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2022-10-22 04:36
科教导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科产学研协同

钱 露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引言

在全球“工业4.0”的背景下,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2017 年,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的内涵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国外的“产学研协同育人”起源于1946 年的美国合作教育,国内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随着211(面向21 世纪、重点建设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985(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011 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提出,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参与主体包括“产”(即产业、企业)、“学”(即高等院校)和“研”(即科研机构)。高校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用人单位,科研机构可以弥补高校设备的不完备,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契合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特点。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这是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契合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1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现状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首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 计划)的14 所高校之一,并且该校地处国家级江北新区,主动融入新区建设,近年来校企融合的形式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高,始终聚焦新工科建设,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永恒主题,全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始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特色发展之路,坚持与学校化工、材料、机械等传统优势学科交叉融合,经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大安全为学科发展布局,以化工安全为发展特色,以工业过程安全为发展重点的学科发展目标与方向。

2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2.1 强化研究生导师责任制,以师德育人才

研究生导师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角度开展人才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研究并行。以导师负责制为依托,实现师德育人才。同时要围绕科学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积极承担重大项目,引导研究生学以致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之余,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包括转化研究成果、出版专著等,致力于以高水平科研促进高质量教学。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

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践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推进开展教学改革,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培养思政教学带头人、师德名师,学习黄大年、钟扬、李保国、张桂梅等教育领域先锋模范人物,充分发扬“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优化具有思政教学深度的课程教学设计,一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久久为功;二是教学活动多样化,在“每段渠”中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与当下“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机结合。

2.3 深入推进校企融合、校地融合

学校通过校企共建等形式,聘任企业导师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实践导师,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共同承担项目课题,兼具课题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多维度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广泛拓展实践平台,以应急管理部化工安全生产重点实验室等四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安全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资质与中石化南京公司等企业和园区共建实践基地,与江苏广播网等成立志愿服务社团,整合学科优势资源,举办进企业看安全等活动。

同时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与校园安全部共建功能性党支部,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开展森林防火劳动教育实践现场隐患大排查系列活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不断扩大活动的覆盖面,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培养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敢担当的新工科研究生,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贡献。

2.4 建设高校科技园

高校创办科技园,实现研发和生产的结合。南京工业大学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服务开放”的原则建设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着力构建地方政府—地方工科高校—科技型企业互动共赢的特色三螺旋体系,已成为南京市和江苏省“政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窗口。同时,大学科技园紧扣高校产学研合作综合性平台这个功能定位,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主动赋能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

2.5 完善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队伍

“新工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需要实施更加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如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性硕士研究生,考核时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不同的学年进行考核,比如第一学年侧重于学习成绩,其他学年侧重于科研成果、学科竞赛等,同时要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纳入考核体系,不“唯论文论”,引导研究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外,为规范学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标准和程序,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定期对评审细则进行修订,同时对违反实验室、宿舍相关管理规定等情况进行降级或取消评选资格。在评选国家奖学金等高规格奖项时,并非采取“一刀切”或单纯累计成果,而是侧重参评学年的成果,激励研究生阶段性、持续性成长成才。

学校层面下发《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定量指标说明》,从招生与就业、学位与培养、思政与管理三个角度对研究生培养进行考核,在学位与培养方面对学位授予率、省优秀论文培育申报数、学位管理和执行力、学位论文质量、学位点合格评估与日常管理、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获批数、出国交流比率、海外研修博士研究生数、国(境)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数等维度进行细分,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考核指标。同时,研究生对教师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督促教师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对教学评价优异的教师在申报研究生教改项目时予以倾斜,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2.6 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加强思政建设

学科通过定期组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不断根据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学科将“工程流体力学”“灾难心理学”等两个课程团队列为重点培育项目,“燃烧与爆炸理论”“安全工程概论”“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管理与法规”“消防给水工程”等五个课程团队列为一般培育项目,着力打造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研究生优秀教材、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等。同时增加工程伦理和案例课程,企业工程师参与授课,同时建设案例库,做好方法类课程的补充,增强社会性。

此外,注重显性课程的培育,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以学科2021 级硕士生课表为例,新增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引导研究生与祖国同向同行,与其他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协同育人。

2.7 加强校内校外课堂衔接融合,提升实践课堂育人效果

学校依托校外实践基地、校友企业,着力搭建高水平的研究生社会实践平台,在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成效之余,也可以缩小不同本科背景学生专业课的差异,从实践角度丰富学科理论的全面性。结合校内外教学资源,挖掘实践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形成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实践类课程,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和职业自信,借助“安全大讲堂”等系列实践应用讲座激发学生投身行业、献身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学科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要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全面贯彻落实“安全发展”的理念,学科组建安全科技服务博士团,深入企业实践调研,为企业提供安全技术支持,把企业的部分技术难题带回学校,通过理论分析、实验开展等方式系统性解决技术难题,提供富有实用性、创新性的产品技术改进方案。

安全科技服务博士团实践活动把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作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基础,能够更好地推动教学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培养安全复合型人才。对于学生而言,此次活动让同学们勤学深思、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在创新实践中提高了各项能力水平,为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深入实践。

3 结语

随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工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也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契合新工科建设的需要,契合国家需要。本文就导师责任制、校企融合、分类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修订培养方案以及提升实践育人效果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由于新工科建设还在起步阶段,关于“新工科”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分析还不够全面,需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工科产学研协同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