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发展缓解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吗?*

2022-10-20 07:02张旺虎郭守亭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差距电子商务

熊 颖,张旺虎,郭守亭,刘 勇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2.武汉科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武汉 430081)

一、引 言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坚持扩大内需,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改善消费环境,全面促进消费”。电子商务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的在线服务,打破城镇间原有分散孤立状态,弥补因距离空间隔断的情感支持,增强城镇间协同合作能力,提升城镇化进程中的市场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信息交流,快速增加用户流量,推进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养成和意愿提升,从而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居民消费额和消费意愿均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明显。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弥补农村消费不足“短板”,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同时,《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指出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为电商在农村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电商在平衡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已成共识。“小镇青年”成为追逐潮流与个性的消费新兴人群,三四线城市及农村消费群体的崛起,反映出中国农村市场强大的消费力。中国作为疫情后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从更加多维的视角探究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可为宏观消费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诸多有益启示。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基点背景下,弥补农村消费不足“短板”,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缓解城乡消费差距,已成为学术界重要议题。本文的研究结论意味着,利用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强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农村电商的经济发展理念,对于增强宏观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研究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相关文献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视角大致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基于传统研究视角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二是从电子商务视角考察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一)基于传统研究视角分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决定消费,因此国内外多从收入视角研究城乡居民消费差距。Kukk等(2016)基于跨期消费选择模型,发现收入对消费有滞后的影响,李小克等(2016)认为收入不平等状况恶化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此外,还有研究表明中国居民城乡收入比和消费率差距正在逐步缩小(Gao等,2018)。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宽。徐敏等(2015)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可拉大城乡消费差距;齐红倩等(2017)则指出中国城镇化通过提升城市居民收入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

与此同时,外部宏观政策也是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焦健等,2018)。王欣亮等(2018)认为基础教育投入差异会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而吕承超等(2018)通过研究证明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还有部分学者另辟蹊径,Li等(2016)通过调查发现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年龄、性别差异,Mehta等(2017)则研究了印度金融业发展对城乡消费不平等的影响。

(二)基于电子商务视角考察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关于电子商务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之间的关系,现有研究多从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等优势入手。Zeng等(2019)认为与单个使用短信、数字信息和电子邮件相比,电子商务不仅具有信息收集和网络沟通的作用,还改善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福利(Shimamoto等,2015;Ivus等,2015),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的提升(罗健萍等,2018),通过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正向影响(温雪等,2019)。

此外,电子商务交易平台通过有效提高消费者搜寻次数、降低市场搜寻成本,对零售市场的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孙浦阳等,2017),可使买家和卖家之间“零距离”沟通,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息搜集、内部协调和时间传递等交易成本(江小涓,2017)。并且,电子商务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提高知识的可获得性(Jansson,2008)、丰富和拓展传统交易场所、交易时间、交易种类等,从而扩大企业边界(李海舰等,2014)。值得注意的是,方福前等(2015)研究发现通过提高消费的边际效用和产品的竞争程度两条机制,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消费,居民人均消费、总消费与电子商务市场销售规模之间呈现出“U”型关系。

总体而言,以上文献大多局限于某一特定理论或视角,未能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来揭示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有的优势助力居民消费,打破城镇间原有的分散孤立状态,推进消费者网络购物习惯养成和意愿提升,对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考察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有助于完善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也将推动和丰富消费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创新。

为探究电子商务发展能否扩大农村消费能力,从而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本文基于2013~2018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使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分位数回归进行影响机制分析,最后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政策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二,发现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趋势,结合物质资本、对外开放度、政策干预等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第三,借鉴中介效应模型发现电子商务发展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缓解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特别地,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门槛效应,当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大于10.980时,其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缓解作用显著增强,机制分析具有一定新意。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参考程名望等(2019)关于互联网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模型,同时借鉴郭家堂等(2016)学者关于互联网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实证研究思路,构建如下基本模型: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即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代表电子商务发展状况,lpgdp、invest、une、gov、open、aging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分别度量经济增长水平、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城镇失业率、政府财力支持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老龄化水平,μi为各省份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用于控制地区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扰动项。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cg)。为了排除价格因素和异方差的影响,将人均消费支出用各省份不变基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进行平减处理,将处理后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除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得到的比值表示各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2.核心解释变量

电子商务发展水平(commerce)。选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中的电子商务发展指数衡量各省份的电子商务发展程度。

3.控制变量

(1)经济增长水平(lpgdp):电子商务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长期拉动作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又依赖于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城乡居民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因此,采用各省份人均GDP除以一万后的数值来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2)投资率(invest):社会固定投资的“城市偏好”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用各地区固定资产完成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不同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

(3)城镇失业率(une):城镇失业率影响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支出,采用各省份每千人城镇失业人数衡量各地区城镇失业状况。

(4)对外开放程度(open):市场越开放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越高,进而对地区居民消费产生影响,使用各省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不同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5)政府财力支持程度(gov):政府财力支持影响财富分配,进而作用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用各省份政府财政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衡量各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程度。

