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建筑企业海外市场过度竞争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10-17 12:04徐多戈
中国市场 2022年28期
关键词:承包工程承包商过度

徐多戈,林 海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1 引言

2013年,中国发起“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作为优先领域,促使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业务得到更快的发展。商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以后,中国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营业额的增速明显放缓,海外市场过度竞争问题从经营数据层面得到体现。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Record,ENR)公布的2017年国际承包商250强榜单,69家上榜的中国建筑企业之中,国企总营收占中企总营收的96.6%,民企仅占3.4%。而在2021年度的ENR榜单中,78家上榜的中国建筑企业之中,国企总营收占中企总营收的比例已上升至97.2%,民企下降至2.8%。数据表明,国有建筑企业是中国基建产能“走出去”的主体。研究国有建筑企业海外市场的过度竞争成因,并探讨解决对策,不仅牵系着企业能否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目标,也关系到中国基建产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可持续发展。中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及其增长率见图1。

图1 中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营业额及其增长率

数据来源:商务部。

2 国有建筑企业海外市场过度竞争现状

国有建筑企业根据控股方的不同,可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央企和地方国企的企业职能和治理文化相似度高,管理层轮岗交流也较为常见,因此文章论述的国有建筑企业是对建筑央企和地方建筑国企的整体性探讨。“过度竞争”是指,相对于有限市场需求的过度供给、过度投资,导致企业间价格战、舆论战等恶性竞争现象增加,使业内多数企业陷入发展困境。海外市场是指,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别或地区市场,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

2.1 海外市场工程承包需求减少

根据2012—2020年ENR对前250强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收入的统计,自2013年起,上榜企业海外营收总额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表明,海外市场工程承包总体需求不仅有限,而且正在收缩。尽管2017—2019年,ENR前250强国际承包商海外总营收出现反弹,但应归因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量和部分国家对抗经济下行采取超前基建的政策惯性,海外市场工程承包总需求的下行趋势并未扭转。

此外,中国承包商营业收入占上榜企业总营业收入的比例的增长率,在2017年出现拐点,这一时间早于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和2019年年底开始的新冠病毒大流行。且自2012年开始,中国承包商之中的国企营收占比一直保持在九成以上。一方面,说明海外市场已无法快速吸纳中国的基建产能输出;另一方面,表明国有建筑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供给侧改革应当开始加速。ENR前250强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收入及中国承包商占比见图2。

图2 ENR前250强国际承包商海外营业收入及中国承包商占比

数据来源:ENR。

2.2 海外市场恶性竞争现象增加

2015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增收节支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5〕40号)中明确要求,央企要倡导海外业务有序竞争,避免不规范恶性竞争。建筑央企作为最早走向海外的一批国有企业,不规范的恶性竞争已经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继续对ENR的统计数据进行观察,2014年,前250强国际承包商之中,建筑央企海外总营收占全部上榜国企总营收的比例已经达到85.9%。2020年,这一比例上升至86.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央企不仅引领了中企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也引领了国有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内卷”。

国有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激烈度增加,导致过低价竞争、同质化竞争、牵涉利益输送等不可持续的商业竞争现象不断涌现。例如,克罗地亚某铁路改造项目,某国企联营体因竞标报价最低被业主要求做出低价澄清,最终以低于中标价25.1%的竞标价落选;以色列某新建轻轨项目,某国企联营体同样因竞标报价过低,在对业主进行低价澄清后未能中标;肯尼亚某铁路投建营项目,某国企仅在铁路运营这一新业务领域累计垫资超过4亿美元,给企业经营造成很大压力。相关案例不胜枚举,涉及行业商业秘密不再赘述。早在2014年,非洲发展银行(AfDB)对非洲公路项目的单位成本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了172个项目作为观察对象。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大型项目(大于100车道·公里的项目)的单位价格没有增加。仅2009—2013年,ENR前225/250强国际承包商中,入围的中企在非洲区域的总营业收入占其海外总营业收入的比例从36.6%上升至48.7%。国有建筑企业的优势导致个别市场不断重叠、主营业务相互交叉渗透、以不合理的利润率换取规模扩张,由过度竞争导致恶性竞争长期来看对企业的发展也很不利。

