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2022-10-15 09:03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
关键词:怒族皮褶贡山

刘 鑫,宇克莉,郑连斌,张兴华

(1.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藏缅语族是汉藏语系中语种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语族[1].我国现今有17个民族使用藏缅语族的语言,分别为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纳西族、基诺族、怒族、门巴族、羌族、普米族、景颇族、阿昌族、白族、土家族、独龙族、珞巴族和藏族[2].我国藏缅语族族群主要分布于藏彝走廊地区,即位于川、滇西部和藏东的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所组合形成的高山峡谷区域[3].但是,藏缅语族各民族相对隔离、居住分散,族源、生活环境、习俗均不完全一致,不同民族的体质特征也有一定的差异.

皮褶厚度是衡量个体发育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反映人体皮下脂肪的发育水平及分布情况.通过测量皮褶厚度可以估算人体的体脂率并判断超重、肥胖.虽然皮褶厚度的发育水平受遗传因素影响,但相比于身体的骨性指标,皮褶厚度更容易受环境因素、饮食习惯、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有研究显示,温度对肱三头肌和脂肪质量的影响,女性明显大于男性;温度对去脂体质量的影响,男性则更明显[4].除此之外,皮褶厚度也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趋势[5].

目前,关于我国藏缅语族各民族皮褶厚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个民族或少数几个民族皮褶厚度的比较,如,对湖南土家族[6]、独龙族[7]、怒族[8]、珞巴族[9]、门巴族[9]、彝族[10]、羌族[11]及木雅人[12]、尔苏人[12]、僜人[12]、白马人[12]、夏尔巴人[12]、摩梭人[12]等藏缅语族族群皮褶厚度特点的研究.

本研究将近年来藏缅语族全部17个民族的皮褶厚度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并分析藏缅语族族群各项皮褶厚度与地理环境及年龄的相关性,探讨藏缅语族各民族间皮褶厚度特点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此外,将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与汉族及部分南、北方少数民族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藏缅语族族群皮褶厚度的特点,也为其他民族的皮褶厚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藏缅语族族群包括17个民族,其中,碧江怒族和贡山怒族同属于怒族,但这2个族群使用不同的语言,分别属于彝语支[13]和怒语支[14],因此,本文将碧江怒族和贡山怒族的数据分开进行统计,故本文中藏缅语族17个民族共包括18个族群.2015—2019年,研究组在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及西藏自治区调查了藏缅语族18个族群共计14 722例(男性6 528例,女性8 194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指标,即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采用随机取样方法确定测量对象,被测者均为无身体残疾、世居当地三代以上的藏缅语族族群成人,男性平均年龄为(47.8±14.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48.4±14.6)岁.

1.2 研究方法

使用皮脂厚度计(精度0.5 mm),严格按照《人体测量方法》[15]和皮脂厚度计说明书规定的方法测量6项皮褶厚度值.遵循知情同意原则,与每位被测者都签订知情同意书,保证被测者的知情权.测量前对研究组所有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包括测量技术、生物伦理、信息保密等,并在调查前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及被测者的个人信息不泄露.应用Excel2016和IBM SPSS19.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u检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由于皮褶厚度值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本文中的皮褶厚度均数均为几何均数,而非算数均数,标准差也为几何标准差.

2.1 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藏缅语族18个族群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均数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藏缅语族18个族群男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3.4 mm(贡山怒族)~7.4 mm(藏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5.9 mm(贡山怒族)~12.1 mm(藏族),肩胛下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7.9 mm(贡山怒族)~15.8 mm(藏族),髂嵴上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5.8 mm(贡山怒族)~16.7 mm(藏族),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5.4 mm(景颇族)~16.7 mm(藏族),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4.6 mm(景颇族)~9.8 mm(藏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男性6项皮褶厚度值的族群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藏族和土家族的皮褶厚度值较大,贡山怒族和景颇族的皮褶厚度值较小.在6项皮褶厚度值中,18个族群的男性均为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值最小,多数族群的髂嵴上皮褶厚度值最大.