(6)人口老龄化水平(aging):人口结构老化影响地区消费潜力,因此,人口老龄化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重要原因,采用各省份老龄人口抚养比衡量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

(三)数据来源、相关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电子商务发展程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2013—2018)》,该报告从2013年开始发布,因此样本能够较好反映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基于此,本文所有变量的时间段选取为2013~2018年。选取地域为中国除港澳台外的31 个省份。相关数据来源为历年《中国统计年鉴》、CSMAR 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以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表1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特征事实描述

在开始实证之前,先利用本文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以了解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图1以2013~2018年31个省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为纵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横轴。由图可见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间总体呈现“U型”关系,在前期,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居民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潜力影响的边际效应更大,因此显著减缓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进一步扩散,智能手机在农村地区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趋于平稳,其影响的边际效应减小,因此,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整体呈现“U型”关系特征。

图1 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U型”关系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结合面板数据“宽且短”的特点,同时运用F、LM和Hausman检验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形式,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显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固定效应模型比随机效应模型合适,而随机效应模型又优于混合回归模型。因此,本文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中的模型1所示,不难看出核心解释变量(commerce)均显著且系数为负,说明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表2 F检验、LM检验及Hausman检验结果

结合实际来看,一方面消费水平较高的居民往往收入水平较高,利用电商平台进行消费的频率也可能更高,即互联网普及率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较多,选取的控制变量难以防止遗漏变量的产生。因此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而本文进行的Hausman 检验结果也在1%水平上拒绝电子商务发展是外生的原假设,表明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

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对此,引入各省份每百万人邮局数量(postoffice)和离婚率(divorce)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估计。首先,借鉴黄群慧等(2019)的思路,互联网技术应用是从电话普及开始,邮局是铺设固定电话执行部门,也可能会影响电子商务发展。其次,采用离婚率作为工具变量之一进行估计,借鉴程名望等(2019)的研究思路,随着离婚率的增加,离婚群体可能会在网络世界寻找更多的情感寄托和娱乐消遣,因此会从微观上影响人们的网络行为。而且,postoffice和divorce不受当期城市群内地区发展差距影响,具有充分外生性;同时,这两个工具变量具有相对延续性,且与各省份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着较强相关性,与随机干扰项相关性较低,满足工具变量选择条件。运用工具变量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3中的模型2和模型3所示,核心解释变量(commerce)的估计系数均至少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即电子商务发展能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表3 全域性估计结果及内生性检验

(二)异质性分析

为深入理解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关系,依次进行分样本检验和分维度检验,以分析电子商务发展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异质性。

1.分样本检验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发现,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物质资本、对外开放、政府支持等方面,这些因素会影响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水平。鉴于此,本研究依照物质资本(k)、对外开放(open)、政府支持(gov)三个方面,继续选取postoffice和divorce作为工具变量进行IV估计来解决内生性问题。为了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分别对工具变量进行识别不足、弱识别和过度识别检验。Kleibergen-Paap rk LM 检验结果显示,所有结果均在10%水平上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原假设。Kleibergen-Paap rk Wald 检验统计量均超过Stock-Yogo 检验10%水平上的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假定。Hansen-J检验结果得到的p值均大于0.1,说明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问题。总体而言,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符合模型设定。

具体回归结果可参见表4,由此说明,在物质资本、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财力支持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缓解作用相对更突出。一般而言,上述地区基础设施完善,开放程度较高、优秀人才聚集、物质资源较为丰富,相应地,电子商务发展程度较高,能够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表4 分样本回归结果

2.分维度检验

为丰富研究,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相关数据,将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六大类,将上述六个变量依次作为被解释变量,分维度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展开分析,具体回归结果见表5。结果发现,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皆显著为负,即电子商务发展能够一定程度上缩小食品、服饰、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和教育文化的消费差距。其中,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差距的系数绝对值最大,说明电子商务能够提供给消费者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这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体现。

表5 分维度回归结果

(三)影响机制分析

在机制分析中,考虑到commerce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其内生性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本文继续选取postoffice和divorce作为工具变量进行IV估计,具体结果参见表6。其中,Kleibergen-Paap rk LM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结果均在10%水平上拒绝工具变量识别不足的原假设。Kleibergen-Paap rk Wald检验统计量均超过Stock-Yogo 检验10%水平上的临界值,拒绝弱工具变量假定。Hansen-J 检验结果得到的p值都大于0.1,说明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问题,因此,内生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1.电子商务发展与技术创新

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促进各种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等“显性”创新,还促使消费者更倾向于消费金融、教育等知识溢出的“软性”产品,这体现的是一种创新效应。因此可能存在“电子商务发展→技术创新→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传导机制,对此本文进行影响机制分析以验证假设。主要借鉴陈文俊等(2020)的定义,分别从创新质量与创新数量两个方面,将各省份专利申请数量的对数值作为因变量(lninno),以发明专利申请量对数值度量专利质量(lninno1),以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量的对数值度量专利数量(lninno2)。继续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中的模型1、2、3所示。结果表明,总体专利申请数量对数(lninno)的估计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lninno1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lninno2估计系数为正,但不显著,结论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且电子商务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质量层面。

