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流转下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之路

2022-10-09 08:34杨方方
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生理性公共资源弱势

杨方方

一、问题的提出

图1 生理性要素与单维弱势群体

鉴于此,本文聚焦如何推进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共同富裕进程,归纳风险流转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作用下生理性弱势群体的趋向与关联,挖掘生理性弱势群体弱势的深层根源,以期精准定位助力生理性弱势群体的制度着力点并基于此调动起全社会资源形成系统联动。

二、纵横交织的风险流转

在现代风险社会中,风险无处不在且不断流转,但流转方向并非无迹可寻。

(一)风险的纵向流动

(二)风险的横向转移

(三)风险分布不均匀

三、风险流转下弱势群体的弱化趋向

如果没有外力的积极和及时干预,风险流转下的弱势群体将进一步被弱化。

(一)弱势的内化

风险的纵向流动特性决定了“弱势”有自我强化的本能,生理层面的“弱”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内化为生命价值感缺少或认知局限。如不及时干预,内在的弱就会不断输出新的“看得见”的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弱势的固化

弱势群体的固化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弱势要素和维度增加;二是从单重的生理性弱势群体成为兼具生理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弱势群体。残障是最具常态性的健康受损状态。在现代社会,残障风险伴随每个人,健康受损群体与残障风险更是近在咫尺,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生理性弱势群体之间的转化

表1 2013—2020年残障人士持证率

(三)弱势的内部消化

图3 现代女性的照料角色

(四)弱化的社会根源

四、现代认知下的助力思路

从任一时点来看,生理性弱势群体都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弱势群体具有强可塑性。

(一)现代认知

1.生理性弱势群体≠社会性弱势群体。每个人都是“弱者”,每个“弱者”也是潜在的“强者”。如史铁生所说:“残疾是种局限,是人都有这种局限;残疾是一个人的正常的命运,人的命运的局限性是人的广义的残疾,每一个人都在劫难逃。”同时每个个体又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聋、盲且哑的海伦·凯勒在充足的资源支持下成为文学家、演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胡哲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传奇。在生物的功能补偿规律作用下,残障人士往往具有健全人所不具备的特殊才能,如盲人有超强的听力和触觉感知能力,聋哑人有卓越的精细手工能力,10%自闭残障人士是“天才症候群”。只要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得当以及人力配置环节足够开放和包容,每个个体都可能成为“闪光”的社会建设者。

图4 社会保障的效能

(二)助力思路

帮助弱势群体进入上行通道,还要超越社会保障,用更广阔的制度来助力弱势群体。

1.根于社保,激活收入分配体系。三个分配层次都对应着特定的资源分配方式和机制,不同分配场域内无非是主导分配机制不同,三种机制的搭配比例不同。再分配制度能给予弱势群体稳定和持久的助力;相对于再分配系统化解风险的普遍性和门槛条件的刚性,第三次分配给予弱势群体的助力往往更及时、更温暖、更有针对性,且市场能动性和制度引导能力愈来愈强;初次分配给予弱势群体的助力最具活力、最彻底,是收入分配体系助力弱势群体的指向,初次分配场域中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成分在逐渐增多,“商业向善”的力量在增强。可见,不同收入分配层次之间的交叉越深入,每个分配场域内机制成分越多且互动越频繁,对弱势群体的助力能力越强。作为收入分配体系的中间层,社会保障可上下兼容。从国际实践看社会保障的就业导向愈发明显,而第三次分配的慈善事业本身就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2.借力社保,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任一收入分配活动的前提都是契约关系的构建,收入分配过程是特定主体之间的资源活动闭环(杨方方,2022),故收入分配体系在许多种类的风险预防和化解上略显被动和滞后。对抗无处不在、无时无刻的风险,不仅需要“亡羊补牢”,也需要开放、系统的公共资源“未雨绸缪”。充足、均衡的公共资源可以适当抹平多寡各异的家庭资源的投入差异,从源头上增强抗风险能力。公共资源包括公共卫生资源、公共文化休闲资源(图书馆、绿地、公园等)、公共应急资源(适合生理性弱势群体的紧急避险设施和技能训练等)、媒体资源(如配备手语节目、儿童节目)和无障碍环境等。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促进公共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可以借力社保。一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社会保障可用结构的不断优化和运作精细化调动公共资源的投入热情;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可以凭借对社会观念的引导以及各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催生公共资源配置优化的压力和动力。