表1 藏缅语族男性6项皮褶厚度均数及方差分析(Mean±SD)Tab.1 Mean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in male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藏缅语族18个族群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均数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藏缅语族18个族群女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5.0 mm(贡山怒族)~9.8 mm(羌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10.8 mm(普米族)~19.1 mm(羌族),肩胛下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12.7 mm(普米族)~19.6 mm(哈尼族),髂嵴上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9.9 mm(贡山怒族)~21.3 mm(羌族),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7.9 mm(景颇族、阿昌族)~20.1 mm(羌族),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均数的范围为7.2 mm(门巴族)~12.2 mm(藏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的族群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羌族、土家族和藏族的皮褶厚度值较大,贡山怒族和普米族的皮褶厚度值较小.在6项皮褶厚度值中,18个族群的女性均为肱二头肌皮褶厚度值最小,多数族群的髂嵴上皮褶厚度值最大.

表2 藏缅语族女性6项皮褶厚度均数及方差分析(Mean±SD)Tab.2 Mean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es and variance analysis in female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2.2 藏缅语族族群6项皮褶厚度的主成分分析

对18个族群的6项皮褶厚度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18个族群男性6项皮褶厚度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6.963%和14.819%,累计贡献率为91.782%.第1主成分(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肱二头肌皮褶(0.967)和肱三头肌皮褶(0.926),即PCⅠ主要反映上臂的皮褶厚度,PCⅠ值越大,上臂脂肪越发达.第2主成分(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髂嵴上皮褶(-0.541)和小腿内侧皮褶(0.472),即PCⅡ主要反映髂嵴上和小腿的皮褶厚度,PCⅡ值越大,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越小,小腿脂肪越发达.

以PCⅠ为横坐标、PCⅡ为纵坐标作散点图,见图1.在18个族群中,PCⅠ值最大的是藏族,表明藏族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最大,脂肪发达;土家族、白族和羌族的PCⅠ值较大,表明这3个族群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较大,脂肪较发达;贡山怒族和景颇族的PCⅠ值最小,表明这2个族群男性上臂的皮褶厚度值较小;其余族群的PCⅠ值分布较为集中.从PCⅡ值看,贡山怒族的PCⅡ值最大,说明虽然贡山怒族男性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较小,但小腿脂肪较发达;阿昌族和景颇族的PCⅡ值最小,即这2个族群男性腰部脂肪较发达,但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较小.

图1 藏缅语族18个族群男性的主成分散点图Fig.1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males of 18 ethnic group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18个族群女性6项皮褶厚度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71.087%和12.362%,累计贡献率为83.449%.第1主成分(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肱三头肌皮褶(0.943)、髂嵴上皮褶(0.896)和肱二头肌皮褶(0.880),即PCⅠ主要反映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PCⅠ值越大,上臂和腰部脂肪越发达.第2主成分(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小腿内侧皮褶(0.748),即PCⅡ主要反映小腿的皮褶厚度,PCⅡ值越大,小腿脂肪越发达.

以PCⅠ为横坐标、PCⅡ为纵坐标作散点图,见图2.在18个族群中,PCⅠ值最大的是羌族,其次是藏族和土家族,表明羌族、藏族和土家族女性的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较大,上臂和腰部脂肪发达;而贡山怒族的PCⅠ值最小,即贡山怒族女性的上臂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较小;其余族群的PCⅠ值分布较为集中.从PCⅡ值看,藏族的PCⅡ值最大,即藏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较大,小腿脂肪较发达;门巴族的PCⅡ值最小,说明门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较小.

图2 藏缅语族18个族群女性的主成分散点图Fig.2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females of 18 ethnic groups of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综合男性和女性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可见,在藏缅语族18个族群中,藏族、羌族和土家族的上臂脂肪较发达,贡山怒族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较小但小腿脂肪中等发达,景颇族、阿昌族男性和门巴族女性小腿的皮褶厚度值较小.

2.3 藏缅语族族群皮褶厚度的影响因素

对藏缅语族18个族群皮褶厚度值的合计数据按年龄组分类统计,分别为18~44岁组、45~59岁组和60岁以上组,进行6项皮褶厚度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年龄组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皮褶厚度值的性别间u检验,结果见表3.

由表3,6项皮褶厚度值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藏缅语族男性只有肱二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0.01<P<0.05或P<0.01),其余皮褶厚度值与年龄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随着年龄增长,藏缅语族男性的肱二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增大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线性减小趋势.

表3 藏缅语族族群6项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分析及性别间u检验(Mean±SD)Tab.3 Age change analysis and u test between sexes of six skinfold thickness values in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mm

3个年龄组间6项皮褶厚度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藏缅语族男性的肱三头肌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或P<0.01),并且这3项指标都以18~44岁组最大,其余3项指标值的年龄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的年龄组间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的小腿内侧皮褶厚度以18~44岁组最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以18~44岁组和45~59岁组最大,其余4项指标都以45~59岁组最大.

