、经济场所和交通情况为寨名;五是地物标志、方位要素地名,以地物标志或相对方位为寨名;六是美愿嘉言要素地名,以祈祷祝福和美好愿望为寨名。

2.3 地名的语言景观类别

在所有地名中,地名语言类型涵盖傣、汉、哈尼、基诺等7种民族语。地名用词中包含傣语的有817条,其中全为傣语的有650条;地名用词中为“傣+汉”语结构的有167条;全用汉语命名的有292条,主要是集镇周边或新建设的村庄。同时发现很多与傣族混居的其它民族村寨,依然是用傣语命名,其它民族语地名较多的依次是基诺、布朗、拉祜、哈尼语,共计103条。

表2 西双版纳州地名景观类型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place-names and landscape types in Xishuangbanna

3 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3.1 自然景观类空间分布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与西双版纳州村寨命名息息相关,当地居民对自然生态以及人地关系及其重视。从图2可以看出,自然景观类地名分布呈“西密东疏”的特征,主要有3条分布密集的路线,一是西双版纳以西景洪市至勐海县一线,这里相对封闭稳定,外围高内部低的“马蹄状”地形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天然条件,中间地势开阔,生存条件较好,越往外围扩散地形越复杂,动植物资源越丰富,因此也出现了曼戈龙(大青树寨)、曼掌(大象寨)、曼回/怀/会(箐)、曼贡(经常雾气笼罩的寨子)等多样复杂的自然要素地名。二是景洪市至打洛镇边境一线,对比研究区位图发现这一线路沿线有较大河流经过,沿河而居的村寨较多,在命名上多以水文特征、河流名称等要素命名,出现了如岔河寨、黄水河寨、螃蟹寨等与“水”有关的地名。三是勐仑至磨憨边境一线,呈块状从北至南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山间坝子和较小河流附近,地名多以居住环境有关,如曼蚌索(紫色土质的寨子)、曼赛(沙子寨)、曼养广(宽草皮寨)等地名是鲜明的代表。整体上来看,自然因素对该类地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大型河流澜沧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天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了傣族文化往江北地区的传播,造成了傣语地名的分布密度上呈现江南高于江北地区的格局。

图2 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密度图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map of place names in natural landscape注:该图以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审图号为GS(2019)3266号标准地图制作,边界无修改.

3.2 人文景观类空间分布特征

人文景观类地名包含要素种类丰富,数量较多。如图3所示,该类地名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最高密度值为每个格网分布有8个自然村地名,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区以西和以南地区,以勐海县分布密集程度最高,同时在景洪市分布也相对集中,东部、北部地区明显偏少,据史料记载,勐海县西部地区是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地区,人文景观类地名比较集中,在村寨地名上以龙林(佛祖静站过的大寨)、纳卓(村民煮扒菜招待佛祖)等地名为代表。同时,作为承接文化传入的重要端口,勐海县成为政治管辖的重要地区,土司制和封建领主制是建国前的主要政治制度,映射到地名上有札坎亮(村寨头人)、曼英(古时土司住的寨子)、曼贺(村民为土司扛红缨枪当卫士)等自然村寨名,还因少数民族聚居,出现了人物和民族特征的地名,如章家、布里(哈尼支系)、苗寨、傜寨等自然村寨名。

图3 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密度图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map of place names in cultural landscape注:该图以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审图号为GS(2019)3266号标准地图制作,边界无修改.

人文景观类地名在社会经济方面亦有所体现,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社会经济要素地名使用程度较低,主要分布在市区附近的城郊地区,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聚集,以常见的茶园、棉花、橡胶等经济作物,或古时盐、铅、锡等矿产地的经济贸易和开采活动命名,如三道班、渡口寨、茶园等村寨名。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还出现了美愿嘉言要素地名,主要分布在城镇周边新建或搬迁的村寨,如复兴寨、幸福展村、曼皮(发展寨)等村寨名,但这类要素地名数量少。

