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阐释*

2022-10-09 08:34谢迪斌范若冰
学术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决议马克思主义理论

谢迪斌 范若冰

马克思主义政党回顾历史是为了将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为理论形态,形成新的理论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制定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进行了重点叙述和阐释,深化和拓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内涵。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逻辑的阐释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历史观方法论

大历史观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首要方法论。将新时代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和认识,就会发现其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式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人民日报》2022年7月28日第1 版。这是用大历史观考察新时代10年得出的重要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2 版。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确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问题的理论原则与实践方法。这一原则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的思想认识基础,蕴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生逻辑。②金梦:《论习近平大历史观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年第3 期。第三个历史决议对这一方法论进行了系统运用,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页。从大历史观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才能把握其在时间逻辑中的方位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大历史观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2017 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④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页。在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⑤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63页。只有以大历史观才能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只有用大历史观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全面理解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族。这段论述所蕴含的方法论十分丰富与深刻,第三个历史决议对这一方法论进行了深刻阐释和运用,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时写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3页。以大历史观考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其发生的历史逻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渊源

伟大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基于科学的理论体系与深厚的文化传统而创新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生成的,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生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⑦《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理论的生成逻辑是“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包含了三个要素:理论要素——马克思主义,文化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要素——中国具体实际。“两个结合”就是以理论基础和文化渊源为前提,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生成的理论观点,建构的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其重要地位的论述非常丰富,对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他就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灵魂的重要地位与精神支柱作用,在主持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0页。这一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放在一切成就和经验的最根本前提上来看待和评价:“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新时代价值的论述十分丰富,在其治国理政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指导中,充分吸收和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人民日报》2022年5月29日第1版。正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刻洞悉与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高度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46页。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渊源。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意识

理论是用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深刻性,取决于这一理论体系对问题的把握与解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回答和解决新时代中国与世界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基础上生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此进行深刻阐释,将党的创新理论所要回答的时代问题由一个扩展为三个,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6页。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段论述的理论逻辑十分清晰,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三个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的论述十分丰富与深刻。在2013年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直接以问题作为导向,说明这一重要文件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旨趣,并将问题意识上升到方法论的战略高度:“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97页。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课题的三维环节进行充分阐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1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⑦《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 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人民日报》2022年1月12日第1 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内容的阐释

(一)内容体系的拓展

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八个明确”拓展为“十个明确”,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体系更加全面和完整。“八个明确”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总结,有些内容还没有完全展开。党的十九大之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加速推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之下,一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形态,必然要将其充实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中来。

第一,增加了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成为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原则与行动指南,它必然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充实到内容体系中。第三个历史决议关于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的概括集中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体系的扩充与拓展。第二,增加了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这一重要内容时,做出了深刻阐释,但没有将这一内容作为一个单独的“明确”,而是放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中来论述的。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方略不断深化与发展,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观点与实践举措愈发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其增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的第十个明确:“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拓展的重要体现。

(二)内容结构的完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观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排列的“八个明确”,体现了理论体系形成初期的认识与思考。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内外、党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情、国情、党情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系统方略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然要在结构与布局上进行优化。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放在首要位置。第三个历史决议把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之后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高度重视,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并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以更高站位明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责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页。的重大政治原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建构新时代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体系放在重要位置来安排,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问题来处理,在提出了一般性总原则之后,紧接着就从六个方面部署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措施与行动。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3-27页。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的重大理论成果。为了全面体现和反映这一成果,第三个历史决议也必然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进行相应调整,将这个“明确”放在首要位置。

(三)内容观点的深化

党的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的理论内容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为了将这些理论成果吸收和充实到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对“八个明确”条目增加基础上,对原有“明确”的相关内容观点进行了深化阐释。

第一,在原有“明确”中引入新的重大理论命题。党的十九大之后,在原有“明确”基础上,有些理论认识得到深化,形成了新的理论命题,使原有“明确”在内容观点上更加清晰。第三个历史决议通过对党的十九大以来相关“明确”内容新发展的总结分析,概括了相关重大理论命题,并将其引入到“明确”的阐释中来,以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观点。如,在阐释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引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命题:“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命题的引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逻辑与路径意识更加清晰。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明确”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个历史决议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命题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全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与路径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具体,更加容易把握和实践。

第二,在原有的“明确”中强化新实践导向。“明确”不仅是理论认识的指向,更是实践行动上的要求。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十个明确”基础上,对“明确”的实践要求有了进一步深化和具体的阐释。如,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关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一“明确”条目中,从实践要求的高度进行了阐释:“全党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这段论述中的实践要求特征非常明确。这是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方面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的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关于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方面内容观点深化的具体体现。

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的阐释

(一)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意义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阐释,有一个最新判断是在之前的中央文件与会议中没有出现的,那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判断的定位非常高,视野非常广阔,充分体现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品格和意义的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判断。第一个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二个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转换和中国实践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理论概括上,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意义同样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古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融入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才能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养分,概括和提炼了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时代元素,将这两个方面的精华纳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之中。正是在这一维度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认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时代课题的回答是系统而深刻的,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并在深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第三个历史决议确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6页。

(二)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和实践意义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进行了深刻阐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第三个历史决议所提出的“两个确立”。

第一,将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思想作用与党的领袖核心地位结合起来。党的十九大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命题以来,全党全国人民对这一重要思想的重大实践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修改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从党内法规与国家宪法的高度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地位与实践作用。第三个历史决议写道:“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将思想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和党的领袖的核心地位结合起来进行确认,说明了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创立者核心地位是结合在一起的,必须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同时发挥功能,才能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实践指导作用。

第二,对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指导作用与党的领袖核心地位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行了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并取得重大成就,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特征的理论指导思想和组织领导核心。关于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有过深刻论述。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10页。第三个历史决议认为,“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6页。伟大的历史进程和辉煌的现实事业能否顺利展开与推进,同是否有正确理论指导和坚强核心领导有着紧密联系,这就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要求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要发挥其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作用,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掌握并融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之中去,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理论本身在大众化进程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实践部署。

第一,强调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自觉必须以理论自觉为前提。基于理论掌握群众的现实需要,第三个历史决议反复强调和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2-73页。这段要求包含一个逻辑内设:只有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认识新时代的规律,并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实践。

第二,要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党员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只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干部,才能担当历史和时代使命。第三个历史决议这样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4页。党的创新理论必须造就一批坚定和忠诚的信仰者和实践者,才会推动理论的实践化,才是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把党员干部教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信仰者、掌握者和实践者。

第三,重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必须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掌握和运用才能实现,所以,对习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阐释和运用,必然要与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结合起来。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强调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部署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重要任务。第三个历史决议要求:“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74页。教育人民群众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铸魂立心,铸魂立心必然要用时代理论,时代理论也必然要和人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第三个历史决议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创新内容、理论品格和实践意义。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和完善进程中的重要文献。

猜你喜欢
决议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三读决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