3 国有建筑企业海外市场过度竞争成因

3.1 市场需求减少与考核指标增长的矛盾

包括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和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2018年联合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Global Infrastructure Outlook)在内的许多研究,对2040年以前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增速给出了积极展望。但相关预测和研究普遍是基于政策目标进行的统计,事实上,对比中国以外的全球GDP总量和ENR前250强国际承包商海外总营收两项数据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需求变化与经济规模的发展高度相关。因而,在世纪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地区安全局势不断恶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不断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展望,海外市场基建需求很可能保持下降趋势。全球GDP统计见图3。

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任务,通常对其经营增长的考核指标要求增速不低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又长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市场需求减少与考核指标增长的剪刀差,驱动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竞争过度化。

图3 全球GDP统计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3.2 竞争实体过多加剧过度竞争

对2021年度ENR前250强国际承包商进行观察,入围的中国建筑企业共78家,其中国有建筑企业62家。仅国有建筑企业的入围总数,已高于入围的欧洲企业总数44家和美国企业总数41家。加之一些国有建筑企业以多个品牌开展海外业务,尽管有政府职能部门、中国驻外使领馆经商处、商会等进行外部协调和企业对自持的多个品牌进行内部协调,国际竞争性招标项目出现1/4以上的竞标人是国有建筑企业的现象仍不鲜见。详见表1。

表1 ENR 250强企业海外品牌密度过高的国别

数据来源:ENR,商务部,各企业官网。

3.3 “短视主义”对行业的影响

“短视主义”是指,相对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业者关注于当下能够即刻获得的利益。建筑行业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管理,在项目的竞标和实施环节中,工作业绩和成果需要在短时间内体现。这种行业文化导致现汇项目竞标中,投标团队可能采取恶意低价策略寻求短期业绩;框架项目竞标中,通过利益输送推动过度超前建设,扩大合同金额;投资项目竞标中,企业关注施工阶段利润,允许运营阶段亏损,导致项目形成长期性风险敞口;各类项目实施中,在欠发达国别企业采取弹性合规,谋求施工质量控制、进度管理和工程计量等方面的便利。早期建筑企业走向海外,从经营发展的需求和适应市场的必要性来看,确实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未来建筑企业贯彻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和引领国际工程行业变革,要在价值观层面重新审视既有的经营发展思路。

4 避免国有建筑企业过度竞争的对策及建议

4.1 明确国有建筑企业的海外经营目标

从企业角度来看,保持海外业务规模增长、扩大海外项目经营收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首要职责,是企业海外经营的根本目标。从国家角度出发,后疫情时期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既有国际秩序利益集团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国有建筑企业在完成经营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贯彻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倡议将继续作为企业海外经营的发展机遇。应当明确,“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目标是建设由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和全球能源链奠定国际秩序新基础。企业海外经营目标需要向国家战略靠拢,摒弃“执行者有利”思维,尤其是在推动“框架项目”和“投资项目”时,要以负责任的态度,确保项目长期健康和可持续。

4.2 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海外业务改革

大量研究表明,国有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尚处产业链中利润较低的环节,即业内常说的处于建筑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需要向高利润的环节延伸。但很少有研究注意到,中企尤其是国有建筑企业强大的基建产能,增加了国际市场供给端的竞争,也是推动行业利润走低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如果国有建筑企业无法改变过度竞争的现状,即使完成了产业链向前后端的延伸,也只会拉低全行业整体利润率。

改变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同质化过度竞争、打价格战和“内卷化”,需要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海外业务改革,压减竞争实体数量,探索将各国有建筑企业海外业务剥离整合为一家或少数几家专门从事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同时,强化中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和全球能源链的顶层设计,协同沿线国家做好整体性规划,据此为企业提供要素资源,避免企业主导项目推动产生的资源错配和建设碎片化。

猜你喜欢
承包工程承包商过度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2018中国承包商80强和工程设计企业60强揭晓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关于对外承包工程公司的战略选择
PBC模式 养护管理机构与承包商的“双赢”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浅谈如何做好海外火力发电厂总承包工程
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的设备管理
承包商如何做好FIDIC建造合同条件下的工程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