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胶囊、情绪镇静剂与声景拟像
——白噪音研究

2022-10-22 04:34
创作评谭 2022年5期
关键词:噪音耳机音乐

◎ 赵 鑫

白噪音原是一个声学术语。在波谱分析中,这种声音波谱的频率较为相似。在色谱的分析中,白色由各种颜色混合而成,所以,将光谱研究领域的这一概念迁移到声学研究领域,具有平坦变化波谱的声音被称为白噪音。

在以移动便携电子设备为载体的声音媒介中,白噪音是一种新兴的媒介现象。如果在音乐播放应用以及视频网站上搜索白噪音,我们会看到“雨声”“狂风+暴雨+雷暴”“下雪的天气”“雨中驾车”等等声音种类。白噪音适用于安神助眠以及帮助专注。因为它们具有单调的波长,这一特性可以屏蔽波长参差的其他噪音,成为构建屏气凝神情境的最好选择。所以,视频网站的“白噪音”视频也与“虚拟图书馆”“虚拟自习室”联系在一起。

在这里,对白噪音进行形态分析,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是自然的声音,如热带雨林的雨声和鸟鸣、大海的波浪声、山中溪流的声音、篝火燃烧的毕剥声、蟋蟀在野地中的鸣叫声。当然,也有少部分现代的、城市的声景,如曼哈顿的市井之声、电风扇摆动的声音、巴黎咖啡馆的交谈声、飞机在云层上巡航的声音等等。自然的声景一般是泛称性的,没有具体的地点信息;而城市的声景一般带有明确的地点指称性。

研究白噪音这一声音本体的任务并非属于人文学科,本文更愿意将“声音研究”归于“听觉研究”的范畴,研究白噪音背后的文化意涵,即声音被人类的耳朵接收之后,被听觉对象化这一行为:为何人们热衷于倾听白噪音?白噪音如何与新兴媒介联姻并且凭借其特性传播?白噪音与音乐的关系是什么?

一、白噪音:便携的声音胶囊

打开白噪音手机应用“小睡眠”App,一座“声音图书馆”俨然出现面前,它不仅划分了雷雨、江湖、自然、动物、课堂等几个大类,更在具体的类别之下分出具有场景感的声音片段。仅以“雷雨”类别做例,就有“春雨无声”“夏雨倾盆”“秋雨凄凄”“春雷始鸣”“雨打玻璃”等等。这几段声音的基调是雨声,不过根据季节属性进行或急或缓的频率调试,再加上其他具有季节代表性的声音“佐料”:雷声,水珠滴落芭蕉叶的声音,雨水打在玻璃上的声音,雨滴从屋檐滴落的声音,等等。

有趣的是,“江湖”这一类别包含很多武侠文艺作品中的声音片段:呼啸的北风和旗帜的翻飞名为“凌雪藏锋”,木桨划水与竹筏吱呀名为“丐帮竹筏”,风吹过树叶的摩擦声名为“藏剑海棠”……这些描述已经属于“声音”唤起主体后的想象和感觉,于是,发出声音的声源也是被我们想象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这些片段的命名,它们对主体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噪声,更不用说相应的场景。面对智能手机以及未被命名的白噪音,我们就像面对深不可测的黑箱。汪民安评论作为声音媒介的收音机,说:“一旦耳朵完全为声音而存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作为媒介的收音机消失了,机器本身消失了。这声音,好像来自虚空,来自沉默的空间。”然而,面对智能手机应用播放的白噪音,我们的对象更为缥缈。首先,作为便携设备的手机比收音机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隐没;其次,播放的声音甚至不必回响在物理空间内,不必由空气介质传输,而是经由耳机直接输送到人的鼓膜附近;最后,白噪音本身不承载信息与意义,发声源也无法确定,需要经由名字这样的外在符号才能将面目不明的噪音想象为附着一定场景的存在。

相似的,与白噪音相关的App令人想起另一种新事物“气味图书馆”,建立一个气味的数据库,在其中陈列多种气味,再冠以自然之物的名字。但在得知这个名字之前,人们不可能凭借自己的嗅觉感官识别出它究竟是由哪种自然物质制作,通常情况下,唤起这些工业香精产品与自然关联的是人为的名字。白噪音是由电子技术合成的声音产品,白噪音App是人类制造的自然拟声的数据库。

加拿大理论家雷蒙德·默里·谢弗曾提出“声景”(soundscape)理论,他认为类比视觉的风景,各种声音也可以组成景观。声音景观的变迁,取决于社会物质材料的变迁。竹文化、木文化、金属文化、玻璃文化和塑料文化等等,就是以社会的物质材料命名。玻璃作为一种构建城市的材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玻璃阻隔了人的感官与环境的直接连通,并划分出“室内”和“室外”两个声音空间,在室内的是声音,而室外的是噪音。白噪音是人们在用玻璃隔绝自然之后,身处人为的寂静当中制造的声景。曾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装有蛐蛐的竹藤小盒是老北京居民最古典的随身听。蛐蛐盒也可以看作迷你的声景,城市居民远离自然,用虫鸣之声缓解身心与自然分离的不协调状态。

