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簸箕背后的支前故事

2022-10-19 11:16
世纪风采 2022年1期
关键词:儿童团簸箕村长

郝 娜

抗日战争时期,新安旅行团的孩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谱写了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上的辉煌篇章。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支前的大军里也活跃着一群可爱可敬的孩子们。他们是山东省鄄城县苏集村儿童团员们,虽然平均年龄只有10岁,却以惊人的毅力,11天碾米9500斤粮食,用稚嫩的臂膀支援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淮海战役纪念馆珍藏了一只他们加工粮食使用过的簸箕。它向我们默默诉说着孩子们艰苦支前的故事。

1948年的冬天,黄淮平原上,旌旗猎猎、硝烟漫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战略决战。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战场背后,千百万人民群众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支前运动,苏集村也接下了一个月内碾米3万斤的光荣任务。

一个月碾米3万斤!这对缺少劳力和工具的苏集村可不是一件小事。动员大会上,看到任务这么紧急,儿童团团长苏华敬站出来朗声说道:“给俺们儿童团分配5000斤吧,俺们保证完成任务!”

5000斤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村长看着小华敬犹豫了,既心疼孩子们稚嫩的肩膀,又担心他们能否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看到村长欲言又止的表情,苏华敬涨红了小脸儿,急切而认真地说:“村长,那前线的解放军叔叔为俺们拼命,俺们得让他们吃得饱饱的,不能饿肚子啊,您就放心吧,俺们保证完成任务!”

会后,苏华敬带领着团员们迅速行动起来了。正值寒冬腊月,黄淮平原滴水成冰,碾场是露天的,如果下了雪,更是一脚雪一脚泥,寸步难行。可孩子们没一个人叫苦叫累,你推我碾,昼夜不息。

风雪之中,孩子们的小脸小手冻得又红又肿,有的还裂开了口子,棉衣上撕下块布条,包一包,接着推!肚子饿得咕咕响,孩子们看着碾好的米咽咽口水,紧了紧裤腰,互相鼓劲:“咱们起早贪黑一刻不停地碾米为了啥,就是要让解放军叔叔们吃饱了好打胜仗,咱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嘛,咱们咬咬牙,再苦再难,也要坚持到底!”“对,俺不饿,这粮俺们不能吃!”

苏华敬那年才15岁,已经是团里年龄最大的了。他总是带头去干最辛苦的工作。100多斤的谷子,小团员们都是两人抬,苏华敬为了赶速度,则是一个人咬牙扛起了比自己还重的袋子。雪天路滑,一个不小心,小华敬摔倒了,下巴撞在结了冰的地面,磕掉了两颗门牙,满身满脸都是血。可他双手却还紧紧攥着袋子,生怕浪费一粒谷子。团员们看着他,心里是既敬佩又心疼,红着眼眶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反倒是苏华敬先开了口:“俺没事,不就是两颗牙嘛,这些粮食可是战士们的命啊!”

就这样,儿童团的孩子们喊着“宁愿手冻烂,也要把米碾”的口号,唱着“儿童团不怕寒,碾好米来送前线,同志们吃了有力量,消灭敌人不费难!”的歌谣,在11天时间里,一共碾米9500斤,几乎翻倍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70多年过去了,如今,儿童团碾米时使用过的簸箕已成为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儿童团的15名红孩子多数也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呐喊响彻云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新一代的中国少年,正接过红色的接力棒,意气风发,奔向远方!

猜你喜欢
儿童团簸箕村长
研学安源儿童团 致敬鲜艳红领巾——“安源儿童团中队”风采录
星星火炬放光芒:儿童团的故事(1)
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山西革命根据地抗日儿童团工作探析
行走的簸箕
忠满:小小簸箕,大刑伺候
原因
丢羊
中央苏区儿童团的总检阅
不倒翁扫帚簸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