性别间u检验结果显示,藏缅语族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大于男性(P<0.01).男性6项皮褶厚度值的大小顺序为髂嵴上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肱三头肌皮褶>小腿内侧皮褶>肱二头肌皮褶;女性6项皮褶厚度值也以髂嵴上皮褶最大,与男性稍有不同的是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值稍大于髂前上棘皮褶,其余大小顺序与男性一致.

藏缅语族族群6项皮褶厚度值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海拔等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见表4.

表4 藏缅语族族群6项皮褶厚度值与地理环境因素的相关系数Tab.4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six skinfold thickness values in Tibeto-Burman ethnic group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由表4可见,男性的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与经度、纬度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其余5项皮褶厚度值均与经度、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1).女性除小腿内侧皮褶外,其余5项皮褶厚度值均与经度、纬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肱二头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男性不同的是,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1).

总之,藏缅语族男性、女性的皮下脂肪发育与经度、纬度、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情况一致,但与海拔的相关性规律略有不同.从西部到东部、南方到北方,藏缅语族男性和女性的上臂和躯干皮褶厚度值均呈线性增大趋势;随着年平均气温的降低,男性和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线性增大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和女性的肱二头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增大趋势,而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和髂嵴上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减小趋势.

2.4 藏缅语族族群与其他族群皮褶厚度的比较

选取我国9个族群(汉族[16]、蒙古族[5]、乌孜别克族[17]、俄罗斯族[18]、哈萨克族[19]、佤族[20]、布朗族[21]、仫佬族[22]、傣族[23])的5项皮褶厚度均数(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小腿内侧皮褶)与藏缅语族族群进行比较,并对10个族群的5项皮褶厚度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

10个族群的5项皮褶厚度均数见表5.由表5可见,藏缅语族男性的5项皮褶厚度均数均小于蒙古族、汉族而大于仫佬族、傣族,大部分小于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而大于布朗族、佤族、俄罗斯族.藏缅语族女性的5项皮褶厚度均数均小于蒙古族、汉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哈萨克族而大于仫佬族,大部分小于布朗族而大于傣族、佤族.

表5 10个族群5项皮褶厚度均数(Mean±SD)Tab.5 Means of five skinfold thicknesses in 10 ethnic groups mm

10个族群男性5项皮褶厚度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81.404%和13.451%,累计贡献率为94.855%.第1主成分(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肱三头肌皮褶(0.974)、肱二头肌皮褶(0.938)、髂前上棘皮褶(0.905),PCⅠ值越大,上臂和腰部的脂肪越发达.第2主成分(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小腿内侧皮褶(0.510),PCⅡ值越大,小腿的脂肪越发达.

以PCⅠ为横坐标、PCⅡ为纵坐标作散点图,见图3.在10个族群中,蒙古族、汉族和哈萨克族的PCⅠ值较大,表明这2个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男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比其他少数民族男性更发达;藏缅语族族群的PCⅠ值中等偏大,与乌孜别克族最接近;仫佬族和佤族的PCⅠ值最小,表明这2个南方少数民族男性的上臂和腰部皮褶厚度值最小.另外,哈萨克族的PCⅡ值最大,即小腿脂肪最发达;傣族的PCⅡ值最小,即小腿的皮褶厚度值最小;藏缅语族族群的PCⅡ值中等偏小,表明藏缅语族族群男性的小腿皮褶厚度值中等偏小.

图3 10个族群男性的主成分散点图Fig.3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males of 10 ethnic groups

10个族群女性5项皮褶厚度均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84.688%和8.950%,累计贡献率为93.638%.第1主成分(PCⅠ)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肱二头肌皮褶(0.967)、髂前上棘皮褶(0.959)、肱三头肌皮褶(0.957),与男性相同.第2主成分(PCⅡ)载荷值较大的指标为肩胛下皮褶(0.591),PCⅡ值越大,躯干上部的脂肪越发达.

以PCⅠ为横坐标、PCⅡ为纵坐标作散点图,见图4.在10个族群中,哈萨克族的PCⅠ值最大,即哈萨克族女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最发达;蒙古族和汉族的PCⅠ值较大,即这2个族群女性的上臂和腰部脂肪较发达;藏缅语族族群的PCⅠ值中等偏小,即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中等偏小;仫佬族和佤族的PCⅠ值最小,即这2个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上臂和腰部的皮褶厚度值最小.另外,乌孜别克族的PCⅡ值最大,即躯干上部脂肪最发达;藏缅语族族群的PCⅡ值中等,即躯干上部的皮褶厚度值在10个族群中处于中等水平.

