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沩山矿集区黄材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2022-10-09 09:26覃金宁陈旭蔡富成何友宇南小龙姜必广覃楚然朱成生祝兵
铀矿地质 2022年5期
关键词:热液铀矿矿化

覃金宁,陈旭,蔡富成,何友宇,南小龙,姜必广,覃楚然,朱成生,祝兵

(湖南省地质院三〇六大队,湖南 衡阳 421000)

沩山岩体是雪峰山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位于华南雪峰山-摩天岭铀成矿带。自20 世纪50 年代起至今,前人通过数十年矿产勘查工作,已在沩山岩体内部及其周边发现众多铀矿床(点)[1]。按赋矿围岩划分,铀矿化类型主要有碳硅泥岩型、花岗岩型、碱交代岩型等。黄材铀矿床位于沩山岩体北侧外带,铀矿化明显受多重因素的控制,成因较为复杂。前人对黄材铀矿床成因存在不同认识,主要有古淋积、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等[2-7]。前人既未建立该矿床成矿模式,也未统一矿床成因认识。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介绍了黄材铀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地层、岩浆岩、控矿构造等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分析热液蚀变、岩浆岩脉、成矿年龄和物源等,阐述了其成矿地质规律,重点探讨矿床成因,以期丰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理论。

1 地质背景

沩山矿集区位于华南陆块中部的沩山岩体及岩体北部地区,区内矿床主要产于沩山岩体及其周边。沩山岩体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湘西-湘东北断隆带东部,为印支期-燕山期复式岩体,出露面积约1 423 km2。岩体外接触带发育700~1 700 m 的角岩和斑点板岩带,北缘西段发育混合岩带和硅线石片麻岩带。岩体区域上出露地层为新元古界板溪群、震旦系和古生界,中部和东南部被中-新生代盆地不整合覆盖。沩山岩体的产出受区域北东向宁乡-资源深大断裂和北西向常德-安仁隐伏深大断裂共同控制。沩山岩体中东部及周边发育诸多白垩纪断陷红盆,这些红盆的形成受到北东向系列断裂活动的控制和影响。岩体内构造主要发育东西、北北东、北东东向三组,岩体外构造主要发育北东和北西向两组。区内铀矿化主要与燕山中晚期花岗岩、不同方向构造复合部位有关,矿床点多产于岩体北部及其周边(图1)。

图1 沩山铀矿集区大地构造位置图[8](a)和铀矿地质略图(b)Fig.1 Tectonic location[8](a)and uranium geology sketch(b)of Weishan uranium mineralization cluster

2 铀矿床地质特征

黄材铀矿床位于沩山岩体北侧,沩山矿集区中部,出露地层主要有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古近系等。区内构造发育,黄材铀矿床产于云雾山-韶山复背斜北翼与宁乡向斜南翼交接部位,褶皱强烈,地层常有倒转。宁乡-新宁深断裂通过矿床东部,矿床内断裂十分发育。沩山复式花岗岩体分布于矿床南部,呈北西向侵入于云韶复背斜核部,矿床常见酸性及中基性岩脉。

2.1 地层

矿床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上南华统、震旦系、中下寒武统、中泥盆统、古新统和少量第四系(图2)。震旦系为一套富铀的浅海-远浅海沉积,铀含量为(20~30)×10-6。该系可划分为下统和上统,下统出露金家洞组(Z1j),岩性为灰-灰绿色冰碛砾岩、冰碛含砾砂质板岩,厚0~180 m;上统出露留茶坡组(Z2l),岩性主要为灰黑色、灰黄色板状或条带状的硅质岩、泥岩、白云岩、灰岩等,厚95.1~155 m。寒武系主要为浅海相沉积,该系仅出露中下统牛蹄塘组(Є1-2n),岩性主要为黑色碳质泥岩,夹中薄层硅质岩、灰岩透镜体、泥岩、白云岩等,厚约18~156 m。泥盆系为陆源碎屑沉积,局部见工业矿化,该系仅出露中泥盆统跳马涧组(D2t),岩性为灰白、土黄、灰绿色泥岩、泥灰岩、含砾泥板岩,局部见砾岩透镜体,底部含砾泥板岩和白云岩,厚约100 m,局部见有工业矿体。第四系为零星出露松散堆积物,不整合于上述地层之上。

