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困境与对策研究
——基于W镇的实证研究

2022-10-13 06:37胡阿丽刘惠文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人才

胡阿丽 刘惠文

(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5)

继全面脱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完成之后,全面乡村振兴转变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总目标和首要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核心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中,作为劳动力的“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而只有人才振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乡村各级人才组成的人才体系,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体,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引领者、乡村现代生活方式与乡风文明的倡导者、农村现代科技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乡村民主自治与可持续发展观的践行者。

但是,目前中国农村整体面临着劳动力严重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缺乏、现有劳动力素质低下、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乡村基层组织领导组织不力等众多问题,人才问题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障碍。

本文经过一个月的实地调研,联合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以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W镇为例,在详细调查W镇农业劳动力流动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目前推进乡村振兴的农村劳动力困境,以此为基础,研究得出解决农村劳动力困境的对策。调研样本W镇只是陕西省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本研究旨在以该镇作为典型案例探索,以此小中见大,对了解其他地区农村乡村人才现状,乃至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传导机制

为了便于分析乡村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本文将农村人力资源根据人才结构理论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依据人才结构理论,乡村人才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乡村人才的个体素质结构,指个体间各不相同的德、智、体、美、技等要素彼此结合的方式,是构成乡村人才群体结构的基础;第二层次为乡村人才的群体结构,指在乡村地区各类人才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相互组合的构成形式,主要由人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素质结构等亚结构构成;第三层次为乡村人才的社会结构,乡村地区的人才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组合的构成形式。

按照乡村人力资源的职能分工与数量比例关系,本文认为乡村的人才结构大致呈金字塔结构,其中金字塔自上而下分四个层次,分别为村三委领导组织人才、农业科技指导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才、普通农户产业人才。

如图1所示,乡村人才结构中,自上而下的四个层次的人才,基于自身素质及能力的不同,各自对应承担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要求。其中村三委领导组织人才通过组织、领导、协调可以保障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农业各类科技人才可以作为乡村保障的有力后盾,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带领着无数作为产业人才的普通农民,将承担起乡村产业兴旺的主体重任。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不同层次的人才振兴来实现。

图1 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传导机制图

2.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现状与困境分析

2.1 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2.1.1 调研样本说明

为了了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一衔接期农村现状,本次调研地区确定为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W镇,截至2020年10月,W镇辖9个行政村,但本文数据是按照统计人员习惯以自然村进行统计的,本文所有数据中均以15个自然村进行分类统计,本文针对该镇农业留守人员数据为随机抽查,从15个自然村庄总计抽查户数为170户,抽查人数涉及479人。

表1 W镇农村劳动力抽查数据统计表

本文将以该170户,479人的抽样样本为基础,从农村劳动力数量、质量两个维度,详细展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期的农村劳动力现状,以期从劳动力现状出发,分析得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农村劳动力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1.2 农村劳动力现状分析

本文以W镇农村劳动力数量比例、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劳动力技能现状分析为例,总结出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与困境。

2.1.2.1 农村劳动力数量及性别比例

在W镇所抽查的农村劳动力样本中,实际直接参与农村劳动的人占比77%,另外23%并不参与直接的务农劳动。而男女性别比例以占总人数比例表示,男性比例与女性比例分别为65%及35%。

2.1.2.2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

考察W镇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在所抽查样本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比22%,其中学龄前儿童占总留守人口的9%,小学文化程度占比37%,初中文化程度占比24%,高中文化程度占比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4%。

2.1.2.3 农村劳动力健康状况

考察W镇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在所抽查样本中健康占总劳动力人口比例为63%,患有长期慢性病的占比20%,患有大病的占比4%,而患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占比为13%。

2.1.2.4 农村劳动力劳动技能

考察W镇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状况,在所抽查样本中普通的劳动力占比50%,丧失部分劳动力的占比13%,无劳动力(包括不参与农业劳动)的占比37%。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目前W镇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患有长期慢性病及无劳动力能力、无特殊劳动技能的人口比例偏大。以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的现状,根本无法承担起乡村振兴主体的重任。

2.1.3 农村劳动力的困境分析

W镇只是我国千万村庄的缩影,其现状在陕西省范围内甚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于实地考察和访谈研究,将目前农村劳动力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总结如下:

2.1.3.1 青壮劳动力大量流失导致乡村务农劳动力数量不足

受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等多重政策影响,城镇化持续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陕西农业人口转移进程加快。根据陕西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末陕西省城镇化率达到59.43%,2020年更是突破60%大关。同时,另一方面数据显示,2020年陕西农民工人数虽因为新冠疫情有小幅度下降,但总量仍高达752.4万人。

从不断攀升的城镇化率和总量巨大的农民工规模,就可以反映出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乡村人力资源严重缺失,农业后继无人,这成为乡村振兴的亟待解决的头号难题。

2.1.3.2 现有劳动力素质能力匮乏难以承担乡村振兴主体重任

农民本应是承担乡村振兴的主体,但是就调研和访谈结果显示,目前农民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主观意识和客观技能两方面均显示出农村现有劳动力无力承担振兴重任。一方面,主观上对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足,主体意识淡漠,根据调研和访谈显示,绝大部分农民认为乡村振兴和自己关切度低,缺乏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客观上我国现阶段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不高,再加上针对农民的培训覆盖面小、培训实效并不理想等原因,使得现有农村的劳动力整体就业素质不高,农村现有劳动力难以适应农村新兴业态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需求。

2.1.3.3 乡村培训效果不理想导致引领示范人才匮乏

要实现乡村振兴,培养“领头雁”角色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至关重要。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但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滞后,农村产业兴旺缺失“领头雁”,也是乡村振兴的难题。

以陕西省为例,作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份,陕西省通过 “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各级农民实训基地”各自培训机构的配合,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调查数据显示,在2020年接受过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1.1%,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4%。针对培训的内容有81.9%的农民工表示参加的培训有帮助、培训的技能对口;16.3%的农民表示培训内容虽然有帮助,但培训与工作不对口;1.8%的农民表示参加的培训对自己实际没有帮助。

陕西省并不是个例,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培训行政色彩浓厚、实际接受培训的农民数量比例较低。培训技能与实际的农业生产脱节、不对口甚至毫无帮助现象比较普遍,导致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对培训普遍持有不配合的抵触情绪;除此之外,受培训的职业农民实际培训效果也不够理想,因培训带来的实际收益偏低、这些都使得职业农民培训难以蓬勃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乡村振兴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3.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下劳动力困境的对策研究

3.1 加强村三委及党组织建设,组织保障乡村人才振兴

乡村领导组织人才主要指村党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三委肩负着乡村治理及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组织重任,是连接上层政府机构和广大农民的桥梁。实践证明,农村治理有效、经济发展较好、农民生活富裕的地方往往都有好的乡村领导组织及人才,他们往往视野宽阔,市场意识较强,对外界联系和沟通便利,也是农民普遍认可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除了村三委,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应激发自身的活力和作用。通过加大对农民党员的管理力度,规范村级党组织生活的开展,唤醒党员的身份意识、组织意识、模范带头意识,使农村党员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加强村三委和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引领作用。除了传统的经济职责之外,对于农村各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也需要发挥重要的组织和落实责任,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3.2 强化政策指引,吸引农村人才回流

在当前劳动力外流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留守劳动力普遍呈现老龄化态势,乡村面临既“无人能从事”又“后继无人”的困境。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用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通过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及制度,以此吸引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回流,乃至外来人口的流入,使农村成为“回得去的故乡”与“生机勃勃的故乡”,才能实现乡村人才集聚,让农民对乡村拥有旧属感,尤其让青壮年劳动力愿意留在乡村发展,愿意从事乡村职业。

3.3 优化培训机制,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

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把培育高素质农民作为推进振兴乡村的重中之重。短期而言,深入实施现代农民培育计划,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各个省份的高校资源优势,激励专家学者把课堂移动到田间地头,建立与农民生产需求高度匹配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加快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结合本土乡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诉求,并引进发达地区乃至国外的先进职业农民培养体制,将职业农民的培训体制和培训内容不断改革优化,更好地为农民所接受,更好服务于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增强主体意识、积极接受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长期而言,更要加强乡村教育投资,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以长远的战略发展策略来提升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为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4.结语

新发展阶段乡村人才振兴依然是影响乡村振兴的首要保障,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本底”,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题中之义。只有加强村三委和乡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农村人才规模、稳步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持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在实践中探索人才振兴的实施路径,从而确保人才振兴才能对于农村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人才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我国劳动力市场薪酬体系发展趋势研究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