3.3 地名的民族语言景观类型及空间特征

研究涉及的所有地名中,包含傣语的有832条,是西双版纳州少数民族语地名的主要部分,其中全用傣语命名的占79%,“傣+汉”语结构占20.3%,其余少量为“傣+布朗”“傣+拉祜”语结构。从图4可以看出,傣语地名分布范围较广,但集中在西部的勐海县和景洪市南部。汉语地名有292条,同样主要分布在景洪市以西至勐海县周边,以及东北部受傣族文化影响较小的地区。其它少数民族语地名数量较多的依次是基诺语、哈尼语、布朗语、拉祜语、彝语、克木语,基诺语主要分布在景洪市东部的基诺山基诺族乡,哈尼语和布朗语地名地名则在西南部的格朗和哈尼族乡和布朗山布朗族乡。

图4 民族语言地名景观空间分布密度图Fig.4 Spatial distribution density map of place names in ethnic languages注:该图以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审图号为GS(2019)3266号标准地图制作,边界无修改.

4 影响地名景观分布的因素

4.1 政治、历史渊源复杂

西双版纳州在解放前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和土司制统治中,有着严密的等级制度,每个村寨有各自的领主,当寨子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会迁出部分寨民组建新的寨子,并依据老寨名为新寨取名,造成了现在的地名景观出现按类型聚集的特征,且新旧寨距离较近,大多新寨的名字大同小异,多在老寨名后加“上、中、下、大、小”等词语来区分,各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管理。同时,“寨”作为一种古代聚落的军事防御设施,对西双版纳州的地名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村寨命名时,多用为“寨”而非“村”,此外,村寨或片区的领主或头人的姓氏、领主制下的政治活动和政治人物事迹也对人文景观类地名的命名造成了影响。

4.2 宗教与民族文化交融

南亚、东南亚是佛教的发源地和圣地,属于巴利文系佛教即小乘佛教,隋唐时期由勐海西部边境地区传入国内,逐渐在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盛行。在西双版纳州,每个大村寨均建有一座或多座佛寺,供本寨的教民信奉,因此大多数傣语字词是由佛教巴利文演变而来,加之西双版纳州境内民族成分比较复杂,傣、哈尼、彝、拉祜、布朗、瑶、苗、壮等8个少数民族与缅甸、老挝跨境而居,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交融中,与其他民族语产生了结合,在地名命名上仍保留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征。

4.3 自然地理背景独特

西双版纳州地处低纬度地区,降水充足、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冬夏无常,一雨成秋”是较贴切的形容,因此也造就了西双版纳州丰富的名贵茶药植物、珍稀动物等特殊动植物,以及奇特的自然现象,它们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村寨在选址命名时,为了与其它村寨有明显的区别,往往会将寨边比较显眼或特别的地物标志作为寨名,故产生了大量自然景观类的地名。此外,澜沧江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天然的屏障一定程度影响了文化往东北部地区传播,所以人文景观类地名在东北部分布较稀疏。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以地理时空地名数据为基础,结合空间分析的相关方法,分析了西双版纳州地名景观的数量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背后蕴含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

从数量特征来看,西双版纳州的人文景观类地名稍多于自然景观类地名;从空间特征来看,西双版纳州的地名密度西南部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

从语言类别来看,傣语地名比例较高,达到67.41%,主要分布在西部,其余为汉语和其他民族语但比例不大;同时,部分地名中出现了多民族语混用的情况,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征。

西双版纳州地名景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它们与政治、宗教、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因素息息相关,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地名景观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共同勾勒了复杂的地名景观,同时也发现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了部分民族语地名用词逐渐被普通汉语表达方式替换。

5.2 讨论

经充分调查分析,完成了西双版纳州自然村地名的景观分类统计,探索了不同地名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历史、政治、宗教和民族文化等因素对西双版纳州地名命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也发现边境地区部分村寨所处位置十分偏远,对应地名信息库中地名信息还没有得到完善,地名志中的记载也已无法考证,是本研究的欠缺之处,对此也建议相关单位和部门将地名信息库建设作为一项必要性工作,加强对传统地名和地名文化的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在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语地名和少数民族文字的生存岌岌可危,地名文化和地名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州村寨要素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民族村寨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锅巴粥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西双版纳州天然橡胶经营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