二、蓝牙耳机与降噪耳机:白噪音的媒介载体

像白噪音这类人造的自然声景,其实并非随着耳机和智能手机而出现。早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一种家装摆设——LED电子日历,在中国城市居民的家中很普遍。这种日历通常以一幅巨大的风景画的形态悬挂在客厅的后墙上,画面是高饱和度的、带有明显的中国地形特色的风景,比如瀑布、山水、云海和高山(这些风景可以被视为黄果树瀑布、黄山、庐山等风景名胜的变体)。这个器物在不播报时间的间隙,会播放溪流声、雨声或者鸟鸣声。由此,家庭中的公共空间短暂地被自然的声景填满。如果我们再打开想象,似乎老房子客厅中的摇摆挂钟孜孜不倦的滴答声也是一种现在所谓的“白噪音”。在独处的、昏沉的下午,这种声音也能成为听觉的催眠剂。

因为蓝牙耳机和降噪耳机的出现,耳机之内的白噪音变成了一种私人的“声景”。苹果公司在2020年推出新款AirPods pro降噪蓝牙耳机的一条广告,或许能形象地展现降噪耳机在城市生活中造成的空间分隔。开始的场景是一条平凡而拥挤的通勤道路,佩戴降噪耳机的女孩被喇叭、车声、地铁呼啸的声音侵袭,显得十分烦躁。但是当她按下耳机的降噪按钮——一切背景噪音全部消失,耳机中动感的音乐来到主导音轨的位置。同时,街景也发生了改变:暗沉的、灰蒙的、平淡无奇的街景瞬间缀满霓虹灯和探照灯,女孩随着音乐的律动起舞。但当她关闭降噪按钮,周围一切又回到平凡和熙攘。降噪模式下播放的声音,愈加成为生活的背景音,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创建播放列表,并且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拟像”那般,将画面和声音进行拼贴,编制自己的生活。

研究iPod与耳机文化的美国学者迈克尔·布尔(Michael Bull)在其著作《移动的声音——iPod文化与都市经验》之中对城市中的iPod使用者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对iPod的使用场景一般处于嘈杂的空间——地铁、拥挤的街道。他们的使用原因首先出于“感官过载”。在城市复杂的噪音结构之中,他们需要用iPod播放响亮的、持续的声音,才能淹没无关的噪音,去除听觉景观的偶然性,让地铁等公共空间处于控制之下。其次,为了等待火车、乘坐地铁,这种在都市经验中最平凡、琐屑无聊的活动转化为愉快的活动,需要用能够自我定义的听觉去重新占有这段时间。迈克尔·布尔还把“噪声—安静”的意识形态与阶级联系在一起。他指出,在西方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之中,“噪声”常常被认定为一种不文明、不体面的存在。“为自己或家人创造一个听觉空间,越来越成为精英们的特权和策略。他们认为噪音不尊重城市私人空间。……中产阶级的目的是在家里构建一个内部环境,驱逐外面街道的混乱和丑陋。对安静的追求是一种阶级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种愿望是为了忘记家门之外的肮脏。”

问题在于,在白日的都市生活中,人们用耳机播放的声音抵御环境中的噪音,然而,关上谢弗所说的阻隔自然声景的玻璃窗,回到中产阶级追求的“一片寂静”之内,人们为何要重新制造声景,充塞自己的耳朵?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白噪音适用的时段和场景。

三、安眠药和镇静剂:白噪音的适用场景

首先,白噪音的适用场所是人造玻璃阻隔之后一片寂静的室内空间。在自然的空间中,比如夏日的一片蝉鸣,或者春日的鸟鸣和风声之中,人们不会戴上降噪耳机播放白噪音。因为,在这种场景中,人与自然不可分隔、融为一体,声音与发声源是一体的,声景与风景是合一的。

其次,白噪音一般在睡前使用。视频网站上的白噪音视频会配有一张封面图。这张图很大部分是温馨的小屋加上下雪或下雨的外部环境,而且图片的视角总会让屏幕前的人觉得自己处于小屋、卧室、火车车厢等私密、安全的环境中。这种设计符合对美的传统规范——巢穴模式,营造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之外是一种严酷的天气状况,比如说下雨、下雪、刮风,由此唤起人们原始的、古老的关于安全的本能记忆。在这个意义上,降噪耳机在心理层面将隔绝和沉浸更加发挥到极致。现代人的戒备与孤独,不仅在现实的空间中将自己隔绝,在人造的媒介空间中也要隔绝。除此之外,白噪音的声音形态也符合摇篮模式,重复、摆动、延宕,似乎把听者拉回聆听睡前故事进入梦乡的孩童时期。

