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乐器仿声螺研究

2022-10-13 13:04于腾腾周庆江
文化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天保田螺壮族

于腾腾 周庆江

民间乐器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汇聚着浓厚的中华人文精神。它植根于本民族人民的生活,见证着一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程,承载着一个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民间乐器的独特属性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间乐器所承载的民族特定文化元素促成了这一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特征。因此,民间器乐研究对认识本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仿声螺,是以螺壳制作而成的仿奏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德保、靖西一带壮族地区,在南壮方言中又名噜噜,因用“lulu”发音共鸣而得名。外形精巧,形制简单,声音明亮,穿透力强,音色随着人的声带发音而变化,演奏简易轻松,携带方便,螺壳尾部开口作为排气孔,螺壳上钻圆孔或椭圆孔,贴上透明薄膜作为振动膜,螺壳口作为发音口。具体形制如图1、图2。

图1 用田螺制作的仿声螺形制(李西克制作,李西克供图,周庆江标注)

图2 用山螺制作的仿声螺形制(黄一格制作,于腾腾拍图,周庆江标注)

仿声螺积淀着多样、珍贵的壮民族精神财富,是壮族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1]。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本文立足仿声螺乐器命名、历史溯源、制作技艺、音乐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全貌呈现仿声螺这件独特的壮族民间乐器,将其进一步推广到大众视野,解读壮民族器乐音乐文化,在继承中探寻可行的创新突破点,阐发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讲好中国民族音乐故事,践行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乐器命名

关于乐器的命名,有田螺笛、仿声螺、拟声螺之说法。笔者通过到德保、靖西一带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同时对演奏者和学者进行访谈,采集一手调研数据,认为以“仿声螺”“拟声螺”命名是相对规范的。

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呈现:

第一,制作材料,随着乐器制作材料及其制作技术的发展衍变,乐器不局限于仅用田螺来制作,现今有福寿螺、山螺甚至是河螺。传统的仿声螺多用田螺制作,取材便利,方便制作使用,但由于田螺壳材质偏脆且薄,螺口锋利久奏易磨破嘴唇,掉地易碎,不易长久保存;后改用山螺、河螺进行制作,螺壳坚硬,螺口圆滑舒适。

第二,发声原理,仿声螺的发音原理是通过人的声带发音并通过螺管共鸣振动螺膜而产生音效,声音明亮,穿透力强,音的高低由演奏者声带控制,发出的音色取决于操螺人的声带以及螺管、振动膜形制条件等因素,男女老少不同演奏者演奏时音色是完全不同的,懂得唱歌哼鸣的人均可以演奏仿声螺,演奏简易轻松,容易掌握。笛子是通过气流振动笛膜而发声,同时通过不同的按音孔来控制音高发音,仿声螺如果按照笛子的发音原理来吹奏,通过气流来振动螺膜,演奏者是吹不出旋律声音的,因此,认为叫仿声螺为笛是不够严谨的。

第三,乐器功用,仿声螺主要功用即拟声,模拟人声、动物声、乐器声,不仅可以模拟人说话、演唱,模拟动物鸣叫,模拟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如火车声,也可以模拟诸多乐器的声音,如广东喉管、西方铜管乐器等,像是相声演员的口技,除可以演奏乐曲、小调等,还可以作伴奏,在壮剧伴奏中,仿声螺声部多模拟的是人声唱腔,起着仿声或拟声的作用,因而称作“仿声螺”或“拟声螺”。

在德保对黄一格老师的采访与演奏学习中也了解到,以“仿声螺”命名是较为合理的,因为仿声螺没有按音孔,它的发声是根据人的声带发声而发出声音,具体的音高根据演奏者的声音高度而定,能够模拟人声、动物声音、乐器声音,根据人声带演奏壮族民间曲调、壮剧伴奏、巫伦等,它的发声原理不是通过气流振动发声,发声的本身是人的声带,而螺是充当人声带发声的一个媒介,将人声通过螺管螺膜振动共鸣,发出另类的美妙声音。

二、历史溯源

壮族仿声螺有着悠久的历史,李萍在《壮族民间乐器奇葩:靖西田螺笛》一文中提到:“关于田螺笛的起源时间,根据民间口碑和地方志记载,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3]

笔者在德保开展田野调研时,采访到一位年长的老艺人,据他口述:上世纪70年代初(1970年)德保那甲镇大章水库建造时从地底挖掘出石斧文物,石斧周边还带有火灰火炭痕迹、呈有孔的田螺壳、尖锐和相对规整的动物腿骨。当时研究人员和专家对出土石斧的判定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器件,一同出土的螺壳很有可能是现今仿声螺的雏形,当时人们为了打猎,用仿声螺去模仿动物的声音,引诱猎物,或是哼鸣仿声螺伴奏民俗群舞作乐,如果成立,仿声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三、制作技艺

(一)选材

选大小尺寸适宜的螺壳,进行螺壳与螺肉的分离处理,处理干净的螺壳才可以用于制作仿声螺,传统的螺壳选材是田螺,后逐渐用福寿螺、山螺、河螺等螺壳。田螺壳相对较脆,易破损,螺口锋利,在演奏过程中久奏易割破嘴唇,后部分地区选用福寿螺代替,福寿螺尺寸相对大一些,便于制作和演奏,但因为福寿螺带毒,并不是理想的仿声螺选材。2003年,德保黄一格老师开始用山螺作为仿声螺的选材,其肉可食,螺壳坚硬,颜色、纹路美观,主要产地在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因螺壳坚硬、螺口圆滑,制作后可以长时演奏而耐用,声音坚定。