2.2 岩浆岩

矿床内岩浆活动较强烈,脉岩较为发育,主要为辉绿岩脉与花岗斑岩脉,呈北北西、北东向展布,常见花岗斑岩脉切穿辉绿岩脉(图2b)。岩脉两侧围岩见有褪色现象。

2.3 构造

区内褶皱主要为莲花倒转向斜,轴向北西西,轴面倾向北东,倾角为25°~45°,北翼倒转,为一平卧倒转向斜,核部为牛蹄塘组,北翼为留茶坡组,南翼未出露。北翼呈波状起伏与挠曲,形成一些小型船形向斜和洼盆,常被跳马涧组覆盖(图2a)。

区内断裂构造以北西西向为主,次为北西向。其中F1沩水大断裂为逆冲断层,地表被第四系覆盖,地质工程揭露显示主要物质组成为灰色断层角砾岩、紫红色断层泥及挤压片理,角砾为硅质泥板岩,泥铁质胶结,产状为195°∠70 °~80°,宽2~4 m。F2断裂为正断层,F3断裂为逆断层,地表出露宽1~2 m,角砾为燧石、硅板岩,铁质胶结,局部见辉绿岩脉充填,产状为200°∠60°~78°,上缓下陡(图2)。此外,矿床南部还出露少量北西西走向的小型断裂,局部充填辉绿岩脉。

图2 黄材铀矿床地质略图(a)及49 勘探线剖面示意图(b)(据文献[2]修改)Fig.2 Geological sketch of Huangcai uranium deposit(a)and profile of exploration line 49(b)(modified after reference[2])

2.4 铀矿体

矿床共分10 个矿带。Ⅰ号矿带分布在留茶坡组中段的中间夹层上、下,为主要矿化带,矿床东段的矿体主要集中分布在Ⅰ号矿带中,在莲花地段矿化较好;Ⅱ~Ⅶ号矿带分布在牛蹄塘组下段,为重要矿化带;其余产于跳马涧组、辉绿岩脉中的矿带矿化规模较小(图2b)。地表矿化明显,东段矿体集中在标高80~195 m,80 m 以下矿化变弱、变贫。莲花地段及西区矿体赋存标高为-115~120 m,矿体多呈似层状、透镜状、团块状,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局部有切层现象。矿体规模一般长15~80 m,最长达300 m,宽10~50 m,最宽为200 m,厚1.5~4.5 m,品位为0.05%~0.625%[2]。

2.5 铀矿石

矿石岩性主要为碳硅泥质板岩、泥质白云岩、白云岩和辉绿岩等。矿石一般以层状、角砾状、裂隙状、浸染状产出,铀矿化与胶黄铁矿、云雾状黏土矿物、有机质等关系密切。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钛磁铁矿,非金属矿物主要有伊利石、微晶石英、白云石、方解石、玉髓、绿泥石等。辉绿岩矿石一般由残余长石、黑云母、绢云母等组成。铀矿物一般为沥青铀矿、铀黑、变钙铀云母、铜铀云母、水铀矾矿,除铀矿物外,大部分铀以吸附形式存在。不同岩性矿石的主要化学成分有较大不同,但主要矿物成分大多为伊利石等黏土矿物,相比碳硅质岩性岩石,泥质岩石与矿化关系更密切(表1)

表1 黄材铀矿床矿石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w(B)/%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ores in Huangcai uranium deposit

3 矿床成因探讨

3.1 控矿因素分析

3.1.1地层

矿床铀矿化具有多层性,主矿化层位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段,次为上震旦统留茶坡组中段,中泥盆统跳马涧组底部亦见少量矿化。