(三)辩证思维

社会保障效能充分发挥的前提是有科学的制度设计。科学的制度设计意味着不仅要有先进理念和宏观视野,还要有系统、缜密且辩证的思维。

1.实体—程序思维。正义的社会保障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共同作用的结果。实体是“舟”,程序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实体正义意味着社会保障制度完备,推进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建设。狭义的程序正义意味着申领流程设计简洁、科学。广义的程序还指代结果,即最大限度地实现正义的程序,至少有四层意蕴:弱者优先,供给有序;未雨绸缪,出场有时;权有终始,权利为本;本末归位,避免手段和目标异化、本末倒置。

2.过程—结果思维。过程思维下的社保制度设计需要提高对风险的预判力、洞察力,精准把握风险点和可能的流向,对其积极预防和充分化解。预防衍生风险的产生,避免单维弱势成为多维弱势,预防后天健康性弱势,预防生理性弱势成为生理性和社会性双重弱势等。及时化解与积极预防是一体两面,及时化解这一级风险结果,就是在预防下一级风险。区别在于“预防”是“向下”预判,“化解”则重在“向上”追溯,找到原生风险,标本兼治。结果是对运行过程的检验,结果思维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能避免边缘群体和社会排斥现象产生,尽可能缩小生理性弱势群体和非生理性弱势群体之间、不同生理性弱势群体之间,以及同类生理性弱势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生活差距。

五、可能的路径示例

不同群体的不同风险点相当于共同富裕行进图的一个个节点,沿着上述逻辑思路,从这些节点就能画出一条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小径”。

(一)根于社保,借力社保——以未成年人为例

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共同富裕得以持续推进的未来人力资源保证。作为风险传递链的底端,未成年人身上聚集着多种家庭难以应对的风险,迫切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予以保驾护航。

3.增加“母职”补偿。未成年人对母亲有着严重依赖,母亲的身心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成年人成长质量。应提供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的育儿服务,包括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服务、针对低龄婴幼的照料服务、公立幼儿园和托育机构供给、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服务等;解除生育行为与婚姻的捆绑;单身母亲也可以享受生育保险;所有母亲都可获得照料津贴;政府分担女性的劳动保障责任等。

5.社会保障本末归位。当社会保障回归价值初心,社会保障的多重效能得以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将愈加宽松。以养老保险为例,应淡化就业单位性质等社会性因素与养老待遇水平的关联度,强化生理因素差异,如在养老保险金计算办法上充分考虑女性职业生涯特点、在养老金领取起点上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相对低的预期寿命等。当职业性质与养老保险的关联度被淡化后,职业趋同偏好也就被分散,教育焦虑也必将大幅缓解,“成功”的涵义就更加宽泛和多元,教育的真谛也将逐渐回归,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更有可能得到尊重和发展。

可以预见,当“家里的孩子”逐渐成为“社会的孩子”,各项公共资源投入必将“水涨船高”。

(二)提高制度的程序意识——以工伤职工为例

(三)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例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于建设理念的转变以及满足生理性弱势群体出行需求的同时消除误会与隔阂。一是从专用设计向通用设计转变。简约、包容、易接近的通用设计在最大限度地传达包容、平等、融合等先进理念的同时,还能把因意外或非故意动作可能导致的各种负面后果降到最低限度,属“本质安全性”设计。二是特惠观念向普惠观念转变。一个人一生中至少有约15%的时间“行动不便”,如婴儿期、老年期、肢体受伤期等。从这层意义上说,无障碍环境无疑是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福祉。三是从形态建设向生态建设转变。完善的无障碍环境应该是多维、多层的生态系统营造:从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从家居无障碍到出行无障碍、从休闲娱乐无障碍到安全逃生无障碍、从辅助器具无障碍到通讯无障碍再到信息无障碍等。无障碍环境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任何一个节点的“障碍”都可能使整个系统“功亏一篑”。

猜你喜欢
生理性公共资源弱势
黄瓜15种生理性病害
壳样钙化子宫肌瘤悬吊式改良单孔腹腔镜手术1例并文献复习
盆景乎?风景哉?
刍议临床检验中血液生理性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
广东:基本建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北京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息系统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