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校对质量的提升之路

2022-10-10 08:08张双子
新阅读 2022年9期
关键词:客体出版社主体

校对活动是图书出版前阶段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图书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的重要工作。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从本质上看,校对活动无疑属于一种主体和客体相互产生矛盾运动的过程,比如在校对客体的书稿中,可能会存在谬误,而校对主体需要负责纠正谬误,在两者之间作为校对活动的基础条件时,校对主体与校对客体之间体现出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局面。而在此之间,只有真正意识到校对对图书出版的重要性,才能够针对性地提出校对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从组织学上看,8例显示黏膜病变,2例在HE染色下可见明显的伸入运动(图1A,B)现象,即组织细胞吞噬淋巴细胞、浆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的现象。高倍镜下可见,淡染区的组织细胞弥漫性增生,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淡染嗜酸性,其内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图1C)。低倍镜下,病变表现为明显的淡染区和深染区明暗交替相间(图1D),两种成分比例在不同病例上略有不同。

校对对图书出版的重要性

校对活动指根据编辑三审后的书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活动,是图书出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自古备受重视,我国古时就把校对工作叫作“校讎”,“讎”亦作“讐”。《宋史·郑樵传》:“聚书数千卷,皆自校讐”,亦作“讎校”。刘向《别録》诠释:“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汉陆贾《新语·术事》:“校脩五经之本末,《道德》之真伪。”明沉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毛泽东同志一贯非常重视校对工作,在重要著作发表、重要电文发出时,都会强调一定要做好校对工作。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办报和办别的事一样,都要认真地办,才能办好,才能有生气……我们的报上天天讲群众路线,可是报社自己的工作却往往没有实行群众路线。例如,报上常有错字,就是因为没有把消灭错字认真地当做一件事情来办。如果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报上有了错字,就把全报社的人员集合起来,不讲别的,专讲这件事,讲清楚错误的情况,发生错误的原因,消灭错误的办法,要大家认真注意,这样讲上三次五次,一定能使错误得到纠正。”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保障图书内容质量的重要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图书出版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图书进入出版社后,针对图书形式与内容进行优化、加工、润色属于校对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此环节,校对人员通常需对图书内容开展三校工作,及时纠正谬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同时在检查、润色与加工后,确保书稿内容无其他错误的情况下,将所校对的书稿送至出版部门进行排录。从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到,如果所排录的清样存在形式问题或内容问题,在最终装订成册、批量生产以及流入市场后将会带来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为出版社单位带来效益亏损状况

。所以校对工作是图书出版前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校对工作的把关质量,解决校对清样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保障图书品质的重要条件。

最后,加强个人知识素养水平。对于校对人员来讲,坚定的责任意识、优秀的心理素质固然重要,但扎实的文学知识功底更为关键。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校对中的纠正字词错误等工作内容逐渐被电子校对所取代,因此现在的校对工作在校对功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对校对人员的知识素养与文学水平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加强校对人员的知识素养水平,可以通过对日常校对过程中极易疏漏的校对错误进行摘抄,不断提高对相关文字的记忆质量与效率。同时要加强对文字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之余积极拓展阅读面和阅读量,将个人兴趣与扩展的知识面相结合。务必使自己能够在文学素养上体现出应有的“集百家之长”的优势,避免在校对工作中因对某一领域的陌生而导致工作出现纰漏甚至拖累校对进度的现象。此外,要积极学习图书出版与校对工作的基本行业规范要求,能够在日常校对工作中落实到位

首先,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校对主体在本职工作中能真正体现出应有的热爱之情、将本职基础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树立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往往十分关键。这是校对人员在本职工作中能否体现出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基础。如果丧失了追求为出版社校对高质量图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导致在工作上因急于求成,而无法沉下心来开展工作,甚至有可能因为盲目追求校对进度而出现校对错误百出的现象,无论是对个人职业发展,还是对出版社的利益均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图书校对质量提升对策

针对校对主体的对策分析。校对的主体是指在完成校对客体工作中的校对人员,促进图书校对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应当关注校对主体的发展方向。尤其在现如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校对工作具有一定的枯燥烦琐性特征,对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校对素养具有更为严格的要求。而能够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真正以白以坦、吴海平等人为榜样,提高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和个人知识素养水平,是促进校对主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校对人员应重视的发展目标。

针对校对客体的对策分析。校对客体指的是校对工作对象,也是独立于校对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比如对原稿进行编辑、定稿之后的排样稿件。由于校对客体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传递性等诸多特征,对整个图书出版质量可以产生极其关键的影响,因此在提高校对质量过程中,还要重视校对客体的发展方向。

图2第二行表示人均GDP受到土地综合承载力新息冲击、自身新息冲击、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新息冲击的动态响应。其中,土地综合承载力新息冲击响应除第1期外均为正向效应,第6期以后逐渐收敛于0值;人均GDP新息冲击响应均为正向效应,第5期以后逐渐趋于0值;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新息冲击响应均为负向效应,第2期达到最小值,第8期以后趋于0值。据此,京津冀城市群土地潜在综合承载力的挖掘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磨练出坚毅的心理素质。在任何工作或活动中,优秀的心理素质往往可以决定最终的工作成果与活动效果。尤其在校对工作中,心理素质更是决定着自身的抗压能力,很多校对人员可能会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导致最终的校对作品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而且,由于出版社校对任务繁重、校对稿件量普遍过大,要保证质量的同时还要兼顾校对数量,无疑对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要的心理素质与意志力尤为关键。