(二)钻孔

以山螺壳材质的仿声螺为例,在距离螺口1-2cm处钻椭圆形孔作为振动膜贴膜孔,开孔孔径约1.5cm,如图3,螺壳底部尖端开1cm孔作为排气孔,如图4。

在靖西一带,钻孔方式是在螺壳上用锥子戳穿螺壁,戳穿之后,用锉子将小洞慢慢锉大,再在螺尾用锉子锉开0.5cm的椭圆小洞,作为出气孔。德保一带,多用磨刀石磨开孔,后也改进用电动吊磨机进行钻孔,改进后,极大程度保护了螺壳在钻孔过程中的人为破损,且钻的孔相对准确圆滑。

图3 仿声螺振动膜贴膜孔(黄一格制作,于腾腾拍图)

图4 仿声螺排气孔(黄一格制作,于腾腾拍图)

(三)贴振动膜

在贴膜孔处贴上透明薄膜作为振动膜(如图5),贴紧密封后用手指稍作按压,使振动膜有一定的松弛度,以保障在演奏时可以充分振动,振动膜不宜过紧也不宜过松。

图5 仿声螺贴振动膜(黄一格制作,于腾腾拍图)

(四)试奏调试

进入试奏调试阶段,先对仿声螺进行消毒,随后根据仿声螺的大小、膜孔大小和排气孔的声压比例等因素,进行综合试奏调试,使之达到充分的音量和理想的音质,效果如不满意,可以通过调整排气孔以及螺膜的松紧来进行调试。

四、音乐

仿声螺的音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仿人声,二是仿乐器声,三是仿家禽动物声。

表1 采集于德保、靖西一带用仿声螺

笔者在德保、靖西一带调研中,所采集到的仿声螺音乐主要有仿人声的壮剧唱段唱腔、对白旁白、山歌演唱、巫伦、民间小调、壮族童谣等;仿乐器声的仿小号、长号、广东喉管等乐器;仿家禽动物的牛叫、马叫、鸭叫、鹧鸪啼等。主要的表演形式有独奏、齐奏、重奏、伴奏、合奏,如表1所示。

仿声螺乐器适应性强,可以演奏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元,如此优秀的壮族民间乐器应该申请非遗。目前仅靖西壮族田螺笛制作技艺入选2020年第八批自治区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仿声螺艺术应该出现在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

从德保、靖西一带田野调查数据可知,从2002年起近十年的时间中,仿声螺曾一度掀起舞台表演和学习演奏热潮。2002年黄一格老师退休后,组建德保天保壮剧团,将仿声螺乐器引入乐团编排及舞台表演中;2005年2月壮族在线在德保县举办2005春节德保、靖西首届贝侬歌会时,黄一格老师已将壮族仿声螺正式推向舞台展示;2006年春节在靖西举行壮族新歌会,黄一格老师携德保天保壮剧团展现了仿声螺的技能魅力;2006年4月4日在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举行期间,德保天保壮剧团在田阳参演布洛陀·贝侬歌会开场节目《祭拜布洛陀》,其中9位男女仿声螺演奏者齐亮相,螺声阵阵拜祖公,全团以高亢嘹亮的天保南路山歌、雄浑大气的天保北路山歌、洋洋洒洒的南北路壮剧曲牌联奏以及南路壮剧唱腔表演,倾诉了天保子孙对壮民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无比崇敬之情,一开场的磅礴气势征服了在场的所有领导、专家、中外来宾以及现场观众,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之后也得到了众多媒体的一致好评和报道,见图6;回到德保后,4月15日,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纪恒观摩德保天保壮剧团汇报演出,向时任天保壮剧团团长黄一格请教仿声螺演奏技巧[4];2009年在广西民族大学举行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上,以黄一格为首席的德保马骨胡乐队参演了马骨胡专场音乐会,乐队成员用仿声螺演奏了李上焜老师创作的《盼郎归》等作品。近十年时间,德保天保壮剧团诸位民间音乐艺术家不仅在仿声螺音乐编排创作上取得了成绩,在仿声螺制作技艺改良、仿声螺推广发扬及其教学上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图6 2006年百色市布洛陀民族文化旅游节布洛陀贝侬歌会天保壮剧团开场《祭祀布洛陀》:螺声阵阵拜祖公(图片来源壮族在线网)

五、结语

仿声螺是壮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德保、靖西一带的民间音乐人在仿声螺的音乐、制作、乐器运用、传承发展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多年来一直身体力行推动仿声螺的发展,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青年人较少延续仿声螺各方面技艺,使仿声螺面临较为严峻的传承困境。通过本研究,期待可以将仿声螺全面展示在大众视野,唤起大众对壮族仿声螺的关注,凝聚更多用心投身壮族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助力仿声螺音乐新作的创作,感召青年学子共同参与仿声螺推广和传承,将优秀的壮民族传统器乐发扬光大,践行文化自信,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天保田螺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向日葵的故事(下)
壮族山歌
炭灵记
我学会了摸田螺
田螺
吃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