图4 10个族群女性的主成分散点图Fig.4 Scattered plot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r females of 10 ethnic groups

总之,与我国南、北方其他族群的比较结果表明,藏缅语族族群的上臂和躯干皮褶厚度值中等,小腿皮褶厚度值偏小,藏缅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值介于南、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更接近于南方少数民族.

3 结论与讨论

皮褶厚度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大.寒冷的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皮下脂肪的积累,因此藏缅语族族群的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平均气温的下降而逐渐增大.通常情况下,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也会降低,这可能是导致藏缅语族族群上臂和躯干的皮褶厚度值随纬度升高而增大的原因之一.此外,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24],这可能是藏缅语族男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以及女性的肱二头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值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原因.

从藏缅语族各族群的皮褶厚度均数看,在18个族群中,藏族和羌族位居前列,身体皮下脂肪发达,贡山怒族、独龙族、景颇族和普米族的皮褶厚度值均较小.藏族主要分布在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高海拔地区[25].藏族喜食糌粑,多以牛、羊肉为主,同时,具有增加热量、抗缺氧等功效的酥油是藏区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藏族还有以酥油茶为主要饮品的饮茶习俗[26].所以,为了抵御寒冷,藏族的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较多,从而其皮下脂肪堆积较多.与藏族相似,羌族主要生活在海拔较高的四川省阿坝州的高山河谷地带.饮食方面,羌族人喜食洋芋糍粑和腌腊制品,如猪膘肉等,并以咂酒为特色饮品[27].这些高热量食物也导致羌族的皮下脂肪产生堆积.贡山怒族和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高,空气湿度大,当地居民的肉食和脂肪摄入相对较少,饮食结构属于粮食和野生植物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28],所以贡山怒族和独龙族的皮下脂肪堆积较少,皮褶厚度值相较于藏缅语族其他族群要小很多.与贡山怒族和独龙族生活的贡山县相似,景颇族现聚居于同属亚热带气候的云南省德宏州地区[29],较为相似的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是造成这些族群皮褶厚度值接近的原因之一.

藏缅语族族群生活在位于我国西南部的藏彝走廊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较为复杂,但地理位置与同在南方的布朗族、傣族、仫佬族、佤族更接近.藏缅语族族群与这些南方少数民族日常交流更多,生活方式也更相似.而位于北方的蒙古族以游牧业为主要经济模式,食物来源主要依赖牲畜的肉和奶,辅以捕获的动物肉类和少量粮食食品、野生植物等[30],这种饮食结构有利于脂肪在体内的堆积.所以藏缅语族族群皮褶厚度值与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接近,而小于聚居于北方的蒙古族等族群.

随年龄增长,藏缅语族男性的肱二头肌皮褶和肩胛下皮褶厚度值呈线性增大趋势,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线性减小趋势.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劳动强度降低,导致皮下脂肪积累增多,而女性由于青春期雌性激素分泌旺盛,导致皮下脂肪积累较多,但随年龄增长,尤其绝经之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导致皮下脂肪逐渐流失[6].族源遗传、生长环境、饮食习惯也可能是造成藏缅语族成人皮褶厚度值具有此年龄变化的原因.此外,藏缅语族女性的6项皮褶厚度值都明显大于男性.藏缅语族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日常劳动强度远大于女性;另外,脂肪的分布具有性别差异,男性脂肪更容易聚集于内脏,而女性脂肪常聚集于皮下[31].所以,藏缅语族女性的皮下脂肪更丰富,皮褶厚度值明显大于男性.

致谢:感谢云南省、西藏自治区、湖北省、四川省、湖南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当地民族宗教事务局及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此项工作的天津师范大学包金萍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李咏兰教授、大连医科大学徐飞教授及参加测量工作的所有师生!

猜你喜欢
怒族皮褶贡山
壮侗语族族群的皮褶厚度
云南贡山县6~80岁独龙族居民营养不良影响因素分析
这个叫“贡山”的岛,你爱了吗?
中国木雅人、尔苏人、八甲人与空格人的皮褶厚度
蒙古族13个族群皮下脂肪发育的比较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贡山高山峡谷气候下人工种植羊肚菌的技术与管理
浅析贡山县白山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
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
怒族民间医药调查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