有效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随着时代发展与自媒体的诞生,传统出版社经营效益大不如从前,自负盈亏、另谋出路的现象屡见不鲜,存留下来的出版社为了能够谋求长远发展必须行动起来,导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组稿、选题还是市场份额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图书品质的竞争。只有不断提高图书品质,才能拥有更多读者,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为出版社的长远发展创造重要的基础条件。而决定图书品质的关键不仅在于图书选题、内容上的优质性,更与校对把关质量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所以提高图书校对质量,是出版社能够有效立足于市场激烈竞争环境、迎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照《中国矿产地质志(江西卷)》(2015)[1]:区内基底地层主要有青白口系周潭岩组(Pt31bz.),南华系万源岩组(Nh1w.)、上施组(Nh1s)、洪山组(Nh2Z1h)。周潭岩组为一套次深中深变质海泥砂质浊积岩建造,南华系为一套浅海-次深海中深变质火山碎屑岩-泥砂质夹硅铁质-碳酸盐岩建造,均受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主要岩性有变粒岩、片岩、千枚岩、片麻岩等。区域盖层较新,有白垩系石溪组(K2s)、茅店组(K2m)、周田组(K2z)、河口组(K2h)及第三系新余组和头陂组,均为内陆盆地砾岩、砂砾岩、砂岩与粉砂岩、泥岩沉积。第四系为现代河流冲积相及残坡堆积。

能否满足出版要求的关键环节。校对工作中一般分为“校异同”“校是非”等内容,“校异同”指的是针对所编辑审读加工后的校样进行校对,检查校样与原稿之间的区别,需要逐字检查,以便及时纠正排版错误,对校对人员的工作能力具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校是非”指的是纠正错误,即原稿作者的错误、三审校对的错误以及原稿增色的错误,同时“校是非”环节也是考验校对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环节。在针对原稿的“校是非”过程中,校对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政治素养,同时在表达能力与文字功底上需要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由于针对原稿进行润色的工作往往十分困难,因此要求校对人员具备与原稿作者以及润色编辑同等的能力水平。经过校对工作所确认的文稿质量与图书品质,有可能影响出版社的发展,也是图书能否满足畅销、促进出版社长远发展的关键环节。

(5)初步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现有内部专任教师的创新创业培训,如学院层面的创业教育政策、理念的培训;邀请风险投资人、入选国家级的创业导师对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外出参加创业培训、学术会议等。另一方面,选聘了一部分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校友、企业家、创业者及校内外其他有就业创业基础的、高职称的教师人员等。

首先,建立校对工作基本制度。要完善现有的责任校对制度,真正发挥责任校对制度对全体校对人员的约束作用,并对校对人员的责任意识培养与使命感提升起到支持作用。要设有责任校对人员,负责对出版物的清样文字进行技术整理工作,同时对各个校次的校对质量进行详细检查与监督,从而能够不断强化校样版式的规范性,确保所校对的稿件在字体字号、退改后核红方面保持应有的规范标准。尽快建立“三校一读”制度且保证制度落实到位,在折校过程中应确保一校和二校质量,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减少录排差错现象,继而在三校中能将重点放在“校是非”上,要及时明确原稿在加工处理后所存在的纰漏错误,针对三校后的稿件进行通读检查,确保能够及时揪出隐性错误,以保障核对工作质量的提升。

其次,完善图书出版监督机制。在出版行业的日益发展中,出版社也应当及时跟进时代发展,学习《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和《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及时完善图书出版监督机制,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校对质量管理机构——审读部门,为保障图书校对质量提供应有的体系支持。通过审读部门的监督工作,可以及时针对清样内容进行审读,明确清样编校质量要求,针对实际量化指标制定合理的奖惩内容。这样,在图书出版监督机制的进一步约束作用下,可以保障校对全过程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对出版社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支持作用。

最后,促进校对岗位管理创新发展。国内许多出版社中的校对岗位大多集中在出版部门,很少有能够针对校对工作成立独立校对部门的,由于各出版社对校对工作不重视引发了一系列校对人员专业能力不过关、文学素养水平较低等问题。为促进校对岗位管理的创新发展,需要及时成立独立的校对部门,使校对部门与编辑部门进行联动管理,保证校对人员和编辑人员在校对工作中保持高效率的沟通。同时在校对人员选聘方面,需要明确基本的校对岗位技术属性,尽可能地聘用具有助理编辑职业资格的人作为校对专职人员,同时在校对专职岗位设置中形成职称定岗定级制度与岗位激励制度,确保校对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校对人员工作的约束性以及工作的规范性质量

结语

在图书出版工作中,无论内容的呈现形式如何变化、运用的科技手段如何更新,出版物的内容质量都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而保障内容质量的关键所在就是编校质量。在媒体融合的时代,知识更迭速度的日益加快,对出版行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图书校对工作,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更为重要,同时对编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阶段的融媒体背景下,出版社需要尽快帮助校对人员树立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不断强化校对人员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语言文字功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能够站在校对客体发展角度上完善校对工作制度,在谋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同时,促进出版社在未来的长远发展。

[1]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319.

[2] 王玮.融媒体背景下纸媒编辑校对质量提升途径探索[J].采写编,2021(7): 2.

[3] 周静,刘军.从平媒校字到视频主播——融媒时代的校对从幕后走向台前[J].青年记者,2018(24): 2.

[4] 王涛.融媒体大潮中对校对现状的一点思考[J].传媒论坛,2020,3(23): 2.

[5] 阳化冰.充分发挥主题出版引领作用,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主题出版工作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8(4): 3.

猜你喜欢
客体出版社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我等待……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议犯罪客体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