3.1.2岩性

矿床含矿层属浅海海湾沉积,矿石岩性为泥板岩、含硅(硅质)泥板岩、白云质泥板岩、泥质白云岩含砾泥板岩等,在走向和倾向呈过渡关系,厚度上呈互层关系。含矿层岩性通常软硬相间,这套含矿岩石在留茶坡组中较稳定,而在牛蹄塘组中厚度变化大,多以透镜体产出。含铀岩石微层理发育,顺层发育胶黄铁矿及少量碳质,岩石铀含量较高,一般为(20~40)×10-6。

3.1.3构造

地层形态对铀矿化有重要控制作用,如铀矿体主要赋存在地层由陡变缓和或低洼部位,主铀矿体赋存于莲花向斜倒转翼的次级倒置“船形向斜”。铀矿化常富集于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地段。由F1、F2、F3组成的阶梯状断陷区,特别是F1、F2夹持区控制了主要铀矿化。

3.1.4控矿地质体

矿化与脉岩密切相关。莲花地段主铀矿体产于花岗斑岩墙两侧,特别是上盘矿体厚且富。辉绿岩脉通过含铀层位,两侧也常有脉状矿体分布。氧化还原带对铀矿化有一定控制作用。铀矿化常富集于构造成因的不连续层间氧化还原破碎带中,矿化有明显的后生淋积富集作用。

3.2 矿床成因分析

关于黄材铀矿床成因前人有较细致的研究,且存在不同观点,主要有古淋积(外生渗入)、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成因[3-7]。原中南地勘局二三〇研究所工作者认为,矿床部分铀矿体上部已被剥蚀,铀矿化不均匀,一些高品位矿石分布于矿体侧边,矿石有显著的后期氧化痕迹,因此是古淋积成因;原中南三〇九队九分队工作者提出,矿层形成于特定的海湾-泻湖环境,矿体在泥岩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主矿层中铀矿化明显受泥岩控制,矿床为沉积成矿;原中南地质局、核工业二三〇研究所部分专家指出,矿床内花岗斑岩、辉绿岩墙发育,辉绿岩中见有铀矿化,沥青铀矿晶胞参数大(0.541 3 nm),矿石矿物组分中常见富铁钠闪石、绿帘石、透闪石、榍石等热液成因矿物组合,矿床是热液(改造)成因。

笔者以位于诸广山铀成矿带中段鹿井矿田的沙坝子铀矿床为例,从赋矿地层、赋矿构造、相关岩浆岩活动、围岩蚀变、矿体形态及产状、成矿温度及年龄等要素与黄材铀矿床进行对比(表2),认为两者成矿特征较相似,明显具热液成矿特征,原先将黄材矿床类型不划属花岗岩外带型而划归薄层碳硅泥岩型[9],显然不够准确和客观。

表2 黄材和沙坝子铀矿床成矿要素的对比分析Table 2 Comparison of metallogenic factors between Huangcai and Shabazi uranium deposits

图3 黄材铀矿床部分代表性岩矿Fig.3 Outcrops and microscopic feature of representative rocks and ores in Huangcai uranium deposit