2.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理论,收入是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现有研究发现伴随着农村电商的发展和惠农政策的实施,电子商务发展能够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李宏兵等,2021)。因此,本文测算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ig),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6中的模型4所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估计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结果表明电子商务发展有助于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表6 机制分析:电子商务发展与技术创新

电子商务发展与专利申请数量(lninno)、专利质量(lninno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三者系数均显著为负,因此无须进行Sobel检验,结果表明存在以专利申请数量(lninno)、专利质量(lninno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ig)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

电子商务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地区的创新质量和扩大地区的创新数量,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并且更多地体现在质量层面,科技改变生活,这是对中国人生活方式转变的最好诠释,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拼多多”电子商务平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成功的原因。此外,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减贫增收效应,特别是农村电商的发展,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提升了农民收入,对于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综上所述,本文从计量上验证了技术创新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电子商务发展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机制。

(四)门槛效应分析

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可能呈现复杂形态。因此,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对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非线性探究。此外,不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状态下,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是否会呈现差异化也值得深入考察,故本文采用分位数回归探讨此类差异化影响。首先,运用Bootstrap方法检验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的门槛效应(见表8)。结果表明,单一门槛在1%统计水平下显著,而双重门槛不显著,表明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存在着一个门槛值,该门槛值为10.980,即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

结合表9中模型1的门槛回归结果可知,当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小于或等于10.980时,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一定缓解作用;当电子商务发展指数大于10.980时,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缓解作用显著增强。可能的原因是,诸如农村电商、乡村振兴等政策全面落地实施,原本未能享受到电子商务发展优惠政策等弱势群体能充分地享受电子商务发展红利,使得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缓解效应进一步增强。

此外,本文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分为0.25、0.5和0.75三个分位点,观察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效应的变化趋势。分位数回归结果如表9中模型2、3、4所示,在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级变化的过程中,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变化不大,同时也说明本文的结论稳健。

表9 门槛回归及分位数回归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上述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如下检验。

1.剔除直辖市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去掉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的数据,估计结果如表10中模型1所示,可以看出参数估计结果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本文研究结果稳健。

2.替换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采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除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所得到的比值,来反映各地区的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但该指标未能表明城乡人口所占的比重,在度量城乡消费差距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误。对此,本文测算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泰尔指数,替换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0中模型2所示,参数估计结果和显著性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本文结果稳健。

表7 中介效应检验

3.基于双重差分法的实证模型

将国务院推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作为一项外生冲击的政策,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相比受到政策的影响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将西部地区作为实验组,将中东部地区作为控制组。基于省际层面数据,以post为时间虚拟变量,以treat为地区虚拟变量,控制了年份效应和地区效应,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效应。结果如表10 中的模型3 所示,发现电子商务政策实施能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同时这也与本文“政府财力支持程度的异质性”的实证结果相互印证。

表10 稳健性检验

基于上述分析发现核心解释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和显著性均无明显变化,充分证明本文模型设定合理,研究结果稳健。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电子商务发展能够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且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

本文采用了各省份每百万人邮局数量和离婚率作为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并将《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政策的颁布作为准自然实验,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均表明电子商务发展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此外,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分样本检验中在物质资本充分、对外开放程度高、政策干预强的省份中,电子商务发展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更显著。分维度检验中,电子商务发展对于缩小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差距的作用更突出。

2.电子商务发展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发现,电子商务发展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而显著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一方面,创新不仅直接地表现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间接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减贫增收效应提升农民收入,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着门槛,当超过一定阈值时,其门槛效应显著增强

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存在着门槛值,随着电子商务发展发展水平的上升并超过一定阈值,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缓解效应进一步增强。

(二)政策建议

1.推动电子商务高水平发展,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电子商务进一步推动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破除了城乡居民之间“信息壁垒”,有效缓解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因此,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和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以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从而缓解城乡居民消费差距。

2.鼓励科技创新,全面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技术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电子商务产业亦是如此。针对我国不平衡且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应积极鼓励电子商务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全方位提升生产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电子商务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取得数字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此外,电子商务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须积极培育创新型人才,发展关键数字技术,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3.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优化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结合本文研究结论和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现状来看,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着区域失衡问题,特别是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共同富裕,其一需加强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普及培训,引导社会资金和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加大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投入,以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其二应鼓励挖掘农产品网络销售的潜力,充分利用新业态,以社交裂变、直播、短视频等展现方式促销农产品,盘活农村资产资源,优化收入分配,进而提升人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最后,电子商务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存在着门槛阙值,因此应辩证看待电子商务发展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政府出台相关电商规范政策,发展农村电商,全面完善电商环境,促进区域协同,以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差距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关于加快制定电子商务法的议案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