除了空间的分隔,白噪音也会应用于加强对时间的掌控感。白噪音应用于人们需要专注的时间段,比如复习、工作、写作。应此需求还产生了图书馆主题的白噪音,其中有书页翻动的声音、笔尖沙沙的声音、脚步声和轻微的咳嗽声,使用者认为用此种声景构建的氛围感,可以让人更好地专注于手头的事务。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因我们平常对空间的体验是被听觉延展开的,听觉较视觉能提供更广阔世界的信息,所以失聪会导致空间感的收缩。”在白噪音的专注作用中,首先用降噪耳机隔离现实空间,其次显示在视频网站或App中的每一段白噪音的时间进度条圈定、确证了人们投掷在每个事项之上的时间,好像是在个体延宕不回的时间流之中,划分出一个安静、无人打扰的“时间包厢”。

当然,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在白噪音当中,不管是溪水声、降水声、降雨声还是海浪声,水声占据很大一部分。为何风声没有占据如此显著的位置?在雷蒙德·默里·谢弗的解释中,水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生活里离不开水声。不同时代和文化的水的声音成为分析具体文化形态的理想声音资料。在现代社会,由于水龙头、抽水马桶和淋浴设备的日常运用,水声成为家居生活的一个重要基准音。在前现代文化里,水声的标志更多地要在村庄的泉眼或水泵那里才能清晰地听到,因为人们在那里从事所有的洗涤和打水的活计。”除此之外,谢弗还对不同种类的水声做出关于人类原始心理的分析,他在《声景:为世界调音》中提出,大海的声音是所有海洋文明的基调声音,是一个有关生命繁衍的声音原型;雪会吸收声音,雪唤起的是一种比寂静更深邃的沉默的感觉。

四、白噪音与实验音乐

西奥多·阿多诺曾经提出过“音乐的退化”,他认为古典音乐具有内在结构的整一性,流行音乐仅仅是一种丢失本真性的和弦的复制和拼贴。进展到20世纪中叶,各种先锋性的音乐形式粉墨登场,有一些思潮甚至从根本上诘问“何为音乐”“构筑音乐的材料是什么”这些问题。

约翰·凯奇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实验音乐观正是在尝试探索可能的回答。他认为,“器乐演奏的声音是乐音,非器乐演奏的声音是非乐音”这一判断是可疑的。噪音,从来就是比乐音更常见也更重要的音乐材料,对于日常生活中环绕我们周围的噪音,如果忽视它们,对我们来说这些声音会成为干扰;但如果聆听它们,会发现令人着迷。所以,凯奇希望在音乐创作中对自然声音的取用不仅仅停留在音效层面,更需要将它们视作与有调性音乐平等的音乐材料。如果将凯奇的实验音乐观放置到美国现代先锋艺术的潮流之中,我们会发现它旨在打破艺术和生活的分隔线,让艺术生活化,也让生活艺术化。

然而,在这一方面,现在大部分的白噪音依然是电子合成的声音产品,在与自然分隔的城市声景之中,它营造出自然的拟声,造出一个幻象的声音摇篮。这似乎不能缓解城市人与自然身心分离的状况。但我仍然认为类似白噪音的声音现象蕴含着诞生先锋性音乐艺术的可能性。比如,大陆几位独立音乐人的尝试,“鲸鱼马戏团”在2015年发行的专辑“耳语”中,加入了很多段仅仅以经纬线数值命名的声音。这是制作人亲自到实地采集的声景,有普罗旺斯、亚马孙丛林等等地点,蜜蜂声、大雨声和溪流声均是实物发出,而非电子合成。还有独立音乐人铁阳发起的“地球的声带”录音计划,也旨在将世界的声景变为音乐的主角。到访实地采集的白噪音,没有抹去声音的本真性,而且它们容忍了日常生活以及自然的随机性,声景不再可以操控,其中反而充满了万花筒般的可能性。在哔哩哔哩视频网站点击量第一的白噪音视频也体现出这一特性。这一视频是博主亲自在英国玛丽女王公园拍摄,长达十小时,随着天气变化时而有雷声,时而没有,雨声也是时大时小;窗外的芦苇摇动、涟漪波动都是随机而不确定的。仿佛透过浏览器打开的一个“窗口”,我们真能感受到地球另一端真实存在的声景。

注释:

[1]汪民安:《论家用电器》,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4页。

[2]Michael Bull:Sound Moves—iPod culture and urban experience,Published by Routledge,2015,pp.33-34.引文为作者翻译。

[3][美]段义孚:《恋地情结:对环境感知、态度与价值》,志丞、刘苏译,商务印书馆,2018年,第11页。

[4]雷蒙德·默里·谢弗:《被玻璃所阻隔的“声音景观”》,王敦译,《文学与文化》2016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噪音耳机音乐
能治疗心理疾病的耳机
唠叨过滤耳机
噪音的小把戏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音乐
噪音对身体的危害
音乐
别总戴着耳机
秋夜的音乐