综合分析,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1)虽然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含矿层在沉积期有铀的富集,但只达到异常值,远未达到工业矿化标准,即不存在沉积成岩型矿化。2)淋积、沉积和热液等成因在黄材铀矿床皆有之,但热液改造作用明显,原因在于与铀成矿有关中低温热液蚀变发育,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方解石化、萤石化等,尤其是矿石中大量发育富铁钠闪石、绿帘石、透闪石等热液成因矿物。本区还产出基性岩脉控制的铀矿体,基性岩脉为矿床提供了部分铀源、热源和储矿空间[12]。3)全岩样测定的成矿年龄为50.2 Ma、42 Ma、27 Ma、24.8 Ma、3.4 Ma[2],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牛林等将成矿划分为3个时期:50.2 Ma±、20 Ma±、n Ma±,认为该矿床为多期成矿。曾天柱[13]认为这类矿床主要在中生代红盆之后形成。此外,该矿床为古近纪以来形成,成矿期有大量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等加入成矿流体,矿后期的后期热液改造作用突出。4)从硫同位素组成来看[14],地层中黄铁矿δ34S 值为-6.2‰~10.7‰,矿石中黄铁矿δ34S值为-0.3‰~43.6‰[9],表明沉积成岩阶段的硫源为海水硫(20‰)和少量生物硫(-40‰~50‰),但成矿期硫源主要为海水硫、混合岩浆硫;含矿辉绿岩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10.3‰~11.0‰,属于稳定的岩浆硫,表明部分成矿与岩浆岩有关。矿石硫源的复杂性表明成矿物质具深源、地层多重来源特征。5)铀矿体受断裂控制,铀矿体与花岗斑岩脉、辉绿岩脉时空关系密切。6)矿床形成过程中明显有沉积成岩成矿主导,后期有热液改造和矿体浅部淋积等多种成矿地质作用。因此,矿床类型原归属碳硅泥岩型薄层碳硅泥岩亚型,应划归为碳硅泥岩型复成因亚类铀矿床。

3.3 矿床成矿模式

依据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控矿因素、成矿物理化学特征和成矿年龄,以及主导成矿过程中有关地质作用,黄材铀矿床成矿过程大致经历3 个阶段,矿床成矿模式如图4 所示。

图4 黄材铀矿床成矿模式示意图(据文献[12,15]修改)Fig.4 Metallogenic model of Huangcai uranium deposit(modified after reference[12,15])

第1 阶段:加里东期运动后,伴随着花岗岩化和岩浆侵入,震旦系-寒武系褶皱隆起形成了后加里东期隆起和广泛的海西-印支期坳陷区。坳陷区接受隆起区剥蚀沉积碎屑物,继承了老蚀源区的富集铀。区内深断裂带发育,形成与沉积成岩作用和热水沉积作用有关的浅海碎屑-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碳硅质板岩、白云质板岩等),构成区内碳硅泥岩型的赋矿层和铀源层(图4a)。

第2 阶段:在中新生代(主要是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提供热源的影响下,铀源层形成复式褶皱,发育走向断层和层间构造破碎带。以大气降水、浅滨海水为主要成因的含铀含氧地下水,自上而下主要沿层间构造破碎带下渗并对铀源层进行淋积改造;以岩体变质水和深循环水为主要成因的岩浆热液水,自下而上主要沿深断层运移,萃取花岗岩岩体铀和铀源层中深部铀,对铀源层进行热液叠加再富集并成矿(图4b)。

第3 阶段:在后期地表水和大气降水、岩浆水等双向流体长期改造下,铀源层在氧化-还原过渡带富集成矿,逐渐形成了浅部以沉积淋积改造为主,中深部以沉积热液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铀矿床(图4c)。

4 结论

黄材铀矿床位于雪峰山铀多金属成矿带沩山铀矿集区。矿床的形成与定位受地层、褶皱、断裂、岩体、岩脉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地质要素的控制或影响。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地质体剥蚀过程中的铀预富集、构造地质活动过程中的铀迁移富集、大气降水等浅部流体和岩浆水等中深部循环流体的多种改造重富集。该矿床为华南典型的碳硅泥岩型复成因铀矿床。

致谢:感谢核工业京地质研究院赵凤民研究员提供矿床成因方面的资料,感谢原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刘翔总工程师、包云河处长为本文成文过程给予的指导,以及参与编纂《中国矿产地质志·湖南卷铀矿》的同事所提出的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热液铀矿矿化
温度对贵州喀斯特黄色石灰土有机碳矿化、水稻秸秆激发效应和Q10的影响
好氧混菌矿化能力与增强再生粗骨料性能研究
以负碳排放为目标的生物质灰矿化CO2路径研究
间作和施肥对黄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史前核反应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
内蒙古自治区黄花窝铺乡达赖沟一带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南省灵宝秦南金矿区金矿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